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仰望星空30年
北京郊外,密雲區一隅,一個大院圈住幾座巨大的天線,與周遭景色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裡是密雲衛星數據接收站——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的第一個接收站。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在衛星遙感技術領域的空白,開創了我國遙感技術和遙感應用的新時代。
從1986年12月至今,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已然走過了30個春秋。經過幾代人的建設,今天,地面站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一直在推動我國遙感應用領域的發展。
從密雲走向世界
衛星遙感是20世紀60年代新興的科學領域,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各國空間對地觀測領域的主要科技手段之一。我國在擁有自己的遙感衛星地面站之前,只能通過購買國外的衛星數據獲取相應的資料,難度大、時效性差、數量又極其有限。
為滿足我國遙感事業發展的迫切要求,1986年12月,以鄧小平同志和美國卡特總統簽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為基礎,我國建成了自己的遙感衛星地面站,包括密雲站和位於北京的數據處理中心。
「有了密雲站,我國可以在第一時間直接獲取國際遙感衛星觀測的數據,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遙感應用的飛速發展。」中科學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劉建波說,「我國幅員遼闊,密雲站數據接收範圍僅能覆蓋約80%我國陸地國土,這制約了我國陸地觀測衛星地面系統發展和服務。」
隨後的步子越邁越大。2008年,喀什站;2010年,三亞站;2016年,昆明站……藉助一系列國家項目,地面站從一座天線發展到20部大口徑衛星數據接收天線,一個由國內外4個站點組成的我國對地觀測衛星與空間科學衛星數據接收站網形成了,規模體量和關鍵技術指標位居世界前列,實現了覆蓋我國全部國土和亞洲70%陸地區域的實時數據接收能力。
2016年12月15日,歷經兩年建設的北極站投入試運行,成為我國第一個海外陸地觀測衛星接收站,它的落成運行極大提高了我國對全球遙感數據的快速獲取能力,對自然災害等需要快速響應的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世界最繁忙的「傳達室」
「接收、存檔、處理國內外遙感衛星和空間科學衛星數據,並為全國用戶提供廣泛的數據服務,是地面站的核心業務。」遙感地球所所務助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主任李安說。
從1999年開始,中國空間對地觀測事業突飛猛進,而其中我國發射的對地觀測衛星均由地面站負責接收,包括人們熟知的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重大專項的高分一號、二號和三號衛星。
2011年1月,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正式啟動,地面站承擔了近地軌道空間科學衛星的跟蹤、接收、記錄和傳輸任務,將數據接收業務從對地觀測拓展至空間科學領域。2015年和2016年,地面站相繼成功實現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數據接收,以穩定的運行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數據保障。
30年來,地面站運行體系始終保持可靠、穩定、高效運行,共接收了近16萬條衛星軌道,保存了自1986年以來的400多萬景的遙感衛星原始數據資料,是我國珍貴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檔案庫,也成為全球接收處理衛星數量最多的機構之一。
為適應我國對地觀測和空間科學事業的不斷發展,自建成之日起,地面站一直在開展科技攻關,不斷建設與研製高水平的衛星地面系統設備。
「1986年密雲站初建時,全部設備和技術只能靠引進。」李安說,但到今天,地面站的絕大部分設備均實現國產化甚至為自行研製,衛星數據接收和處理系統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能以最快的速度實現數據接收後的產品處理,為全國用戶提供近實時的數據服務。
仰望星空,為了更好地腳踏實地
運行30年來,地面站接收的衛星數據主要用於科研、災害監測、環境監測、林業、國土資源、城市規劃、農業、水利、氣象、海洋、礦業等各個專業領域,在保障國家重大任務需求、業務化應用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
1987年5月,大興安嶺林區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森林火災。在這場「無聲的戰鬥」中,地面站第一時間響應,首次將衛星遙感圖像應用於國家重大自然災害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後,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災害、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歷次重大自然災害中,地面站從未缺席,為國家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保障與信息支持。
而作為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的重要成員,地面站還在澳大利亞林火、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等國際重大自然災害中及時提供了大量珍貴衛星數據,為國際災害監測作出了貢獻。
例如,地面站對2013年10月澳大利亞林火的監測工作展示了中國和平利用空間技術的形象。「快速、宏觀地獲取火情信息是保障火災救援的關鍵。」遙感地球所全球災害研究室副主任陳方說,「那次山火監測、評估的成功實施,證明了我們國產衛星的對地觀測能力。」
進入「十三五」,而立之年的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也有了新的使命。「地面站作為研究所的重要科技機構,將根據國家統籌部署,積極開展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地面系統的建設工作,一手抓國內地面接收設施的不斷擴充,一手大力推進海外接收站的建設,全面提升全球衛星數據的獲取能力。」劉建波說。


※中國:遙感衛星12號
※中國——遙感衛星15號
※「天空之眼」在中國 遙感衛星數據自給率達80%
※美國剛把世界最大間諜衛星送上天,中國第23顆北斗也同天升空
※他42年為中國造34顆衛星,88歲還在航天第一線,是中國衛星之父
※2016中國航天年之衛星盤點:穿越星際的科學探索
※中國明年發射0.5米解析度遙感衛星 或還有更高級衛星
※「四兄弟」接天地——解讀中國「衛星的衛星」
※穿越大隅海峽:中國艦隊距日本衛星發射中心僅50公里
※3艘中國軍艦穿越大隅海峽,距日本衛星發射中心僅50公里!
※中國計劃下半年發射6至8顆「北斗三號」衛星
※中國第一座航天城,累計發射81顆衛星
※我國將於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衛星
※46年前中國衛星上天,4年後真能登陸火星嗎?424中國航天日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逐漸壯大,下半年將發射6至8顆北斗衛星
※中國火星計劃來了:5年內發射火星探測衛星
※印度一箭104星自以為超越中國?中國「快舟」將攜200顆衛星
※中國計劃在2017年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
※中國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衛星2022年建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