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淫後母,李世民占弟媳,倆人評價為啥天壤之別?
在中國歷史上,楊廣是有名的暴君,而李世民則是明君的典範,兩位皇帝的評價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但其實兩位皇帝卻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比如楊廣曾經姦淫後母,李世民也曾霸佔弟媳,似乎在私德方面,兩人都算不上正大光明。那麼兩人都有哪些相似之處呢?兩人的評價為何呈現極端化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相似點一:皇位都是奪來的
楊廣與李世民都是皇二子,在他們的上面有著一個太子大哥的存在,兩人都具有奪位的野心。對於奪位,楊廣採取的策略是,勾結朝臣,取悅母后,誣陷太子,最終成功上位;而李世民採取的手段更為乾脆,更為直接,利用手中的謀臣猛將,發動玄武門之變,直接將太子李建成殺死,逼迫父親李淵退位。
相似點二:罔顧親情,屠殺親族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將建成的五個兒子,元吉的五個兒子,無論長幼,即使尚在襁褓的嬰兒也不放過,全部處死。相比而言,楊廣更為「仁慈」些,只是將楊勇賜死,他的兒子全部殺死,野心勃勃的四弟楊秀,曾經造反的五弟楊諒只是被囚禁而已。
相似點三:有悖人倫,私德有虧
隋文帝死後,他的兩位嬪妃,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這兩位來自江南的美女,被楊廣所烝(zhēng,指娶父親的妻妾及兄長的妻妾)。無獨有偶,李世民在兵變成功後,將三弟李元吉的王妃楊氏納入宮中,之後還為李世民生下一子。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確實是有悖人倫的不道德行為。
既然楊廣、李世民這兩位皇帝有這樣差不多的「污點」,那為啥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評價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做人,兩人都不成功;但做皇帝,李世民卻成功了。楊廣繼承的是「開皇之治」的盛世,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庫充盈,因而楊廣沒有危機感,他好大喜功,對外征伐,對內修築大運河、東都等工程,最終導致天下大亂,成為亡國之君。而李世民即位之初,社會凋敝,急需恢復生產,積蓄國力,因而他因勢利導,造就「貞觀之治」。
勝者王侯敗者寇!李世民在位期間,開始命魏徵主持修《隋書》,為突顯唐朝是應天命而生的,自然要貶損前朝,說他們是天命已盡,無疑這個鍋要由楊廣來背。
2.大眾的歷史觀,非好即壞
對於人物的評價,中國人歷來有一種非常單純的想法,那就是非好即壞。比如人們通常認為,李世民就是一個好人,好皇帝;而楊廣就是一個壞蛋,暴君。其實這種想法太過於簡單,因為一個人物,特別是歷史人物是非常複雜的。而李世民是一位「潔癖」非常強的皇帝,他在位期間,親自翻看史書,進行修改,將不利於自己的史實刪掉。
正是人們這種「非好即壞」歷史觀,導致出對楊廣、李世民這兩種極端的評價。其實我可以看到楊廣不是一位好皇帝,但也並非全是過錯,比如唐人皮日休作詩評價大運河時:「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相比於中國古代史學家們,西方史學家評價更為公允些:
儒家修史者對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因為他們把他描寫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的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
一美遮百丑,李世民如是;同樣一丑也可以遮百美,楊廣就如是。通西域、大運河、科舉制,這些足以讓楊廣彪炳千秋的功績,卻隨著王朝的覆滅,而被後來者所埋沒。
--------------------------------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諸葛亮北伐,為啥拒絕魏延奇謀,其實另有目的
※19歲封國公!唐朝最牛少年,卻被李世民「坑死」
※故劍情深!一代明君因懷戀愛妻,斷送西漢王朝
※孽緣!這位皇帝娶姨母為妻,最終自食惡果
TAG:縱橫五千年 |
※當年杜海濤給權志龍下跪後,之後的韓國人是這麼評價的!太丟人!
※當年杜海濤給權志龍下跪之後,韓國人是這麼評價他的!
※歷史上誅兄殺弟、強娶弟媳的帝王,後世對他的評價出人意料
※陳宣帝陳頊的是個什麼樣的人?後世如何評價他
※李世民評價曹操,卻打了自己的臉
※當年杜海濤給權志龍下跪後,你知道韓國人是怎麼評價的嗎?
※孫殿英盜挖慈禧陵墓,晚年終於後悔了,說了一番話評價自己所為!
※孫殿英盜慈禧墓後,晚年終於後悔了,他這番話評價自己的過錯
※楊廣和李世民做過的事情幾乎一樣,為何史書對他二人評價天差地別
※徐悲鴻評價任伯年:我是他的「後身」,他像李太白!
※是佞臣又是奇才,宋朝的丁謂後世為什麼對他如此評價?
※漢高祖皇后呂雉是怎樣的人?後世又是如何評價呂后的?
※大臣面見外國君主,不斷磕頭痛哭:我家皇上願做您兒子,您行行好收下他吧!王夫之評價他:萬世罪人!
※當年杜海濤給權志龍下跪後,韓國人是怎樣評價的?
※離婚後就別再來找我!男星都是如何評價自己前妻的?網友:李連杰最狠
※袁世凱臨終前連喊三遍,此人誤我!周總理卻說,此人應公正評價!
※如何評價王菲:曾搶別人男朋友,但仍是一個好母親,好歌手
※此人是慈禧的侄女,一生「庸碌」,但孫中山評價她是女中堯舜
※孫殿英盜挖慈禧陵墓,晚年終於後悔了,說了一番話評價自己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