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誠法師:安住道場與發心念佛

學誠法師:安住道場與發心念佛

學誠法師:安住道場與發心念佛



安住道場分成兩部分來講,即道場與安住。

什麼叫做道場?顧名思義,修道的場所名道場。道場有三種,約三世分:現世道場,後世道場,後後世道場。


第一現世道場,又可分為小中大三種。


一、小道場:以出家人而言,有的步進念佛堂、大雄寶殿、禪堂、五觀堂方能發起修道之心,這種人便是以殿堂為道場。


二、中道場:以寺院範圍為道場。身居寺院,懂得用功,離開了寺廟,猶如返回世間,忘乎所以,甚至把出家人的身份都淡忘了,這種人便是以寺院為道場。

三、大道場:以娑婆世界為道場,以一切眾生為自己所教化的物件,到處都能夠修行念佛,弘法利生。


第二後世道場。發心念佛的眾生,希望往生極樂世界,以極樂世界為修行的道場,一生成辦,圓成佛果。


第三後後世道場。往生極樂世界,取證三不退轉後,乘願再來娑婆世界普度眾生。所以說後後世是以十方世界為道場。現在,我著重談寺院道場。


眾所周知,寺院是出家僧尼用功辦道的場所。佛在世時,比丘住在泉邊、樹下,游化人間,無處不是道場,隨處都可用功。佛法流傳到中國以後,逐漸形成許許多多、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寺院,出家人的飲食、衣服、卧具、醫藥四事的來源,與當時印度完全不同。


當時印度比丘以托缽為生,而中國的出家人歷來都是需要自起爐灶,隨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寺院與叢林。那麼,應該如何來管理好寺院呢?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寺院的功能呢?歷朝歷代情況不一,現在各寺院的道風都很不理想,甚至有些寺院根本沒有發揮道場本具的功能。

環顧處在大都市裡的各大寺院,地價十分昂貴,並且大都修得金碧輝煌。遺憾的是,個別寺院不但沒有發揮佛教道場的功能,而且違背清規戒律的事迭連不斷,甚至觸犯國家刑律,如此下去政府哪能容忍呢?絕對不會坐視不管,久而久之,寺院就會被外人監控、管制,甚至被沒收都有可能。寺院只有保持佛教的風格,才能延續下去。如果寺院辦得不倫不類,跟社會上其他部門並無兩樣,那麼,世人就會覺得寺院可有可無,因為你對社會與國家並無特殊的貢獻。


我認為佛教與寺院,要在改革開放、科技飛躍發展的時代里立穩腳跟、持續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否則,勢必難以生存下去。只有生存下去,才能談發展。


如果自己當不了家,做不了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成辦佛教事業,至於大眾用功修行,辦道證果,必將難上加難了。諸位既然都是寺院里的一員,眾人相處在一起,務必要有清規戒律來約束,其身心才能夠得以安住。沙彌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至於祖師所制定的清規,其條目那就更多了,但就其原則而言是六和:


第一、身和同住。諸位住在寺院里,食宿等各方面的條件都一樣。如遇有什麼疾病、因難和麻煩,必須相互照顧,互相體貼,這樣諸位都會覺得僧團的溫暖。假如老弱病者,無人去料理與幫助,勢必難以用功辦道。釋迦牟尼佛曾親自探望患病比丘,送去醫藥,並諄諄教誡弟子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第二、口和無諍。如果有人在誦經念佛,用功辦道,我們應該鼓勵、讚歎、隨順、學習。如果有犯戒、犯規矩、甚至造惡業,我們應該要善意地來勸解、諫止,使他能夠幡然悔過。

第三、意和同悅。住在寺院里,其目的是為了一心修道,了脫生死。所以,彼此理應相互尊重,在人格和僧格上,平等不二。叢林里執事職務的安排是因工作需要而劃分的,並非誰尊誰卑,誰高誰低。


第四、戒和同修。大眾共同遵守戒律,不犯清規,身心才能安住,行事才有準繩。


第五、見和同解。對離苦得樂的法門,必須要有共同的認識,比如修凈土法門的道場,就不容許任何人在裡邊說念佛法門的不是。叢林里各有辦道的主流,至於說個人潛修其他的法門,無可非議,但絕對不能反對常住的宗風。


第六、利和同均。居住在道場里,上殿、過堂、分單資、結緣品等,都應該一律平等,名為利和同均。

僧團能夠依循如上六和來管理與鞏固,自然就會清凈和合了。


其次,自己個人怎樣才能安住呢?分為三點說明:安身、安心、安道。


第一、安身。古來祖師告訴我們『隨緣而住,隨遇而安。』隨緣而住,這個緣很重要。隨緣不是隨便,許許多多事情不想去做,或者做得不好,或者自己不發心,就說隨緣罷,其實那是隨便。隨緣是隨順緣份去成辦一切應辦的事業。緣包括三方面,即:地緣、人緣、法緣。


(一)地緣:例如,你去某一個道場,一進寺門,內心裡自然就充滿了無限法喜,就覺得自己的整個身心都被攝住了,渴望安住在此道場里,這就說明你與此道場有深深的因緣。


(二)人緣:你出外掛單或討單,有時可能人家不理你、不管你,甚至把你趕出寺外,這就表明你與這個寺院缺乏人緣,想住也住不進去,道場里的執事不安排你的單。


(三)法緣:地緣、人緣好,可是自己所修的法門跟所住的道場修行法門不同。如:自己修密宗,到了顯宗的道場,就不能相應。修禪宗的人,到了念佛道場,發現法緣不同,不能安心修行。


今後,我們無論什麼時候去哪裡掛單、討單、參學,首先要曉得,所要到的寺院是以何種修法為中心,我要參學些什麼內容,否則,漫無目標,絕不會參學到佛法。三緣具足,我們就可以安住了,名為隨緣而住。


『隨遇而安』,諸位既然住在寺院里,覺得各方面都很適應,隨之就應該精進用功修行,是名隨遇而安。


第二、安心。有情與無情的差別,就在於有心和無心的不同。那麼,心是什麼呢?《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將要如何來安心呢?


不追悔過去,不奢望未來,注重現在修學。如果自己一直眷戀曾住過的寺院,生活是多麼的優裕,環境是多麼的美好,而現住的道場,各方面的條件都怎麼差,怎麼不順心、不如意,這樣,就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安心修行。


不奢望未來。諸位對未來必定都有無限的憧憬,未來的世界,固然是美好與安樂的,那麼,眼下應該如何來努力呢?我認為關鍵的是注重現實修學,踏踏實實地用功,不必整天高喊口號,眼高手低,不可心存不切合實際的想法與幻想。不奢望未來,並非不要大家發願,不要有理想,理想與發願固然是需要的,而奢望是一種不合法、不如理、不可能實現的妄想。


第三、安道。個人修行應該以八正道為努力的方向,以貪嗔痴三毒為所對治的目標。簡而言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長此下去,我們的心就能安在道上了。處在任何地方,住在任何道場,應該一切都是為了佛法,不是為了衣食與享受。《論語》說:『君子憂道不憂貧』,所以,作為一位出家人對佛法要有堅強的信念。


道場,是成就佛教徒法身慧命的寶地,古來祖師大都是在寺院道場里修學而得成就的。


我們安住道場的目的,並非是圖享清福。弘一法師在《佛法十疑略釋》中說:『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糧。』現在,談談發心念佛。發心,是指發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發心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救度眾生脫離苦海,往生佛國。若不發心,只是聽說極樂世界快樂無比,享受不盡,如果為了享受、享福、享樂而發願往生,那就不能成為往生凈土的條件了。《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發心,便成魔業,何況還不曾發起菩提心呢?發心念佛,首先自己要有斬釘截鐵的決心,絕不可以拖泥帶水,敷衍應付,蹉跎光陰。假若你一味地分別外境,必然不能攝心,娑婆世界哪有清凈安寧的處所呢?古人說:『既會修去便修去,欲到了時無了時。』告訴我們要放下一切外緣,才能得力。


印光大師曾說:『凈土法門,三根(上、中、下)普被,利鈍全收。上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不能超越這個法門之外),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無間地獄),亦可預入其中。假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世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


『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極簡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凈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藏通別)菩薩,猶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薩(七地以上),方能徹底了當,諦信無疑。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念佛功夫深淺,是真念佛還是假念佛,這該以什麼標準來檢驗呢?信願真切不真切,只要在煩惱與歡喜兩個境界上,便可見分曉。一位真心實意念佛的人,他雖然與你一邊講話,但心裡還是在念佛,哪怕金榜題名無量歡喜之時,依然不會忘記念佛。煩惱重重之際,八風勁吹也動搖不了念佛的信心,方是真念佛啊!


在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一個人,理智清楚,頭腦冷靜,深明念佛的意義與作用,但對於一句彌陀佛號尚不能認真地念,臨終之時,諸般邪惡境界現前,各種障礙來臨,三惡道恐怖的景象出現,便無法保持正念了,況且神志不清,許許多多的外緣不能放下,痛苦之極,怎能提起佛號呢?所以說,我們現在對一心念佛沒有把握,臨終之時,其希望就更渺小了。現在請大家開始念佛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在線 的精彩文章:

宗性法師:佛教可以很好地擁抱互聯網時代
進寺院應注意的禮儀
參加水陸法會如何獲得真正的利益
倓虛大師談五魔及對治方法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

TAG:南普陀在線 |

您可能感興趣

【法師開示】我們的心就是佛的道場
心廉法師應邀拜訪濟公活佛道場杭州靈隱寺
【法師開示】任何地點都是念佛道場
佛源老和尚:直心是道場
募心、睦鄰的象岡道場
念佛人要建立好內心的道場
佛醫堂雲道場應用矩陣
藥師古剎:唯一供奉藥師七佛的道場
蓮宗泰斗明學長老舍報生西 靈岩道場痛師導師
五台山釋覺一法師聖佛寺主法為道場開工奠基祈福灑凈
誠祈應感——解密欽安殿道場(下)
誠祈應感——解密欽安殿道場(上)
任何地點都是念佛道場
藥師古剎,國內第一座東方藥師七佛道場
南懷瑾先生:直心是凈土,直心是道場
何為直心是道場
學佛人不要總是跑道場
明天,恭迎准提菩薩聖誕,傾心供養莊嚴道場
用身體讀經典,在自己的道場里求道、悟道、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