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科大揭示8500年前絲織品的生物學證據

中國科大揭示8500年前絲織品的生物學證據

12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龔德才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Plos One》發表長文(research article),題為《8500年前絲織品的分子生物學證據》(Biomolecular Evidence of Silk from 8,500 Years Ago)。該文報道了對河南中部地區賈湖史前遺址的重大研究成果,在賈湖兩處墓葬人的遺骸腹部土壤樣品中,檢測到了蠶絲蛋白的殘留物。根據遺址中發現的編織工具和骨針綜合分析,表明賈湖居民可能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編織和縫紉技藝,並有意識地使用蠶絲纖維製作絲綢。


古代的生產技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都是研究人員的關注重點,紡織技術更是如此。新石器時期,一系列紡織工具,如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常有發現。然而,在遺址中,卻很難發現絲織品存在的直接證據。印度學者通過顯微形態對比的方法,證明了Harappa和Chanhu-daro遺址(2450-2000 BC)出土的銅器表面殘留有蠶絲纖維,提出了印度在4000年前已經開始使用蠶絲。奧地利學者通過分析古埃及木乃伊捲髮中的纖維疑似物,確定其為蠶絲纖維,從而推斷距今3000年前的古埃及已經開始使用蠶絲。在我國的一些遺址中,也有與絲綢相關的文物出土。如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約4000年前的繭殼,河南滎陽青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4500年前的絲麻織物殘片,浙江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了約4200年前的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炭化的絹片。此外,還有一些更早的間接證據,包括紡織工具以及與蠶和蠶絲相關的符號、圖案和裝飾品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文物保護科學基礎研究中心長期致力於絲綢文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從肉眼可見的絲綢的提取和保護,到山西絳縣等地的土壤中提取出看不見的蠶絲蛋白等。經過六年的艱苦研究和實踐,逐漸建立起一套絲綢文物的研究和保護方法,研究成果已在多個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

賈湖遺址位於中國河南省中部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國古老傳說中,中原地區(現在西平縣,緊鄰賈湖)的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從而開始了利用蠶絲製作絲綢的歷史。賈湖遺址蠶絲蛋白殘留物的發現,將中國絲綢出現的考古學證據提前了近4000年,證實了中國是首個發明蠶絲和利用蠶絲的國家,對於絲綢發展史的研究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具有深遠的意義。


(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科研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網 的精彩文章:

學者研究將中國絲綢出現的考古學證據提前近4000年
韓美林回顧展亮相國家博物館
敦煌藝術的傳承 流著四川血脈
挑戰萬米載人深潛 世界最大深海模擬裝置開工
詹文龍院士應邀做專場學術報告

TAG:新浪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國學者發現8500年前絲織品證據 證實中國最早發明利用蠶絲
豆瓣日記:《源氏物語》中的中國絲織品
它是南京工藝「三寶」之首,是最珍貴絲織品種
從蠶寶寶到一件絲織品有幾步?
綾羅綢緞和那些你不認識的絲織品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