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倒霉名將:先打勝仗坐牢,後一出戰就下雨,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明末倒霉名將:先打勝仗坐牢,後一出戰就下雨,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明朝曾是歷史上最牛的朝代,萬國來朝,在海外有附屬國一百多個,如此牛大的朝代,空前絕後,任何一個朝代都比不上。可再牛的朝代也有滅亡的時候,到了明朝末期就開始走背字了,九分人的因素,一分天的因素。怎麼還有天的因素呢?有啊,萬事萬物都有個天數,要怎麼都說「天命難違」呢?就說明朝末年的兵部尚書孫傳庭吧,最倒霉不過了,打了勝仗被關進監獄,放出來一出戰就下雨,結果損兵4萬,明朝滅亡了。這難道不是天數嗎?

明末倒霉名將:先打勝仗坐牢,後一出戰就下雨,最後死無葬身之地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明朝代州振武衛人,明末名將、兵部尚書、督師。說起孫傳庭,一開始也是戰功赫赫,曾指揮副將羅尚文擊敗商洛起義軍,誅殺整齊王。在關中指揮作戰,俘殺闖王高迎祥。又和洪承疇在潼關南原伏擊闖王李自成,使李自成部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以18騎兵突圍而走。

明末倒霉名將:先打勝仗坐牢,後一出戰就下雨,最後死無葬身之地孫傳庭連打勝仗,滅了高迎祥,差點把李自成也幹掉,把起義軍整得夠慘,可崇禎卻在楊嗣昌挑拔下把他貶為平民,關進了監獄。孫傳庭被關了三年,李自成在河南成勢了。崇禎沒辦法,只好又把孫傳庭請出來,又是擺酒又是壓驚,讓他重返戰場。

可孫傳庭被崇禎這麼一修理,紅字一下子就過去了。再打仗,連老天爺都不幫他了。只要他一出戰,必然下大雨,結果明軍損失4萬人馬,元氣大傷。

當時,李自成兵圍開封,崇禎讓孫傳庭火速去救。孫傳庭只得親自率兵前往,可他剛到潼關,就下起了大雨,一連下了十天,河河水驟漲,李自成決黃河灌開封。孫傳庭踏著泥水到了南陽,李自成和羅汝才前後夾擊,一舉將其擊敗。這回孫傳庭可被打慘了,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陝西。

孫傳庭到了陝西,決定在潼關和李自成決一死戰。他趕製了三萬輛載有火炮的「火車」,這「火車」可厲害,大炮一響,千軍萬馬都白給。可崇禎不讓他在潼關死守,讓他出兵迎戰李自成。

明末倒霉名將:先打勝仗坐牢,後一出戰就下雨,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孫傳庭知道出了潼關准沒好,吃敗仗十有八九。可抗旨不遵也是死,只得再次率自率兵出戰。結果到了襄城,老天爺又跟他作對了,連著下了七天大雨,他「火車」上的大炮全都受潮不能用,道路泥濘,糧草也斷了,結果被李自成打得慘敗,又被李自成軍追殺四百餘里,4萬官軍被斬殺,丟了兵器輜重數十萬。明朝最後這點家當一下子全都報銷了,孫傳庭逃回潼關,李自成軍隨後緊追,攻破潼關,孫傳庭戰死陣中,連屍首都找不著了,崇禎帝懷疑他詐死,連個謚號都沒給他。

明末倒霉名將:先打勝仗坐牢,後一出戰就下雨,最後死無葬身之地孫傳庭可謂明朝的最後一個頂門杠,可這根倒霉的杠子,打勝仗被關進監獄,放出來一出戰就下雨,死在陣前連屍首都找不著,死無葬身之地,實在是倒霉透頂。現在孫傳庭墓都是衣冠冢,裡面沒有他的屍骨。孫傳庭的倒霉,也代表著明朝的倒霉,他的死,也代表著明朝的滅亡。所以《明史》評:「傳庭死,明亡矣。」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津小飛俠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宋朝三大神刀猛將:第二名猛如獅虎被譽國魂,第一名被譽萬人敵
宋朝三大名刀:狄青排第二,第一名為南宋第一猛將,被譽萬人敵
明末五大猛將:李定國第三,盧象升第二,第一名被砍掉半邊臉仍戰
隋唐五大猛將:沒有羅成,程咬金第四尉遲恭第二,第一名天下無敵
古代三大巨人戰將:項羽第三,第一比一層樓高半米,能驅虎豹猛獸

TAG:京津小飛俠歷史觀 |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中最厚顏無恥的國家,不是日本,曾為了打勝仗付出慘痛代價
中國剛剛又打個打勝仗!今後不費一槍一彈,就能把美國攆出南海
林彪最看好的開國上將,曾被他留下當軍師,打勝仗後還受毛主席親自祝賀
此人是水滸里綽號最打臉的一位,總和實際情況相反,一直沒打勝仗
朱元璋在打勝仗後,第一個想到的美食竟然是它!
二戰末期日本最後的頑抗,只有兩萬部隊為何讓美國幾個月才打勝,原因其實很簡單
西域戰神耿恭,其忠勇感天動地,卻感動不了皇帝,打勝仗還被下獄
北朝名將慕容紹宗一生打勝仗無數 最後卻在戰場投水自盡
抗戰期間,如果沒有這個江湖幫派幫忙,國軍是不可能打勝仗的
上馬殺敵能打勝仗,下馬揮毫可寫好字!
此人是官商,他借錢給慈禧打勝仗,最後下場卻讓人惋惜
皇帝為了試探大將是否有反心,打勝仗後不賞,結果把自己國家玩掉
一把刀起家,靠一隻手打勝仗,毛主席准許他不用敬禮
最窩囊的常勝將軍:打了勝仗被發配邊疆,再打勝仗家人也發配邊疆
清朝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打勝仗還割地,對方從此走向富強
中國歷史上十大常勝將軍,看看他們是如何打勝仗的
將軍別哭:打了勝仗被發配邊疆,又打勝仗全家被發配邊疆
此開國上將打勝仗不用槍,有時唱著打,有時用肥羊
打勝仗也要讓中國割地的條約,為何卻一直被稱為「平等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