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反映出在公司做科研和在學院做科研一個很大的差別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創新:爭分奪秒
2016年11月,算是我們iCubate公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公司2009年成立,從阿拉巴馬的天使投資人那裡融資一千兩百萬美金,經過「八年抗戰」終於完成了全自動分子鑒別診斷儀器的研發和臨床驗證,正式申報FDA:
申報文獻七百多頁,做了一千多例的臨床標本,實驗室驗證(特異性,敏感性,穩定性)用掉兩萬多卡盒!
申報後,我們iCubate公司開了一個科學顧問委員會小會,這是公司的科學顧問:
顧問中沒有諾獎獲得者,沒有大牌科學家(出了研究院院長是知名科學家以外),都是實戰派的。Fran是我做第一個公司(Genaco)的時候就幫助我們做FDA報批,是微生物診斷FDA報批的專家;Paul也是我認識十多年的臨床微生物診斷方面的權威。在顧問會上,Paul在讚揚了我們技術平台的一系列優點(使用方便,一兩分鐘上手時間,多重,全自動,鑒別診斷)後也指出了我們iCubate技術平台的一個缺陷:速度比較慢。競爭對手(Nanosphere, BioFire)從頭到尾大概需要兩個半小時,而我們則需要四個小時。
我們需要時間長些有幾個原因:(1)我們在研發第一個FDA報批產品時(革蘭氏陽性菌和耐葯基因的鑒別診斷)市場上還沒有類似產品,沒有可比較的參照物,所以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多重檢測上,沒有在時間上下功夫;(2)革蘭氏陽性菌有很厚的細胞壁,核酸提取比較困難,為了提高敏感性,我們增加了擴增周期;(3)我們的技術包括核酸提取,擴增,檢測多個步驟,要通過雜交,清洗等步驟,花時間比較多;(4)我們產品是給住院病人用的,一般醫生早上查房,開單做檢測,下午開方,所以多兩個小時實際上不影響臨床常規;(5)為了產品FDA報批,整個實驗設計和操作規程在兩年前就「固定」下來了,即使有加速實驗的技術也不能隨便修改,不然整個實驗室和臨床實驗都要從頭做起。
接受Paul的批評,我們在研發上開始注重提速,目標是在一個半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內完成核酸提取,擴增,檢測三個步驟。如何加速?這讓我想起2014年分子診斷三聯會議上同台講課的Carl Wittwer博士:
Carl和我類似,都是實業型科學家(或者叫技術匠)。我在多重PCR上傾入了二十年時間,他則幾十年如一日專研如何把PCR做得更快,更好。所有做分子診斷的人都應該熟悉Carl的工作,他的「極端PCR」技術可以在一分鐘內完成30個周期的擴增!他的產業化經歷也很精彩,創業成立的兩家公司都被大公司收購:第一家公司(Idaho Technologies) 賣給了羅氏,第二家公司(BioFire)賣給了生物莫里埃。
下面是Carl的幾個重要發現:
這裡,他們發現把PCR時間從四個小時縮短到15分鐘不但沒有影響PCR效果,反而增加了特異性!
原來,PCR不是想像中的呈階梯形的進行,DNA變性,引物結合,產物延伸等酶反應階段都不是等溫度到了才進行的,而是在很寬的一個溫度範圍內都會發生!
基於Carl的發現,我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一起攻關,把整個反應提速。下面是工程師自製的儀器,可以實時觀察卡盒內反應槽里的溫度。通過實驗,找到最佳的反應條件(溫度,體積,濃度,緩衝液等)。
我們非常有信心,下一個產品(革蘭氏陰性細菌及耐葯基因的分子鑒別診斷)就會是90分鐘內完成所有步驟的快速分子鑒別診斷了。
30年前,我剛來美國的時候,進實驗室做的第一個實驗就是Southern Blot做分子診斷:克隆探針到質粒里,切出來提純後用Nick 多聚酶做同位素標記探針。同時,基因組DNA提取,限制性內切酶處理,電泳,DNA轉移到尼龍膜上,雜交,清洗,曝光,整個過程快兩個星期,每個步驟都是手工操作。現在,能把整個過程在一個小時內全自動地完成,經過了多少人的努力?能夠目睹幾十年內技術的變遷,參與其中許多關鍵技術的研發,也算是不負時代給我們的機遇了。
這個故事反映出在公司做科研和在學院做科研的一個很大的差別。在科學院校里做科研,為了寫論文,一個實驗方法,不管用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周完成都沒有關係。而且結果只要實驗能在世界上幾個頂尖實驗室,被幾個博士水平的科學家,在風水好的地點,某個吉日良辰,重複幾次就可以了;而在公司做診斷產品,則需要分秒必爭,而且結果還要在全球成千上萬家醫院的實驗室里,每天都能被無數本科生,高中生重複出來才行。


※科學家了解雲朵誕生過程
※12月23日:一周最受關注論文排行榜
※黑琴雞:生命的旋律
※楊玉海:與胡楊的不解之緣
※郭光燦受聘電子科大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名譽院長
TAG:科學網 |
※那些曾經做過的科研
※與做科研的人一起吃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中國軍工發展神速,除了奮鬥在一線的科研人員這幾個國家也有貢獻
※搞科研的人和平常人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是時候關注一個真正懂你懂科研的學術公號了
※中國艦載機的三次技術攻關都與這個人有關,而他卻倒在了科研現場
※科學家似乎找到了另一個地球,目前的科研難點需要全人類的幫助
※有你們,真好!——一位科研人筆下的家庭生活
※中國軍工發展神速,除了咱們的科研人員,這幾個國家也有貢獻!
※做科研別總問「有沒有用」
※動漫里的奇葩科學家,搞科研的都這麼不正常嘛?
※想做數據科學?這位科研商業雙豐收的科學家給你建議
※施一公做客《開講啦》:做科研是最浪漫的事情
※差一點放棄科研的他,發現了抑癌基因的關鍵
※我國軍工開展神速,除了鬥爭在一線的科研人員,這幾個國家也有奉獻
※這三位科學家 是中國科研的脊樑 美國對他們忌憚不已
※美軍在全球如此囂張,就是因為有一個神秘科研機構
※中國一項老人運動,在這個國家被列為科研項目
※國外大牛談把科研做好的那些細枝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