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代建築師如何讓紫禁城「保暖」?

古代建築師如何讓紫禁城「保暖」?

我國北方,冬季漫長而又寒冷。有氣象數據顯示,明清時,一年內北京約有一百五十餘天是寒冷天氣,最冷時氣溫可達攝氏零下二三十度。在那個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沒有保暖衣、羽絨服,更沒有空調的時代,生活在紫禁城裡的皇上及他的嬪妃們、皇子皇孫以及大量的宮女、太監們,他們又是如何度過那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季了呢?



古代建築師如何讓紫禁城「保暖」?


原來,我國古代的建築師們匠心獨運,他們在建築上採取了科學的設計辦法,冬季為紫禁城「供暖」,才幫助「萬歲爺」順利過冬的。其具體做法,是將宮殿 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裡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台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它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就這樣,既乾淨衛生又經濟實惠地解決了紫禁城在寒冷冬季宮中的取暖問題。    明清兩代的皇宮,冬季大多都是燒炭取暖。為此,宮裡專門設置了負責冬季「供暖」事務的機構。如惜薪司,就是專管供應皇宮內薪炭的。明代時,這些機構的官員可以直達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較有地位的,有著「近侍牌子」之稱。清代時,皇宮內設有三個機構負責冬季「供暖」事務,連點火燒炕都有專人負責,專人管理。這三個機構的太監,冬季里的活兒可不輕鬆,就拿柴炭處管柴炭的存儲和分發的太監來說,紫禁城內人數那麼多,整個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有數據顯示,清代乾隆年間,宮內每日供應木炭的標準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而且,為了不污染室內空氣,柴炭處還得準備那種火力旺,耐燒且無煙無味的優質木炭。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詩中,曾較為詳細地記述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況及其感受。詩曰:「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垂簾在氍毹,紅燭明塗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道光皇帝也曾有一首詩,詳細描述了地炕結構。詩曰:「花磚細布擅奇功,暗熱松針地底烘。靜坐只疑春煦育,閑眠常覺體沖融。形參鳥道層層接,里悟羊腸面面通。薦以文茵饒雅趣,一堂暖氣著簾櫳」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新航線開闢後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緊密,清代宮廷的取暖設施也得到了相應的改進更新。康熙年間,玻璃傳到了中國,於是玻璃代替了傳統的窗戶紙被安裝在皇宮內的窗戶上,在美觀、透光性更強的同時,也一改窗紙漏風的缺陷,使宮殿內變得更加的暖和了。    而到了宣統皇帝的時候,在宮中裕隆太后居住的延禧宮中還安裝了更加先進的現代化取暖設備——電暖爐。宣統二年六月,裕隆太后命總管太監小德張傳其懿旨,令西苑電燈公所負責電暖爐的安裝工作。西元電燈公所接旨後,便立即著手籌備。隨後,在天津洋行定購了大大小小電暖爐機附屬材料於同年十月運抵北京並進行安裝、調試。由於電力不足,導致熱力不夠,起初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啟動了應急鍋爐,並且將各個宮殿的電燈輪流開閉同時還配以一台起到輔助作用的發電機,才是的效果有了明顯的好轉。經過多次調試,電暖爐終於調試安裝完畢,付諸使用。但是卻花費甚劇。購買設備即花去白銀9000兩,並且耗電量也很驚人,每月所用電費即達到1680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上下五千年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不是被招安的
北京猿人頭蓋骨下邊沒有臉,細思極恐!
一分鐘速覽中國兩千年最美陵墓石刻
金和遼為什麼不滅西夏?下

TAG:中國上下五千年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優雅的撩建築師?
崔彤:建築師如何設計城市?
建築師李虎:古典者的現代信仰
建築師應該如何處理建築與自然的關係?
吳彥祖重拾建築師本行,哪四位建築師和他一起爆改古鎮老宅?
建築師的愛情
令人驚嘆!建築師將一戰舊水泥廠改造成豪宅
在寸土寸金的東京街道,建築師如何用極小的面積創造一座「白盒子螺旋城堡」?
清華畢業的建築師,愛把牛皮往小里吹
絕贊場景,建築師和攝影師都驚呼了!
逃離城市的喧囂,帶你去瑞士瓦爾斯四位頂級建築師創造的「建築師之家」
建築師白宇解密:呼格吉勒圖墓地的奧秘
獨家:吳彥祖現身真人秀變主咖 組「明星建築師天團」爆改老屋
吳彥祖背後真正的男神建築師:莊子玉
建築師談蘋果迪拜店設計理念:太陽崇拜
安藤忠雄:我從拳師到建築師的秘密
「建築師中的畫家們」——王海康
當建築師愛上烘焙……
美建築師買下廢棄糧倉,爆改成豪華別墅,網友稱其為「建築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