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經典必背:瀕湖脈學,還能背誦多少?

中醫經典必背:瀕湖脈學,還能背誦多少?

中醫經典必背:瀕湖脈學,還能背誦多少?



小編導讀

脈學在中醫里是極受重視的,很多人對脈診有一種發乎內心的崇拜之情。一直以來,脈診作為中醫學上的一支奇葩,都以一種神秘莫測的姿態存在。脈學也是中醫里很難學的一門學科,難以通過三指辨別證候,難以悟透其中的玄機。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小編特意分享《瀕湖脈學》的內容,看看您還能背誦多少吧!


浮(陽)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經》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素問》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蔥葉。黎氏


體狀詩

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詩


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沉(陰)


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脈經》如綿裹砂,內剛外柔。楊氏如石投水,必極其底。

體狀詩


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時如此號為平。


相類詩


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


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主病詩


沉潛水蓄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


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氣積並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濁遺並泄痢,腎虛腰及下元痌。


遲(陰)


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


體狀詩


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原。


相類詩


脈來三至號為遲,小快於遲作緩持。


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主病詩


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細看。


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寸遲必是上焦寒,關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腎虛腰腳重,溲便不禁疝牽丸。


數(陽)


數脈,一息六至。《脈經》脈流薄疾。《素問》


體狀詩


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


浮沉表裡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相類詩


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


數而時止名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形。


主病詩


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


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


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


當關胃火併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


滑(陽中陰)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脈經》漉漉如欲脫。


體狀、相類詩


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


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主病詩


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


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調時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嘔吐,吞酸舌強或咳嗽。


當關宿食肝脾熱,渴痢淋看尺部。


澀(陰)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或一止復來。《脈經》參伍不調。《素問》如輕刀刮竹。《脈訣》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蠶食葉。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


微似秒芒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


寒濕入營為血痹,女人非孕即無經。


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


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


虛(陰)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經》


體狀、相類詩


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


莫把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


主病詩


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


發熱陰虛須早治,養營益氣莫蹉跎。


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


骨蒸痿痹傷精血,卻在神門兩部居。


實(陽)


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然。《脈經》


體狀詩


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


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相類詩


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


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主病詩


實脈為陽火郁成,發狂譫語吐頻頻。


或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


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疼舌強氣填胸。


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實腰腸痛不通。


長(陽)


長脈,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朱氏如揭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素問》


體狀、相類詩


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


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詩


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


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


短(陰)


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指而回,不能滿部。《脈經》


體狀、相類詩


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


短澀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


主病詩


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


浮為血澀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


洪(陽)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


體狀詩


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


若在春秋冬月份,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詩


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


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主病詩


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


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躊躇。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


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微(陰)


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戴氏


體狀、相類詩


微脈輕微潎潎乎,按之欲絕有如無。


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於微略較粗。


主病詩


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


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


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


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癉痛呻吟。


緊(陽)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紉箄線。丹溪


體狀詩


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


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


見弦、實。


主病詩


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咳風癇吐冷痰。


浮緊表寒鬚髮越,緊沉溫散自然安。


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疝疼。


緩(陰)


緩脈,去來小駛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颭柳梢。滑伯仁


體狀詩


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颭輕風。


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


見遲脈。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


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


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跚足力迂。


芤(陽中陰)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狀如慈蔥。


體狀詩


芤形浮大軟如蔥,邊實須知內已空。


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


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


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失血革血虛。


主病詩


寸芤積血在於胸,關里逢芤腸胃癰,


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


弦(陽中陰)


弦脈,端直以長。《素問》如張弓弦。《脈經》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巢氏狀若弦。《脈訣》從中直過,挺然直下。《刊誤》


體狀詩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


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


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


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主病詩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


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癥瘕察左關。


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革(陰)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體狀、主病詩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


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


見芤、牢。


牢(陰中陽)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


體狀、相類詩


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


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


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濡(陰) 即軟字


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


體狀詩


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


病後產中猶有葯,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詩


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


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


主病詩


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


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


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


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痾。


弱(陰)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


體狀詩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


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


見濡脈。


主病詩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


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


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


散(陰)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


體狀詩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


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


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


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


右關軟散胻胕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細(陰)


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脈經》


體狀詩


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詩


見微、濡。


主病詩


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


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


伏(陰)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裁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


體狀詩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裁動隱然深。


傷寒欲汗陽欲解,厥逆臍疼證屬陰。


相類詩


見沉脈。


主病詩


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


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


動(陽)


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


體狀詩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團。


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主病詩


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


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陽)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脈經》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


體狀詩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


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詩


見代脈。


主病詩


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


時時喘咳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


結(陰)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經》


體狀詩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


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


見代脈。


主病詩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


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


代(陰)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


體狀詩


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詩


代脈原因臟氣衰,腹疼泄痢下元虧,


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新媒體編輯:王丹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中醫必背藍寶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劉更生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經方大師胡希恕講學:調胃承氣湯!
失音該如何找回?有效驗方得知道!
中醫人的喜事:習主席令,《中醫藥法》正式頒布!(附全文)
極限解讀:陰陽九針第五層境界——天人合一!
小兒嘔吐難以搞定?實用妙方得記好!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經典必背:藥性賦,你還能背出多少?
中醫經典必背:醫學三字經,你還記得多少?
中醫經典必背:方劑歌訣,還有多少你記得?
中醫經典必背:方劑歌訣,你還記得多少個?
圖文版|中醫經典必背:醫學三字經,你還記得多少?
中醫經典必背:方劑歌訣,還有幾個你記得?
年紀大記憶力差,背書難,能學好中醫嗎?
中醫經典詩,多背多有益
中醫經典必背:湯頭歌訣之十二經脈歌,我賭你背不出!
中醫經典必背:五臟用藥歌訣
抗癌,中醫能做什麼?
中醫經典必讀:人體的精氣神是怎樣的?
不但補中氣,還能治熬夜失眠的神經衰弱,中醫眼裡的土人蔘
對於腫瘤,中醫能做些什麼?
中醫看病歌訣,想入門都要學會背!
中醫里 肝臟的4大功能,你知道多少?
中醫大師自用的補腎藥酒奇方,強根壯陽,讓你小弟持久剛硬,經久不衰
中醫難學還是容易學?
如何能學好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