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沒有一個媽媽是不愛自己孩子的」,這句話不對。

不是每一個媽媽都會愛孩子。


理論上,每位具備生殖功能的女性都可以做一位好媽媽。


但很多媽媽對自己的了解都不清晰,也不明白孩子的出生對媽媽來說意味著什麼。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可能會影響到媽媽的態度。


平常的時候,媽媽愛孩子,給孩子買吃的、喝的、玩的。

可一旦孩子把衣服弄髒了,把你心愛的陶瓷珍藏一不小心打碎了,在你睡覺工作的時候,哭鬧著要你陪他玩,這時,你還會用很好的態度對待他嗎?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點擊播放 GIF/694K



所以,我一直認為,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而孩子,是天然愛媽媽的。

不信?看看以下的孩子的心理發育規律及特點,你就明白了。


0~3個月


嬰兒在自閉狀態里


0~3個月時,嬰兒處於相對自閉的狀態里。


這種自閉是指:他的世界裡,只有媽媽一個人。媽媽怎樣對待他,就等於這個世界怎樣對待他。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在這個時間段,孩子除了吃喝,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睜開眼睛看到媽媽,或者說能夠感受到媽媽的擁抱。


媽媽的臉上呈現出來的東西,決定了嬰兒對自己的認識,若媽媽是溫和有愛的,嬰兒便認為自己是好的。若媽媽是冷淡無耐性的,嬰兒便認為自己是壞的。

這個階段的嬰兒,完全倚賴媽媽的照顧。若媽媽照顧的好,能夠及時滿足嬰兒,他便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當然,這個媽媽也有可能是孩子的其他重要養育者,不一定是親生母親,比如那些被遺棄或者被領養的嬰兒,這就是另一個範疇里的了。


3~6個月


嬰兒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共生狀態)


3~6個月的的嬰兒,認為自己跟媽媽是一體的。


如果媽媽們想給孩子一些鍛煉或挫折的體驗,我認為,0~6個月並不適合。


6個月以內的孩子需要及時滿足,而且不給他任何創傷性的體驗。


如果媽媽給了嬰兒傷害性的體驗,嬰兒被對待的感受,就是毀滅性的。


很多精神分裂症和其他重型精神病患的病源,就跟媽媽0~6個月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密切相關。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有一些爸爸媽媽和老人認為,嬰兒哭了就讓他哭一會(特別是晚上哭鬧),不要去關注嬰兒,也不要馬上抱他。但是,這是一種錯誤的對待方式,尤其是針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來說。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任何的哭聲都代表著他的某種需求。


6~12個月


嬰兒處在分裂的世界裡


6~12個月的嬰兒處於分裂的世界:媽媽分為好媽媽和壞媽媽。


滿足嬰兒需求的就是好媽媽,沒有立刻滿足嬰兒需求的就是壞媽媽。


這段時間,嬰兒會非常敏感,如果是「壞媽媽」,嬰兒一定會立刻發現。因為壞媽媽營造出來的感覺是不安全的。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有些媽媽對我說:


「我家孩子到了6個月後,醒來就會經常咬我,抓我,這到底是為什麼?」


實際上,這是嬰兒攻擊壞媽媽的一種方式。


嬰兒通過攻擊來告訴媽媽:你讓我不舒服了,希望媽媽能改變對待我的方式,變成一個好媽媽。


壞媽媽和好媽媽在6~12個月的孩子心裡一定是並存的。


有的媽媽在遇到嬰兒攻擊時會說:


「我是一個好媽媽,對孩子盡心儘力,怎麼會是一個壞媽媽呢?」


其實,這是孩子成長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過程,代表了孩子正在發展他的能力。


因為孩子必須隔離開壞媽媽,才能成為自己,所以,壞媽媽是必然存在的。


1歲~1歲半


孩子嘗試整合媽媽的影像


為什麼有些人無法容忍別人的缺點?


為什麼有些人看到別人有缺點就覺得這個人不可交,馬上就離開?


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嬰兒在1歲~1歲半時,沒有整合好媽媽在自己心裡的影像而形成的,分裂的狀態一直都存在。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舉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要吃奶,媽媽剛好在忙,在兩難的抉擇下,媽媽選擇忙完自己的事情再給孩子餵奶,以為孩子的事情可以等一等,緩一緩。


實際上,孩子可等待的時間是有限的,等待的時間太長,孩子就會自然地將媽媽跟壞媽媽聯繫在一起,不滿足我就會變成壞媽媽。


這種聯繫會直接植入到孩子的無意識中。


在他感覺媽媽比較壞時,就會一直保持這個概念。


所以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到了2,3歲之後,如果媽媽不滿足他,他就會說:「壞媽媽」、「臭媽媽」等等。


因為孩子內心沒有整合好,不知道如何跟一個優缺點並存的媽媽相處。同時,他也沒有跟一個「無法立刻滿足我的人」在一起相處的能力。


1~1.5歲的孩子有一些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在孩子需要時立刻滿足,或者哪怕有一點延遲,還是可以抱持孩子、承托住孩子一時的攻擊,那麼這個時期就會順利過渡;而若媽媽忽視了孩子的需要,這種壞媽媽的形象就會一直停留在孩子心裡。


1歲半~2歲


孩子處在偏執狀態,要掌控一切


1歲半到2歲的孩子處於一種偏執的狀態,需要掌控一切。


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接受壞媽媽的存在,需要發展出一些功能,比如:


孩子會跑了,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可以去離媽媽遠一些的地方。


被照顧的感覺非常好,這個時期的心理狀態在我們成年人身上也有殘留。


當我們經常去抱怨這個世界,不願意適應它,總幻想著世界如果按照我們的意願來行為就好了。


這時,我們就跟該階段的孩子一樣,處在一種偏執的狀態里,需要掌控一切。


有一些孩子特別喜歡把一些東西丟在地上,讓媽媽去撿,當孩子看到媽媽去撿他扔的東西時會很開心。


孩子需要通過不斷地試驗來體會掌控的感覺。對此,很多媽媽表示無奈。這個時候,給到孩子一些小的挫折感是比較好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很喜歡跟人玩躲貓貓的遊戲。孩子一個人躲起來,被找到的時候會很開心。


這也是孩子要去掌控一切的標誌。


如果父母總是不允許孩子做這個,不允許孩子做那個,會打破孩子掌控一切的感覺,這種打破會很徹底。


孩子被打破掌控感後,麻煩便產生了:他們會有一種被迫害的體驗。


此時,孩子就又退行到了自閉的狀態中,覺得外界跟想像的差距太大,從而產生恐懼感,不願意再去發展自己。慢慢地,對周遭的事物也不好奇了,也停止了對外探索的行為,開始看大人的臉色行事。


於是,一個超「聽話」的孩子就產生了。


2歲~3歲


孩子發展除媽媽以外的人際關係


孩子到了2歲~3歲之後,會發展除媽媽以外的人際關係。


這個時期,孩子會特別怕生。


怕生不是因為他害羞,還是因為他想要掌控感。


當陌生人侵入他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時,孩子會感到些許的害怕。


其實,怕生是一個正常狀態。


當孩子發現和別人建立關係也能給他帶來滿足體驗時,孩子就會熱衷於跟他人建立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爸爸。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爸爸適度地介入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係,讓孩子和媽媽的關係遠一些,便於孩子去發展和其他人的關係。如果此時爸爸不能介入,便會給孩子帶來麻煩。


有些人到了成年,與人建立的關係還是嬰兒和媽媽的關係,哪怕他的年紀已經三四十歲了。這種情況常見於單親家庭,以及爸爸經常缺失、或爸爸沒有發言權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結構呈現出來的狀態是,孩子到了三四十歲還是唯媽媽獨尊,很孝順媽媽,非常看重和媽媽之間的體驗,同時又跟媽媽衝突不斷,就像回到了6~12個月的嬰兒狀態般。


所以,爸爸適時地介入,會讓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不至於太緊密,對孩子以後完成社會化和成為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在中國的家庭裡邊,很多的父親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3歲~5歲


與媽媽分離,開始和爸爸建立關係


孩子進入3~5歲後,對媽媽有了一個重新依戀的過程。


這個時期的孩子會非常矛盾,一方面想分離,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賴媽媽。


如果我們看到這個時期的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媽媽身邊,且媽媽無條件的接納了他,那麼,這個孩子已經失去了一次分離機會。


為什麼孩子開始上幼兒園的年紀一般是3歲?原因也是這個。


這個時期的孩子是有能力去遵守規則、發展其他關係的,比如,跟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們建立聯繫,跟爸爸建立聯繫。


跟爸爸建立關係意味著:孩子要去平衡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有些孩子處於一個很衝突的狀態,原因是爸爸媽媽的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


家庭的核心關係是夫妻關係。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會暗自認為:「他們吵架是因為我」。自然而然地,孩子會去承擔一些本不該他去承擔的東西。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有時候吵架只是借口。而把婚姻問題推到孩子身上,孩子會有被撕裂的感覺:他沒有辦法在父親和母親之間做選擇。


通常情況下,孩子的做法是:重新回到媽媽的身邊,跟媽媽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


因為媽媽看起來比較弱勢,爸爸比較強大,而且,這個時期的孩子跟爸爸的關係還比較陌生,孩子會更多的維護媽媽。


5歲以後


與異性父母認同,開始處理複雜的競爭關係,高級情感產生


5歲後,孩子進入了俄狄浦斯期。


他開始認同異性父母,能夠處理稍微複雜一些的競爭關係了,高級情感慢慢產生。


在有些家庭,父母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就跟他講道理,我看到後啞然失笑。


這個時候跟孩子講道理是毫無任何意義的。


有的家長會反駁我:「不是啊,我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他似乎聽懂了。」


其實,孩子不是聽懂了你的這些道理,更多的是:孩子看到了你臉上的表情,和對待他的行為方式。


孩子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他會順其自然地追尋你需要的方式,這是他的生存策略。


講道理,建立規則對孩子有效的時期,是在他產生高級情感的時候。


什麼是高級情感?


愧疚、害羞、羞恥等都是高級的情感。


孩子會在成長的經歷中,漸漸地產生高級情感的體驗,然後根據它們去調整自己的行為。


所以,給孩子講道理一般是在孩子5歲左右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給孩子講一些道理,他是能聽懂的。你給他建立的規則,他也能去做到,並內化。


需要著重強調的一點是:


媽媽是沒辦法跟孩子建立規則感的。


也許媽媽可以培養出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但她絕對養育不出一個很有規則感,且能將規則感內化的孩子。


建立規則感需要爸爸的幫助。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點擊播放 GIF/999K



很多媽媽在對待孩子的時候,特別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即「聽話」)去做某件事時,一般會說:「媽媽好辛苦,好累,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你還不聽話,真的是太不懂事了。」


這些話會激起孩子內心的愧疚感,孩子會因為愧疚變得聽話。


同時,這些話會讓孩子很不舒服,他會想擺脫愧疚感。所以,一方面孩子會討好媽媽,看媽媽的臉色行事。另一方面,孩子會去做和媽媽指令相反的事。


於是,孩子有了兩副面孔,人前是一副面孔,人後又是另外一副面孔。


說白了,媽媽跟孩子建立規則的本質,就是想要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這本身就是極其矛盾和混亂的。


很多人孝順媽媽的方式是:按照媽媽的需要,根據媽媽聽話的原則去做事情。


但在某個不需要聽媽媽的話或能突破自己內心愧疚感的地方,他們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去破壞規則。


人在聽話的同時,肯定會有一個想要破壞的願望。


因為每個人都想成為自己,想要遵循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沒有誰會發自內心的願意按照別人的指揮去做事情。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尊重孩子的感受,


讓他們可以成為自己。


—作者簡介—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做母親是天性,但母愛不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志紅 的精彩文章:

「你離開我,我會死。」
一個「逗」字,掩蓋了太多成人對孩子做過的殘忍的事
怎樣才能得到一個人的心?記住這六個字
家如墳墓,最極致的孤獨
有一種自卑,叫試探人性

TAG:武志紅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是母親不是「母獅子」
這些孩子,從小就沒有父親,甚至連母親都不知道他們的父親是誰
成龍談母親崩潰大哭,但他最對不起的人不是母親而是她!
母親死了,孩子仍然堅強的活下去,有種感動叫做母愛
兒子挑食卻讓母親受罪,父親的懲罰讓母親一整天站不穩?
母親節話「母艦」,這些不是航母的「母艦」們你認識嗎?
有這樣的母親,真不知道是福還是禍啊!
喪偶之後老母親迫不得已進城,經常遭兒子斥責原來另有隱情,真相大白大家都說這個兒子是天下最會疼母親的人
你很美麗,你非常了不起,你是一位母親
我們要愛母親,但我不知道怎樣去愛她
兒子最羨慕父親的是,可以夜夜問母親要這個?
母親形象對孩子有很大影響 可惜母親們不知道
孩子在母親的肚子里這樣做,母親不知,沒想到自己的孩子竟會死
你要做女人,不能做母親
得到了孩子的不孕母親沉浸在母愛中,代孕母親卻無人理會
明天就是母親節了,我們想給你講幾個特殊母親的故事
不是每種動物都愛孩子,它被稱為最狠心的懶母親!
母親老了,這些話請不要說!感恩母親節!
你是什麼樣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