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跟我互不為難」:高校評教怎成利益交換窗口
第3748期
導語臨近期末,流行於高校的學生評教再度活躍。有媒體近日刊文,揭示其中「老師不為難我,我也不為難老師」的微妙情結。高校評教在中國履行20多年,初衷自然是以「學生為本」,反促教師教學質量,然而這一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的相互博弈、追求短暫共贏的心態,早已讓制度失去應有的積極價值。而這一情景其實不僅出現在學校,在職場中,同樣存在類似問題。相比高校,職場評價體系更為複雜,問題更多,但其中積極方面或可對高校評教發揮借鑒價值。
學生「報複式」評教,讓許多嚴格的老師很「受傷」,於是現在流行「互不為難」
所謂高校評教,簡單而言,就是對高校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結果影響其績效考核、升職等。中國的高校評教目前多以學生評教為主,舶來於美國,已推行20餘年。
這種制度首先應當肯定其積極價值。作為師生互動的一種評價形式,學生對老師一年的教學質量認識可以得到直觀展現,因這種機制又具匿名性,所以結果有一定參考價值。
然而多年的推行經驗又顯示,所謂的直觀展現或參考價值在中國往往發生扭曲。
有媒體報道,華中某高校化學工程學院蔡教授此前曾榮獲「教學優秀獎」(該獎項會結合學院領導、同事評價意見),但其在獲獎前的一次學生評教中,在學院50多名教師中,卻名列倒數第二。原因竟是學生普遍認為這位教師教學太嚴格,管的太多,比如不允許上課玩手機、不準看小說等。
無獨有偶,浙江大學吳老師在某次學生評教中也曾倒數第二,原因同樣是學生認為其太「討人嫌」,因為要求太嚴,作業太多。而在同事眼裡,吳老師同樣是一名愛崗負責、能幹的好教師。但因制度的存在,其績效、升職等不免會受到影響。
「對學生負責」得不到「正直」的反饋,讓許多原本優秀的教師感到很受傷。於是相反的狀況就越來越多了。一些教師開始選擇去「討好學生」,逃課不理會,作業不完成無所謂,考試作弊當不知道。甚至直截了當地把「給個好評」當作對學生的要求,乃至作為「交易」。一位網友回憶稱,「有次打了『不滿意』,輔導員便在班群上說我們不誠信,不知恩,言語中似有指責之意(他曾說在後台能查得到學生名字)。上課時,某些老師會暗示我們打『滿意』,言外之意是打了『滿意』,雙方都好相處。」
某校的網上評教,學生評價往往很簡短,一些內容讓人無語
「互不為難」短期看似達成共贏,長遠損害學生利益
上述轉變的關鍵點在於,學生評教制度的粗放式推行加重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利益性:老師是學生分數的決定者(一定程度上),學生是教師評價的當事人,為了互相利益能夠實現最大化,有一種默契慢慢出現,那就是誰都不願輕易得罪誰。
在很多教師看來,出現這種情況是很理所當然的。由於受學生年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參與評價教師的合理性一直都讓教師群體感到擔憂。學生能否擔任評價者、是否勝任這一角色等問題,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也一直是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爭論不休的話題——「好的教學需要對學生嚴格管理,但學生並不樂於被約束」,這是一對天然的矛盾,「我嚴加管束,學生懂我良苦用心,對我感恩戴德」只不過是個美好的幻想罷了。
商業邏輯「入侵」高等教育管理領域
教師學生互評,理論上就有問題,也就難怪雙方會採用另一種邏輯來解決問題了——這種「互不為難」,根子上是一種「商業邏輯」,許多專家都認為,高校教評制度正在被商業領域「以顧客為上」的理念所侵襲。一篇有關評教的文章描述得非常到位——「在一些傳統教師的心目中,學生就應該聽老師的,古往今來,這個思想根深蒂固。而如今情況完全改變了。學校實行學生評教後,學生也開始對教師有了控制權,甚至有些時候學生比教師的地位還要高。尤其是一些私立大學,因為學費相對來說比較高,以至於學生上課都抱有一種花錢消費的觀念。學生是花錢享受『教育服務』的『顧客』,顧客是上帝;教師是給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服務員』,教師上課時應以讓學生(顧客)滿意為最高目標;教育服務(講課)的質量怎麼樣,該由學生說了算。在這種錯誤思想指導下,有些學生上課想不來就不來,想走就走,想聽就聽,想玩就玩。」
這種理念甚至都已經「登堂入室」,甚至有人出版了《基於顧客導向的高等教育營銷》這樣的書籍,明確地把高校學生滿意度測評與「顧客滿意理論」聯繫了起來。這種理念可以說已經是大行其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無論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是老師的教評成績,當前都出現「虛高」現象。有報道指出,許多學生在做教評時,為了討好老師,恐怕連評教題目都不會細看,統統選A准沒錯。
然而我們知道,教育畢竟不同於商業,短暫的共贏,或許只會成就長遠的苦楚。
當然,上述說法或許有失偏頗。因為不乏有專家認為,學生評教制度,其理論並非來源於商業領域,而是教育行業土生土長,自我衍生的。但無論其來自哪裡,當前在中國所表現出的種種扭曲現象已是常態。
不止高校,「互不為難」這一情景在職場中也較為普遍,但職場有職場的解決辦法
其實,「互不為難」這一情景不僅出現在學校,職場中也有類似問題。職場也需要考核,各大公司引入的西方職場評價體系在中國也往往遇到水土不服,導致評價失真的問題包括:「等級觀念」——對上司比較客氣;「集體主義」——「你好我好大家好」;「人情主義」——給你好處,乞求你回報;「中庸傾向」——就不願幹得罪人的事。所以,平易近人、人性化的中層領導更容易受到基層員工的青睞,在年底員工評價中分數自然也高;而嚴苛、較真的領導則相反。這些問題在高校評教中也會有所體現。
不同的是,職場中包含的評價機制種類更多,體系更為嚴密。
例如,同樣是受到不好的評價,職場中層領導受員工評價結果的影響卻不一定有教師嚴重。這主要得益於公司內更多元的評價體系。
企業當中,最基本的評價體系有兩條:一是「自下而上」,從員工或下級的角度出發,全面收集對中層領導的評價意見;二是「自上而下」,拿更高層領導的評價意見去均衡基層員工評價意見。除了基本的兩條線外,普遍被運用於職場的典型考評模式還有「360度績效考評」,該模式基本原則是從領導、同事、自我和群眾(或服務對象)四個管理信息角度進行評分。
與高校不同的是,基層員工對中層領導的評價意見其實只是最終評價結果的一部分,而不會成為主要參考標準。
體系嚴密,則體現在職場考評對規則的尊重,一些好的公司,說匿名考核就能保證查不出是誰說了壞話。
相比起高校評教,職場的考核制度要相對完善
高校評教可借鑒職場評價經驗,例如引入更多評價主體
當然,職場評價體系依舊存在考評標準不科學化、流於形式等多種問題,因而諸如基層員工認為「領導不賞識」、中層領導認為「評價不公平,不能才盡所用」等問題還是層出不窮。但這並不妨礙對高校評教產生的借鑒意義。
首先表現在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上。關鍵在於評教主體的多元化。學生作為主要的評教主題,其意見絕不應成為左右教師優劣的唯一力量,只有更多主體(例如領導、同事等)的參與,才更顯公允。如此或許,許多原本優秀的教師便不會因為「嚴格」而被評差。
評教主體多元化外,評教方案設置也應當朝多元化發展。《中國青年報》報道,高校教務處在設置題目時,往往希望學生對教師教學態度、教學行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評價。其實,對於此類專業性問題,學生未必有足夠的把握能力。而類似「是否激發興趣,學習負擔如何,收穫如何?」等問題或許更顯適當。除了題目內容更加科學化設計外,整體評教方案也應當不只局限於學生「紙筆」上,例如融入同事聽課評價等多種方式。
另外,企業對於員工的評價往往不是單純依靠年終評分,而是把全年工作績效、能力表現等均作為考評標準。高校則不同,在評教時間上,往往只安排在期中或期末考試前後。所以,高校教評在次數安排上,也應當分解為多個環節、多個場景,而不是僅限於一個或兩個時段,因為集中式開展評教往往導致失真現象。
企業與高校在考評過程中十分相似的問題,則表現在反饋機制的缺乏。高校評教結果往往不會對學生進行公示,只在領導和教師之間流通。這導致的直接問題是,長此以往,學生認為評不評沒有實際效用,對教評參與積極性不高,「走過場」成為常態,最終導致該制度難以發揮出應有價值。這一點上,無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應當進一步保證基層(學生)的知情權,這樣才能充分保證其參與積極性。
結語
中國採取高校學生評教制度的初衷,不過是希望通過師生互動,反作用於教學質量的提升。這一過程中,關鍵點在於評價主體應向多元化發展,充分調動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免於「走過場」,免於形式化。
喜歡本文,歡迎轉發。
特約作者
崔波波
出品 騰訊評論
※汽車尾氣比空氣乾淨10倍?錯誤,但限行未必有效
※提高個稅起征點,真的是「劫貧濟富」嗎?
※胡適誕辰125周年:為何提倡「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中國製造業不輸美國,「假性減稅」鬚根除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零和博弈」
TAG:今日話題 |
※老師不為難我我也不為難老師,變味的大學生評教可休矣
※甘肅:高校輔導員也可評教授
※「罵人不揭短」批評教育孩子,要注意避開孩子的「底線」
※民國時期怎麼評教授?
※又見不要命遊客,翻牆進入長沙動物園猛獸區,莫只批評教育
※為博眼球拍照不要命的網紅,終於被警察蜀黍給批評教育了
※美空軍就危險接近俄戰機道歉 承諾批評教育飛行員
※為博眼球拍照不要命的網紅,終於被警察蜀黍給批評教育了~
※極其殘忍的弄死了那條狗,被警察叔叔批評教育了
※9萬餘留守兒童失職父母 被公安部門批評教育
※Go硬工作室發聲明:接受批評教育 將遵守社會道德
※拍攝玻璃天橋上的女性遊客裙底,景區保安竟然說只能批評教育
※烏克蘭總統對兒子批評教育,只因過節穿的T恤上寫著Russia
※第十三周的今天,你評教了嗎?
※南京漫展特警賣模擬刀具商戶進行批評教育,遭鄙視。
※賈躍亭回應暫停建廠 人民日報評教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