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原之戰經過
淺水原之戰,發生於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地區(今陝西長武東北)對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果父子所部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果,奪取隴西,此役李世民採用後發制人,疲敵制勝,堅壁不出,窮追猛打的策略,反敗為勝,除去隴西的一大割據政權。
戰前背景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稱帝。同年六月,薛舉入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五里),縱兵虜掠,直至豳州(今陝西彬縣)、岐州(今陝西鳳翔)一帶,進逼高墌(今陝西長武縣北)。
第一次戰役
自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的扶風之戰後,西秦為了休養生息而暫時性的停止了向東行進。而李淵則把目光看向洛陽。
戰前情況
東線
義寧二年正月,在李密打敗王世充後,東都的情勢明顯開始傾斜,出現了「東至海、岱,南至江、淮郡縣,莫不遣使歸密,竇建德、朱粲、楊士林、孟海公、徐圓朗、盧祖尚、周法明等並隨使通表於密勸進」的記載。
攻打洛陽
而相對於西秦,很顯然「李密趑趄鞏洛,自許當塗,王城如毀,憂心孔棘。東都危逼,有若倒懸」,所以李淵為了局勢,不得不放棄西秦,救援東都「戊辰,唐王以世子建成為左元帥,秦公世民為右元帥,督諸軍十餘萬人救東都」。
然而最後洛陽的局勢卻演變的非常膠著,「世子建成等至東都,軍於芒華苑;東都閉門不出,遣人招諭,不應。李密出軍爭之,小戰,各引去」。
西線
在經過扶風之戰後,西秦和李淵之間有了短暫的平和,但是隨著李淵將重心轉移到東線,薛舉也是開始有所動作。
聯合突厥
「瑗又勸舉連結梁師都,共為聲勢,厚賂突厥,餌其戎馬,合從并力,進逼京師。舉從其言,與突厥莫賀咄設謀取京師。莫賀咄設許以兵隨之,期有日矣」這次薛舉不像上次一樣進攻扶風,而是轉道北方,聯合了突厥莫賀咄設(頡利可汗)和梁師都,準備一舉攻下京師。
「高祖入長安,薛舉猶據隴右,遣其將宗羅睺攻陷平涼郡,北與頡利連結」在李淵佔據長安後,薛舉也攻陷了平涼郡(原州)。而平涼郡再北上就可以到達五原郡,也就是頡利的牙帳所在。非常明顯的有聯合突厥的意圖。
李淵的反應
竇抗歸降
「東國公竇抗,唐王之妃兄也。煬帝使行長城於靈武;聞唐王定關中,癸酉,帥靈武、鹽川等數郡來降」竇抗早在義寧元年十一月就有請求,三月份則是正式歸降。而這裡包括了靈武郡,正好格在五原郡和平涼郡的中間,客觀上起到了阻斷西秦和突厥聯絡的作用。
宇文歆的出使
「高祖入長安,薛舉猶據隴右,遣其將宗羅睺攻陷平涼郡,北與頡利連結。高祖患之,遣光祿卿宇文歆齎金帛以賂頡利。歆說之,令絕交於薛舉。初,隋五原太守張長遜,因亂以其所部五原城隸於突厥。歆又說頡利遣長遜入朝,以五原地歸於我。頡利並從之,因發突厥兵及長遜之眾,並會於太宗軍所」這次出使突厥,宇文歆成功的使五原郡歸於唐朝,並化解了突厥和西秦的聯盟。
李建成回軍西線
雖然李密威脅日重,但是洛陽城中「多欲為內應者」,而李世民又說「吾新定關中,根本未固,懸軍遠來,雖得東都,不能守也。」沒有接受內應,因為當時「朝議郎段世弘等謀應西師」,然後就「越王命王世充討誅之」,說明當時東都里大部分人是不歡迎李淵的,而少許內應也對於攻陷東都沒有很大的幫助。而李密也在城內,不可能讓李世民輕易得到洛陽,所以他才會直接率兵回援。
準備打擊薛舉
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四月戊寅(初四日)到戊戌(二十四日)撤回進軍洛陽的李建成、李世民所部,李淵準備開始和薛舉的對戰。
同月,李淵發表了征討薛舉的正式詔令: 「隋義寧二年四月,金城賊帥薛舉僭稱尊號,乃下令曰:大業喪亂,兵革殷繁,天下黔黎,手足無措。孤所以救焚拯溺,平此亂階。蜀道諸郡,深思蘇息,遠勤王略,誠有可嘉。方一戎衣,靜茲多難,而薛舉狂僭,吞噬西土,隴蜀道途,恐相侵暴。今便命將授律,分道進兵。其衝要諸郡縣,宜率勵各募部民,隨機底定。斯則暫勞永逸,貽厥子孫,守國刑家,同享安樂」
初步交戰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至六月期間,豐州總管張長遜主動從五原郡向平涼郡的宗羅睺進攻,在這次戰鬥中「頡利並從之,因發突厥兵及長遜之眾,並會於太宗軍所」。在這次戰鬥中,突厥軍隊象徵了頡利對打擊西秦的支持,
全面開戰
薛舉回援
因為張長遜的進攻,所以薛舉「舉悉眾來援,軍屯高墌,縱兵虜掠,至於豳、岐之地」。此時李淵稱帝,罷郡為州。
六月癸未,薛舉入寇涇州,後來又攻入寧州,最後屯兵在寧州南部的高墌城附近。兵卒則最遠遊盪到豳州、岐州。而這兩個州距離長安均只有三百里,李淵也不得不和薛舉正面交戰了。
李唐出兵
六月初,李淵針對薛舉的入寇,「以秦王世民為元帥,將八總管兵以拒之」;還有劉世讓「復為安定道行軍總管,率兵以拒薛舉」
涇州第一次防禦戰役
但是在李世民出兵之前,就「戰敗,世讓及弟寶俱為舉軍所獲」。於是薛舉讓劉世讓勸降涇州,而劉世讓在城下喊出「賊兵多少,極於此矣。宜善自固,以圖安全」後,薛舉因為「重其執節」,沒有加害於他。而劉世讓也是儘快的把弟弟送回了唐軍,使得唐軍得知西秦軍隊的虛實。
對峙
在涇州被圍後,李世民也帶著八總管所部掛印出征,而後雙方便在寧州南部的高墌城展開對峙。
李世民生病
就在薛舉駐紮在高墌城時,李世民的瘧疾病倒,於是他只能把軍事委託給劉文靜、殷開山,並告誡他們「薛舉懸軍深入,食少兵疲,若來挑戰,慎勿應也。俟吾疾愈,為君等破之」。李世民原來的計劃是想通過薛舉軍隊的後勤缺陷來得到不戰而勝,所以想要唐軍依靠高牆深寨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等西秦軍隊疲軟之後就可以輕鬆取勝。而由於自身病倒,只能交代他們先「若來挑戰,慎勿應也」,等到他「疾愈」,再「為君等破之」。
唐軍耀武
在之後李世民生病的這一段時間內,劉文靜和殷開山並未遵守李世民的指示,而是擅自出兵。
首先,殷開山向劉文靜提出了兩條建議。第一條是「王體不安,慮公不濟,故發此言。宜因機破賊,何乃以勍敵遺王也」,就是趁機主動進攻。第二條是「王不豫,恐賊輕我,請耀武以威之」,說是可能輕視唐軍,所以拉出去震懾西秦。最後劉文靜同意了出去耀武的建議「文靜用開山計,出軍爭利」,出兵佔據有利地勢的同時震懾西秦。而在出軍後李世民才知道此事,「太宗聞之,知其必敗,遽與書責之。未至,兩軍合戰,竟為舉所敗」
淺水原戰敗
唐軍抱著去耀武的目的「陳於高墌西南,恃眾而不設備」,從而使的薛舉有機會繞於唐軍南面展開背襲。
傷亡過半
七月初九,「戰於淺水原,八總管皆敗」。這次在唐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八位總管都被打敗,損傷慘重。只有劉弘基「儘力苦鬥,矢盡」,最後被薛舉俘虜。由於當時的西秦軍隊以騎兵為主,唐軍為步兵為主,所以在唐軍被偷襲戰敗後,西秦軍隊對唐軍擁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很多唐軍都因此被殺或者俘虜。而薛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斷舌、割鼻,或碓搗之」,對待俘虜非常殘忍。所以在淺水原的第一次戰役唐軍光是死亡就佔全軍過半。
史書記載
「秦王與薛舉大戰於涇州,我師敗績」
「武德元年七月,薛舉寇涇州,太宗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史官明確記載了李世民對於此戰的戰績,所以這位史官可謂是「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因為當時太宗病倒,大可以推卸掉責任。
佔據高墌城
在取得了淺水原的重大勝利後,薛舉「拔高墌,收唐兵死者為京觀」
攻向長安
武德元年八月,薛舉先是派薛仁果攻打寧州,卻被刺史胡演擊退。於是郝瑗向薛舉進言「今唐兵新破,關中騷動,宜乘勝直取長安」,薛舉同意並準備進攻長安的計劃。
李淵聯合李軌
而戰敗的李淵一方便想聯合李軌來壓制薛舉「欲與李軌共圖秦、隴,遣使潛詣涼州」,李淵對於李軌的言辭也是十分親切「與之書,謂之從弟」。而李軌也是大喜,「遣其弟懋入貢」,李淵相應的「以懋為大將軍,命鴻臚少卿張俟德冊拜軌為涼州總管,封涼王」,正式形成了雙方的聯盟。
薛仁果繼位
在八月初九,還未開始行軍時,就「舉疾,召巫視之,巫言唐兵為祟,舉惡之,未幾而死」,於是「太子仁果立,居於折墌城,謚舉曰武帝」。西秦方面的軍事行動也不得不暫時停止,直至第二次淺水原之戰的爆發。
第二次戰役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八月,薛舉病死,子薛仁果繼位,駐紮於折墌城(今甘肅涇川東北)。李淵一方面向盤踞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李軌修好,又再度任命李世民為元帥西征薛仁果。
對峙
唐軍與薛秦軍先是在處於西秦統治之下的高墌城對峙,西秦大將宗羅睺主動向李世民挑戰,但是李世民的策略是堅守不出,其理由為「我士卒新經挫衄,銳氣猶少,賊以勝自驕,必輕進好鬥,我且堅壁以折之,待其氣衰而後奮擊,可一戰而破,此萬全之計也。」當時就是主力先堅守不出,消耗西秦,等到把他們的鬥志消磨的差不多的時候,唐軍再突然發力出擊,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自戰役開始兩個月後,西秦軍隊開始缺糧「相持六十餘日,仁果糧盡」,這一狀況也使得後期西秦與唐朝對戰的時候,由於急躁冒進而暴露破綻為敵所乘。
西秦的分裂及將領叛變
薛舉死後,雖然薛仁果接掌了他的權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是造成此次分裂以及對後來諸將叛變的一大因素。此人苛虐寡恩,所以這類人一般和別人是搞不好關係的「諸將帥素多有隙,及嗣位,眾咸猜懼」。而在西秦的謀主郝瑗「哭舉悲思,因病不起」後,更是使得人心渙散,軍心不穩。因此,使得在和唐軍作戰的期間,有多名將領反叛並依附唐朝,其中包括:翟長孫、梁胡郎、鍾俱仇、牟君才等,其中鍾俱仇還作為尚書左僕射帶著河州投降唐朝。
涇州第二次防禦戰役
在武德元年六月,薛舉已經入侵過涇州,但是由於其勸降和強攻均未成功,是故九月時,劉感還在堅守。但是,他的處境也是岌岌可危「城中糧盡,感殺所乘馬以分將士,感一無所啖,唯煮馬骨取汁和木屑食之。城垂陷者數矣」
李世民針對涇州的情況做出了一系列部署,首先是於九月十二日派出竇軌主動出擊,吸引西秦主力的注意,為後來李叔良作為援軍穿越西秦防區增援涇州打掩護,援軍中也包括了西秦降將翟長孫。
百里細川之敗
薛仁果為了扭轉不利局面,採取了另一條策略「乙卯,又遣高墌人偽以城降」。由於前有李世民主力,後又有總管之一的李叔良,所以詐降計不失為一個好策略。而李叔良也沒有識破並派劉感去高墌城接應「叔良遣感帥眾赴之」。
而劉感在到達高墌城後,並沒有立刻依照城裡的指示翻牆而入,他先命令拿火燒城門,被城上的人用水澆滅,此時明白這是一個圈套的他快速做出反應「遣步兵先還,自帥精兵為殿」。
然而已經晚了「俄而城上舉三烽,仁果兵自南原大下,戰於百里細川,唐軍大敗,感為仁果所擒」劉感在走出不遠,也就是在百里細川就被打敗,但是他也成功使得部分唐軍撤回了涇州,確保了涇州州城的安全。
而被俘的劉感,在西秦逼迫其勸降涇州時,以命喊出了他最後的遺言「逆賊飢餒,亡在朝夕,秦王帥數十萬眾,四面俱集,城中勿優,勉之!!!」
隴州戰役
在位於涇州西南的隴州,薛仁果也對其進行了一番攻勢,但是由於兵力不足數次攻擊都沒有成功。而涇州的情勢得以緩解之後,薛仁果對隴州的注意力相應的減弱,因此,隴州刺史常達在宜祿川(位於涇州與隴州交界處)對西秦軍隊進行了反擊,斬首千餘級。
而薛仁果在宜祿川之敗後,再次使用了詐降計「乃遣其將仵士政以數百人詐降,達厚撫之」這次詐降計成功了,經過仵士政的詐降,劫持常達並使得城中兩千軍隊投降薛仁果。
而位於隴州的戰役也使得西秦和唐朝之間鳴金收兵,等待著兩個月後的決戰。
淺水原大決戰
薛仁果在和李世民的對峙過程中,漸漸出現缺糧現象。而同時梁胡郎等部在兩個月的對峙後也是投降了唐朝。所以李世民在認識到薛仁果人心盡散後做出了進一步出擊,正式拉開了第二次淺水原之戰的帷幕。
誘敵
李世民在決戰中做出的第一步舉措是派出行軍總管梁實在淺水原紮營,誘導西秦主力大將宗羅睺所部。
紮營
十月底左右,梁實率軍來到淺水原紮營。這裡是通往長安的要道,並且距離雙方主力不遠,適合誘敵以及參與戰爭。並且由於地理位置,對於西秦軍隊來說,南有唐軍,北隔涇水,乃是兵家之死地。
交戰
由於李世民樹壁不出的策略,宗羅睺「自恃驍悍,求戰不得,氣憤者久之」。而在發現了梁實在淺水原紮營後,他迫不及待的就率軍前去,進攻梁實所部。然而梁實已經紮營成功,有營寨所依託的唐軍使得宗羅睺的軍隊無法快速取勝。但是,梁實所部的後勤並不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水「營中無水,人馬不飲數日」,這裡就看出了他紮營的急促。而同時在梁實堅守數日,消磨了西秦軍隊的士氣後,成功的為後來決戰的大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決戰
在經過梁實點消耗後,李世民覺得時機已經到了,決定在次日清晨出軍。
誘敵
在決戰正式開始前,李世民派出了右武侯大將軍行軍總管龐玉「陣於淺水原南,出賊之右,以先餌之」。這一步舉措吸引了西秦主力,為李世民主力繞道其背後創造機會。而此次龐玉所部並未紮營,宗羅睺所部必然以為是上好的戰機,勢必向他進攻而放鬆其他的警惕。這次的誘敵不但為李世民創造了背襲的條件,也間接救援了梁實。
列陣
「上遣總管龐玉自此原南出賊之右,因高而陣」。李世民在派出了龐玉的同時,也指示其因高而陣,這樣一來,首先西秦所部不會輕易看到唐軍部署,二來對於騎兵為主的西秦軍隊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交戰
龐玉做為行軍主管,下轄萬餘人左右,於淺水原因高而陣,也充分發揮了他謹慎精明的性格,成為誘敵的不二人選,而在數次」敗「於宗羅睺後,成功引導了西秦部隊。而在龐玉快真的潰敗之時,李世民主力也成功繞道西秦軍隊背後,龐玉圓滿完成誘敵任務。
突襲
經過龐玉的誘敵,西秦軍隊成功被引誘至淺水原南,李世民也到達淺水原北,唐軍對西秦軍隊形成了南北夾擊的局勢。而宗羅睺也在察覺到了夾擊的陣型後緊急反擊,但李世民在敵方陣型尚未完成之時就率數千騎突入,和後續唐軍裡應外合,嚴重下降了西秦軍隊的士氣,使其「大潰,斬首數千級,投澗谷而死者不可勝計」。
後續追擊
在西秦潰敗後,李世民當機立斷,拒絕了竇軌的諫言,率兩千騎追擊薛仁果。
竇軌諫言
「仁果猶據堅城,雖破羅睺,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竇軌以薛仁果據城而守,雖然敵軍潰敗,但是不可以輕易進軍來阻止李世民。而李世民則以「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回復,他敏銳的觀察到雖然西秦軍隊雖然被破,但是主力還在,現在乘其潰敗之時擒賊先擒王。
薛仁果投降
在經過了潰敗後,西秦軍隊分散各地,當薛仁果被李世民追著回到折墌城是身邊只有精兵萬餘。雖說兵力數倍於李世民,但是西秦一方士氣低落,潰不成軍,李唐一方士氣高漲。當李世民率軍度過涇水後,更是「賊徒氣沮,無敢進戰」。而薛仁果在嘗試整軍反擊的時候,又有幾位將領臨陣頭像「其驍將渾乾等數人臨陣來降」,這一切使得薛仁果「大懼,嬰城自守」。而這個舉動正中李世民的下懷,原本他只有兩千騎兵,如果薛仁果棄城逃跑,可能還有可能逃走,而他卻因為恐懼而退守城內,使得唐軍陸續趕來,包圍了折墌城,薛仁果也因此徹底成為瓮中之鱉。
被包圍了的西秦將士更是越加混亂,甚至「夜半,守城者爭自投下」。李世民知道之後停止了攻城,派人去勸降「因縱辨士諭以禍福,城中震駭,計無所出,詰朝,仁果率其將士開門請降」,一舉成功。
善後處理
這次戰役一舉消滅隴西西秦政權,使得唐朝對隴西的統治進一步加強,為李世民的軍事地位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戰俘
「得其精兵萬餘人,男女五萬口」當時大唐一位行軍總管最多也就一兩萬士卒,這一萬人算是很大一股勢力了,所以說這次戰役的戰利品光是戰俘就很多。
哀悼戰死士兵
李世民未來紀念哀悼淺水原之戰,在當地建造了一座昭仁寺。
「皇上昔居因地,早宏誓力,應跡忍土,荷負群生。屬憂火燎原,稽天方割,飈林無自靜之木,震海豈澄源之水?東戡西翦,南征北怨,旄鉞所次,酣戰茲邦。君輕散千金之賞,士重酬九死之命。莫不競凌鋒鏑,爭蹈水火。雖制勝之道,允歸上略,而兵凶戰危,時或殞喪。褰裳不顧,結纓荒野,忠為令德,沒有餘雄。同艱難於昔晨,異歡泰於茲日。有懷亮烈,用切旋眨,仍於戰地,爰構神居」
戰後處理
唐軍獎賞
做為此次戰役的統帥,李世民得到了極大的封賞: 「論道經邦,任惟勛德;分陝作伯,實寄親賢。尚書令雍州牧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器宇沖深,智謀英果。義師雲舉,首贊奇謀,親率熊羆,搴旗斬將,廓清區夏,忠孝克彰。狡寇逋誅,虔劉西土,總戎薄伐,戡翦無遺。策尚權遠,謀猷沈密,宜在鼎司,肅清槐路。今區宇方緝,鞏洛猶蕪,鎮俗治戎,允資望實。可太尉使持節陝東行台,其蒲州、河北諸道總管及東討諸府兵,並受節度。餘官悉如故」
劉文靜、殷開山:「以劉文靜為戶部尚書,領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復殷開山爵位」
劉世讓(武德元年六月涇州戰役被俘):「世讓潛遣寶逃歸,言賊中虛實;高祖嘉之,賜其家帛千匹。及賊平,得歸,授彭州刺史」
劉弘基(武德元年七月第一次淺水原之戰被俘):「高祖嘉其臨難不屈,賜其家粟帛甚厚。仁果平,得歸,復其官爵」
劉感(武德元年九月百里細川戰敗被俘並被殺):「賊平,高祖購得其屍,祭以少牢,贈瀛州刺史,封平原郡公,謚曰忠壯。令其子襲官爵,並賜田宅」
常達(武德元年九月隴州戰役被俘):「賜達布帛三百段,復拜隴州刺史」
李淵又在慶功宴上總結「諸公共相翊戴以成帝業,若天下承平,可共保富貴。使王世充得志,公等豈有種乎!如薛仁果君臣,豈可不以為前鑒也!」
降軍處理
李世民的態度
對於投降的西秦將士,李世民對其十分寬厚「獲賊兵精騎甚眾,還令仁果兄弟及賊帥宗羅睺、翟長孫等領之。太宗與之遊獵馳射,無所間然。賊徒荷恩懾氣,咸願效死」
李淵的態度
做為帝王,他清楚的看到了薛秦的威脅,所以對於西秦的處理和李世民完全不同「上遣使謂世民曰:「薛舉父子多殺我士卒,必盡誅其黨以謝冤魂。」李密諫曰:「薛舉虐殺不辜,此其所以亡也,陛下何怨焉?懷服之民,不可不撫。」乃命戮其謀首,余皆赦之」還好有李密的勸阻,才沒有全殺了。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好水川之戰經過
※井陘之戰經過
※邲之戰經過
※寧遠之戰經過
※鄢郢之戰經過
※伊闕之戰經過
※垂沙之戰經過
※濁澤之戰經過
※閼與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經過
※漠北之戰經過
※垓下之戰經過
※三河之戰經過
※棘蒲之戰經過
※即墨之戰經過
※淝水之戰知名度竟然低於赤壁之戰的真正原因
※邯鄲之戰經過
※函谷關之戰經過
※倉亭之戰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