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個科學家的自述:我是如何練習寫作的

一個科學家的自述:我是如何練習寫作的

編者按


如今,我們正處於被海量信息包圍的時代,有效的溝通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關鍵。然而對於許多科學家來說,將自己的研究清晰地簡介給公眾並非易事,他們有的缺乏技巧,有的對此根本不感興趣。事實上,寫作與傳播的技巧對於科學家來說與科研水平同樣重要。


本期「科學傳播人」將結合生物學家David Roy Smith的親身經歷,為您講述科學傳播的重要性。

David Roy Smith是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生物系的助理教授,同時也是多家科學雜誌的常駐科普作者。本期推介的文章翻譯自他所撰寫的一篇有關科學家如何訓練寫作的評論文章,發表於2016年10月的Science Communication。

一個科學家的自述:我是如何練習寫作的



生物學家David Roy Smith

從痛恨文學到愛上文學


在高中和大學階段的學習中,Smith就像許多理工科學生一樣,對文學不感興趣,畏懼所有與閱讀和寫作相關的課程,甚至連實驗報告中都存在許多低級的語法錯誤。一位教授曾給他寫下評語說道:「這裡有太多拼寫錯誤了,而且我指的僅僅是第一頁。」


畢竟本科階段對寫作的要求不高,Smith順利畢業並申請基因方向的博士項目繼續深造,然而研究生階段大量的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讓他很快意識到寫作能力的匱乏會使自己無法達到博士生的學業要求。於是,Smith跑到書店一口氣買了一大摞詞典和語法書,以及小說、詩歌和戲劇。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每天閱讀3-4個小時,並保證每天早上進行寫作練習。


Smith回憶起那時自己曾像運動員一樣艱苦地訓練,他說,「當實驗室的同事們忙於複雜的分子基因研究論文時,我還在努力學習標點符號的使用規範。」但通過有意識地堅持閱讀和寫作,曾經看到莎士比亞就頭痛的理科生Smith逐漸發現了文學的美,開始學會欣賞虛構作品和詩歌。這些文學作品在提高他的寫作能力以外,也極大地豐富了他的生活,提升了他的幸福感,更激發了他在專業研究方面的創造力。


更令Smith意外的是,他發現自己所在領域中那些成功的、知名的科學家往往未必是最好的實驗家或理論家,但常常是很高產的作者。特別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往往只能叫出那些著有暢銷書的作家的名字,譬如《雙螺旋:DNA中的個人檔案》(The double helix: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1968)的作者James Watson,《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1976)的作者Richard Dawkins ,或《生活解碼:我的基因,我的生活》(A life decoded: My genome, my life,2007)的作者Craig Venter。這激勵了Smith更加努力地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

對Smith來說,博士生涯閱讀的大量經典提高了他的寫作能力,更讓他意識到傳播能力對於科學家的重要性。在博士畢業後,他開始涉足通俗科普文章,並在線上的科學雜誌和和博客發表。儘管撰寫科普文章並不能為他帶來終身教職或額外的收益,但是面向公眾的寫作打磨了他的寫作技巧,也使他的研究成果更易獲得影響力,讓他在之後的職業生涯中獲益匪淺。


「一起來學習科學寫作!」


在David Smith入職西安大略大學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系內一位擅長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的本科生合作發表了一篇關於爬蟲搜索癌症解決方案的科普文章。由於這次合作非常愉快,兩人很快又合作發表了新的文章。這就是Smith Lab的本科寫作者項目的開端。


David Smith教授可以指導本科生髮表科普文章的消息在學院里迅速傳開,很快,其他對科學寫作有興趣的本科生也加入了進來。在過去的兩年中,他已經指導了十幾個學生在國家級的雜誌上發表了科普故事,一些學生經過訓練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作品,幾乎不用修改;而另一些學生的寫作仍然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總體而言,這個項目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並仍在持續運轉。

一個科學家的自述:我是如何練習寫作的


Smith Lab 項目網頁截圖


在Smith 看來,科學專業四年本科學習不足以獲得充分的寫作經驗,但是對繼續在科學相關領域工作的學生來說,寫作和傳播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如果本科生能夠發表文章,會給他們獲得工作或進入更好的研究機構,增加成功幾率。事實上,近期有研究發現,科學專業的本科生寫通俗科普文章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有更深的理解(Pelger & Nilsson, 2016)。


如今,大多數公眾對科學知之甚少(scientifically literate),但公眾卻握有權力以決定納稅人的錢應在科學上如何支配。從支持科研發展的角度來說,科學家與公眾充分地互動,用有效的方式傳播他們的研究,使公眾增進對科學的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顯然,讓科學專業的本科生參與到公眾科學傳播中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事實上,這些受到寫作訓練的理工科學生可能會成為獲得研究經費的主要力量。目前向美國自然科學基金(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發出的經費申請需要說明研究項目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的影響力,申請者需要在計劃中提出如何促進研究、訓練和學習,以及如何從潛在群體中吸引參與者。類似地,加拿大國家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也更有興趣支持面向公眾的研究或項目。顯然,熟練掌握科學寫作能力和傳播技巧會對這種訓練非常有幫助。


科學傳播:不一樣的職業滿足感


儘管在web2.0時代每天有上百萬的博客和網站被訪問,但海量信息帶來的大量噪音,使得科學傳播在有效到達受眾方面仍然困難重重。不過,一些熱門科學家的賬號粉絲數可能達到幾千甚至上百萬人。如果可以有策略地進行傳播,社交媒體可以使科學傳播變得更加容易。


在Smith的專業領域內,有一些學者的社交媒體賬號粉絲量很大,這些學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交媒體影響力去促進公眾對科學討論的參與。例如人類學家John Hawks建立了個人網站,而演化生物學家Jonathan Eisen通過參與公開的科學行動以及支持科學領域中的女性等,提升了其在公眾中的影響力。


Smith還提到了他在多倫多大學參加學術會議時聆聽到的一場演講。科學記者Hannah Hoag講述自己從實驗室助理到《自然》雜誌的全職科學記者的職業生涯轉變,如今她還會積极參与電視劇集和廣播節目。通過分享自己的個人經歷,Hannah Hoag提出從事科學傳播工作同樣可以獲得充分的職業滿足感,所帶來的人生價值的實現不比科研成果遜色。Smith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學生可以成為像Hannah Hoag一樣有影響力的人。就算不能實現這一目標,如果他們可以像自己一樣,享受科學寫作的快樂,獲得自我的滿足,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個科學家的自述:我是如何練習寫作的



Hannah Hoag 的個人網站截圖


編者的話


閱讀David Smith的這篇文章時,我幾乎忘記了自己在讀嚴肅的科學傳播核心期刊,故事講述輕鬆詼諧,而且文筆流暢,作者的幽默感從文字中完全流露出來,可以想見長期通俗科普作品的寫作的確讓這位生物學教授變成了一位優秀的、「讀者友好型」的學術作者。


近年來,公眾參與科學已經成為科學傳播中的重要議題,而如何轉變科學家的態度,鼓勵科學家與公眾進行交流和對話,則是解決難題的關鍵之一。儘管科學家通常不喜歡參與到公共傳播中,認為這會影響學術成果的生產,但是法國學者的研究表明,那些活躍於向「外行的受眾(lay audiences)」傳播自己的觀點、被認為是「科學明星(Sagan-ization) 」的專家,往往會在學術方面表現得更為優秀 。


Liang等人的研究指出,專家在Twitter上與其他科學家或普通人的互動會增加其科學影響力(scientific impact),而在Twitter上被提到的那些科學家,往往也會擴大其與科技記者或非科學家之間的互動所帶來的影響力 。概括來說,由於這些學者通過Twitter使自己的觀點或個人的科學影響獲得了更多的曝光機會(包括科學家與公眾、科學家與科學家的直接互動以及科學報道的轉載),從而得到了更多的被引用次數(Liang, 2014)。因此科學家有必要調整傳統的傳播方式,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變化。


David Smith通過現身說法,將自己的心路歷程轉變和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價值都分享給讀者,並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建議,對於從事科學工作和有興趣進行科學傳播的人來說很有幫助。也許對於科學家來說,像Smith那樣從頭開始補習文學的基本功和苦練寫作有點困難;但是Smith的經歷至少說明,人文與科學密不可分。增進科學傳播的影響力也不僅是討論情懷,更是對科學的長遠發展有利的實事。


參考文獻:


【1】Smith, D. R. (2016). One Scientist』s Struggle to Be a Better Writer, and a Plea for Undergraduate Science-Writing Engagement. Science Communication, 38(5), 666-674.


【2】 Jensen, P., Rouquier, J. B., Kreimer, P., & Croissant, Y. (2008). Scientists who engage with society perform better academically.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35(7), 527-541.


【3】Liang, X., Su, L. Y. F., Yeo, S. K., Scheufele, D. A., Brossard, D., Xenos, M., & Corley, E. A. (2014). Building Buzz (Scientists) Communicating Science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91(4), 772-791


編譯:黃聖淳


審閱:金兼斌,江蘇佳


編輯:李晨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傳播人 的精彩文章:

做大眾看得懂的科普——「科學傳播人」對話「果殼網」公眾號
做一個會講故事的科學家
公眾參與對科學研究的未來至關重要
科學傳播:從紙上到屏幕上
重新審視科學傳播

TAG:科學傳播人 |

您可能感興趣

我討厭父母,一個孩子的的自述
【一個小姐的自述,真人真事】 我做小姐的第二年,認識了一個改變我一生的男人。
一名性工作者的自述:實在是不想幹了!
一名應屆畢業生的自述,幫幫這些孩子
一個婆婆的自述:我不給你帶孩子,你一樣要養我!
我是這樣學習 GAN 的——開發者自述
一個媽媽的自述:我是如何讓幼兒園的女兒成了班級的「透明娃」
一個老玩家的自述:我為什麼喜歡玩玉?
真人女性自述:我就想找一個有錢的人怎麼了?
真人女性自述:第一次見男方家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家網紅店老闆的自述:我是怎樣毀掉自己生意的
我做過的所有諮詢都是不成功的——一個心理醫生的自述
紫砂壺的自述:幾乎沒人真會養我
一位職場媽媽的自述:我是如何走出產後抑鬱的
一位洗腳妹的自述:產業背後的故事,不說的話,外人根本不會懂!
一位能看到鬼的美眉自述:鬼就在我們身邊
一個欲女的自述
一個商科研究生的自述:我為什麼選擇回國?
真人女性自述:我想跟你坦白一件難以啟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