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八年前為一部電影生的氣
文 |何三畏
從中國電影史看底層人物形象,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過程。在最早的電影里,底層小人物的形象是貧困、善良、機智、勇敢、樂觀、向上的。中國開始有電影的年代,剛好是一個艱難的年代,底層人物在貧困和戰爭中掙扎求生的形象帶給人們積極的希望。到五十年代,大陸拍了一批以小人物為主角的電影,包括抗戰和內戰,建設社會主義等題材,這些電影里的小人物形象「正面」,至少並不比「高貴者」更愚蠢。
文革時期只有幾部戰爭片和樣板戲,基本上全是頌揚小人物的,那些小人物偉大得不盡情理。文革結束以後的幾年,又出現了一批描寫城市和農村基層生活的電影,反思知識分子被「下放」到底層受苦的電影(對應著當時的傷痕文學)。稍後有反映農村和城市經濟改革的電影。在這些電影里,小人物們的形象質樸,知恩圖報,感謝黨的好政策。
說不清楚改變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似乎有那麼幾年,電影很少,以至電影院有點支撐不下去,這大概是電影的「停頓期」。那個時期的文學則在「尋根」,當然,尋出來的主要是劣根,也全在底層,跟穿著光鮮、營養豐富的大人物沒有關係。我不是電影專家,詳細地舉證這個過程有點困難。但我想起這個時期的電視屏幕中的底層人物形象,順便拿來類比一下。一種被稱為小品的電視短劇從那時開始勃興,它以調侃和諷刺的形式出之,這就註定了它不能有大人物,只能有小人物,年復一年,小人物的熒屏形象越來越愚昧、自私、無知、可笑,不近人情,科盲加法盲。最後,諷刺的範圍越來越窄,全部定格在農民和市民等小人物身上。
經過「停頓期」,電影重新登錄人們的日常生活,底層人民的形象就發生了倒轉。說到這裡,我想起大約八年前看過的一個電影,當時我就有點生氣,就把它記住了,現在把它拉來做例子。它的名字叫《馬背上的法庭》。我去看那個電影的原因是,有人把它送進大學,免費的,我被叫和一群大學生「分享」它。由此我才知道中國電影進化出了這樣一個品類。
電影里除了一個「馬背上的法官」和他的兩個幫手以外,全是小人物,即法官的工作對象——山民。我當然知道「未經開化」的自然村的居民有多麼「愚昧」。但是,我不認為它是電影企圖表現的那種愚昧。電影里,山民的愚昧要服從騎著馬辛勤穿梭在崇山峻岭里的法官的形象需要,要讓法官的光輝在備受愚昧刁蠻的山民的各種折磨之後,在萬般艱難和無可奈何之中,閃爍在群山之間。
電影一開頭,法官在審理兩妯娌分家的「官司」。兩個女人坐在家門口一言不發,互相僵持。她們中間是一隻舊瓦罐。她們窮得只有這一隻瓦罐可分,她們都想要,相持不下。正式法官(電影里只有這位騎馬的法官是正式法官,代表山外的體制向山裡的延伸)的助手,一個沒有法官編製的女人,坐在她們中間,苦口婆心地調解,毫不奏效。正式法官滿臉高貴的憂愁,悶坐在另一邊。突然,他站起來,走過去,走到瓦罐前,雙手舉起罐子,把它狠狠地摔在地上。罐子破得粉碎。威風萬丈的法官從上衣里掏出五塊錢,扔給兩個瞠目結舌的女人。正式法官帶著他的助理揚長而去。
這個震撼人心的情節為一百多分鐘的電影定下了基調,接下來還會讓你看到更多,更荒謬的底層草民的自私和愚昧。當然,同時也等於看到從天而降的主流文化的高貴。這個電影告訴我們,如果把這塊底層的土地從地面上抹去,應該毫不可惜,因為這裡的人們是如此背離主流社會的道德,從經濟到文化,這裡一派荒漠。
在電影里,底層既然如此赤貧,那麼底層人民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尊重的情感。電影認為,用一張印得花花綠綠的兩寸紙片(五元),壓倒一隻陪伴山民生活過多少年的瓦罐,是高貴而正義的事業。電影對自己的傲慢與偏見,野蠻和無知渾然不覺,反而覺得他們是在同情、憐憫和拯救底層。電影絲毫沒有想到,或者不願意承認,人家在這裡生活在千百年,就算沒有積累財富,也一定有屬於他們的道德、倫理和習慣,而這,是必須小心敬畏的。
我上網查了一下,說這個電影曾被送到某國際電影節去參展,又聽說這類電影就是拍給外國人看的(難道外國人看到展示中國人愚昧就喝彩,而不管以什麼角度展示?),網上說它在國內只賣了兩千多塊錢。這是什麼意思呢?算是給了高高在上的主流文化精英們一個無聲的教訓?但又據說這樣的電影不算經濟賬,他們不差錢。那我就不明白了。當然,這也是本文的題外話了。
《馬背上的法庭》劇照
我想證明的是,底層人物的道德和文化形象,在新世紀後的電影里就轉換了,消失了。又過了幾年,就有了《我不是潘金蓮》。《馬背上的法庭》是一個權力精英衝進一群愚昧者之中做孤膽英雄。《我不是潘金蓮》是一個愚昧農婦衝出村子到權力精英中去檢驗權力的仁至義盡。都是底層的愚蠢和失德。
我不想去討論真實的底層生態怎麼樣,那得另起話題。底層當然也不美妙,而且可以說人文生態惡化。底層形象在電影里的變化,也不只是電影的變化,底層本身也在變化。我的問題是,為什麼古代聖賢們面對禮崩樂壞和道德轉型,說的是「禮失,求諸野」,今天的主流社會就認為,首先是底層「失禮」,才致使社會既無道統也無法統的呢?什麼時候,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學藝術能倒過來,從底層的角度審視一下上流社會的道德操行呢?
原標題:在電影中沒收底層道德
【作者簡介】
何三畏|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南方人物周刊》主筆,資深評論員。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台文:以後就跟這個破廠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陳雪:但願不再有人因為性傾向而死去
TAG:騰訊·大家 |
※成龍電影生涯至今最佳五部電影,A計劃上榜,醉拳排在第二位
※22年電影生涯,只拿過一次影帝,他卻是全球最帥85位影帝之一
※成龍四十年電影生涯僅有的2次短髮,第一次剪短差點沒命
※在姜文坎坷的電影生涯中,卻是一支槍造就了姜文!
※主競賽|《光》:帶來的不僅是溫暖,還給了電影生命
※2分!碰瓷豆瓣的最低分電影生氣了,見證神作的我也很氣啊
※看點丨保底4億、《綉春刀2》票房或可期 背後華策影視和寧浩壞猴子的電影生意經
※上帝視角摩根·弗里曼,演繹不同的電影生涯
※七部國產片排片不敵《加勒比海盜5》,國產電影生存空間被進口片「碾壓」?
※長相奇特,港片高利貸之王,53年電影生涯,真正的老戲骨
※邁克爾貝電影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沒錯就是打外星人的這部片子
※Angelababy生了小海綿,然而她的電影生涯好似才開張
※《加勒比海盜5》端午霸屏,國產電影生存空間被進口片「碾壓」?
※朴贊郁、李英愛、宋康昊、李秉憲的電影生涯都被這部片改變
※把R等電影生活化,是倭國導演獨有本領
※城北電影生活新時代 融創凱旋東岸電影主題月啟幕
※陝西中資文化發展綜合電影生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