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榮:歷史事實與是非對錯
馮學榮:歷史事實與是非對錯
我的文字主要是集中在還原歷史事實,很少談論是非,許多人對我文字的誤解,皆由此生。少談是非,並非因為我這個人沒有是非心,而是因為是非在許多情況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受立場和感情所左右,世人對歷史事件的是非判斷準則,往往是混亂的、雙重標準的,所以寫史最好多談事實,少論是非,因為事實是客觀的,好把握,然而是非往往是主觀的,不好把握,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結論不一樣。
我舉個例子:秦始皇滅六國。在簡體中文的語境里,我們只能談「秦王滅六國」這個事實,是非則是談不了的,為什麼談不了呢?因為簡體中文讀者的是非觀有雙重標準,你說秦始皇滅了人家六個國家,他是什麼人呢?侵略者。然而簡體中文讀者同時又歌頌秦始皇,說多虧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否則就沒有我們今天中國這麼大的地盤。
僅僅一個秦始皇,既是侵略者,又是民族功臣,這裡是非就混亂了,沒有統一標準,全憑需要,需要批判秦始皇時,他是侵略者,需要歌頌秦始皇時,他是民族英雄。
再說元朝和清朝,明明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征服了漢人,漢人亡國了,當了亡國奴,然而簡體中文讀者卻歌頌成吉思汗了,說蒙元帝國也是中國人的朝代,叫做「元朝」;說大清帝國也是中國人的朝代,只不過那叫「清朝」。英法聯軍一把火燒了滿清侵略者的後花園(圓明園),大把的漢人捶胸頓足、呼天搶地,事實上人們也完全可以說,圓明園跟漢人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侵略者燒侵略者的園林,關爾等漢人賤民什麼事呢。
再例如說鴉片戰爭,甲午戰爭,說什麼「我們挨打了」,我說你才挨打了,我沒有挨打,那是滿清侵略者被別的侵略者打了,狗咬狗,跟漢人百姓有干係嗎?也並沒有什麼關係。還有人說日本人甲午戰爭打得還不徹底,應該乾脆打到北京,推翻清政府。
你別笑,甲午戰爭的時候,孫中山在香港,他求見日本駐香港領事,他是這樣對日本人說的:你們日本人應該一鼓作氣,打到北京去,推翻滿清韃子,到時候我們漢人一定要和你們日本人提攜親善、共同振興東亞。孫中山就是這樣說的,不但這樣,孫中山還對日本領事說,要求日本人出錢出槍,孫中山要在廣東拉一支隊伍,從南方向清軍發起進攻,和日本人南北夾攻,共同推翻清政府,這就是孫中山在甲午戰爭期間的真實言行。不信?翻史料。日本外務省關於孫中山的檔案資料。白紙黑字記錄在案。
在孫中山的眼中,滿清不是中國,滿清是侵略者,所以像《甲午風雲》、《1894甲午大海戰》這種電影,孫中山是不會看的,因為在孫中山的眼中,日本人打清朝不但沒有錯,而且是打得好,孫中山認為日本是打得還不夠狠,應該更狠些才好。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在很多時候,是非是有兩個標準的。彭德懷在《彭德懷自述》裡面,講了他年少時候的一件往事。彭德懷年少的時候,他的湘潭老家鬧饑荒,村民吃不上飯,餓的慌,怎麼辦?彭德懷帶領一幫饑民,到地主家去「鬧糶」,大家知道什麼叫「鬧糶」不?所謂「鬧糶」,就是要求地主打開糧倉,放糧,讓饑民吃飯。
地主不服,他說,那是我的糧食,憑什麼免費給你吃?地主不幹啊,於是彭德懷第一個爬上了地主的房頂,幹嘛?揭瓦。你不讓人吃飯,我就揭你的瓦,底下的饑民一片歡呼,事後,對於彭德懷的行為,村裡面的鄉親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評價。
第一種評價是支持,說窮人富人都是天下蒼生,人人平等,鬧了饑荒,富人就應該救濟饑民,不能見死不救;第二種評價是反對,他們說富人的錢是他自己掙來的,不是搶來的,你鬧饑荒是你的事,你要怪老天,不是地主的錯,所以你「鬧糶」是不對的。
彭德懷在年老時,在《彭德懷自述》裡面,他仍然沒能想明白:這兩套截然不同的道理,到底誰有理?千萬不要以為你現在能有答案,我告訴大家啊,這個問題,全世界的知識分子已經爭論了至少一百年,直到現在,人類社會仍然沒能達成徹底的共識。
我們僅僅拿彭德懷的這件小事來評論歷史是非,就足夠人們爭論好些年了,所以你說寫史如果要糾結於爭論是非的話,結局往往是沒完沒了,其實歷史研究還是首先回歸最基本的職能為好,第一步是要把歷史事實給弄清楚,正反兩方的事實,都給它弄清楚,而至於是非之爭,也許要留給讀者,我們這一代沒有結論的,留給下一代慢慢思考,一個成熟的人應當知道,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分三類:黑色的,白色的,灰色的。
再說和越南打仗,殺進了越南才知道,人家在田裡勞動的老太太、小孩子、婦女、憨厚老實的農民,往往都是偽裝,他們其實是戰鬥人員,你不殺他們,他們就在背後向你打槍,殺你,久而久之,你就面臨良心的掙扎,老幼婦孺,到底是殺,還是不殺?
日本帝國當年深陷在民國戰場(尤其是華北)的部隊,其實正是陷入了這樣的困境當中,殺吧,都是平民,人家說你殘酷;不殺吧,那些平民往往就是偽裝的游擊隊,你心一軟,他就殺你。這種處境使你終日坐卧不寧。《岡村寧次回憶錄》記錄了這麼一件事,華北一夥抬轎子接新娘的,日本兵沒有起疑心,打開崗哨,讓他們過,可是過了之後,接新娘的隊伍就開槍了,打死一群日本兵,這些接新娘的原來都是游擊隊。
再說吳三桂,這個人引清兵入關,因而被歷史定義為「漢奸」,然而其實你要換了吳三桂的處境,你會發現,他其實很難辦:李自成進京之後,捆綁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拷打羞辱,並且霸佔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吳三桂應該怎麼抉擇呢?
如果歸降李自成,那麼吳三桂既對不起大明的栽培,也對不起父親的養育,可謂不忠不孝;可是如果歸降大清,吳三桂同樣也是既對不起大明的栽培,也對不起父親的教誨,還是不忠不孝。
如果既不歸降大清,也不歸降李自成,那麼他勢單力薄,只有死路一條,而且還是「犬死」,一文不值,為什麼說是「犬死」呢?因為主子(崇禎)已經不在人世,你為誰而死呢?你的死又有什麼價值呢?換了你我是吳三桂,這道選擇題同樣很難作答。
識別以下二維碼進入微店,選購馮學榮的電子書和各類簽名好書

※馮學榮:濟南慘案是怎麼回事
※馮學榮:國民革命、東亞大勢與中日戰爭
※馮學榮:出版社刪減了我哪些文章
※馮學榮: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是您想像的那樣
TAG:馮學榮讀史 |
※馮學榮:歷史不是非黑即白的
※【心籟之音】事實與是非
※學誠法師:在背後說人是非的因果
※林心如與周傑的是是非非真的是他倆的錯嗎?答案也許是這樣的
※是是非非置於笑,對對錯錯皆釋然
※量子力學是非定域的理論,又是如何實現的?
※南懷瑾老師:善惡是非是沒有絕對的
※中醫的是非,科學與迷信之爭
※一座尼姑庵的是是非非,見證亂世的成王敗寇
※鹿晗:不看網上評論,輿論是是非之地,圍觀:抑鬱症明星都來學學
※揭秘黃奕和二任前夫的恩怨,讓人不禁感嘆娛樂圈的爾虞我詐,是是非非,全是謊言
※說人的是非是惡念,別人來與你談論是非,怎麼應對?
※婚姻危機的是是非非究竟誰對誰錯?
※關於脫髮的那些是是非非
※八國聯軍對李鴻章與慈禧結婚深信不疑,於是非逼李鴻章做一件事情
※周傑、林心如的昔日「恩怨」,這篇文章疑似揭露了事件的是是非非
※廢光緒,慈禧讓李鴻章問洋人意見,看李如何迂迴既躲是非又謀新職
※慈悲不是不辨是非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國學大師季羨林散文讀後感,想要完美,莫論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