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黑霾壓城城欲摧。前幾日的霾鎖京城,大家還心有餘悸吧?雖然今天已經甲光向日金鱗開,但是小編感覺患上了PHSD——霧霾後應激障礙(Post-haze stress disorder)。癥狀就是不想上班,不想上班,不想上班。
書接上文,言歸正傳,科學網論文頻道編輯部根據每篇論文的點擊量,選出上周(12月12日至12月18日)論文頻道最受關注的十大論文。
在頂級的游泳比賽中,百分之幾秒便足以改變一切。一項在日前於俄勒岡州波特蘭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動力學分會第69屆年會上展示的研究表明,通過簡單地張開手指,人們可節省一部分時間。研究人員根據對手掌大小和划水頻率作出的假設計算得出,和在游泳時手指握緊相比,張開10°的手指可讓游泳者的速度提高2.5%。在50米自由泳比賽中,這種速度上的差異可轉化成十分之幾秒。這是一種巨大的差異,考慮到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女子50米自由泳比賽的冠軍僅以0.02秒勝出。
小編:表示不信。看過那麼多游泳比賽,沒見哪個選手游泳時會將手指伸開。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曲松楠課題組首次研製出基於碳納米點的超穩定、強熒光複合材料,該工作利用靜電誘導自組裝過程,通過碳納米點表面電荷逐步靜電吸附離子並原位形成無機包覆層,實現具有超高穩定性、強發光的碳納米點複合材料,在開發基於碳納米點的光電器件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Small上。
小編:一直對這個期刊名很好奇。以後會不會出本期刊叫Big?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主刊於12月15日以封面長篇論文(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強研究員課題組主導,德國、新加坡等實驗室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The seahors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specialized morphology」(海馬基因組及其特異體型的進化機制);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馬全基因組的測序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揭示了海馬在長期適應近海和島礁環境的過程中出現的適應性進化特徵。
小編:師兄說過,世界上的生物,不是已經被測序,就是等待被測序。師兄誠不欺我。
人類日常生活現在幾乎到了須臾不能離開移動設備的地步了。想像一下,你只要動一動就可以為你的手機充電,該是件多麼令人愜意的事情,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一天已經為期不遠了。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低成本膜狀納米發電機,可以捕獲人體運動能量,相關成果發表在《納米能源》雜誌上。
小編:一句話,麻溜地,快給我面市。
近期,田納西大學空間研究院納米動力學高效推進及動力實驗室張鳳遠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聯合田納西大學機械、航空航天和生物醫學工程系,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和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NETL)利用高速攝像機、光學系統和納米加工技術,加上全新設計的質子交換膜水解電池和超薄可調氣液兩相擴散層,第一次觀察到了質子交換膜水解電池內電化學反應和微流體兩相流的實時現象,從而得到了質子交換膜水解電池內電化學反應的真實機制。
科學家向理解不同飲食習慣和腸道健康間的聯繫邁進了一步。新研究揭示了飲食如何影響微生物的首個一般原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腸道中的氮有助於調節腸道菌群及其宿主的相互作用。相關報告近日刊登於《細胞—新陳代謝》期刊。
小編:可以想像,很快市場上會出現含氮的保健品。廣告詞是這樣的:今天你扯淡(吃氮)了嗎?
如今見到的舊石器時代飲食食譜可能缺失了幾頁。在以色列一處石器時代遺址進行的考古挖掘,揭示了關於遙遠的人類祖先連同肉和魚一起吃下的植物種類的首個直接證據。研究發現,他們的口味比人們想像的更加大膽,其中烤橡子和莎草均在菜單上。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小編:涉及到吃喝玩樂,永遠不要低估古人的能力。
公元前600年至前450年的一天,一個生活在當今德國的領導者出現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癥狀:大面積瘀斑、鼻腔和牙齦出血,以及血性腹瀉和血尿。這讓村民十分緊張。於是,在他死後,村民將其血液和內臟裝到了陶器中,並葬入一個古墓。現在,研究人員使用新技術分析了這些古老蛋白質,考古學家重建了這些陶器中的內容,推斷這位領袖死於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CCHFV)。這是一種嚴重的蜱傳播疾病,起病急驟、惡寒戰慄,至今仍能致命,患者多死於嚴重出血、休克及神經系統併發症。
小編:嘆息。不知道中國史書上高頻出現的「暴亡」字眼背後,又有多少是病毒在作祟?
2016年12月1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施一公教授研究組於《科學》(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髮長文(Research Article),題為《酵母剪接體處於第二步催化激活狀態下的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Step II Catalytically Activated Spliceosome),報道了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剪接體在即將開始第二步剪接反應前的工作狀態下的三維結構,闡明了剪接體在第一步剪接反應完成後通過構象變化起始第二步反應的激活機制,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前體信使RNA剪接反應的分子機理。
小編:施教授paper一出,萬人稱頌。有詩讚曰:一公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科學》又《自然》,我輩真偶像!
由我國藥學家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研製出的青蒿素藥物至今仍然是世界範圍內最主要的抗瘧藥物,成功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12月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Cell(《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這一藥物或許還可以拯救數億糖尿病患者。來自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利用一種特別設計的、全自動化的分析,科學家們檢測了大量已批准藥物對人工培養的α細胞的作用。結果驚喜地發現,青蒿素能夠讓產生胰高血糖素的α細胞「變身」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
小編:「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奶奶諾獎加身,空前榮耀。問中華科研輩,誰人續輝煌?
傳送門:
※黑琴雞:生命的旋律
※楊玉海:與胡楊的不解之緣
※郭光燦受聘電子科大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名譽院長
※天氣變熱 馴鹿減少
※992年極光照亮夜空
TAG:科學網 |
※1月28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1月13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4月28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6月30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6月9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日本受關注論文排名降至第九:科研人才短缺
※科學網論文頻道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