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修長城的不是秦始皇,關於長城你還有很多誤解
張藝謀電影《長城》中的長城
長城最近又火了一把。老謀子終於又出手了,把奧運會開幕式搬到了長城上,並啟用了佳片標配的著名演員,所以片子票房老高了。但是地球人都知道,長城當然不是用來對付怪獸饕餮的,是中原農耕民族用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長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今天我們就把這個過程簡單聊一聊。
1.最先修長城的不是秦始皇
在許多國人的印象中,最先修長城的是秦始皇,實際上並非如此。戰國時,為了對抗北方的匈奴、林胡、東胡、樓煩等少數民族入侵,秦、燕、趙等諸侯國就已經開始修築長城。不過戰國諸國在修築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的長城的同時,在互相之間的邊境上也修築了長城。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一方面將各國北方長城加以修繕,並連接成為一體;而另一方面,則將中原諸國之間的長城加以毀壞,讓地方割據勢力再也無法憑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國內統一。
秦始皇30年(公元前217年),派蒙恬率軍30萬北逐匈奴,然後「因地形,用險制塞」,花了9年時間,耗費無數人力,建起了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因地形,用險制塞」七個字,非常精鍊地概括了設計長城線路的基本原則,因為這樣可以用最少的人力、資金和材料,取得最好的防禦效果。這一原則在後來歷朝的修建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圖源網路
2.漢武帝為什麼要修長城
秦滅漢興,匈奴正是由冒頓當單于,空前強盛,大舉南侵。漢高祖劉邦率兵32萬迎擊,結果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騎兵包圍,險些不能逃脫。漢朝統治者由此知道暫時無法對抗匈奴,所以就只好採取和親的政策,來暫時獲取一種屈辱的和平。在文帝與景帝時期,開始修繕長城,加強北方防務。著名大臣晁錯,在一篇策論中非常精闢地分析了漢朝與匈奴之間由生產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作戰方式的不同。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往來轉徙,機動性非常強,當他們侵擾到內地的時候,漢朝發兵反應的速度根本就跟不上匈奴的節奏。當從內地徵發來的士兵辛辛苦苦趕到邊境的時候,匈奴早已經又離去了。如果這些士兵聚集在邊境繼續防守而不遣歸,就會消耗大量的國家資財;而如果遣歸,匈奴就會乘虛而入。這樣連年累歲,就會造成中國貧苦,人民不安。晁錯指出,對付匈奴這種流動性戰爭方式的最好辦法,就是精修防禦工事,高城深塹,在險要之處設置城邑,從內地徙來人民,充實這些城邑。這樣,利用邊民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守護邊境的任務,不用再老是從遠方調兵過來屯戍了。
經過長時期的積累,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的經濟實力已經非常雄厚,開始了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在這種情況下,也開始了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把秦始皇時所修的長城加以修繕。在奪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地區之後,還開始修築新的長城以鞏固。其中主要的工程,就是修築兩千多里長的河西走廊長城,從令居(今甘肅永登),經酒泉、玉門關,一直向西延伸到鹽澤(今新疆羅布泊)。除了城牆本身,還建了許多亭障、列城、烽燧,形成一個完善的防禦體系。塞外的列城,有的修築到了長城北邊很遠的地方,許多在今蒙古國境內。後來隨著漢朝勢力擴展到西域,又在西域的許多小國修築了類似軍事設施,最西到達大宛的貳師城、赤谷城。漢朝河西走廊長城,許多段落的遺迹保存至今。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是用夯土、砂礫石和蘆葦、柳枝修築而成的。
3.唐宋元為什麼不修長城
在南北朝時期,北魏為了對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和契丹,曾經大規模修築長城。其後東魏、北齊、北周,一直到隋朝,也都繼續修。而到了唐宋時候,工程就基本停止了。因為唐朝武力強盛,在北方大破突厥,控制了漠北;在西方控制了西域,設立了安西、北庭都護府,版圖遠遠超過了長城的範圍,長城已經不再具備防禦的意義。而宋朝的領土比較小,原來長城的地域被遼、金控制,因此也不具備修築長城的條件。
女真族建立的金代,為了防止蒙古的侵襲,倒是大力修建了一些長城,其規模超過了漢代以後的歷代王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當然也不必修長城。因為長城本來就是為了防備他們而修的,現在他們自己征服了南方的民族,統治地域又非常的遼闊,長城的意義也不大。
圖源網路
4.明長城的東起點
不是山海關而是鴨綠江畔
在明朝推翻元朝的統治以後,蒙古貴族逃回漠北。後來在東北,女真族又重新興起。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又開始了新的一輪遊戲。明代十分重視北方的防務,所以兩百多年間一直沒有停止對長城的修築和鞏固。明朝修長城的規模,是秦漢以來最大的,而且其工程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修築出來的長城包磚砌石,更加雄偉堅固,防禦能力更加強大。
朱元璋的謀士朱升很早就向他提出過「高築牆」的建議。朱元璋自己也是身經百戰才奪取天下的,切身體會到城防工事的重要性,所以在洪武元年(1368)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築了居庸關等地的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又修築了山海關等地的長城。此後,北京北面的長城不斷加強,有些關鍵地段修築了好幾重城牆,多的甚至達到二十多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名將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時,又在山海關至居庸關一線加強了長城建設,修築了空心敵台1000多座。這種敵台在險要處騎牆而建,互相呼應,裡面是空心的,可以供士兵居住休息,遮風避雨,也可以儲存大量兵器給養,成為長城上的堅強據點,極大地增強了整個體系的防禦能力。
明代把長城沿線劃分成九個防守區段,稱之為「九邊」,每邊設一個鎮守,也就是總兵官。在九邊重鎮之外,又於嘉靖三十年(1551)在北京的西北增設了昌鎮和真保鎮,共十一鎮。鎮下各轄許多重要的關口,十一鎮長城的關口總計在1000以上,其中著名的也有數十座。我們今天在北京周邊地區看見的這些雄偉的古長城,基本上都是明長城。
其實,明朝從山海關往東,一直把長城修到了鴨綠江畔的丹東虎山。這一段工程較為簡單,後來毀壞較為嚴重,遺迹留存不多。再加上清朝入主中原以後,有意掩蓋明代在東北境內修建長城的歷史,所以我們一般人往往以為明長城的東端起點在山海關。
萬里長城的修築,始於先秦,終於明代,前後延續了兩千年。清朝的疆域也很廣大,所以沒有再修長城。
1933年3月至5月,中國軍隊在長城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發動了抗擊侵華日軍的「長城抗戰」。在1937年正式爆發的抗日戰爭中,長城最後一次發揮了抵禦外辱的作用。隨著軍事科技的迅猛發展,長城已經基本失去了軍事價值,但是其文化象徵意義則永遠不會褪色。它走過漫長的歷史,其蘊含的偉大創造力和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會陪伴我們一直走下去。(文/趙孟)
※賀知章:雙商皆高的人生贏家
※《自私的基因》:爭議了40年的「科幻小說」
※金華:璀璨歷史與夢幻現實
※莎學翻譯無冕之王劇中復活
※女生鍛煉容易長肌肉?
TAG:北京晚報 |
※唐朝這麼有錢,為啥不修長城?
※為什麼長城這麼矮,根本攔不住大軍,從秦到明都在努力修長城?
※秦始皇為什麼寧願修長城也不打匈奴?
※秦始皇為什麼寧願修長城也不打匈奴
※長城根本攔不住大軍的侵略,為什麼從秦到明都在努力修長城?
※秦國最有錢的女人,資助秦始皇修長城,秦始皇不敢得罪她
※秦始皇修長城的目的是什麼
※修長城永不倒 心年輕人不老
※秦始皇為何要修長城?這三個原因很重要
※戰國最有錢的女人,為修長城出資,沒有她秦皇陵可能早已被盜
※秦始皇修長城的作用,真的只是為了防禦匈奴嗎?康熙為什麼下旨後代子孫不得修建長城?
※秦始皇說修長城划算,因為這不僅是防禦工事,漢武帝卻不懂!
※秦始皇犧牲百萬人都抵不過唐朝一把刀,李世民為什麼不修長城?
※這個國家說,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禦他們祖先,韓國人不淡定了
※秦始皇真的是修長城第一人嗎?真相出人意料
※秦始皇修長城抵抗匈奴 為什麼明朝也要修建長城
※一個國家說,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禦他們祖先,韓國人不淡定了
※清朝為什麼不修長城,原因並非自信而是心虛!
※秦始皇修長城究竟是功績還是罪行?川普要效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