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兩種虐待狂


虐待的一個典型特徵,不是小氣吝嗇,而是一種雖然無意識但卻非常生動活躍的衝動──挫敗他人,粉碎別人的快樂,使別人失望和掃興。受虐一方的任何滿足或興奮都會激起施虐者的惱怒不快,他會以某種辦法挫敗或瓦解受虐者的快樂。比如,如果對方想見他,他便露出不快。如果對方想性交,他便顯出冷淡或出現陽痿。任何積極肯定的事,他或者不做,或者不想做。他處處流露出一種憂鬱,一言一行都叫人感到壓抑和不快。這兒摘引一段阿爾多斯·赫胥黎的話:「這是一種何等精心修飾過的權力意志呵!這是怎樣一種穿著淑雅外衣的殘忍啊!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稀世奇才呵──它的陰霾居然有如此巨大的傳染性,甚至最好的興緻和快樂也會被它擊潰和窒息!」


他特別熱衷於找別人的毛病,發現別人的弱點並津津樂道於指出這些弱點。他從直覺上就知道別人的敏感處和薄弱點。他傾向於運用直覺無情貶斥或苛刻別人。他可能把自己的這種行徑合理化為坦率誠懇、意在助人;他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因為懷疑他人的才能或正直才真正感到不安的;但假如別人反過來質問他的這種懷疑是真心還是假意,他便會驚恐不安。患者的這種毛病也可以表現為一種對他人的不信任態度。他會說,「要是我能夠信任那個人就好了!」在他的夢中,那個人不是變成臭蟲就是變成老鼠,他又怎麼能喜歡和信任那個人呢?換言之,不信任別人,其實是自己蔑視別人造成的後果。如果說施虐者意識不到自己對別人的輕侮,那麼,他卻能夠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不信任。恰當地說,這不僅是一種傾向,而是一種吹毛求疵、處處找岔子的慾望或怪癖。他不僅專心注意別人實際有的過失,還極善於把自己的過失外化,從而認為別人有罪。比如,假如他因為自己的言行使別人不安,他馬上會留意到別人的反應,甚至鄙視別人的這種情緒變動。假如受威脅的一方對他不太坦率,他又會嚴厲斥責別人在保守秘密或撒謊。他責怪對方事事依賴他,卻無視正是自己盡了全力把對方變成附庸。這種受虐一方的無形的損害不僅表現在施虐者的言語上,還伴有蔑視性行為。帶侮辱的、卑劣的性行為也是表現之一。

然而,當施虐者的這些趨勢受阻受挫,或局面倒轉過來時,他又會覺得自己是在受壓、受利用、被蔑視,從而怒不可遏地發作出來。在他的想像中,無論怎樣報復得罪了他的人,都不解恨。他恨不得又踢又打,將對方碎屍萬段。這些發瘋般的虐待狂表現也可能被他壓抑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極度的驚惶或某些機體功能障礙,這說明內心的緊張已大大增強。


如果我們把虐待狂看作神經症癥狀,我們照例不能先試圖解釋癥狀,而應該儘力去理解產生這種癥狀的那種人格結構。當我們從這一角度來看待問題時,我們可以認識到,只有感到自己的生活無用又無意義的人,才會發生明顯的虐待狂傾向。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一個人找不到妥協的退路,必然會變得忌恨一切。他感到自己永遠受排斥,永遠打敗仗。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因為憎恨,所以報復


由此,他開始憎恨生活,憎恨生活中一切積極的、正面的東西。但他對生活的恨又帶有一種燃燒般的忌妒,像一個人渴求某物而又可望而不可即時所感到的忌妒。這是一個惱怒、失意的沮喪者發出的忌妒,他感到生活就從自己身邊溜過去。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那位白痴的話來說,他不能原諒他們那種幸福。他必須把他人的快樂踩到腳下。他的心態從那位害肺病的教員身上形象地表現出來,那個教員向學生的點心吐口沫,並因為自己能把那些麵包捏得粉碎而狂喜。當然,那只是一種報復性忌妒的有意識的行為。在虐待狂身上表現出的挫敗和破壞他人情致的這種傾向,通常是深藏於無意識之中的,但其目的與那位教員的目的一樣卑劣,那就是,讓別人來分擔自己的不幸。如果別人像他一樣給擊敗並從而墮落下去,他便覺得好受多了,因為他不再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在受罪。


另一個他用來緩解自己刻骨銘心的忌妒的手段,是「酸葡萄」策略,而且他運用此法是如此的高明,甚至訓練有素的觀察者也會受騙。事實上,他把妒忌深深埋藏,甚至如果別人提說或暗示了這種忌妒的存在,他也會大加諷刺。他對生活的痛苦、沉重、醜惡一面的專註,不僅表現了他的忌恨和失意,更表現了他有心向自己證明他不會漏過任何事物。他時時挑他人毛病,貶低他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發端於這種心態。比如,他會注意到一個美麗的女人身體的某一部分的缺陷;進了一間屋子,他會注意到房間的某個顏色或某種傢具與其餘的不相協調;他會發現一個出色的報告中的不足之處。同理,別人生活中的差錯,性格中的毛病和可能的動機,都會使他耿耿於懷。如果他善於強詞奪理,他會把這種傾向看成是自己對不完美事物極為敏感。但事實上他只專註於這些東西,卻視而不見其餘的一切。


雖然他得以緩和自己的忌妒,釋放出自己的忌恨,他的這種無處不貶斥他人的態度反過來產生出一種持續的失望與不滿。比如,如果他有孩子,他主要想的是沉重的負擔和責任;如果他沒有孩子,又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得到;如果他沒有性關係,他覺得自己被剝奪了什麼,對節慾的可怕前景又感到憂心忡忡;如果他有性關係,又感到恥辱,認為那使自己顯得動物般低下。如果他有機會外出遊玩,他會對各種不方便而嘮叨不停;如果閉門不出,他又認為不得不呆在家裡是失面子的事。由於他不知道自己長期不滿情緒的根源恰恰在內心深處,他便覺得有理由使他人明白,是他們負我,而且還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向他人不斷提出要求,但即使達到了這種要求,他也永遠感不到滿足。

那種帶恨的忌妒,貶低他人的傾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不滿,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虐待狂趨勢。我們現在明白了,虐待者何以非要去挫敗他人不可,何以要給人傷害,找人岔子,而且不斷要求這、要求那了。但只有在我們認識了他的無望狀態給自我造成的結果以後,我們才可能了解他的破壞性的程度,認識他的盛氣凌人的自以為是的態度。


儘管他違背了人性美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在他心目中同時卻供奉著一個又高大又絕對的理想化道德標準。他是我們前面討論過的那一類人,這些人由於達不到那種高而全的標準便灰心喪氣,於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決定「以爛為爛」,破罐子破摔,並在這種劣行中體味到一種絕望的快意。但這樣一來只加大了理想標準與實際自我之間的裂痕。他覺得自己已經不可救藥,不能原諒了。他的希望的喪失感深化了,於是像一個再無所失的人那樣在劣行中滑下去。只要這種狀態繼續下去,他事實上就不可能對自己持一種新的、建設性的態度。想使他變得積極的任何直接的企圖必然都毫無結果,反而暴露出治療者對他的狀況還是一無所知。


他的自我厭惡會發展到他不能正視自己的地步。為了使自己振作堅強起來,他必須把已有的自以為是的甲胄再層層加厚。他人的一點批評、忽視或未對他給予特別注意,都可能引發他的自卑感,所以他必須把這些作為不公正而拒斥不納。因此,他被迫把自己的自卑外化,轉而責怪、排斥、侮辱他人。然而這又把自己掀進了惡性循環的痛苦之中。他越是蔑視他人,便越是意識不到自己的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越是強烈,他就越是無望。對他人的攻擊於是成為自我保存的需要。以這種觀點來看問題,我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虐待狂傾向的人不能不低毀他人。我們現在也能夠明白了,患者的邏輯正是一種強迫性的、常常還是盲目的傾向,即要改造別人或至少改造他的夥伴。由於他自己達不到他的理想,他的夥伴必須達到才行。他將對自己的無情的惱怒發泄到夥伴頭上,尤其是對方顯然有違於那種理想化意象時。施虐者有時會自問:「我為什麼不停止於對他的干預,讓別人自行其是?」但是,顯然這種合乎理性的思想不能左右他的行動,因為內心的衝突還在進行並被外化。他通常把施與夥伴身上的壓力合理化為「愛」或「關心夥伴的成長」。勿需贅言,這並不是愛。這也不是旨在使夥伴依照自己的天性,遵循自己的規律得以發展。事實上,施虐者強加在受虐者身上的,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目的,即實現施虐者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他為了排除自卑而發展起來的自以為是的態度,使他有一種自鳴得意的信心,去達到他的目的。


理解了這種內心的鬥爭,我們就更能透視虐待狂癥狀所固有的另一個更普遍性的因素了:這因素就是報復性。報復的傾向像毒汁一樣浸透了他人格中的每一塊細胞。他必須是報復性的,因為這樣才能把強烈的自卑趕出內心世界。由於他的自以為是使他覺得麻煩、苦惱不應該與他沾邊,所以他便認為那是別人虧待了他,害苦了他;由於他不明白自己沮喪失望的根源在自己內心,他自然把責任歸咎於他人。在他看來,是別人毀壞了他的生活,他們必須作補償,必須自食其果。正是這種因素,窒息了他內心所有的同情和憐恤。為什麼我要同情那些毀了我生活的人?何況他們過得比我快活!在針對具體不同的個人時,他的報復慾望是有意識的;他沒有意識到的是,這是一種浸透了他整個人格的病態傾向。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因為報復,所以痛苦


我們對虐待狂傾向的人進行了這樣的觀察以後,看到了他是這樣一種人:因為他感到自己被別人排斥在外,註定倒霉,於是便倒行逆施,盲目地將報復性惱怒發泄到別人身上。我們現在也懂得了,他通過使別人不幸,試圖緩解自己的痛苦。但這還不是全部解釋。單是破壞性趨勢還不能解釋這麼多虐待狂表現所特有的那種忘乎一切的追求。必定還有某些更肯定的好處,某些對施虐者來說意義更大的好處,才驅使他有那一切表現。我們這樣說,似乎與我們先前的斷言有矛盾,即先前認為虐待行為是喪失了希望後的產物。一個不再懷有希望的人怎麼還能夠有所希望,有所追求,而且是以這樣的執著與狂熱進行追求呢?然而事實是,患者主觀上認為,他不僅平息了難以忍受的自我鄙視,同時還給自己造成了一種優越的感覺。當他鑄造別人的生活模式時,他不僅獲得一種令他鼓舞的權力感,還找到了一種自己生活的潛在意義。當他在情感上利用別人時,他為自己提供了一種代償性感情生活。這大大減弱了對自己的貧乏空虛的感受。當他擊敗別人時,他得到了一種勝利的興奮,這自然使他忘掉了自己可憐的失敗。這種對復仇性勝利的渴求,也許是他最強大的動力。


他所有的追求也同樣是為了滿足自己對激情與興奮的饑渴。一個健康的、心理平衡的正常人並不需要這樣的興奮。越是成熟的人,越不在乎那種興奮。但虐待狂患者的感情生活是空虛的,除了憤怒和勝利之我外,幾乎所有其他感覺都已被窒息了。他是一個雖生猶死的人,需要那些猛烈尖銳的刺激才感到自己是個活人。


最終,我們看到的是,在表面非人性施虐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飽受痛苦的人——一個被生活所擊敗,四處尋求代償的人,一個在絕望中掙扎的人。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每個「毒舌」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痛苦的人



閱讀往期經典文章


愛| 愛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親| 女兒| 教育


命運| 位置| 快樂| 慾望| 妥協| 弱點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實| 覺醒| 尊嚴| 使命| 本質


智慧 | 年輕|自白| 友誼 | 大自然| 雄心 | 謙和 | 懷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幸福生活的六個硬體,你有幾個?
女人,除了戀愛還能幹啥?
你在什麼時候最無聊?
在哲學層面如何看待同性別的戀愛?
睡不著?閱讀的人生不打烊

TAG:周國平 |

您可能感興趣

每個人的背後,都有苦!
直擊一群少管所的孩子,每個人背後都藏著一段心酸故事
一群少管所的孩子,每個人背後都藏著一段心酸故事
每個好男人的背後,都站著一個有底線的女人
每個會撒嬌的女人背後都有一個疼愛她的男人!
在每個人心底都藏著一個人,那份喜歡,無關愛情
每個人都是一隻被牽掛著的風箏
實拍一群少管所的孩子,每個人背後都藏著一段心酸故事
每個人鏟屎的身邊都有個賤賤的汪星人,一個比一個賤
每個人的小腿內側,都隱藏著一個秘密!
每個養多肉的女人背後,都有一個口是心非的多事男人!
每個胖子的身軀下,都藏著一顆逗比的心!
每個人的愛情里,都有一個暗戀的人
每個肥胖的身軀下,都藏著一顆逗比的心……
每個人身上都吸著一個奶嘴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遠方
每個養狗的鏟屎官,內心都住著一個戲精!
每個人舌頭下都一個「系帶」,這是幹啥的呢?
每個人身邊,都會有一個賤賤的二貨,一個比一個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