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曾六次欲遷都此地 李淵亦曾打算燒了長安遷都至此 非洛陽

歷史上曾六次欲遷都此地 李淵亦曾打算燒了長安遷都至此 非洛陽

關於中國古代哪裡最適合定都,一般人會認為有四個地方:長安、洛陽、北京、南京。不過在歷史上,歷朝歷代中,當政者曾先後有六次遷都到樊鄧地區,也就是春秋時的樊國、鄧國,現在的湖北省襄樊市(2010年後改為襄陽市) 及河南省鄧州市一帶。

歷史上曾六次欲遷都此地 李淵亦曾打算燒了長安遷都至此 非洛陽

這是一張湖北、河南地理關係圖,紅圈處就是歷史上的樊鄧一帶。

那麼歷史上在什麼時候當時的朝廷有動議遷都至此呢?我一個個的告訴大家。

第一次是北魏孝武帝元修時期,元修是高歡扶持登上的帝位,但是後來倆人翻臉,元修懼怕高歡而不敢繼續呆在洛陽,於是令人去選擇新都地址(其實是選擇最好逃命的地方),當時元修的打算就是遷都樊鄧一帶,但是最終聽從了大臣的建議,去了關中,也就是到長安投奔了其妹的未婚夫宇文泰。之後高歡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元善見為帝,十日後遷都鄴。至此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第二次是唐初高祖武德年間,武德七年突厥南犯,為避禍突厥,李淵決議遷都。武德七年七月李淵接受大臣建議,欲「焚長安而不都」,並派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至樊鄧先期考察,「將徙都之」。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及裴寂等「皆贊成其策」,但遭到秦王李世民的強烈反對,遷都之事最終作罷。(此事《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一有記載,並非本人胡編亂造。)

第三次也是在唐朝時期,晚唐乾寧初,李家王朝已日薄西山,國子監博士朱朴「上書言當世事,議遷都」,再次提出放棄長安遷都樊、鄧:「夫襄鄧(樊鄧、襄鄧是差不多的地方)之西,夷漫數百里,其東漢輿、鳳林為之關, 南菊潭環屈,而流屬於漢。西有上洛重山之險,北有白崖聯絡,乃形勝之地,沃衍之墟,若廣浚漕渠,運天下之財,可使大集。惟襄鄧,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但是最終因朱溫的牽制,此事未能成形。

歷史上曾六次欲遷都此地 李淵亦曾打算燒了長安遷都至此 非洛陽

影視作品中的李淵

第四次,是北宋欽宗靖康元年,因金兵南下,將渡黃河,犯東京。宰相等人慾奉皇帝出逃樊鄧,以避金人鋒芒,可後來為京師留守李綱駁之,出逃樊鄧事止。

第五次,是南宋高宗時,金兵逼近,高宗趙構欲移巡以避鋒芒,當時朝臣也多議論避樊鄧。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則是金哀宗時,蒙軍圍汴梁,金哀宗也是打算退往樊鄧一帶。不過最後未成,國亡身死。

那麼問題來了,長安可是誕生了秦漢隋唐四個偉大王朝,為何當時的掌權者都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宜再為首都呢?為何要選擇樊鄧一帶再立新都呢?

咱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長安在歷經兩晉南北朝後,確實不適宜再適合定位都城,這主要提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是交通方面,那個時代不如現在,高鐵、飛機、高速路四通八達,那個時代大宗的貨物運輸主要靠水路,可是長安雖然有渭水、涇水、漢水,可是這些水路都無法和關東有效的聯通,這就不僅影響了天下和首都的貨物運輸,影響了天下和首都的交通便利,也影響著首都對天下的控制。

第二是關中地理格局太小了,所謂的八百里秦川,貌似地方很大,可是也就八百里而已,也就是說長安能有效輻射的地方,也就是八百里而已。而隨著天下一統,幅員何止萬里,關中顯然不足以輻射天下,控制天下了。

第三是現實問題,那就是關中的周邊,缺少較好的農耕區,黃土高原等地形,使得這裡限制很大,隋唐時關中的人口已經達到上限了,人口過多,對於關中水土等破壞越來越大,糧食等物資的缺口也越來越大,隨便一個災情,皇帝就得帶著朝廷官員和軍隊去洛陽就食。

唐德宗時,竟然連皇宮裡也缺糧,皇帝不得不常常帶著一大幫子人逃荒去洛陽找吃的。

也就是說關中的所產已經不能保證長安城的所需,首都所需需要關東的「接濟」,這就嚴重威脅到了首都的安全,如果關東發生了叛亂,即便關中有險可守,但是叛軍只要守住要道,嚴禁關東物資運入關中,就能將朝廷困死於關中。

武則天時,陳子昂指出關中已優勢不再:「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隴嬰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運糧。北國丁男,十五乘塞。歲月奔命,其弊不堪,秦之首尾今不完矣」。王之道在他的考察報告中也說:「唐有天下,因隋之舊都長安,以關中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然自江淮距汴、洛以達於關中,除其間陸運略計,水行無慮數千里,動有風濤覆溺之患......盜起天寶陵夷,至於代宗漕路幾絕,不通京師,米斗千錢,天子為之宵旰」。

那麼長安不適宜定都,那麼樊鄧一帶就適合嗎?

歷史上曾六次欲遷都此地 李淵亦曾打算燒了長安遷都至此 非洛陽

中國陸地主要山脈分布圖

這是一副中國陸地主要山脈分布圖,而在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的核心地盤是青藏高原以東,長城以南。那麼圓圈箭頭所指的樊鄧一帶就是地處於中心地帶,這個地方是確實是非常適合建都的,比之長安、北京、南京、洛陽都要適合。

為何如此呢?

長安不適應建都了,上文已經說了,這裡就不多說了。再來說北京,在古代北京就屬於「偏遠地區」,並不是中原核心地帶,雖然有運河,但是在隋唐時期北邊的運河運載量並不大,而且靠近契丹、高句麗,防禦上也不安全。

再來說洛陽,洛陽在唐初時因李唐和王世充的洛陽之戰,已經弄得非常破敗,在此定都的話,基本上和新建一座都城沒什麼區別。樊鄧地區也需要新建,但是樊鄧地區的防禦安全能得到更好的保證,洛陽位於四戰之地,安全形勢和長安沒得比,還不如樊鄧一帶。而且襄鄧一帶其實是一個較大的盆地,又有漢水穿過,北面黃河南面長江,東面淮河,防禦和轉運都遠超長安。然後是樊鄧一帶有大面積的平原地區,能開墾出大量的耕地,而是樊鄧地區人少地多,也能有利於外來人員的安置,洛陽卻無那麼大的平原地區。

南京就不用多說了,雖然有長江之天險,但是只適合守成,不適合開拓進取。

而樊鄧一帶,背依秦嶺巴山,面向江淮,可以屯重兵,退可守,進可攻。依託關中和巴蜀兩個天府,和一條江漢運漕大幹線,有兵源,有粟資,尤為重要的是,鄧州實為中原,天下中心,可以輻射到的地方遠遠超過長安。

也就是說樊鄧一帶,可以憑藉秦嶺、淮河、桐柏山、大別山建立一套非常有效的防禦體系,又能利用淮河、漢江聯通長江來構建一條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樞紐,而與北邊的聯繫,也可以在原隋朝時修建的大運河的基礎上,再修一條從開封到樊鄧一帶的運河,這就讓樊鄧更能聯通南北,成為天下中心。

那麼為何李世民當時卻要反對李淵遷都呢?《資治通鑒》的意思是,因為李淵怕了突厥人,被嚇得要遷都。最後是李世民力挽狂瀾,說要出兵反擊突厥,打不贏再說。

可是現在卻也不少史學家認為,這是李世民的私心,反擊突厥能讓他掌控兵權,然後不遷都能讓他得到關隴世族的支持,因為遷都影響最大的就是關隴世族的利益。

甚至有學者認為唐朝的滅亡和李世民阻止遷都有莫大的關係,不遷都,那麼大量的人口就聚集在關中,關中地少,無法有效的均田,這就導致了均田制的崩潰,均田制崩潰了,府兵制也持續不下去,不得不實行募兵制,導致了藩鎮的坐大。

雖然李世民、李治、武則天嚴厲打擊世族,可是卻讓藩鎮崛起,地方勢力依然非常膨脹,最終威脅到了李唐的統治,導致了李唐的滅亡。

又因藩鎮的坐大,導致了「諸侯林立」,於是唐末各地藩鎮節度使崛起。朱溫滅唐後,各地藩鎮節度使紛紛自立為帝,導致了國家的四分五裂。

而漢人的國家四分五裂,就給了契丹人崛起的機會,最終中原割據政權為了尋求契丹人支持,割讓了幽雲十六州,導致了中原王朝失去了優良的養馬地和長城的優秀防禦系統,草原民族又得到了漢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無限量的物資供應,最終壯大了草原民族,讓蒙古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性的戰爭。

然後漢人也第一次完全被異族統治……

額,歷史就是這樣,看似相隔幾百年的兩個朝代,卻是存在內在聯繫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如畫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此戰役日軍最慘 慘到要麼被餓死病死 要麼靠吃同伴屍體存活
古代什麼時候的老百姓最幸福 不是富裕的宋朝 而是這三皇帝時期
隋唐好漢中數此人最奸詐 本可成凌煙閣功臣 卻要跑去做漢奸
這個軍閥真是牛 妻妾12個 子女共有43 90歲還生了個女兒
此女曾是果敢地區實際控制者 是世界級毒梟羅星漢最早的女主人

TAG:江山如畫品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李淵為何想焚毀帝都長安,遷都樊鄧?長安城又如何絕境逢生?
趙匡胤曾擬遷都洛陽長安 遭群臣反對埋下隱患
為什麼從宋代開始,長安洛陽就再沒能被立為國都?
大唐版的董卓,為了篡唐當皇帝,他拆了長安遷都洛陽
為何在唐朝之後,長安再沒有被選做首都?
唐朝之後為何再也沒有帝王願意定都長安?
真正令董卓遷都長安的,不是十八路諸侯,而是這兩支大軍
為什麼唐朝以後再沒有王朝在長安定都了?
如果此戰失利,以後稱帝長安建立大唐就沒李淵的事了
李密最強盛時為何不直取長安,而要在洛陽死磕王世充
唐朝之後再也沒有帝王願意定都長安,原因其實很簡單
秦始皇為何一直想長生不老呢,原來在長安城遇上了這個事兒
李淵明知道李密離開長安會叛亂,為何還要放他走?
唐朝之後再也沒有帝王願意定都長安,原因其實很簡單!
漢獻帝差一點就被李傕、郭汜再次捉回長安,絕境之下只能鋌而走險
為什麼唐朝之後再也沒有帝王願意定都長安?原因其實很簡單
最邪門的六朝古都,以此建都的王朝壽命皆不超過百年,不是長安!
同為千年古都,洛陽為什麼比不上長安?
有洛陽和長安多個選擇,朱棣為何一定要把首都遷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