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燒香

如何燒香

出差曼谷,所見神佛像前無不香煙繚繞。泰國人勤於禮祭,中國遊客也都喜歡拜求一番,且不管所跪之「四面佛」(Phra Phrom)乃印度教大梵天而非我佛菩薩。泰國人往往點一根蠟燭、一或三支香,同時奉上一朵白蓮花或一串鮮花環。中國遊客少有入鄉隨俗,多以自己熟悉的方式進行著「儀式」:一把或多捆香一起點燃,讓人聯想到燒柴,不知道是覺著一支三支地點頗費功夫,還是認為燒香越多所求越容易應驗;更有圖省事者連塑料膜帶包裝紙一起燒,濃煙滾滾,像是焚垃圾。好在泰國不賣「高香」,否則定有人去燒個碗口粗細、身丈長短的「有求必應香」。


拜佛一定要燒香嗎?


佛教沿襲了印度自古以來的習俗,把香作為供養物品之一,主要用來禮敬佛菩薩,兼祀天神阿羅漢等。廣義的香可指各種花果、飲食以及香料產生的煙與氣味,可使人陶醉,又頗具神秘性,在各大文明傳統的咒祭等儀式中都是不可或缺之物。印度天神系統中的乾達婆又名「食香」;人死後的中陰身也常被認為以香氣為食;唯諸佛菩薩已經證果,不再攝受包括香在內的輪迴之食(如「四食」)而以法喜禪悅為食。所以,佛前燒香並不以供食祭祀為目的。這在佛教初傳漢地之時就為人所知,《魏書·釋老志》載:「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北魏時期編譯自西域俗語的《賢愚經》有這麼一個故事:


古印度放缽國一位長者,幸得婢女識破醫師奸計而續命,婢女請求長者與其「交通」,十月後生下男兒,婢女願望滿足,取兒名「富那奇」(意為「滿願」)。富那奇才藝智量皆過眾人,但因為婢女所生,不能列入子嗣,仍為奴隸。長者死後,正室所生次子欲通過分家將富那奇據為己有後殺之,長子羨那悲心憐憫,選擇富那奇作為分家財產而「凈身出戶」。富那奇向兄嫂借了家裡唯一的「五錢」,去市場上買了一捆柴——內雜一段牛頭旃檀香。其時,王后正得熱病,需用牛頭旃檀香塗身以治療,舉國尋求不得。富那奇就把香分成十塊,其中一塊送至王宮,王后摩細塗身即大病痊癒。富那奇得王賞黃金千兩。其餘九塊香也因此即刻售罄。富那奇賺得黃金萬兩,家產已數倍於長者。隨後,有五百商客邀富那奇一同入海採寶,不幸遇摩羯魚海怪,富那奇虔心祈佛救得眾人平安歸家。富那奇已然為羨那積累了七世子孫都享用不盡的財富,就說服兄長,帶著五百採寶眾到舍衛國依佛出家了。


一日,富那奇在禪定中以天耳聞見羨那的呼救聲——羨那不聽富那奇勸告,再次入海採了大量牛頭旃檀香,惹怒龍王,危在旦夕。富那奇當即以羅漢神足,化作金翅鳥,嚇退了龍王。羨那及眾人安全回家。於是,富那奇就教化羨那信佛。兩人用純旃檀木在放缽國為佛蓋了一座小堂,羨那問:「用什麼東西才能請得動大老遠的佛來呢?」富那奇就帶著羨那備齊了各種供養物品,然後手持香爐一起登上高樓,遙望著佛住的祇園精舍,燒香祈禱:「唯願明日,臨顧鄙國,開悟愚朦,盲冥眾生。」禱告完畢,香之煙氣就乘著風力一直飄向了祇園,直到佛的頭頂結成了香雲傘蓋。富那奇又帶著羨那一起觀想用凈水給佛洗足,水也乘著虛空如願灑到了佛足。阿難在祇園看到此景,很是奇怪,就問佛:「誰放的煙和水?」佛告阿難:「是富那奇羅漢比丘,於放缽國,勸兄羨那,請佛及僧,故放煙水,以為信請。」次日,十大弟子及各路僧眾為先導,佛應請親臨放缽國,為羨那及眾人開示說法,舉國皆得度脫。


從婢女求願到觀想沐足,故事的信息量相當豐富,但自中國至日本的佛教徒卻往往將此品的寓意精鍊為「香為信心之使」。這一說法最早見於贊寧(919-1001年)撰《大宋僧史略》,又常與《須摩提女經》中「世尊告曰:此香是佛使,滿富城中須摩提女所請」的傳說相映襯,成為佛教徒最愛模仿的本緣故事之細節——簡單到只需燒香、殊勝到求佛可應!燒香也就從各種供養中突顯而出,成為進寺拜佛之首選。

遺憾的是,富那奇和須摩提女都沒有傳授如何燒香的細節,富那奇說「燒香歸命佛及聖僧」,須摩提女則「手執香火」。儀式操作的不明確似乎會降低佛跡再現的可能性,但從上下文可知「燒香」只是彼時印度尋常之法:以識別倒賣牛頭旃檀香發家致富、又緣採香劫難而教化兄長的富那奇想必是在香爐里焚燒了這種世間最名貴的香。故相比於點燒的手法,貫穿整個「富那奇緣品」的牛頭旃檀這種絕世妙香更值得關注。


事實上,在古印度,「塗香」可能比「燒香」更普遍,以《大智度論》為信:「華非常有,亦速萎爛,利益少故,是故不說。燒香者,寒則所須,熱時為患。塗香,寒熱通用,寒時雜以瀋水,熱時雜以栴檀,以塗其身,是故但說塗香。」意思是:鮮花蔫得快,香氣不宜持久;寒冷處燒香附帶有取暖功效,但炎暑時節就不堪其熱了;唯有塗香可通用於各時各地。這一說法尤其貼合印度的氣候。《大智度論》又將「塗香」分為兩種:「一者栴檀木等,摩以塗身;二者種種雜香,搗以為末,以塗其身,及熏衣服,並塗地壁。」以香塗身或者衣服、地、壁等,主要是通過清凈、裝飾自身或周匝來表達恭敬,《賢愚經》中的王后塗以治病則是因為香的藥用價值。


可能與在家信徒精進修行時需遵守的八關齋戒之「不塗飾香鬘」有關,佛教徒少有以香塗身或衣服的喜好。供養佛菩薩的「塗香」主要是以香塗塔上,如慈恩大師(基,632-682年)在《說無垢稱經疏》中記到:「燒香者,沈香之類可燒之。塗香者,摩栴檀香以塗塔上。末香者,以香為末散塔上。」


「末香」常與「燒香」、「塗香」並舉。「末」字易與「抹」、「■」等音形相近字混用。對此,可依基師《妙法蓮華經玄贊》的解釋為準:「末香者,若手撤摩作『抹』,細壤土作『■』,塗飾作『瀎』。今既別有塗香,故應作『■』。玉篇粖者,亡達亡結二反,粥糜也,碎香如糜,故作『粖』。碎香如細壞土,應作『■』。」(《法華經》列「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為「十種供養」。)也就是說,粉末狀的香可以根據製法與用法的不同分為「抹香」、「粖香」和「■香」,三者略有區別:「抹香」可依「抹茶」解,「粖香」如化妝用香膏之細膩,而「■香」則取其塵土意。


華嚴宗四祖澄觀(738-839年)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引申義解了這三種香:「約理者如燒香,謂以智火發揮萬行普周遍故。塗香者,以性凈水和之飾法身故。末香者,以金剛智碎令無實故,即以智及性凈等為生處也。」玄奧哲理之味甚濃。密教用香最為講究,根據修法的種類和次第區別使用各種質材、相狀、煙氣、香味,同時配合以儀軌與義理,使香之效用更加神奇。

可以說香是禮敬、供養佛菩薩的一種重要物品,古時主要有燒、塗、末三種。隨著制香技術的不斷改進,出現了丸香、練香、香油、香囊、香枕等等形式與用法。現代人最熟悉的「線香」一詞始見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線香可入瘡科用。」一般認為中國人在元代開始使用由多種香料混合而成的「新式」線香,但很可能直到明朝才得以普及:安南(今越南)向朝廷進貢了黑線香,名士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也出現了「京線香」、「聚仙香」等詞,所載「聚仙香」的做法類似於今日的「竹心香」。日本在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按照中國福州傳去的製法做線香。而唐宋詩詞中多見的「(一)炷香」顯然不指線香,而是指焚燒一小塊香木(多為單一香料),如白居易詩「童子裝爐火,行添一炷香」。「炷」既可作動詞表「點燃」意,又常借為量詞,故亦可用來描述後出的線香,但不宜因線香形似柱狀而寫成「一柱香」——粗大如柱的現代「高香」另當別論。


近年來,不少寺院為了清凈道場,在驅逐「燒高香」之不良風氣的同時,提倡「三支清香」禮敬佛、法、僧「三寶」,很多時候為了環保與安全並不點燃,所謂「心誠則靈」。這種形式作為「方便法門」固然可行,但不燒著就無從談起香煙之繚繞無際、香味之沁心滿界乃至飄渺佛頂結香雲,也就無法如富那奇般以香為使傳遞自己的信念與願求,實現「有求有應」。與此同時,牛頭旃檀香、沉香等名貴「高香」(「高品質」非「高大」)日益絕跡,似乎也影響到了「香使」的作為,試想佛菩薩會歡喜「烏煙瘴氣」傳遞的訴求嗎?


如果不涉及各宗各派的專門法事,尋常的燒香就是簡單易行的禮佛儀式——點燃(線香)、祈願、放進香爐——並無嚴格的操作規範與要求。日本寺院多燒高品質的細短線香或抹香,每人在佛前點一支或拈一小撮。一位凈土宗僧侶朋友曾說:如果覺得所求很多,點一支的時間不足以表達自己的誠意與心愿,也可以燒三支甚至更多,但如此就會耽誤後面的人。「誠意」亦是「貪心」,一縷煙足矣!


錄入編輯:洪振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早報 的精彩文章:

細談史書中的「豕禍」之事
星雲大師:生命的密碼
御宅族文化是日本的國家「軟實力」?
為什麼我們需要攝影博物館,攝影的收藏價值一直被低估
御宅族文化如何影響日本社會

TAG:東方早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教你如何燒香,最全的燒香圖解
佛弟子如何正確燒香祈福?
拜佛為何只燒三炷香?看完之後再也不敢亂燒香了
作為佛弟子 你知道如何正確燒香祈福嗎?
佛弟子如何正確燒香祈福?你知道嗎?
如何奉上心香,談談道教的燒香與磕頭!
我們為什麼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麼?
為什麼你燒的香佛祖不受,教你怎樣正確的燒香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為什麼要給佛燒香你知道嗎
夢見燒香是什麼意思 夢見燒香有什麼預兆
拜佛為什麼要燒香?
少林寺燒香有技巧,碗口粗的香動輒千元,你敢不敢燒?
一分鐘教你如何正確上香及燒香儀軌,快收藏!
為什麼燒香拜佛卻不得輕鬆?
燒香不小心被香火燙了,寓意很深!
女性去寺廟燒香要注意什麼
燒香拜佛時,該說些什麼才靈!
我們燒香拜佛時,該說些什麼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