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磚漢瓦之美

秦磚漢瓦之美

秦磚漢瓦之美



秦磚漢瓦,並非專指「秦朝的磚,漢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漢時期的青磚與古瓦。它們歷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動物形象、充滿活力的生活場景,再現了當時人們的現實世界與美好願景。一枚瓦片就是一頁鮮活的歷史,一塊磚就是一部耐人尋味的傳奇故事。


秦磚漢瓦之美








瓦當:宮殿上的「徽章」


我們只要想一下秦兵馬俑的千軍萬馬與氣勢萬鈞,就可以理解秦代制陶技術的高超了。用這種技術去製造宮殿上的陶瓦,不難想見它們的堅固與華美。


精美的陶瓦被廣泛用於秦阿房宮的營建。那些用於收束瓦縫,護持椽頭,遮風擋雨的圓形瓦片被稱為「瓦當」,因為瓦當向外,所以或印圖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築與裝飾的作用。

秦磚漢瓦之美


漢 青龍瓦當


現在出土的秦代瓦當上,圖像多為鹿、豹、魚、鳥等動物紋。這種動物情結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獵活動。此後,漢承秦制,國力更加強盛,又建長樂、未央、建章宮等四十餘座宮殿,使關中豪華建築到達巔峰,瓦當圖案的藝術性也抵達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瓦當最為出色。四神獸在古代為「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具有辟邪禳災的神力。四神獸瓦當的構圖飽滿得當,造型誇張,氣勢磅礴,雍容堂皇。時至今日但凡在當代設計中使用到四獸形象,都無法擺脫瓦當神獸造型的影響。

秦磚漢瓦之美


漢 白虎瓦當


除了動物,還有一種雲紋瓦當也廣為使用,它裝飾在宮殿樓闕等建築上,像一朵朵升騰的祥雲點綴在宏大的建築之間,襯托出古代高台建築高聳入雲的非凡氣勢。祥雲繚繞於建築之上,就像瑤台瓊閣,宛如神山仙境。秦皇漢武都留下了尋找長生不老葯的傳說,雲紋瓦當成為圖案瓦當的主流,跟當時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榮華的思想不無關係。

秦磚漢瓦之美



漢 朱雀瓦當


瓦當紋飾發展到西漢時,出現了文字瓦當。「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等文字瓦當則直接地表達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和人們的普遍願望。西漢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它極富意味的篆法變化豐富,又渾然天成。它們時而方峭,時而流美,時而渾圓,時而遒勁,即使今天的篆刻、書法名家也要自嘆不如。

秦磚漢瓦之美



漢 玄武瓦當


這些封埋於地下兩千多年的瓦當,成為秦宮漢殿一度富麗堂皇的證據,它們承載著精美而豐富的圖文,就像秦漢建築上的「徽章」,在宣告著早期宮殿「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營建法則。


畫像磚:漢代生活「百科全書」


在磚上印畫、施彩,最早是在戰國,但真正蔚為大觀,並成為一種藝術,則是在兩漢。這些磚,被稱為「畫像磚」,它們已經不是單純的建築構件,對後人而言,它們「畫像」的意義要大於「磚」。

秦磚漢瓦之美



東漢 《輜車》畫像磚拓本


「畫像」一詞源自宋代興起的金石學,趙明誠在《金石錄》中就有用過。清代中期,在書畫家、金石家張芑堂所撰《金石契》中明確提出了「畫像磚」這一專有名詞,並在書中描摹了兩幅畫像磚圖像。畫像磚的流行和鑒賞並非依靠磚本身,而是依靠拓片。拓片也可以看成一種平面上的畫,因此稱之為「畫像」也並非毫無道理。

秦磚漢瓦之美



西漢 《上林苑斗獸圖》彩繪畫像磚


這些「畫」表現在磚上,大多數是一些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有的還有紅、綠、白等色彩,它們用於一般的建築或墓室裝飾,是兩漢時期人們真實生活與美好願景的真實記錄。


這些磚上,有的描繪的是人們的日常勞動與生活,宴饗、樂舞、狩獵、市集等等,有的描繪的則是駿馬、龍、虎、鹿、飛禽等動物與神獸,從地上的農耕漁獵,到天上的天馬行空,從現實生活,到歷史故事,無所不包,宛如一部漢代「百科全書」。

秦磚漢瓦之美



東漢 《荷塘漁獵》畫像磚


漢畫像磚廣泛分布於河南、四川、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其中河南和四川的漢畫像磚較多,題材豐富,畫面精彩。如河南畫像磚《佩劍人物圖》,刻畫的是一位武士,他怒而扶劍,高度戒備,鬍鬚與衣帶飄飄,反襯出武士屹然不動的雄姿。四川漢畫像磚則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日常生活及勞動畫面較多。如東漢畫像磚《弋射收穫》,描繪秋收季節的田野。上半部是漁獵,下半部是收穫。上面的獵人正搭弓引箭,即將射向塘中飛鳥,蓄勢待發的氣氛頗為緊張。而下面收割稻穀的農人,三三兩兩,錯落有致,洋溢著勞動的熱情。

秦磚漢瓦之美



東漢 《弋射收穫圖》 畫像磚拓本


因為磚塊疏鬆,其實並不易精雕細刻,所以畫像磚畫面往往疏朗簡約,沒有那麼多的細節刻畫,有的甚至進行了誇張變形。人物時而拉長,時而壓短,有時人物的腰身甚至拉細得只成一根線,時而又被壓縮成布娃娃似的小矮人,甚至一座高山也可以被抽象成一個三角形。


簡潔的造型並沒有削弱其藝術表現力,反而集中暗示、渲染出了一種情緒與氣氛。漢畫像磚里,很難看到完全靜止或者構圖均衡的作品。運動與韻律,在漢畫像磚里隨處可見。就像前文提及的四川畫像磚《弋射收穫》中的收穫部分,三個割穗人、兩個割草人與一個挑擔人因為錯落的排布,形成了一種起伏有致的節奏感,宛如波浪一般層層推進。而這種噴薄欲出的動感與力量,正是漢代藝術風格的真實寫照。


磚瓦硯:古磚舊瓦成新硯


壯麗的秦漢宮闕早已不知去向,但組成它們的青磚古瓦卻經常見諸文人筆端。古人早期制硯,多為陶硯,所以陶制的秦磚漢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文人的視野。

秦磚漢瓦之美



清宮舊藏 銅雀台瓦硯


早在唐宋時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磚瓦做成硯台,唐人吳融《古瓦硯賦》中載:「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到了清代,磚瓦硯更成為一時風尚,成為硯台的一個重要分支。其中,又以文字瓦當硯、銅雀台瓦硯、漢魏銘文磚硯最富盛名。


最值得一提的是銅雀台瓦硯。銅雀台是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於建安十五年即210年建成。建安才子曹植曾在此留下千古名篇《登台賦》:「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銅雀台何等壯麗恢弘,卻抵不過隋文帝的一把火,日後文人只能對著廢墟哀嘆:「蔓草已離披,狐兔何縱橫。」樓台已毀,但磚瓦尚存。銅雀台所用的磚瓦,其土料經過精心處理,燒出來的磚瓦光潔細膩,用於制硯最合適不過,《文房四譜》上就說它:「體質細膩而堅如石,不費筆而發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絕無。」


磚瓦硯既是古玩,又是實用的文具,自然深受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為王文叔寫墓志銘文,其子以一塊銅雀台瓦酬謝,黃庭堅非常高興,製成瓦硯後還特地寫了篇銘文記之。清宮所藏的銅雀台瓦硯上也留下了許多乾隆御玩、御賞印刻,可見乾隆對於瓦硯也極為欣賞。民國時期,號稱海內藏硯第一的徐世昌,不僅四處收集古磚瓦硯,還專門聘請硯師,將自己所藏的古代磚瓦,能做成硯的都做成硯,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磚瓦硯。


古人注重文脈的延續,散落於荒草中的磚瓦承接秦漢魏晉的流風遺韻,將其磨而為硯,恰能觸發文人的思古幽情,也難怪歷代如此眾多的文人騷客為之痴迷如狂。


相關閱讀:


所謂「秦磚漢瓦」是說明這一時期建築裝飾的輝煌,漢代瓦當以動物裝飾最為優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馬也是品種繁多;秦代瓦當以蓮紋、葵紋、雲紋最多;秦宮遺址出土的巨型瓦當飾以動物變形圖案,與銅器、玉器風格相近。


西漢時形成了以「秦磚漢瓦」和木結構的完整的建築結構體系,史稱之為「土木之功」。這種斗拱既起支撐的力學作用,又有裝飾的藝術效果,體現了傳統住房建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歷史發展中,這種大屋頂的民族形式又分成琉璃瓦、雕樑畫棟的宮殿形式和青磚黑瓦、樸素簡易的民居形式。


中國建築陶器的燒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開始的,最早的建築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創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築陶器。秦代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混戰的局面,各地區、各民族得到了廣泛交流,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到了漢代,社會生產力又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突飛猛進。所以秦漢時期制陶業的生產規模、燒造技術、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秦漢時期建築用陶在制陶業中佔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為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的瓦當,素有「秦磚漢瓦」之稱。


在秦都咸陽宮殿建築遺址,以及陝西臨潼,風翔等地發現眾多的秦代畫像磚和鋪地青磚,除鋪地青磚為素麵外,大多數磚面飾有太陽紋、米格紋、小方格紋、平行線紋等。用作踏步或砌於壁面的長方形空心磚,磚面或模印幾何形花紋,或陰線刻劃龍紋、鳳紋,也有模射獵、宴客等場面的。最了不起的是秦代對萬里長城的修築工程, 《史記·蒙恬傳》載:「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將三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至陽山,透蛇而北。」在高山峻岭之頂端築起雄偉浩邁、氣壯山河的萬里長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磚之多,舉世罕見。


空心磚,是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勞動人民的一項創造,被用作宮殿、官署或陵園建築。到西漢時期,空心磚的製作又有了新的發展,磚面上的紋飾圖案,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簡練、形象生動、線條勁健。它不單是作為建築材料,更多的是用來建造畫像磚墓。這種空心畫像磚,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畫像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闕門建築、各種人物、樂舞、車馬、狩獵、馴獸、擊刺、禽獸、神話故事等有四十多種。這些富有藝術價值的陶質工藝品,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社會面貌及繪畫藝術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到東漢初期,畫像空心磚的應用從中原地區擴展到四川一帶,中原地區空心畫像磚墓到東漢後期為小磚所替代,而四川則延續到蜀漢時期。這一時期的畫像磚內容更為豐富。有反映各種生產活動的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探礦、桑園等;有描寫社會風俗的市集、宴樂、遊戲、舞蹈、雜技、貴族家庭生活等;還有車騎出行、闕觀及神話故事等等。這些畫像磚是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的現實寫照,在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及藝術上有著重大價值。


建築用瓦有板瓦和筒瓦兩種,其製作方法是先用泥條盤築成類似陶水管的圓筒形坯,再切割成兩半,成為兩個半 圓形簡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為板瓦。瓦坯製成後,在簡瓦前端再按上園形或半圓形瓦當。這種簡瓦和板瓦的燒造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在陝西扶風、岐山一帶的西周宮殿建築遺址中大量出土,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用陶上的偉大創造,開創了瓦頂房屋建築的先河。


瓦當即筒瓦之頭,主要起保護屋檐,不被風雨侵蝕的作用。同時又富有裝飾效果,使建築更加絢麗輝煌。瓦當有著強烈的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秦代瓦當,絕大多數為圓形帶紋飾,紋樣主要有動物紋、植物紋和雲紋三種。動物紋中有奔鹿、立鳥、豹紋和昆蟲等;植物紋中有葉紋、蓮瓣紋和葵花紋。雲紋瓦當圖案結構,基本上是邊輪範圍內,用弦紋把瓦當正回分為兩圈,外圓間四等分內填以各種雲紋,內圈則飾方格紋、網紋、點紋、四葉紋或樹葉紋等。這種雲紋瓦當漢代沿用,但漢代的紋樣較秦代粗一些。


秦瓦當,有文字的絕少。漢代瓦當紋飾更為精美,畫面儀態生動,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備,姿態雄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漢代瓦當,除常見的雲紋瓦當外,大量的則是文字瓦當,許多反映當時統治者的意識和願望,如「干秋萬歲」、「漢並天下」、「萬壽無疆」、「長樂未央」、「大吉樣富貴宜侯王」等。這些文字瓦當,字體有小篆、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疏密有致,章法茂美、質樸醇厚,表現出獨特的中國文字之美。秦漢瓦的斷代和分期:秦至西漢初期帶圓形瓦當的筒瓦,製造方法是,先從瓦筒上橫切到一半,再向下縱切成瓦筒。半瓦當從中央連瓦筒一起切開。因此在瓦的背面留有明顯切痕。到西漢中期,瓦的製法採用一次范成,瓦筒則僅做半筒,瓦背沒有刀切之痕迹。此外,秦代帶紋飾的圓形瓦當,中央無大圓柱,而漢代的則必有圓柱。秦瓦當邊狹,用手捏成,寬窄不勻,漢瓦當的邊輪整齊。秦瓦面積不大,漢瓦面積小者也較秦瓦略大。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秦磚漢瓦之美


秦磚漢瓦之美


秦磚漢瓦之美


秦磚漢瓦之美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桃源春曉》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秦磚漢瓦之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文人書房名號
為什麼古琴不能被歷史淘汰
不吃餃子,這一幅畫也能解春寒
《論畫十則》 王原祁
詩詞伴您溫暖過冬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秦磚漢瓦:2000年前古人的審美讓我們汗顏
秦磚漢瓦明城牆質量為啥過硬,秦始皇朱元璋都下過一道令,現代人看後汗顏
隨便一挖都是秦磚漢瓦!你還不來西安探探寶!
一塊2600年前的秦磚,如何敲開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