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清華博士,花了200萬把一棟老宅子搬到九華山下
盧強,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師從中國民居研究泰斗單德啟教授。12年來,他修復了6棟徽州老宅,先後打造了黃山德懋堂、武夷山德懋堂。
這次,他花了近兩百萬,把一座清朝老宅搬到九華山。在這座中國佛教名山下,打造了一個禪修聖地。
經過修復的老宅,現在已經成了九華山德懋堂里最受歡迎的抄經室和茶室。
在保留傳統格局的基礎上,古宅的青磚下裝了地暖。即使在凜冬時節,也可以用特製的二十四節氣杯子,喝一泡九華山的佛茶。
附近四棟萬福別墅的建造,則取意於卍字元,象徵著旋轉吉祥。
萬福的門頭,採用了古時的榫卯,沒用一根釘子;外牆是空斗牆,因為對不均勻磚色的苛求,到雲南才找到了特殊的窯場;宅子的畫花,特地找了當地畫馬頭牆的老師傅來繪製,這項手藝都快要失傳了。
別看別墅外形古樸,它們的內里卻設計得很實用。兜得下星空的SPA池,配套的廚房和地暖,不可缺少的茶室,實用性和顏值都是滿分!
點擊播放 GIF/627K
稍遠一點,還有德懋堂的「觀山」公寓。四層的公寓樓,分為山水田林四景。哪怕躺在床上,也能看見九華山的蓮花峰。
進入懋 · 精舍精品酒店,你一眼就能看見這個青銅的地藏菩薩雕像。
這個想法來源於一尊明代地藏菩薩造像,而這尊明代造像就出土於九華山德懋堂旁的青通河。
在後面的山坡,還有一面牆裡放了54個形態各異的佛像。既具有禪意,又能防止坡上的土石滑落。
在懋 · 精舍的一層,你可以聽聽禪修講座,或者去二層的德書屋看看佛學著作。
餐廳里的菜品均來自當地,材料都是收集自附近的農家。
整個九華山德懋堂的毛石牆,用的都是不露漿的砌法。這個是百年前的老手藝,現在卻少有工人會這一手,光這堵石牆就重建20來次。
在德懋堂的接待室里,則用了半透明的牆壁。玻璃里豎著一條條竹子,它們經過了炭化防腐的處理。
德懋堂是盧強的一個歸宿。他從建築的角度入手,將風土民情、文化、心安的感覺都放在了裡面。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輪轉,這裡各有不同的活動:研習中醫藥理,行茶,坐禪,抄經,又或者再遠一點,去「心農莊」耕種,採摘今天中午要吃的蔬菜。禪修其實也就是生活。
廣告

※年末大掃除有了這幾樣,立馬提升幸福感
※每個孩子都值得領略最美的中國文化
※靠一鍋肉湯,胖大叔變成超級網紅!
TAG:一條 |
※耗時7年花了1.25億美元,美國人把一座200歲的中國老房子搬到了美國小城
※歷時7年行程12000公里,一棟老房子被整體搬到了美國
※山村62歲丈夫從小看著妻子長大,倆人搬到山上,享受二人世界
※經過7年時間行程12000公里,一棟老房子被整體搬到了美國
※這個72歲的老外將敦煌莫高窟「搬到」了深圳
※這個美國人花了1.25億,歷時7年,把一座古建築整體搬到美國
※浙西南的偏僻小城藏著一個小西藏,還把一場越野跑搬到1929米的山巔
※¥238/2位-老闆娘遠赴日本10年,把北海道石狩鍋搬到靜安寺!牡丹蝦刺身、香奈兒牛舌統統有,再次刷新性價比!
※日本這一家四口搬到夢寐以求的北海道後,每天的日常生活竟引來100000 人圍觀…大家感受一下…
※他花了一個多億 把這套房子搬到美國
※日本這一家四口搬到夢寐以求的北海道後,每天的日常生活竟引來100000+人圍觀…大家感受一下…
※包下上海最精緻的弄堂,這個94年的小姑娘把花樣年華搬到了現實
※一座徽派老宅,跨越12000公里,原封不動搬到美國,驚艷無數
※一座徽派老宅,卻跨越12000公里,原封不動搬到美國,驚艷無數……
※這女子用一億多美元,把一座中國古宅搬到了美國
※曾是百萬富翁,破產後妻離子散,搬到荒島生活20年
※這個世界第二小島國,據推算50年後將沉入海底,渴望搬到英國!
※2016,阿拉斯戴爾把「家」搬到平遙
※鄧兆尊帶3個女友去銅鑼灣吃飯,全部搬到灣仔住,每人一周陪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