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戰是和?這個決定宋真宗把宋朝帶入了小康生活
一、災禍連連
公元1004年,干支紀元為甲辰。在宋朝,這一年是景德元年,屬龍。
這是大宋王朝319年時光中的第45個年頭。沙漏里滴下的日子,如常地向前行進,斗轉星移,波瀾不驚。然而,這是中國災難史上屢屢被提及的一年。
步入正月,京師已連續發生三次地震——
正月十七,「是夜,京師地震。」地震發生在夜晚,百姓猝不及防。正月二十三,「是夜,京師地復震,屋宇皆動,有聲移時而止。」房屋搖晃,地下烈焰如熾,激流和地漿如千軍萬馬般,轟然作響。正月二十四,「冀州(今河北衡水冀州區)地震。」
以後幾天,益州(今四川成都)、黎州(今四川漢源)、雅州(今四川雅安)接連發生地震。到了四月初三,「邢州(今河北邢台)言地震不止。」四月十四,「瀛州(今河北河間)地震。」五月初一,史料記載「邢州言地連震不止」,形勢嚴峻。半年以後,十一月十八,「石州(今山西呂梁)地震。」
這是歷史上地震記載最多的年份,綜各地方志所載,1004年一年之內,大規模的地震竟達九次。但是,地震,還不是這一年最大的災難。
二、御駕親征
景德元年九月,三十二歲的遼國皇帝耶律隆緒與遼國當權人物蕭太后、統軍大將蕭撻凜率二十萬精兵鐵騎傾巢而出,一路高歌猛進,跨越大宋數十州縣,兵鋒直抵黃河北岸。
宋朝開國君臣鑒於唐末五代藩鎮格局、尾大不掉危及社稷的局面,曾採取強幹弱枝的辦法,「杯酒釋兵權」,以致積弱為患。與此同時,宋朝建立後就面臨著內憂外患,南有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後蜀,北有北漢、遼國與西夏。加之,五代尤其石晉以來,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中原失去了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屏障和人工防線。
蕭太后精明過人,英勇善戰。公元982年至1009年,她攝政期間,遼國進入了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期。景德元年,蕭太后年已半百,從成為寡婦到實際的帝國統治者,她用了20多年苦心經營,曾兩次大敗宋軍,現在,她覺得可以找宋朝算一次總賬了。
緊急軍情報進皇宮,宋真宗迅速召開御前會議,向群臣詢問對策。大臣王欽若是江西人,他主張皇帝暫避金陵;大臣陳堯叟是四川人,他主張皇帝暫避成都。只有新上任的青年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主張迎戰:為今之計,只有御駕親征,上下一心,才能保住江山社稷。稍有退縮,人心瓦解,根基一動,天下還保得住嗎?宋真宗聞言,精神振奮,同意御駕親征。
宋真宗趙恆
隆冬時節的北方,天寒地凍。當年十一月,宋真宗從京城開封出發,直驅澶州(今河南濮陽),迎擊遼軍。
澶州夾黃河分南北二城。當皇帝的御蓋在北城城樓出現,大宋的黃龍旗迎風招展、獵獵作響之時,將士歡聲雷動。
御駕親征,士氣大振。
這一天,一個叫做張瑰的軍士正守著一張床子弩,監視前方陣地。忽然,遼軍大營里走出幾個將官,他們交頭接耳,準備巡視戰場。這群人中有一個穿黃袍的將軍指手畫腳,氣勢不凡。張瑰調整好床子弩的方向,毫不猶豫地對準此人,一扳開關,「嗖嗖」幾聲,數箭齊發,遼軍將官頓時倒下了幾個,黃袍將軍也在其中。事後得知,這個黃袍將軍,恰是遼軍統帥蕭撻凜,他被射中頭部,當晚死去。遼軍未戰,先喪大將,士氣大挫。
澶州,距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僅一河之隔。澶州在,大宋在;澶州有失,大宋便危若累卵。
蕭太后覬覦大宋王朝的財富,本想依仗自己屢次敗宋的軍威,逼退宋軍。後來聽說寇準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知道虛晃一槍不成,只好揮師作戰。兩軍在澶州北城城下激戰數十日,勝負未卜。
大軍孤懸境外,統帥陣亡,蕭太后不敢戀戰,暗生倦意。終於在十二月(1005年1月),雙方達成和議,簽訂停戰及修和盟約。從此,大宋王朝開始了養精蓄銳、潛心發展的進程。
三、初步安定
和平,來得著實不易。
從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北伐幽薊算起,一直到宋真宗景德元年,宋、遼兩國處於敵對戰爭的狀態已經持續了26年,綿延不斷的戰火、糾纏不已的爭鬥、短兵相接的廝殺,始終維持在僵持的局面——宋朝無力收復丟失的燕雲十六州這一片漢唐故土,遼國打家劫舍的侵擾也始終無法佔領宋朝的領地。
宋與遼的戰爭,陳師道在《後山談叢》記載:一共打過大小九九八十一戰,只有張齊賢太原戰役取得一次勝利,其他均以失敗告終。
與此相反,遼軍保持著原始野性,「以弋獵為耕釣,櫛風沐雨,不以為勞,露宿草行,不以為苦」(《舊五代史》),使得宋朝的華北大平原,成為遼軍秣馬厲兵的戰場。膠著中的戰爭,每年百數萬甚至數百萬的軍費開支讓宋朝疲於應付。
光靠金錢,買不來和平,光靠戰爭,更換不來和平。
宋、遼簽訂《澶淵誓書》,其實有幾項重要的規定:
——友好關係的建立和歲幣的交割
——「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兩國結為兄弟之邦,遼聖宗尊宋真宗為兄,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
——疆界的規定
——互不容納的叛亡
——互不騷擾田土及農作物
——互不增加邊防設備
——條約以宣誓結束,「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只,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
《澶淵誓書》中沒有提到的還有很多,比如宋、遼首次正式結為兄弟之邦,互稱南北朝,比如禮節、貿易、移牒關報,比如具有戰爭意味的地名的更改,「威虜軍」改為「廣信」,「靜戎」改為「安肅」,「破虜」改為「信安」,「平戎」改為「保定」,「寧邊」改為「永定」,「定遠」改為「永靜」,「定羌」改為「保德」,「平虜城」改為「肅寧」。
此後116年間,宋、遼兩國未發生大規模戰事。澶淵之盟為宋、遼兩國帶來了切切實實的發展機會,使得人民得以休生養息,安度和平歲月。
據統計,從公元1005年到1121年這116年間,兩國遣使慶賀生辰,宋140次,遼135次;兩國遣使賀正旦,宋139次,遼140次;兩國遣使弔唁,宋46次,遼43次。遼興宗耶律宗真勤學繪畫,曾自繪肖像送給宋仁宗趙禎,並希望宋仁宗回贈真容。遺憾的是,仁宗真容送到時,遼興宗已經過世。遼國皇室遂將仁宗真容與祖先肖像懸掛在一起,供子孫世代禮拜。
中國自古飽受邊疆戰亂,與契丹形成如此長久的和平關係,著實罕見。
四、步入小康
這一年,玉樹臨風的皇帝三十六歲,在位已六年。這位排序老三的皇子自幼姿表特異,英睿聰敏,才華過人。後世給了這個酷愛讀書與書法的皇帝一個無比貼切的廟號:宋真宗。
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就曾經使用五種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咸平這個年號用了六年,景德用了四年。儘管兩個年號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年,卻是大宋王朝元神豐盈、光墨淋漓的十年。
六年前的這個時候,大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繼位,人們看到了剛滿而立之年的天子的守正篤實、無遠弗屆;咸平年間的數場戰事,人們看到了他的果敢勇毅、殺伐決斷;這一次,御駕親征,澶淵結盟,他則讓人們體悟到他的深謀遠慮、久久為功。
不久,宋真宗即以鐵面無私的姿態,公布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為自己的喜怒愛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潔。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
四是務實,不要貪圖虛名。
五是明察,要勤於體察民情,不要苛稅和刑罰不公正。
六是勤課,要勤於政事和農桑之務。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種弊端。
他建立官員檔案,實行保舉制度,推動瀆職監察,鼓勵鯁亮敢言,糾彈不避權貴,獎勵廉潔無私,懂得知人善任。宋真宗御駕親征,對內打敗了西北党項、吐蕃這些膠著已久的邊疆勢力,對外逼退強大的契丹,創造了一個安定和平的邊境環境,僅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便讓大宋江山轉危為安。
宋真宗迅速創造了一個政治清明、社會進步、制度清明、經濟繁庶、文化鼎盛的時代。
據統計,公元996年,宋朝國家財政2224萬貫,戶口451萬;公元1021年,國家財政達到15000多萬貫,戶口為867萬。短短二十餘年,國家戶口增加了416萬戶,財富增加了近7倍,其發展規模與前朝相比,超過了唐朝貞觀二十三年總量的四倍,與後世而論,超越乾隆時期三倍。中國佔世界財富的比值從996年的22%左右,一下子提升到了67%左右,可謂富甲天下。
這是大宋王朝難得的小康時代,後世將咸平、景德、大中祥符三個年號的十九年統稱為「咸平之治」。
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的一次沉吟低回,換來了中華民族的潛龍飛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驕傲的王朝放低姿態,審慎打量對手,以大國姿態張開襟懷。此後一個世紀,中原和北方部落以空前的規模遷徙雜居、經濟交融、文化交流、語言交匯、習俗融合,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游牧民族,向游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
歷史學家姚從吾說過:「(兩族)相安既久……(遼人)逐漸變成了廣義的中華民族。」錢穆也說,中華文化不僅由中國民族所創造,而中華文化乃能創造中國民族,使中華民族成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民族。
老子說:大邦者下流。意思是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有容納百川的胸懷與氣度。這話里包含著高妙的智慧:越是繁榮強盛,越應虛懷若谷,才合乎「道」。因為道之所在,並非爭強好勝、驕矜撻伐,而是謙遜處下、開放包容;道之發展,並非直線向前、高歌猛進,而是迂迴潛行、深思默察。景德元年,端的是別具深意的一年。
※墓中埋有三件通天法寶!這帝皇的陵寢四千年也未找到
※蒙古當年為什麼能征服整個歐亞大陸,看看這些就知道
TAG:奇聞挖掘 |
※宋真宗一決定把宋朝帶入小康,超越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難比肩
※為何說康熙對自己的後宮妃子最好?因為他做的這個決定
※康熙是清朝最偉大的帝王,然而他做的這個決定,亦成清朝落後原因
※五大因素決定半島是戰是和!最想開戰的不是美國竟是這個國家?
※趙匡胤是宋朝開國之君,但他的一個錯誤決定,直接導致大宋滅亡
※正是因為這「與眾不同」的生辰「八字」,才讓康熙決定將乾隆帶入「宮中撫養」!
※蜀漢和東吳其實是有機會滅曹魏的,錯就錯在東吳的這個決定
※康熙生擒鰲拜,起決定性作用非韋小寶,而是一個女人
※蔡元培: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這個!
※揭秘丨朱元璋與崇禎的哪幾個不同,決定了大明王朝的興與亡?
※東漢末年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是袁紹不是曹操,這也決定了三國大勢
※哪些因素決定了胎兒的大小?
※崇禎與朱元璋有哪三個差距?竟決定了大明王朝的興衰
※蘇軍的主要武器,或許是它們決定了二戰的結果
※王菲因信仰堅持生下李嫣?李亞鵬的這句話透露是他的決定
※是什麼,讓你決定去另一個城市生活?
※晚餐決定了壽命!是真的嗎,專家這樣說
※為何說女人生男寶要趁早,原來是這個東西決定的!
※讓毛小孩陪在小孩左右是最正確的決定,看完這些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