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與人爭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不與人爭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不與人爭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點擊播放 GIF/2046K




不與人爭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人們常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失馬」就源自西漢劉安所著《淮南子·人間訓》文本中的一個典故:


在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有匹駿馬無故逃跑到胡人那裡去了。人們都對他們的不幸表示安慰,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福氣呢?」經過幾個月,那匹馬竟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眾人都恭喜他們,老人卻說:"這怎麼不會是災禍呢?」家裡有了許多好馬,兒子愛騎,不小心從馬上摔下,折斷了大腿。眾人對他們的不幸表示安慰,老人又說:「這怎麼不會成為福氣呢?」過了一年,北方的胡人進攻,身體強壯的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戰鬥。上戰場打仗的人,絕大多數都戰死了。這個人的兒子因為瘸腿,免了從軍,父子的性命雙雙得以保全。

不與人爭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得失無常,縱然費盡心思得到的蠅頭小利,最終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好的。而暫時失去的東西,最終卻帶來福報也未可知。

「不與人爭利益之短長,只與己爭品性之長短」 這句話是曾國藩在教育弟弟不要與鄰居爭宅地時家信里寫到的。古代有句話「得勿喜,失勿憂。抗之甚高,擠之必酷。」得到了不必高興,失去了也不要憂傷,一個人被抬舉得愈高,人們排擠他就一定愈加嚴酷。荀子說,「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太過看重得失的人,又會終日在患得患失中悶悶不樂。

不與人爭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不患得患失的基礎是:「得固欣然,失亦可喜。」把得到的都看做命運的眷顧,失去的都以平常心態等閑視之。眼前得失等雲煙,身後是非懸日月。失去不一定是壞事,而得到也不一定是好事。想通了這些,又何必在一點蠅頭小利的得失中斤斤計較、憂心忡忡?

當你面對人生的取捨時,只要做到合乎情理即可。中國古代講究「經權之道」,經指不變的意思,而權指指變化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權變」。經就近似於我們說的「理」、而權就近似我們說的「情」。有原則、有底線、懂取捨、懂變通,這就是我們說的「合乎情理」。

不與人爭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如果魚與熊掌只能得到其中一個,生與義也只能得到其中一個,面對這樣的選擇,孟子選擇了「義」,有原則、懂取捨,這就是合乎情理的表現。

不與人爭得失,只求己合情理



孟子在《萬章上》中有雲:「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一個做事合乎情理的人,一定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這樣的人一定可以在得失面前從容淡定、內心安然無愧,又怎會不快樂?


得固欣然,失亦可喜,持經達權,合乎情理。能做到這一步,也就能看到人生的大境界了。


[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我們不反對孝,反對的是愚孝
有一種詩詞,單是開頭就讓人驚艷
《菜根譚》智慧: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冬季養生,必吃10種素食
冬至:交冬數九,添棉衣;一陽來複,鼓生機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不管對錯與得失,人生的追求不該停止
感謝相遇 不計得失 不論結局
她由一個不相關的專業直接做產品經理,一年後感到異常焦慮,為此她總結了自己的經驗得失
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自在
「人到中年,得失隨緣,健康就好」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失,而是擁有一顆善待自己的平常心
人生就是這樣,得失無常
人生活在得失間,得亦是失,失亦是得
你忍不住像庸眾一樣計較得失,就別覬覦英雄的人生
心情說說:有人說,只有看透了得失,才不會去患得患失
你輸得很慘,是因為你太在意得失
得失無情,取捨有義
得失的根本——損己益人
緣來不拒,境去不留,看淡得失
我們牽掛的太多,我們太在意得失
八戒:愚痴是不懂得因果,只看到一時的是非得失
《鬼谷子》謀略,不立危檐,明辨得失,不制於人
哲理的話:看淡了,是是非非也就無所謂,放下了,成敗得失也就那麼
不必計較以往的得失,但種未來的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