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1987年,法門寺唐代地宮重現天日,規模之大、器物之精,令舉世震驚。


2016年11月,法門寺地宮珍藏文物空降深圳博物館,重磅大展,再次引起世人注目。重磅大展!法門寺地宮珍藏文物空降深圳,你準備好去看了嗎?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在這琳琅滿目的珍貴文物中,一套唐朝皇室御用的金銀茶具更是吸引了無數學者的關注。被譽為是世界上現存最早、規格最高、配套最完整、工藝最為精美的茶具寶物。


據出土的《獻物賬》碑載,供奉茶具為:「籠子一枚 ,重十六兩半。龜一枚,重二十兩。鹽台一副,重十三兩。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琉璃茶碗、柘子一副……」等。


根據其用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這些茶器,給我們完整地演示了一遍唐代茶道的全過程,和唐代陸羽《茶經》中的描述基本契合。我們可以將其簡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步驟:


焙炙——碾碎——篩羅——煮水加鹽——加茶末——品茶


為什麼說是「簡要概括」呢?

因為唐代茶道,講究頗多,短短這麼幾步,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是十分繁瑣的。


第一步焙炙


茶籠是用來盛放圓形或方形茶餅的器具,一般掛在涼爽通風處,以保持乾燥。當茶餅潮濕時,茶籠也可用於焙炙。


焙炙時講究頗多,首先不應在通風處,因為火苗飄忽容易使茶餅受熱不均勻。其次烤時最好用木炭,或者用火力強的柴(如桑、槐之類),曾經烤過肉、染上了油膩的炭或者是朽壞的木頭都不能用,古人認為這會導致烤出的茶餅有怪味。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件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銀籠子,就是典型的茶籠。籠身呈圓柱形,直口、直腹、平底四足,蓋子與籠身做成子母口相扣合。提梁呈半環形,兩端彎曲成鉤。在籠壁球路紋上焊貼了十九對姿態生動、翱翔自如的鴻鵠,蓋沿與口沿上下鎏金,籠足為三瓣花朵形狀,精緻華美。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唐·鎏金鏤空飛鴻球路紋銀籠子(法門寺博物館藏)


第二步碾碎

待茶餅乾燥後,將茶餅放入槽子內,用碾軸碾碎。


民間的碾一般為木製,內橢圓而外長方,橢圓有利於運轉,外方能防止傾倒。而皇家所用則明顯更為奢華。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碾子,由碾槽、槽座和能抽動的蓋板組成,通體鎏金,底部弧形,便於碾軸在槽內來回滾動。前後兩端的槽板上各飾有三朵相連的流雲紋,內有寶珠形壼門一個。左右兩側的槽板上飾麒麟和流雲紋,其間各有鏤空壼門三個。特別的是槽面還插入一塊可以沿溝槽抽動的長方形蓋板,閉合時,槽身密封。碾軸兩面以軸眼為中心飾鎏金團花,外繞以流雲紋,富貴襲人。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唐·鎏金花鳥紋銀茶槽子、碾子(法門寺博物館藏)


第三步篩羅


碾碎的茶葉末有粗有細、有優有劣,顯然不是每顆茶葉末都能被用作泡茶的原料,這就要求其必須經過篩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古代的茶羅實物過去從未發現過,地宮出土的這件鎏金飛天仙鶴紋壼門座銀茶羅子可以算是絕無僅有的一件。它由蓋、身、座、羅、屜五部分構成,外觀上看像一個盝頂方盒,飾有相對的二飛天和流雲,羅身前端飾有雲氣山嶽,後端飾雙鶴流雲,兩側飾兩個執幡褒衣束髻的仙人。座上有鏤空扁桃形壼門十個,前後各二,兩側各三。身內有羅和羅屜,羅框內尚存織羅殘片,羅屜為長方形抽斗,用來盛接篩下的茶末。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唐·鎏金飛天仙鶴紋壼門座銀茶羅子(法門寺博物館藏)


第四步煮水加鹽


等茶葉末準備妥當,就可以燒水了。


唐代人認為,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奔涌湍急的水不宜飲用。


水煮沸時,有像魚目的小泡,有輕微的響聲,稱為「一沸」,鍋的邊緣有泡連珠般的往上冒,稱為「二沸」,水波翻騰,稱為「三沸」。只有到三沸時,才能往水裡加茶葉末。


唐代人飲茶,還喜歡加鹽,水初次沸騰時,便應該加鹽調味了。但加多少也必須講求一個度,不能因為口味重就過分加鹽,這樣就喪失了飲茶的初衷。


地宮所出的蓮蕾紐摩羯紋三足架銀鹽台,便是當時用來貯存鹽的器具,它由蓋、台盤、三足架組成,蓋上有蓮蕾捉手,蓮蕾中空,上下兩半可以開合。台盤的蓋子造型十分别致,是一片覆卷的荷葉,葉蒂飾團花一朵,葉面飾摩羯四尾。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唐·蕾紐摩羯紋三足架銀鹽台(法門寺博物館藏)


第五步加茶末


在唐代,流行兩種飲茶方式,一種是陸羽倡導的煎茶法,一種是蘇廙提出的點茶法。


這兩種方式在前四步差別不大,最主要的差別,便在於加茶末這一步。


如果是煎茶法,便要在水「二沸」的時候,先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夾在沸水中轉圈攪動,用「則」(茶匙)量取茶葉末沿著漩渦中心倒下,等水大開,波濤翻滾時,把剛才舀出的水摻入,使水不再沸騰,以保養水面的「沫餑」,即水面上的白色沫子.


而若是點茶法,首先,茶葉末的細勻要求要比煎茶法高很多,它要求茶葉末最好細如麵粉,所以在碾碎和篩羅這兩步時要更精細一些。其次,它的沖泡方式與煎茶法相反,煎茶是把茶葉末倒入沸水中,而點茶法則是先在茶盞中備好茶末,然後注沸水於茶盞內,一面注水,一面要用茶筅或茶匙在盞內環回擊拂,使水和茶彼此交融,達到不粘不懈的程度。


唐代晚期,點茶法比煎茶法更為流行,地宮所出的羅網眼極細密,從這一點來看,也更像是為點茶準備的器具,但加鹽又是煎茶法的習慣。因此,對於法門寺地宮所出的鎏金飛鴻紋銀則,有學者認為是煮茶放鹽時的量具,也有學者認為是點茶時用來擊拂的茶具,爭議頗多,不作定論。


該茶則呈圓卵形,微凹,匙柄扁長,柄端作三角形,柄的上下兩段鏨花鎏金,上段為兩隻飛鴻,襯以魚子地流雲紋,下段以聊珠組成菱形圖案,其間鏨十字花。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唐·鎏金飛鴻紋銀則(法門寺博物館藏)


第六步品茶


把多餘的茶末貯存到盒中,以便下次使用。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如此這般,一杯好茶便算完成了。


地宮所出的這件鎏金龜形銀盒,便是貯茶之器,它分體鏨刻,焊接製成,龜狀,昂首,曲尾,四足內縮,以背甲作蓋,龜首及四足中空。通體鏨刻紋飾,多為龜甲文、錦紋和魚子紋地,部分鎏金。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唐·鎏金龜形銀盒(法門寺博物館藏)


陸羽《茶經》:「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茶經》中說:「茶有九難:一是製造,二是識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六是炙烤,七是搗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飲。」


這九個步驟,對於一杯好茶而言皆缺一不可。但只有第九步,是最為人的主觀因素影響的一步,因而看似容易實則難。


《茶經》中也說:「為了解渴,則要喝水;為了興奮而消愁解悶,則要喝酒;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則要喝茶。」


可見,對於唐朝人而言,茶,早已超越了一種生活必需品的範疇,而上升到了一種精神與文化層面。


所以,品茶,品的遠不止是茶本身,更是完成一杯茶的過程、飲用一杯茶的心境。


一桌一椅一卷書


一筆一硯一壺茶


碧波瀲灧間 看一出大千世界


筆墨茶香中 品一味人間百態


古代文人的品茶之道


令人神往而今的你


還有這份雅興嗎?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新版「看展覽」APP上線啦!


更及時、更全面的展訊正在那裡等你!

從法門寺出土文物,看唐代茶道的全過程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QQ群:博物館.看展覽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友問答區 | 這餅在京東買的茶是白茶嗎?
茶杯犬、折耳貓,驕弱軟萌的背後卻是慘無人道的真相
一起探索中國茶葉博物館
161205 鍾碩代言貢茶2017Dairy 實物照片一覽
喝茶的時候搭配一些好吃的茶點才是正經事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實拍:國內農村傳統釀酒過程——手工味道的代代傳承
俞建良:介紹《從善樓論畫》一書的出版過程和感言!
清朝最美的公主,無意看到慈禧洗澡全過程,一言道出清朝滅亡的真相
蜜蠟從去皮到拋光的全過程!——好文玩店家文玩技巧
古代犯人被斬首的全過程:解密古代砍頭文化
古代太監被閹割的全過程
實拍:農村家庭製作手工紅薯粉的全過程,小時候念念不忘的味道
茶的「干泡法」和「濕泡法」全過程
揭秘古代新娘檢驗貞操的全過程,外國人的做法保證讓你臉紅心跳
古玉真假看工藝:圖解古代玉器製作全過程
日本出現和尚代掃墓服務,可直播觀看掃墓過程
揭秘:古代太監凈身全過程
實拍:古代崖壁懸棺安葬全過程
實拍:泰國男童出家全過程
湖南苗家新娘出嫁全過程,彩禮價值不菲
王鏞篆刻全過程
堪稱「手紙」的始祖,揭秘古代人如廁用品的演變過程
漲知識:揭秘古代妃子侍寢的全過程
香煙中尼古丁的吸收、代謝過程及煙檢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