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程耳導演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正在熱映,大家對老上海的興趣又被點燃了,分享賽人這篇關於上海電影的文章。


上海,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國電影的中心。


在這座城市,中國電影的先驅拍攝了太多的電影,它們記錄下遠東最輝煌都市的燈紅酒綠、柴米油鹽。即使當上海褪去「中國電影中心」這個光環之後,它仍然是電影人書寫現代化城市風光的不二選擇。

中國電影專家賽人並非上海人,但他十分喜愛這座城市和跟它相關的電影,他帶著外地人和旁觀者的眼光,梳理了與這座城市有關的幾十部影片,為我們勾勒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的驕傲與虛榮,豪情與傷懷。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文 | 賽人影評人,供職於電影頻道。

我對上海的好感,緣自我小時候一對上海夫婦鄰居,我們家和他們關係好。他們剛新婚,生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男孩。男主人愛看書,女主人會做家務。夫妻倆也愛賭氣,男主人會帶上我去參加婚宴,女主人會和她的女伴們興高采烈地購物,然後喜孜孜地回家,又對丈夫的不主動道歉極為光火。


男主人抓著本書想往外逃,卻被女主人死命拽回來。門關上,不多工夫,門又開了。女主人把孩子送到我父母手上,我們全家人都熱情地歡迎這個可愛的小傢伙。再過一會兒,能聽到門關上的輕微響動。大概一小時後,夫妻倆滿面春光地上我家,看他們愛得不行的寶貝。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然後,就準備請我們全家上飯館坐坐。現在想來,那何嘗不是一段愉快的時光。我從他們戀愛的時候就認識他們了。後來,他們幾經輾轉,還是回到了那個十里洋場。我們兩家的關係也漸漸淡了,彼此也沒覺得有什麼可遺撼的。

他們的故事,還可以說上很多。而我自己,第一次選擇離家出走,目的地就是上海。那年我不到十六歲,關於那段往事,原因太複雜,我無法提筆。但我要說,我喜歡上海這座城市,包括在那兒生活的人們。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上海灘》(1980)


對上海最早的影像記憶,是周潤發主演的《上海灘》,這電視劇現在看來多少有些矯情,但還是能看出,一個不合時宜的人是怎樣艱難自處,一個擁有新思想的青年還是跟不上那個摩登時代的飛速節拍。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功夫》(2004)


這部電視劇的編劇之一曾謹昌先生,後來與周星馳合作了一部同樣泛著海味的大片《功夫》。香港電影從上海老電影獲得的給養最深最重,但一到具體的上海,還是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阮玲玉》(1991)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長恨歌》(2005)


這方面,王家衛、關錦鵬表現得最為顯著。但浮光掠影的時候多,滲入肌理的狀況寡。關錦鵬的《阮玲玉》和《長恨歌》我都非常喜歡,我給《阮玲玉》的讚譽太多了,只要你真的喜歡電影,沒有理由不喜歡阿關這部高峰中的高峰。而《長恨歌》非議多多,但還是能讓我深昧著這個城市的歷史,就跟王綺瑤一樣,虛榮、自私、永遠搞不清狀況,自己明明是個糊塗蛋,但卻總能保持利落、明凈。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長恨歌》(2005)


喜歡梁家輝、鄭秀文、蘇岩在燈光下起舞的情景,歌聲是《美麗的香格里拉》,這群與時代脫節的人在那麼真切地偷歡。影調明媚,卻令人想起「良辰美景奈何天」這句古話。補充一點,梁家輝舞跳得好,演得也好,他的小眼睛裡流露出的寬容和痛惜,僅僅是針對這個沒有歷史的現代大都會嗎?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色,戒》(2007)


嚴格來說,《長恨歌》是一出雙城記,說的是上海,真要抒懷的還是港地。李安的《色,戒》則是另一出雙城記,那群自以為是、意氣風發的青年學子在香港點燃他們的青春之火,卻又在上海逐次熄滅他們的生命之光。外媒評價《色,戒》,稱其為一個人尋找自己的故事,但王佳芝有一日拖一日的慾海沉浮大概只能在這長江入海口才能完成。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對舊上海的想像,都來源於灘頭龍蛇之間的此消彼長。張徹為此拍過不少,至於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陳凱歌的《風月》,都把「上海往事」弄成了他們各自的想當然。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上海在這裡,真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趣的是,在中國電影的發韌期,在舊中國電影的搖籃,罕有碼頭風雲的浪花四濺,多的是苦人怎樣過著過著,就對甜日子不抱指望。


而新興的中產和小資,還沒有學會更高雅的無病呻吟,只是在鮮亮表皮下,如和尚撞鐘般過一天是一天。至於國防電影和左翼電影,小癟三們是「青」是「紅」,他們全不放在心上。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那個中國電影的黃金時期,那個商業和藝術齊頭並進的美妙年代,那些被光影魅惑到不能自持的早慧的電影青年們,好像忘記了上海還是一個冒險家的樂園,那裡分明藏匿著最可供戲劇衝突大發作的生死情仇。可我們的電影先人仿似完全不屑於此,他們關注的是這個城市的命運起伏與整個民族的走向如何產生共振。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歲月風雲》(1993)


再看看,後來的所謂「上海灘」電影中,都飄蕩著自斟自飲的孤獨感覺。香港最會拍黑幫的麥氏兄弟,扶《跛豪》東風而上的《歲月風雲》,流於空洞,空洞到連舊上海這襲舊皮囊的質地,都不夠考究工整,跟他們的港地黑幫片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我一直期待有一部電影能像馬丁·斯科塞斯《好傢夥》那樣,反映上海灘街頭小霸王的電影,既寫實又充滿了趣味。在那樣的電影里,上海的小混子們,也仙人跳,可跳來跳去,還是他們自己在跳。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千萬不要把舊上海搞得像一片多霧的夢,除了符號堆徹,什麼也沒剩下。那樣的電影里,應該有最基本的憧憬在左右他們生命的律動,而人生的險惡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擠就流了出來。但說到底,把這類電影拍好了,是不是就真能成舊上海的一面鏡子呢?不好說呀。


一言以蔽之,假如上海僅僅是上海,它其實既不是上海,也不是中國。只是電影商人炮製或電影青年臆想出來的另一處隔絕煙火氣,為了是非而招惹是非的「痛」「快」樂園。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什麼是上海人,一百多年前,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以列強的名義,把這曾經的小漁村整成了通商口岸,更多的中國人來到這裡,去討對他們來講,相對容易卻又絕對新鮮的生活(假如在上海真是活得很困難的話,上海人口密度也不會居全國第一)。


是的,他們剛把自己的泥腿子洗乾淨,就瞧不起比他們晚到的「鄉下人」。這些不太光明的想法,讓上海之外的外省人對上海人充滿了怨責,理由是你首先瞧不起我的。這到底是上海人善於忘本,又盲目自負的心境在作祟,還是中國人本身的現實情懷在發作呢?


嚮往——外省人眼裡的上海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很多人對上海人的印象,是他們不太瞧得起外省人,這些往前數三代,基本全是外省人的「上海人」,認為在這九州方圓,除了上海人,其他人都是鄉下人。好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夠大,走出太平洋,上海人在更「外」的一些人眼裡,又會是什麼人呢?所以說,人類的痛苦來自比較,幸福的出處也在於此。那麼外省人又是怎樣從上海人身上看到痛苦和幸福的呢?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上海人出土的本地電影遠不及外省人看待上海來得更具影響力。上海最出名的導演是謝晉,他放眼神州大地,著手對付的是共和國最疼痛的一段記憶,而對原發地不作感慨。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苦惱人的笑》(1979)


第四代導演楊延晉的《苦惱人的笑》和《小街》倒對上海在大洗禮中仍不忘小資情調的胸襟,表示了一份自得,並藉此擁有了現代中國式的浪漫。但對八十年代進行時下的上海,上海的電影工作者並不願投入更多的情懷。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逆光》(1982)


這一點還不如海派電視劇如《窮街》、《十六歲的花季》、《孽債》來得真切和落到實處。而珠江電影製片廠的《逆光》、長春電影製片廠的《街上流行紅裙子》、西安電影製片廠的《都市裡的村莊》,這些都不同層次地反映出他們對上海的種種印象,這印象里即使是有偏見的,也與沒頭沒腦的傲慢無關。他們在主觀上,還是欲以上海為載體,反映一個時代變遷下人心如流沙滑動,但客觀上,還是觸及了這個城市的諸多特色。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大閱兵》(1986)


有趣的是齊興家的《街上流行紅裙子》和滕文驥的《都市裡的村莊》,它們都涉足勞模與普通工人之間的或疏或親。這兩部影片,與當時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息息相關。我是為國家服務,或者說我為國家服務的同時,我還能不能擁有自己的位置。這方面,陳凱歌的《大閱兵》走得更遠。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街上流行紅裙子》(1984)


說回到上海,無論是趙靜飾演的陶星兒(《街上流行紅裙子》女主角),還是殷亭如扮演的丁小亞(《都市裡的村莊》女主角),她們都沒有外省人臆想中的嬌、驕二氣,反而樸實、聰慧、善解人意,且各有各的美麗大方。


但在工友們眼中,她們卻是見榮譽就上,見困難就躲的主。當然,影片告訴我們,這全是一些雞毛蒜皮式的誤會。現在想來,陶星兒和丁小亞的孤獨何嘗不是這座大都市的孤獨。按兩部影片的說法,陶星兒和丁小亞之所以被「孤立」,全在於周遭人的羨慕嫉妒恨,也多少應合了外省人對上海的想像。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都市裡的村莊》(1982)


值得探究的是,《街上流行紅裙子》和《都市裡的村莊》,所有的怨懟都是上海人針對上海人的。這就是我最想說的,所謂上海人的虛榮、狹隘,其實全是中國人的,往深里說,這是人性的弱點,火一點就著,紙一戳就破。你也可以說是天下烏鴉一般黑。還是滕文驥的片名起得好——《都市裡的村莊》,在中國這個貌似最現代的大都市裡,上海仍然有著太深的鄉土情結。


其實這兩部影片還關係到身份迷失的母題。陶星兒和丁小亞都對自己的勞模稱號感到困惑。陶星兒變相放棄高考,以拉近與工友之間的距離。而丁小亞則準備放棄當勞模的名額,並與一刑滿釋放人員談戀愛。她們想當然地希望這樣來與夥伴打成一片,但是結局卻好像更拉闊了與眾人的距離。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街上流行紅裙子》(1984)


這是上海本土人對自身優越感的不自知,帶來的結果是物傷其類。而外來人,《街上流行紅裙子》里宋憶寧扮演的鄉下女工阿香,為了獲得上海人的認可,竟不惜高價買進服裝,再以港貨的名義,低價賣給自己的小姐妹。真是各有一本難念的經。


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優異的以外省人的眼光去瞭望上海的影像作品,當屬第四代導演宿將丁蔭楠的《逆光》。這部影片被現代人津津樂道的不是上海籍演員郭凱敏、肖雄、劉信義、顧永菲等人的表演,也非編劇秦培春環形結構般的劇本。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逆光》(1982)


而是魏鐸的雨中攝影,按外省人丁蔭楠的說法,雨中的上海是最美的,而且他不需要人工造雨,而是在真實的雨景中,紀錄下上海的變化和思索。魏鐸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並奪得該年度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逆光》在當年被很多人稱為詩電影或散文電影,也屬那個年代頗具有探索意義的一部作品。但現在看來,其優美雋永的表述還是太過明朗。它的可貴之處在於,那些理性說辭與人心起落並沒有脫節,相反,卻呼應著時代的足音。在國門初開之時,上海人第一次頗為艱難地承受了物質的誘惑,並在貧富差距中有了自己的選擇和判斷。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逆光》(1982)


影片中的人物不管是身陷其中,還是跳出三界外,都各懷苦楚。好在我們的主人公,還是收穫到了自己的小幸福。但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的自卑,影片分多線敘事,其中一條是關於一個即將新婚的女孩在給富家子弟假扮女友後撕毀了婚約(這一段落像極了好萊塢影片《不道德的交易》)。


另一個小細節,公交車上的女售票員竟然讓一個老人給外國青年讓座。而影片的主線,一上進青年,為了更好地上進,也曾作出放棄自己心愛姑娘的決定。這些喪失自我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的脆弱,以及在新時期中人們盲目又忙碌地尋找自身站位時的悵惘。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逆光》(1982)


但影片的基調卻極為神奇地激揚、蓬勃和富於青春氣息。在經歷了理想的擺盪之後,那些川流不息的人群、車流在雨霧中賓士、行走,象徵著這個城市的活力仍然在奔涌,雖然步態有些沉緩和遲疑,但卻一直在流動著。用流水不腐去形容這個城市是最合適不過的。


有冷漠、有敵意、有關懷,這才像一個人呆的地方,只有在這樣的地方,才會有詩句的吟誦。《逆光》正因為此才顯得詩意盎然。影片開場時,那些優雅的空鏡頭,俯瞰著這個朦朦朧朧、水氣氤氳的大都市。而黑色的傘陣中那一柄紅色的雨傘,異常醒目,也非常漂亮。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逆光》(1982)


這是在暗示女主人公對新生活的抱擁嗎?雨不停地下,路不停地走。我還喜歡影片中的一處閑筆,一對戀愛中的青年吵架了,女青年上了公交車,男青年在雨中騎著自行車一直跟著公交,到了終點站,女青年下車了,兩個人和好如初。這段戲與影片的主戲毫無關係,卻樸素地帶出了一代青年的真誠和熱情。上海在外省人看來,就是這樣美麗和迷人嗎?


但說到底,前文所述的三部電影,應不止於表現那一代中國電影人(均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對某個都市的嚮往,而是對行進中的、即將大變特變的中國,所抱持的一份清醒,更有他們對身處裂變的國人所懷揣的一脈溫柔心香。有趣的是,他們選擇了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上海。這是上海的幸運嗎?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玻璃是透明的》(1999)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人們投以上海的目光,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艷羨之餘,有了更實際的打算。第五代導演夏綱的《玻璃是透明的》,純粹是以外省人的眼光打量上海這座城市,那個叫做風滿樓的酒樓,全是外地人,寧波、四川、陝西、東北,各色人等在這兒各顯神通,賣弄他們的智慧,出售他們的尷尬,也消耗著他們的青春。可對上海灘來講,照單全收,理由只有一個——只要你想成為上海人。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美麗新世界》(1999)


其實大多數上海人,都有過反把他鄉認故鄉的情結,日子一久,沒人理會你的前世今生,你也就真成了上海人。而第六代導演施潤玖執導的《美麗新世界》,同樣講述了一個外來者的蠢蠢欲動,不過這一次的外來者更像一個闖入者,他有著不動聲色卻又頗為頑皮的征服感。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美麗新世界》(1999)


姜武和小陶虹,這兩個北京籍演員,都有著相當動人的表演。姜武的大智若愚在這部影片里有著極為優越的發揮空間,他能俘獲上海姑娘芳心的秘決,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比這個花里胡哨的丫頭更務實,更能看清事物的真相,當然還有那套正處於施工狀態的房子。影片有著以現實為依託的可親可近的童話色彩,讓我們領略到上海是個到處能發生奇蹟的地方,而夢想隨時能夠起飛。


《美麗新世界》還流露出外省人對上海人一種頗迷人的寬容態度,小陶虹扮演的金芳看著世故、精明,一心想嫁給有錢人。臭毛病還不少,自私、小氣、虛榮。可她照樣引得姜武扮演的農民工張寶根春心蕩漾。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姑且將此作為隱喻的話,那顯然是在說明,縱然上海有多重弊端,它同樣能令人心動(還是北京姑娘小陶虹,她在《婚禮2008》里更是劣跡斑斑,拜金拜物到不擇手段,成了一個實打實的婚托,可她還是被一個更精明的男人徹底收復。這也讓她機關算盡之後,卿卿性命尚能保存)。


這真是一個太過有趣的現象,在坊間,外省人總免不了對上海有諸多非議,可一化作影像,卻全都神采飛揚了。也許這些電影,才代表了外省人對上海的真正態度,是羨慕嫉妒恨的集合,更有欲據為己有的豪情壯志。


過客——上海人心中的上海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城南舊事》(1983)


身處上海本地的電影人,少有對其它城市發言的作品,但第四代的另一位名導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卻拍出了北京人所沒聽聞到的京腔京韻,《城南舊事》不自覺地放置了許多南國風情,恬靜、安詳,這不啻是另一座移民城市的別樣風情。根結上,北京人比上海人更貪戀安逸。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城南舊事》(1983)


北京的移民,對這首善之地的嚮往相對多些。而上海的移民多以謀生為主。這也可以說,北京人到底比上海人還是要浪漫些。只是北京人疏於或不屑於把浪漫明白無誤地釋放出來,而上海人只是把浪漫簡化成情調,離真正的浪漫還有一段距離。他們更注重生活質量的維繫和提高。


這方面,上海籍女作家王安憶屢屢有著極為生動的描寫,在她筆下,一地雞毛同樣能熠熠生輝。與北京人的口頭禪「怎麼活都是一輩子」不同的是,上海人愛說「螺絲殼裡做道場」。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米尼》(2007)


王安憶可謂盡情盡興地寫出了上海人各式各樣的「道場」,但她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不多,成功的就更少了。除了《長恨歌》,再就是田壯壯的學生作業《小院》,以及金琛導演的《米尼》。當然她還參與了《風月》的編劇。這些帶有王安憶標籤的影像,實際與王安憶對這個城市的記憶多少都有出入。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張家少奶奶》(1985)


稍稍能傳達出王安憶對上海凡俗人生持激賞態度的影片,還是由葉明導演的《張家少奶奶》,正處本命年的呂麗萍奉獻出上佳的表演,而不到十歲的陸毅當時誰也不知道他後來會紅遍大江南北。


倘若有一部電影去紀錄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海普通人家的日常起居,根據王安憶的中篇小說《流逝》改編的《張家少奶奶》應是目前最合適的影像藍本。我們看到上海人天不亮就去菜市場買菜,戀愛,結婚,然後生了孩子,可房子不大該怎麼辦?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張家少奶奶》(1985)


更有婆媳、妯娌、姑嫂種種難纏的關係,在和平共處中又夾雜著一扯就是個豁口的縫隙。創作者,對柴米油鹽中迸發出的杯水風波,沒有太多的抱責,而只是日子一天一天過,但不自覺的滄桑還是緩緩地爬上了影片中主人公的額頭。


假如說,《逆光》講述的是上海下只角的自憐而引發的對命運的種種抵抗,那麼《張家少奶奶》說的是舊時王謝堂前燕如何放下身段。李嵐飾演的歐陽瑞麗,按現在的說法,是嫁入了豪門,可惜時逢文革,一切都得重新洗牌。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張家少奶奶》(1985)


歐陽瑞麗從少奶奶變成了老媽子,中間的過程自然是有些艱難的,可她始終來不及破罐子破摔,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在螺獅殼裡做起了道場。影片的旨趣在於,在表現困苦時,不讓人揪心。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張家少奶奶》(1985)


當富足歸來時,也不讓人覺得安逸。正像王安憶的原作《流逝》,僅僅是時間的流逝,只是在這流逝之中,你的人生開始變得豐富,再庸常不過的忙碌里,你一樣能收穫到尊嚴。上海人能屈能伸的韌勁,和對生活本體的熱愛,使得這部生活流電影具有太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上海人看上海人多少是有些自豪的,那種在補丁上也能綉出花來的從容,以及對流水不腐的堅信,大概是上海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了。還有一部比《張家少奶奶》出品要早、名氣也更大些的是白沉導演的《大橋下面》,那是張鐵林年輕時最著名的作品了。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大橋下面》(1984)


影片的戲劇衝突不像《張家少奶奶》那般細碎,說的是一個男人該不該愛上一個未婚媽媽,在還比較守舊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這還真是一個問題。放到現在,也同樣讓人頭疼。影片的說教之嫌是免不了,但同樣保留了那個年代青年們對成為理想主義者的熱望,只是現實不可能梳妝打扮好了,等你揭開紅蓋頭,然後給你一個驚喜。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大橋下面》(1984)


我能明白高志華(張鐵林飾)對秦楠(龔雪飾)的思前想後,但高志華最後對秦楠的全盤接受,總覺得還是有些流於空洞。這部影片動人的地方,是王頻飾演的高母,透著上海中年女人特有的精明、利落。在不明秦楠真相時,力圖收其為兒媳時的小算計,小經營,充溢著那種只有中年女人才有的對新生活的憧憬。而高家一家人,自給自足並能自得其樂的家庭生活,反映出上海人明媚、爽利的一面,這實際要比片中所謂的道德拷問,要沁人心脾的多。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股瘋》(1994)


進入新時期後,那種在飛短流長間自取其樂,在生火做飯時各捱天命的海派電影,仿似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股瘋》只取海派中熱烈的一面,而《考試一家親》則有些不倫不類了,只展示了宋丹丹的方言才華,關鍵是這故事移作他地,同樣也說得通。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上海紀事》(1998)


第五代導演的女將,上海籍導演彭小蓮,卻一直對其故鄉持有極深重的情懷,從《我和我的同學們》到《我堅強的小船》,基本都是彭小蓮式的上海紀事。她有部電影還真叫《上海紀事》,說的是上海解放前夕,這座孤島如何在風雨飄搖中滿懷希望,但這部影片空有史詩格局,而無直指人心的時代更替。


彭小蓮晚近的兩部作品,倒顯示出這位女導演獨有的敏感、尖銳乃至驕傲。它們分別是《假裝沒感覺》和《美麗上海》,內容都事關女性,都倔犟而自尊,都有種與這座城市極為默契的飄泊感。第六代導演胡雪楊的《留守女士》也同樣講述了滬上人家的飄泊感,但文藝腔過足,且有些消化不良。不及彭小蓮的成功作品能以小見大,且能落到實處。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假裝沒感覺》(2002)


所謂飄泊感,在《假裝沒感覺》里是阿霞母女從一個住所換至另一個住所,而《美麗上海》更甚,一家人來自四面八方。他們明明生於斯,長於斯,但還是落為過客。


他們好像並不屬於這個城市,可又對這個城市割捨不下,這是他們的兩難,也是這個缺乏歷史的城市的大尷尬,它還沒有全然地建立一種歸宿感。《假裝沒感覺》中孫海英飾演的老李斤斤計較,《美麗上海》里的親兄弟明算帳,全是沒有安全感的體現。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美麗上海》(2004)


這個城市變得漠然,甚至有些殘酷。幸運的是,彭小蓮善於在陰影處窺見陽光,也能在溫情滿懷時,抖落一地的惆悵。與寬容無關,倒有種認命式的無奈。雖然可從彭小蓮的女性視角里,看到其對女性獨立人格的持守,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領教到這座城市在看似冷漠的背後,所涌動的頑強生命力。


活著,還要活地有尊嚴,這是彭小蓮的電影一再提及的命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假裝沒感覺》中阿霞母女最後對這座城市的眺望,充滿了一種重獲新生般的暖意。輪船的汽笛聲和音樂聲交織在一起,一切都如蘇州河水般緩緩地流動。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美麗上海》(2004)


相較而言,《美麗上海》比《假裝沒感覺》要有野心得多,它企圖從一個沒落貴族的變遷來管窺上海的衰榮。親情的破損以及為此而作出的縫補,都直指我們這個民族曾有過的巨大疼痛。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美麗上海》(2004)


片尾的打夯聲,已讓觀者分不清這是建設還是破壞。雖然《美麗上海》有著這麼飽滿而厚重的主題,彭小蓮沉重有力的表述方式也隱隱具備了海派電影所較為罕見的史詩氣魄,但《美麗上海》所彰顯的那份貴族氣的傲骨,還不能完全支撐這個市民化、功利化的國際大都市。


而《假裝有感覺》倒通過一個遲暮女人的一離再離,杯水之間,反而更能收穫到一種樸實的硬朗之風。上海的故事,在彭小蓮的敘述里,實在帶有她太多的作者印記。這也使上海有時只是彭小蓮敘述的一個載體,而在這樣的一個載體里,上海人均成了過客。


自戀——另一隻眼睛看上海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青紅》(2005)


我的學生時代,不少同學都有上海背景,他們會帶大白兔奶糖給我們吃,也會給我們講講城隍廟,講講冠生園。但講得最多的是,他們會在不久的將來,回到上海。他們也果然,一個個都回去了。王小帥的《青紅》,說的也是上海人怎麼歷經心劫而重返故里的故事。


其所換來的代價,是情感和信念的懸空。《青紅》的英文名就叫《上海夢》,王小帥本人在上海生活過一段時間。王小帥的同學婁燁比他更執著於講上海的如煙往事,這可能歸於婁燁就是上海人的緣故。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周末情人》(1995)


婁燁的處女作《周末情人》,背景就放在二十世紀末的上海,但《周末情人》所瀰漫的殘酷青春和第六代導演出道時分外迷戀的搖滾情節,好像一時間成為第六代進入公眾視野的通行證,但這並非通向上海這個注重生活本質的城市的金鑰匙。移作他地,《周末情人》中那些散亂的故事,照樣能講得通順流暢。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蘇州河》(2005)


讓婁燁贏得更廣泛聲名的《蘇州河》,像極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薇洛麗卡的雙重生活》,但不如基氏作品那般空靈。人物均在自我滿足和自我放逐之間搖擺不定。惟一有意思的是,婁燁對現代上海晦暗的一面,抱有極濃厚的興趣。


在婁燁大量通過自然光完成的跟拍、搖晃鏡頭裡,這座城市讓人不安,泛著既甜且腥的暴力氣息。賈宏聲酷烈的造型,周迅半純半妖的表情,讓我們看到這座年輕的城市易朽的一面。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蘇州河》(2005)


誠然,婁燁所針對的不僅僅是他的家鄉,更多的感懷來自於我們這個高速發展又不免變形的奇特年代。影片一開場關於蘇州河的表述,則明確無誤這就是上海。他是這麼說的:蘇州河是最髒的一條河,你看它的時間久了,你就能看到一切。故事、記憶和垃圾都堆在這兒。


有人曾說,婁燁是中國最會拍愛情的導演,他善於揮發愛情的濃烈,更精於匯聚愛情終結後那漫長的悵惘。婁燁的愛情書寫往往遠離煙火,並在臆想般的純粹里被漸次碾碎,這可歸於時代,也可回復到愛情本身。在失而復得,得而復失中完成著各自的成人禮。《蘇州河》就是關於尋找的故事,婁燁也在他的故里,尋找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這家園既荒草叢生,又野花怒放。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紫蝴蝶》(2003)


婁燁最具商業意識的影片《紫蝴蝶》,是對舊上海記憶一次絕對個人化的梳理。在這個異國戀包裝下的諜戰影片里,上海變得既簡單又複雜,既透明又渾沌。


與婁燁前兩部關於上海的電影一樣,將愛人即敵人的概念作出了更寓言化的陳述,而上海則像一個未老先衰的垂暮者,不動聲色地注視著曠男怨女們的生生死死。上海在婁燁繁複的影像里,變得孤僻、不近人情,更彷彿脫離了事關中國的所有秩序,以飄飄然的狀態懸浮在南中國的一角。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紫蝴蝶》(2003)


總覺得,婁燁的上海記述,充斥著他的個人想像,這個想像本應由外省人去不著邊際。作為上海人的婁燁,卻盡量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回望他的家鄉。他和彭小蓮一樣,都不同層次地雕刻出這座城市的飄泊感來,只是婁燁比彭小蓮更不關心自己究竟會飄向何方。兩個人對上海的迷戀程度,都接近於一種自戀。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趙先生》(1998)


上海的另一位第六代導演李欣,在他的《談情說愛》、《花眼》里,其自戀的傾向更為嚴重,也更加找不到來由。上海的美麗與哀愁,在這些年輕的電影人的視角里,變得迷離,缺乏方向感。關於上海人對自身定位的貪戀,做得最輕巧且最富韻味的,卻來自一個外省人的一部叫《趙先生》的影片。


攝而優則導的呂樂乃天津人,編劇述平是山東高密人。主要演員除張芝華外(張芝華是演上海家庭婦女的一把好手),基本全是外省人。全片對白以上海話為主,這給北方人帶來了不少閱讀障礙。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趙先生》(1998)


表面看去,《趙先生》洋溢著對婚外戀的反諷。一個中年男人的外遇,這外遇不僅關乎精神和肉體,也牽扯到想像與現實的互動。施京明扮演的趙先生,看似平俗、簡單,可內心的波瀾一樣暗潮湧動。一個更有趣的事實是,趙先生對妻子有著年深日久的木然,對情人又擔心火中取栗後的灼傷。


也就是說,他更關心的還是自己如何在圍城內外,安享內心的蠢動。趙先生的這份自戀更不動聲色,更不易覺察。只是這個貌似善於保護自己的人,臨了還是出了車禍,喪失了行動能力。影片結尾非常促狹地告訴我們,他全新的愛情好像就要來臨。《趙先生》對中國人的婚姻狀態扮出了一副極耐人尋味的鬼臉,也彷彿驗證了北島的一句詩「一切愛情都在心裡」。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趙先生》(1998)


我有不少上海朋友看了《趙先生》後都說,這實在太像上海人的日子。上海人的言不由衷、進退兩難,以及對內心的那點小念想的裹藏,在這部影片里都得到了極為精微的呈現。這其實又何嘗是上海人呢,我們真正想過的日子,只能在我們的夢裡一一實現。


而關於自戀,最普適的表達還是許鞍華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這是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第三次對上海進行發言,前兩部是《上海假期》和《半生緣》。這兩部影片都可用許鞍華的另一部電影來總結,那就是《客途秋恨》。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006)


總結得最充分的還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斯琴高娃扮演的小知識分子葉如棠,對上海的幾離幾棄中,在自己生命的華彩全部落幕以後,才發覺自己並不屬於這個城市。


她以小市民的姿態對小市民的各種積習表達著不滿、不屑。這疑似清高的舉動,在我看來,是一種更深刻的自戀,真正的自戀不是對自身的全面認可,而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嫌惡,其中夾藏的是對自身的極大不滿。臨了,葉如棠還得離開上海,過上她曾經恥高氣揚時唾棄過的生活。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006)


從文本分析來看,對《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閱讀,繞不過編劇李檣。從《孔雀》到《立春》,再到這部,李檣反覆陳述的都是對故鄉的揚棄。李檣遇到顧長衛,影片中的人物意欲背井離鄉的緣由,是想過上更光彩照人的日子。


到了許鞍華的電影里,則在下坡路上,剎不住地往低處滑行。看了《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讓我想起了科恩兄弟的那部《老無所依》。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外省人對上海的分外嚮往相比,再到《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所謂上海,真成了一場「客途」。上海人,外省人都不屬於這座城市。


結語:鏡像中的上海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馬路天使》(1937)


說了這麼多關於上海的電影,我自己偏愛的上海電影有:《小街》、《逆光》、《阮玲玉》、《功夫》、《紫蝴蝶》、《美麗新世界》、《假裝沒感覺》、《趙先生》。


再加上解放前的兩部電影《馬路天使》和《太太萬歲》。正好十部。這其中我最愛的還是《阮玲玉》,主演張曼玉也是上海人,我特別鍾愛的導演孫瑜之子孫棟光扮演乃父。這部影片既是關錦鵬電影的最高峰,也是張曼玉的表演光芒綻放得最奪目的一次。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阮玲玉》(1991)


《阮玲玉》極大地滿足了我對上海的電影、電影中的上海的雙重憧憬。那是如夢似幻的上海,那是青春飛揚的上海,那也是真假虛實共存共榮的奇妙影像。


上海是什麼呢?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借那位假痴不癲的丹麥王子之口,說道:表演應該是時代的一面鏡子。那麼,上海應該就是現代中國的一面鏡子,那裡有半殖民半封建帶來的屈辱,也有中國經濟前哨的榮光,更有無數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望。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這個長江的入海口,這個混濁的黃浦江、破敗的蘇州河養育的上海。到了新世紀,好像越發孤獨了,但也只是好像。


有個上海人曾這樣誇自己,上海人的缺點,中國人都有,而上海人的優點,中國人不一定都具備。


這實在是太自信了。在我們這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時代,富裕而安逸的上海人真值得這樣去自豪嗎?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我更喜歡這樣去說上海人,他們來到這樂園,就急急地丟掉了原鄉。日子一長,這山望著那山高,連家國感也決定棄除掉了。


我想上海的活力和其深重的悲哀也來自於此。也可以說,上海人對外地人的不滿,遠遠及不上他們對自己的不滿足。



看《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前,聽賽人聊聊上海電影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我喜歡這句迴文。一切就這麼流來流去吧。



片中提到的相關電影列表


《苦惱人的笑》(楊延晉/鄧一民,1979)


《小街》(楊延晉,1981)


《逆光》(丁蔭楠,1982)


《都市裡的村莊》(滕文驥,1982)


《城南舊事》(吳貽弓,1983)


《街上流行紅裙子》(齊興家,1984)


《大橋下面》(白沉,1984)


《張家少奶奶》(葉明,1985)


《大閱兵》(陳凱歌,1986)


《我和我的同學們》(彭小蓮,1986)


《阮玲玉》(關錦鵬,1991)


《上海假期》(許鞍華,1991)


《歲月風雲》(潘文傑,1993)


《留守女士》(胡雪楊,1993)


《股瘋》(李國立,1994)


《周末情人》(婁燁,1995)


《半生緣》(許鞍華,1997


《上海紀事》(彭小蓮,1998)


《趙先生》(呂樂,1998)


《玻璃是透明的》(夏綱,1999)


《美麗新世界》(施潤玖,1999)


《假裝沒感覺》(彭小蓮,2002)


《紫蝴蝶》(婁燁,2003)


《美麗上海》(彭小蓮,2004)


《功夫》(周星馳,2004)


《青紅》(王小帥,2005)


《蘇州河》(婁燁,2005)


《長恨歌》(關錦鵬,2005)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許鞍華,2006)


《色,戒》(李安,2007)


《米尼》(金琛,2007)


《我堅強的小船》(彭小蓮,2008)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童子雞和青樓女子眼中的《羅曼蒂克》
這幾部經典電影記錄下了人類能犯下的最大的惡
《西部世界》最牛的地方有三處,但它還是功虧一簣
《七武士》和日本歷史的關係
這個電影節剛辦第一屆,怎麼陣容就這麼強?

TAG:虹膜 |

您可能感興趣

想熱鬧就看《長城》,看電影就《羅曼蒂克消亡史》
【電影】關於《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十點猜想和疑問
俄羅斯瑪麗蘇電影《他是龍》上映,比它更蘇的是這段俄羅斯電影引進史
電影記憶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春節看俄國戰爭電影系列之五:無畏上將高爾察克
奧斯卡影帝認準丹澤爾華盛頓,最佳電影跟買《愛樂之城》
葛優,章子怡,杜淳齊聚《羅曼蒂克消亡史》飆戲,這部電影不得不令人期待!
外蒙古拍的電影《阿努可敦》,說清朝侵略準噶爾汗國。。
休·傑克曼佩戴萬寶龍腕錶亮相電影《羅根》首映禮
電影《指環王》的傳國之寶:努曼諾爾人的納希爾聖劍
俄羅斯人怎麼看成龍大哥新電影《絕地逃亡》
小羅伯特唐尼將出演電影《怪醫杜立德的航海之旅》
青柳翔《多羅羅武士》蒙特利爾電影節凱旋而歸
四月,與我在海弗拉斯看電影可好?
休叔又要演音樂電影啦,休·傑克曼新片《馬戲之王》曝光片場照,休叔將扮演馬戲團傳奇人物巴諾姆,這將是好萊塢近22年首部原創·真人·音樂劇·電影,
瓦爾迪電影如期拍攝,不受拉涅利下課影響
日本電影《貓咪收集之家》伊藤淳史忽那汐里談要感謝的人
《辯護人》《實尾島》《阿修羅》:韓國政治電影與電影人的抗爭史
安傑依·瓦伊達:波蘭電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