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明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啦。俗話說,冬至大如年,來看看各地都有哪些特別的習俗吧~

節氣|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冬至在我國古代被當做一個較大的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的習俗。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簡 介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22個節氣,也是標誌冬天的第四個節氣,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


按傳統曆法,冬至是十一月的節氣。按公曆,冬至交節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23日,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緯度最南,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北極圈以內則24小時都是黑夜)。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規定有冬至的月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所以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長至節」等。


從冬至開始,白天會漸漸變長,古人認為這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所以把冬至當作年周期、大自然氣運周期、萬物生長周期的真正起點。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陰的六根陰爻的最下面一根已變成陽爻,所以冬至又稱作「一陽生」。


物候與花信


冬至之時,陰氣達到極致,隨即陰陽轉化,陽氣開始慢慢復甦,「冬至一陽生」,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點。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屈陽伸的生物,冬至時陽氣雖已開始萌動,但陰氣仍然控制大局,土中的蚯蚓感陰氣大盛而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古人認為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麋因角朝後生,所以為陰,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有一絲溫熱。


花信,本節氣無花信。按自小寒至穀雨,一百二十日,八個節氣,我國古代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人們在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應一種花信,稱之為「二十四番花信」。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民俗|冬至大如年 餃子不等閑


作為一個天文類節氣,冬至也叫「夜長至」、「晝短至」。這時天氣寒冷,人們躲在屋裡教孩子唱數九歌,用九九消寒圖記載陰晴,以占卜來年豐歉。當然,最主要的習俗還是跟吃有關,不過可不要光記著吃餃子。


上墳祭祖,結算工錢


陝西有諺語:「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假)不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工)不肯歇。」就是說,冬至像過年一樣重要,學生、長短工都給享受假期。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也一樣。《吳中歲時雜記》載:「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節。」冬至前一天,親朋好友互相贈送食物,稱為「冬至盤」。這天晚上人們設宴飲「節酒」過冬至夜。


潮汕地區民諺云:「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祭祖。河北《深澤縣誌》記載:「冬至,祀先,拜尊長,如元旦儀。」意思是說,冬至祭祖、拜謁尊長,要像過元旦一樣舉行隆重的儀式。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這是北方,南方如泉州習俗,冬至出門在外者,都儘可能回鄉過節謁祖。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祭祖,合稱春冬二祭,十分嚴格,參加者虔誠之至。


在安徽桐城,冬至節上祖墳燒紙錢祭祖,並在這天修墳整墓。在上海金山,冬至這一天過去有落葬、燒小孩棺材之俗,今則演變為骨灰盒落葬等。杭州、湖州也都要掃墓。


北方餃子,南方擂圓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人們熟知的。


前者,我們以河南為例。「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對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見鄉親們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非常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施捨給百姓。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的習俗,連帶還有「不吃餃子掉耳朵」的說法。


後者我們以浙江為例。冬至時,浙江人好吃「冬至圓」。在台州,擂圓是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糰,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咸圓就是在糯米團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潮汕人吃了冬至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


兩粒,甚至漁家的船首,耕牛的牛角,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台灣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台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餛飩拜冬,豆腐致富


除了餃子、湯圓,冬至美食可謂千里不同風,以下再舉幾個例子。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按學歷高低,以示鼓勵;同時優先照顧老人。現在在湖南仍有此遺風,他們殺雞宰豬,把肉陰乾享用,有諺語稱:「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供冬至團」也是江南習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糰,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待客或贈送親鄰。


「餛飩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歲時紀勝》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選用餛飩拜冬,是因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南京,冬至要吃小蔥燒豆腐。常州人好吃熱豆腐,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蘇州冬至節,親朋好友要用禮盒送一種類似春盤的食品。金華人冬至各設酒肴,舉家歡慶。在貴州,最為普遍的就是吃狗肉。杭州人則是煮赤豆飯,蒸新米糕,並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里過一夜,第二天再拿出來吃,稱為「安樂菜」。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舅姑贈鞋,宴請教師


冬至節,民間還有贈鞋習俗,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綉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市上購買,樣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冬至,一些地方的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冬至節,舊俗要由村裡的德高望重者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德高望重者帶領學生拜先生。目前山西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甚濃。


11月28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於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對中國的意義不僅僅是在歲時上的,更是一種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方式和認知方式,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全面呈現。


冬至大如年,自是日始,伴隨著一寸寸拉長的陽光,新的生命和希冀正在孕育。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冬至大如年,餃子不等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黃國學 的精彩文章:

梁實秋:共享快樂才是友誼的趣味
誰是「詩人」?——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側寫
「校園欺凌」事件:感同身受的教育是當前教育的重大缺失
亂世心史——讀杜甫《悲陳陶》《對雪》《哀江頭》
國學漫畫《孔子曰》:孔子出走

TAG:章黃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冬至大如年——花暖寒冬,福必隨至
冬至大如年,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美食
冬至大如年,今兒要早些回家
冬至大如年,這些快要失傳的冬至習俗,你知多少?
冬至大如年,究竟這一節氣有什麼樣的歷史?
冬至大如年,這些「大保健」秘訣別錯過!
為什麼說冬至大如年 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