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五年時間,原本給運營商打工的華為怎樣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公司?

五年時間,原本給運營商打工的華為怎樣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公司?



在華為榮耀獨立運作的第三個年頭,智能手機廠商已經不能只盯著國內了。


2011 年大概是中國手機業最重要的一年。




那年 8 月,創業數番、做了好些年投資的雷軍在北京開了場發布會,發了一款叫小米的手機。這是小米公司的第一款產品,外界對這款定價 1999 的手機充滿懷疑。但現場已經來了上千粉絲捧場,都是早先用小米定製系統 MIUI 的用戶。這種拉粉絲助威的發布會在之後五年變得越來越尋常,但在當時還是頭一遭。



在那之前兩個月,早年從步步高剝離出來的品牌 OPPO 請來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模仿他在當年的大片《盜夢空間》里的形象,滿世界地打新手機 OPPO Find 的廣告。而步步高本身的手機品牌 vivo 則在 2011 年 11 月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智能手機。




它們的共同點是都用上了 Android 系統,主推自己的品牌。



在那一年這裡面作出反應的公司,最不起眼的可能是華為。同樣是 11 月,華為推出了一款叫榮耀 U8860 的手機。啟用一個新品牌,是這家規模龐大的通信設備公司對經營消費業務的探索。當時華為的手機,當時更多出現在電信、聯通的營業廳宣傳單上,和重返話費的信息擠在一起。




到 2013 年 12 月,榮耀已經從一個給運營商打工的公司,成為一個獨立的手機品牌。



現在,再走進一家線下店,蘋果以外的海外品牌已經越來越少能看到。OPPO、vivo 分別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的前兩名。聯想、小米都曾在這個市場位居第一,然後又被取代。



但華為成了一個特殊的存在。儘管它一直不是中國市場銷量最好的品牌,但依靠海外生意,它依然是全球僅次於三星、蘋果的第三大手機廠商。今年第三季度,華為智能手機的營業利潤達到 2 億美元,佔全球智能手機總營收的 2.4%,成了全球最賺錢的 Android 手機廠商。




而與華為同期做著運營商生意的中興、酷派、聯想等手機廠商,都陷入了各自的掙扎中。中興去年在國內的手機銷量只有 1500 萬台,遠遠落後於小米、OPPO、vivo 和華為;酷派今年被樂視收購;而聯想,手機品牌只砍剩下摩托羅拉一個。



華為是怎樣做到這件事情的?





最開始做手機,只是在給運營商打工



華為的手機業務,最早起步於 2003 年的小靈通,生產難度很低,利潤也相當微薄。因為一直賺不到錢,2008 年華為管理層還曾一度想賣掉手機業務。同一年年初聯想賣掉了自己的手機業務(次年又買了回來)。




轉機發生在 2010 年。那會兒華為和中國電信合作,推出 Android 手機 C8500。




按照當時華為的說法,這款搭載著 Android 2.1 操作系統的手機在國內開售 100 天內銷量就突破了 100 萬。在那年,100 萬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數字。




2007 年 6 月發售的初代 iPhone,只用 74 天就創下了百萬台銷量紀錄。而第一款超百萬的 Android 手機是 2009 年的摩托羅拉里程碑(Moto Droid);三星直到 2010 年夏天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款百萬級智能手機,Galaxy S。




不過放在一起,華為 C8500 和摩托羅拉、三星的「百萬」新機明顯不太一樣。






華為 C8500 的屏幕不到 3 英寸,解析度還不如當年幾百塊的 MP4 播放器。型號命名中的字母 C,來自中國電信的通信網路制式 CDMA。這款手機其實是華為給電信生產的定製機。




2010 年前後,Android 系統的智能機剛剛上市。三星和 HTC 都從高端開始。




控制手機銷售的運營商則尋找廠商生產低價 Android 手機。




中興、華為、酷派、聯想是當時運營商合作最多的公司。在這個合作里,運營商占絕對主導。提出的要求往往是 4 英寸大屏幕(以當時標準是挺大的)、1GHz 處理器、256MB 內存、500 萬像素、價格 999 之類的東西。更像電腦城裡的配置表,而非今天手機廠商。




在這個交易中,手機廠商只負責跟著運營商的需求造手機,並不能真正決定手機軟硬體設計,也不能真正接觸消費者。




裡面自帶的軟體也都由運營商決定。而運營商則通過遍布全國的網點,搭著辦號、話費折扣賣給用戶。




這是華為智能手機業務的開始。華為 2009-2015 年報數據顯示,包含手機在內的消費者業務從 2011 年開始佔比超過了 20%,並保持快速增長。







從學小米開始,做互聯網品牌



華為也是大公司里第一個照搬小米模式的,下面那個列表可以一一對應。








小米的互聯網模式從各個層面改變了手機業的運作。




第一步是在線宣傳、在線銷售。




接著是軟體的差異化。小米每周都會更新一版本的 MIUI,不僅增加新功能修復問題,還留了窗口給用戶提交反饋和改進想法。




生產上,小米根據網路獲得的數字決定生產節奏。每一周用戶預定數字,社交網路的數字,甚至包括黃牛價格都決定了小米要給工廠下多少訂單。




因為小米手機產品用的最新的晶元和技術一開始還是昂貴的,所以用這種方式控制住出貨的數量和速度,等到真正大規模開放購買時,晶元和原材料價格的下降就已經能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




於是華為也陸續有了自己的粉絲名字「花粉」,做了華為線上商城,還有了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 Emotion UI,為了讓人有獨立的品牌印象,他們乾脆把互聯網手機「榮耀」獨立運作,連榮耀手機的產品,也參考了小米的高配置低價格,甚至是 1999 元的定價。




這個過程中,也誕生了一些極端的東西。




無論是手機數碼主題的貼吧、微博評論區,還是手機相關的新聞網站評論欄,最常看到的回復就是類似於「華為的手機挺好的,性價比很高的手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算上標點字元數一般為 17 個,內容只誇讚華為。




因為聲勢之浩大,營銷賬號之眾多,後來,這些統一來誇讚華為的人,後來還被成為「海軍」。




這些激進的營銷方式惹來了爭議,但從 2013 年開始,華為作為手機品牌的影響力已經確定了下來。



百度上關於華為手機的搜索趨勢




採用互聯網模式,實際還是傳統的硬體生意



對於華為來說,產品銷售都很快被互聯網改造得差不多了,差別只在於怎麼賺錢這件事情了。




小米思路很早就想好了,副總裁林斌不止一次說過,小米硬體可以不掙錢,手機、電視等產品賣給了用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入口,用戶後來購買的軟體和服務才是小米真正想要賺錢的地方。




為了讓手機有更多視頻內容和遊戲可以消費,小米代理了《仙劍世界》、《列王的戰爭》的多個手機遊戲,還投入了 10 億美元投資視頻內容,在小米電視上打通了和愛奇藝的會員合作,雷軍還從 2014 年開始投資「生態鏈」企業,把其他智能硬體接到小米手機的控制應用里。這個思路也被很多互聯網品牌借鑒過去了。




華為沒有這麼做。華為的子品牌榮耀年營收的絕大部分都來自硬體銷售,應用商店和 EMUI 內的廣告收入是它僅有的服務收入。它為手機而研發的軟體服務,最終還是為了賣更多硬體。




同樣沒有加入軟體服務投資的還有 OPPO 和 vivo 兩家,當然它們也有開發更好的自拍和音頻軟體,但最終還是為了賣手機。這兩家公司和華為一樣,主要的軟體收入都是來自於手機里的應用商店。




這導致了國內的手機廠商走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一個以華為、OPPO 和 vivo 為代表,追求硬體利潤,把賣硬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另外一個是以小米為代表的,把手機作為互聯網服務入口的廠商,他們去除了自己硬體的利潤空間,更高的配置和更低的價格去吸引人們購買「互聯網服務入口」。




不選擇去做互聯網入口的華為,為了更高手機的利潤空間,還放棄了運營商渠道。2014 年 8 月,余承東公開表示,華為下半年的運營商定製機型將減少 80% 以上,總機型數不會超過 10 款。運營商作為手機售賣渠道,比例將被壓縮至 20%。




沒有了給運營商定製的大批中低端產品,華為手機的平均售價也上漲了起來。根據 IDC 的數據,跟 Android 智能手機價格的平均價格下跌的趨勢相反,2015 年華為智能手機全球平均售價卻從同比 176 美元提升到了 213 美元。






從今天看來,中國最大的三個智能手機製造商華為、OPPO 和 vivo 都站在了追求硬體利潤的一方。





你很難說華為手機有什麼特別出眾之處,但它也很少出什麼問題,這迎合了一個從創新走向成熟的智能手機市場



不像是 2008 年發展早期問題多多的 Android 操作系統,現在通過給 Android 做軟體優化來吸引用戶,空間越來越小了。




當手機已經成為像日用品一樣成熟又日常的產品,「獨特的新功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獨立分析師 Horace Dediu 分析成熟市場競爭時這麼談過:





「在小眾市場,產品早期使用者的最大動力就是購買有缺陷的早期產品,因為他們想要在潮流之上。將產品賣給早期使用者和普羅大眾之間有一道鴻溝,因為兩者的期待和用戶行為完全不一樣。



汽車行業早已經越過(產品不成熟)這道坎了,他們習慣於不做任何未來的承諾,產品上也沒有太大的差異化,只是換個顏色或者造型。但因為市場成熟,人們對汽車的質量要求卻變得都很高。所以市場上最有力競爭者,如豐田和沃爾沃,都不是贏在差異化,而是在產品高質量、性能和消費者滿意度上取得平衡,以吸引數以百萬計的大眾消費者。」




日前成熟的智能手機產品也是如此。




手機硬體設計上,華為的手機和蘋果 iPhone 的差距已經不像 2010 年那麼明顯。









這些跡象都意味著智能手機存量換機新階段的到來。市場研究機構 Gartner 分析師呂俊寬對《好奇心日報》評論說,今天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發生了變化,不再是早期的性能、價格。大部分消費者換新手機時考慮的因素更加全面,會考慮售後、品牌等因素。




市場上的這些新變化,對於華為來說更加有利。




儘管華為的硬體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和設計語言,定製系統 EMUI 也很難說有什麼特色。但它們都非常成熟。它的軟體工程團隊也比較早地解決了 Android 系統中應用後台自啟、頻繁喚醒等消耗電池的問題。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華為手機可能沒什麼令人過目不忘的特性,但它確實沒出現過大規模破壞用戶體驗的情況。




而同時期的手機廠商,魅族快速增加機型,研發支持跟不上,導致用戶頻繁遭遇死機;小米一度開始往 MIUI 的小角落裡塞廣告。




以 QuestMobile 今年 1-9 月的數據看,33% 的華為手機用戶在更換手機時會繼續選擇華為,這個數字好過小米,僅次於 OPPO、vivo。




相比之下早年和華為一起給運營商打工的聯想、酷派、中興各自都不超過 5%。







自產處理器給華為帶來了更低的成本



如果說 OPPO、vivo 靠提升品牌、建立渠道拿到了更多利潤,華為更像三星——靠自己做核心元件降低成本。




在通過自產元件節省成本上,還是三星走得更遠一些,部分機型的處理器、攝像頭、顯示屏、存儲器都由三星自己生產。幫助 S7 Edge 大賣的曲面顯示屏,也是三星自己生產。




華為至今只做了處理器部分。不過這也是手機中成本最高的那部分。




造一部智能手機,成本最高的三件一般是屏幕、主處理器、通信處理器(讓你能上網、打電話的那東西)。以 iPhone 6 為例,它的硬體成本加上組裝需要 227 美元。當中屏幕需要 41.5 美元(占 18%)、主處理器 37 美元(占 16%)、通信處理器 27.5 美元(12%)。後兩者在手機成本中占 28%。




此外還有專利費,特別是第一大手機晶元廠商高通的專利費。專利費數額根據手機廠商情況而定,一般認為是手機售價 x65% x3% 給高通交專利費。一台售價 1000 元的手機要繳納 19.5 元。對於本來利潤微薄的低端機來說,這是一筆很高的成本。




當手機廠商只在中國賣手機的年代,這個專利費的實際收取情況很不好說。但隨著中國公司進海外市場,專利費不得不繳了。今年三季度,高通收入大漲 7 億美元,整年預期更好,主要來自 OPPO、vivo 和它新簽訂的授權協議。




華為花了數年時間推進自己的處理器。2012 年的華為海思 K3V2 處理器首次被用在華為的四款手機上。由於工藝落後、有軟體兼容問題,採用自有處理器帶來的只是負擔。




但主流機型堅持使用自產處理器,反過來推動了處理器業務的研發。到 2014 年的華為麒麟 910 開始,華為整合了主處理器和通信處理器,同時性能與競爭對手逐漸拉近。到今天,它的處理器已經是可以吸引到一些人的賣點。





最終,決定華為以及其它任何中國手機廠商增長的是,誰能在海外市場取代三星



2014 年,三星智能手機銷量首次下滑、利潤暴跌。它看上去就要變成下一個諾基亞。




那會兒,三星看上去確實沒什麼希望了。高端產品線有大屏幕 iPhone 的競爭。三星也有中低端產品線,但它為了保護自己的利潤率,又不得不讓中低端機型和 Galaxy S、Note 系列拉開差距。




三星 1000 - 3000 元價位的「中低端」面對的是中國手機廠商的主力產品。同為 Android 系統手機,三星越來越難說服用戶選它,而不是更好用的競爭對手產品。




到去年,三星已經在中國跌出市場前五。




2014 年年底,獨立分析師 Horace Dediu 畫的這張手機銷量趨勢圖大致代表了當時外界對未來市場的判斷——三星快速隕落、中國廠商快速趕超。






當然,之後發生的事不是這樣。三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如果不是因為 Note 7,它每季的利潤依然超過其它所有 Android 廠商之和。而 Note 7 的影響不會永遠持續。




預測與實際不符是因為中國公司沒能打進海外,只在中國搶走了三星的市場。




當中國市場本身趨向飽和,哪家公司能繼續增長直接取決於它們能不能在海外搶走三星的市場。目前來看華為是走得最遠的,憑藉多年與歐洲運營商的合作關係和品牌塑造,拿下了可觀市場。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Kantar 的統計監測,華為在歐洲的份額僅次於三星、蘋果。在歐洲五大手機市場中,華為第三季度在義大利的市場份額達到了 27.3%,已超過三星的 24.7%,成為義大利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手機品牌。而另一個主要市場西班牙,華為 23.3% 的市場份額也已非常接近三星,僅低於三星 0.9 個百分點。




但在運營商沒那麼強勢的市場,比如印尼、泰國和越南,OPPO 是距離三星最近的品牌。而據說是下一個中國的印度,目前蠶食三星份額最快的是小米、OPPO、vivo。




新的競爭又開始了。






題圖來源:維基百科





13 年來蘋果第一次停止增長,同時尋找下一個 iPhone 的努力也沒有成功 | Top 15 年度報道





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希望破滅的一年,接下來又要走向何方?|好奇心2016年度盤點





樂高在嘉興設廠,我們和全球CEO聊了聊這個「寓教於樂」的生意在中國會怎樣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大運營商都禮讓三分的公司,唯一有望成為第四大運營商!
寶馬工廠,為員工設計了一個現代化,創新的運營中心
全球首款無需SIM卡國產手機:三大運營商傻了!
聯手最大運營商,華為要真正打開美國市場了
唯一一個和三大運營商打官司贏得國家,沒想到一句話就贏了
三大運營商聯手建5G網路,背後的最大贏家是它
品牌商選擇站隊天貓,京東的運營模式被打臉?
中國成最大遊戲市場:全球最賺錢 10 款手游,中國公司占 9 席;京東配送機器人正式投入運營 | 極客早知道
在中國「大王卡」蓬勃發展時,美運營商說:「無限流量的好日子到頭了」
移動聯通汗顏!原來國外的通信運營商們都是這樣賣手機的
三大運營商的噩夢終於來了,傳手機廠商們將準備自己研發手機卡
世界上最大在線零售商和配送中心的日常運營流程
選品和運營成就小賣家,供應鏈成就大賣家,資金和團隊成就企業家
三大運營商齊曬「中期成績單」 只當管道工沒有未來
中國移動市值為日本最大運營商兩倍
中國成最大遊戲市場:全球最賺錢 10 款手游,中國公司占 9 席;京東配送機器人正式投入運營
運營商自己做手機,成紅米魅藍最強對手!
「剁手族」成就電商狂歡,新三板淘寶代運營企業掙錢咋這麼難?
日本這家旅店,最後竟然運營成了超級文藝范兒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