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的這些古怪行為,其實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後患無窮

孩子的這些古怪行為,其實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後患無窮

孩子的這些古怪行為,其實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後患無窮



本公眾號由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歡迎關注。

常爸說


小小常在快兩歲的時候特別喜歡吃手指,把自己的拇指啃得指甲都變型了,還咬出血來,傷口輕微發炎。無論怎麼制止都不管用,只能在他睡覺的時候,用百多邦軟膏塗在傷口上,防止進一步發炎。


後來在香港買了一瓶專門用來改變吃手習慣的「小苦藥」,可以塗在指甲上,通過苦味來抑制孩子吃手的慾望。常爸自己嘗了一下,苦得齜牙咧嘴,所以沒捨得讓孩子受這個罪,就擱置下來了。


因為常爸之前做過一些研究,知道頻繁吃手是很多孩子的必經之路,所以雖然心痛孩子把自己咬得手指變形,也就不再強加干涉了,做好手的保潔和消炎,愛吃就讓他吃吧。

過了一段時間,猛然發現,小小常不再吃手了,拇指的指甲也長回來、恢復正常了。不得不感嘆成長的妙不可言,只要耐心等待,很多「毛病」都可以「不治而愈」。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孩子一歲以前吃手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不要去干涉;但是過了一歲孩子還是吃手(咬手指),家長就開始焦慮了,很多人認為,頻繁咬手指與安全感缺失有關,是這樣嗎?今天,我們請小馬君就這個問題和大家聊一聊。

孩子的這些古怪行為,其實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後患無窮



小馬君

常爸最近給我布置作業的時候說,後台的父母經常有類似的提問——


如果孩子需要抓頭髮,咬手指,摸大人胳膊或者衣角才能入睡,是不是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


已經夠注意保護了,為什麼他還是沒有安全感?


而如果我要說,孩子的這種表現特別正常,他只是在用新學會的本領來安慰自己呢,爸爸媽媽們會不會更加疑惑了?!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那些你認為「不正常」的「臭毛病」是如何產生的,跟傳說中的安全感有沒有關係,爸爸媽媽又該不該幫孩子糾正?

大部分孩子都曾有過專屬「小動作」


關於安全感我自己特別喜歡John Bowlby的依附性理論。他的觀點就是孩子與父母的早期互動影響他與他人的安全關係,孩子有無安全感是需要長期的觀察以及大量的證據,單從他某一個行為就去判斷安全感是否充足,既片面也不科學。


比如我們很容易通俗地認為愛笑,周圍人暫時離開也不哭不鬧的孩子很「懂事」,而那些經常「咬手指、抓頭髮、奶嘴不離口……」的孩子常被視為是劣跡斑斑的「問題兒童」,讓大人,尤其是長輩們憂心不已。


其實,並非只有你家寶寶才這麼「難搞」,基本上3歲之前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有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小動作。如果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或是問問爸爸媽媽,可能也會有類似的動作。

而排除個別有明顯「自我傷害」的傾向(比如用力、大把地拉頭髮,長時間尖叫、渾身不停地顫抖等),需要向專業的兒童醫學機構求助外,適當的有一些「壞習慣」,不僅不能下判斷說他「沒有安全感」,反而要恭喜他找到了一種自己喜歡的安撫方式,通過這些行為他們來釋放壓力讓自己得到安慰(self-soothing behavior)。


聰明的身體懂得自我安慰


這些小動作什麼時候發生得最頻繁?


如果按照年齡段來分,其實就是6個月之後到3歲之前


如果按照事件來分,一般會出現在「transition」(過渡時間),包括從睡覺到醒來,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從一個熟人手裡被抱到相對陌生的人手裡,從家裡到幼兒園,等等。


這些過渡時間都是孩子壓力值相對高的時間,人的身體是非常聰明的,有自己的機制去平衡掉這部分壓力,身體自己就學會了「self-soothing(自我安慰)

孩子的這些古怪行為,其實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後患無窮



所以,現在你可能就明白我之前說的,孩子這些看似古怪的行為非但不能表明孩子缺乏安全感,反而證明了他正在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讓自己變得平靜,並且這種「self-soothing」的能力也是孩子發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打擊孩子的「自我安慰」力,後患無窮


當孩子剛去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個self-soothing能力強的孩子,與父母分離時也會哭泣,但是很容易被老師安慰,或者自己通過抱著玩具熊的方式來釋放壓力;而一個self-soothing能力弱的孩子,情緒可能就容易崩潰失控,而且會持續好幾天非常難哄。


self-soothing的能力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但一樣要靠後天培養,可惜,面對孩子們自己「發明」的各種「奇怪」的自我安慰方式,更多父母選擇的是無情地打斷,嚴厲地禁止。


試想,如果孩子的古怪行為本身是在釋放壓力的,但是你硬是不讓他這麼干,壓力還在那裡,他們會怎麼辦呢?


一般有三種處理方法:


第一, 完全向「外部」釋放壓力,典型表現是拚命哭,怎麼也安慰不好;


第二, 將焦慮感向內部積壓,比如孩子選擇默默抹眼淚,不太愛與人說話;


第三, 將壓力轉移成對外的攻擊性。比如你會發現他開始莫名其妙地打人,或者大聲叫喊。


能量是守恆的,一味禁止咬手指造成的後果遠比孩子咬手指嚴重得多


如何助長他們的自我安慰力


如何把自己哄著對孩子來說是相當有挑戰的事情,正因為如此,睡前孩子們「古怪」行為出現的概率也會特別高。2002年,美國加州大學專門研究了孩子的睡眠規律以及自我安慰行為的變化趨勢。


與大多數家長迫切想要減少這些行為不同,研究人員喜歡這些安慰行為,而且他們想知道如何加強這些安慰行為。


結果發現有3件事情與之息息相關:


1.第一年的時候孩子大部分時候睡在在自己獨立的嬰兒床里,在嬰兒床外睡眠的時間相對比較少。


2.孩子的睡眠環境相對比較安靜。


3.孩子在清醒的時候,父母會非常積極地與之互動。

孩子的這些古怪行為,其實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後患無窮



研究者發現,孩子的自我安慰行為早在4-6個月就發生了,1歲時候的頻率最高。這種能力與孩子的天生氣質沒什麼直接聯繫。


研究人員還發現,當孩子與大人分床睡的時候,自我安慰能力更強一些,因為父母發現孩子中途醒來的概率變小了,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自己安慰自己重新入眠。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剛開始分床睡的時候,孩子會發展出睡前愛咬手指拉頭髮的「新毛病」,或者更頻繁地用咬手指和拉頭髮的方式哄自己重新睡著。


參考文獻


Burnham, M. M., Goodlin‐Jones, B. L., Gaylor, E. E., & Anders, T. F. (2002). Nighttime sleep‐wake patterns and self‐soothing from birth to one year of age: A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stud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3(6), 713-725.


放心,他不會咬一輩子手指


別擔心孩子咬手指或者抓頭髮,就算你什麼也不做, 這些行為會在3歲之後明顯下降。其實裡面是有兒童發展的依據的。我們之前聊過一個理論叫做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通俗地講就是孩子需要到一定的年齡才會顧及別人的眼光。


當孩子發現自己之前發明的self-soothing behavior(自我安慰行為),比如咬手指給他製造了一定的社交困難時,他自然會減少這種安慰行為。這個時候他會自己找別的方法去安慰自己,很可能選擇唱歌,畫畫之類的。


參考文獻


DeJeu, E., (n.d.). Your Toddler s Weird Self-Soothing Behaviors Explained. Retrieved December 04, 2016, from http://www.babysleepsite.com/toddlers/toddlers-weird-self-soothing-behaviors-explained/


這時候,才該管


不過還是有的大人會看不慣,希望他改掉。原則上我還是不鼓勵這種行為,但還是說一說到底什麼時候父母需要一些介入。主要可以把握兩點:


第一, 關注他的的行為有沒有製造「社會性」上的不舒服,幫助他找到更好的替換行為;


第二, 讓「自我安慰」行為升級成為更有意義的活動。

孩子的這些古怪行為,其實是在自我安慰;粗暴干涉,後患無窮



我來詳細解讀一下,


第一點, 如果說他的自我安慰行為並沒有干擾他人,也不會妨礙他交朋友,那麼完全不需要介入。


但如果困擾到別人,比如有些孩子喜歡在公共場合觸摸自己的隱私部位,讓別人不舒服,你就可以和他坦誠交流,給他說明感受,比如「媽媽知道你這樣做覺得很舒服,我們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完全可以這樣,但是在公共場合,會讓人家很難受,我們可以換一個方式,比如給你的小夥伴一個擁抱,或者聽聽音樂。」通過提供更好的替換行為,讓孩子彌補之前自己在選擇上的不足。


第二點, 父母還可以利用孩子「自我安慰」行為,讓他們做更加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有位美國媽媽發現自己孩子有壓力的時候就喜歡推玩具「除草機」,結果這位媽媽就突發奇想,讓孩子去推真的除草機,結果到了8歲,這個孩子已經是一把割草的好手了,又釋放了壓力,又幫助了家事。


再比如,有個老師發現自己班上有個孩子只要有壓力就會去拿勺子敲擊各種教室里的傢具。她沒有制止這種行為,而是尋找到了更好的替換行為——讓孩子學習打鼓。後來這個孩子成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鼓手。


無論是哪種介入方式,核心都是「不制止,找替換」,而且一切考慮的標準也不是「你覺得怎麼好」,而是「哪種方式更符合孩子的發展。」


在我看來,任何的自我安撫行為都是孩子安全能力提升的表現,並不存在好壞。


如果你只是一味堵截這種行為,他就會退回到從外部獲取的方式,於是你就會看到他大哭大鬧,需要你抱等,然後你又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難哄」。


現在,想必你明白了,不是孩子難哄不正常,而是你根本不懂他。


參考文獻


DeJeu, E., (n.d.). Toddler Sleep Problems or Typical Toddler Behavior? Retrieved November 13, 2016, from http://www.babysleepsite.com/toddlers/toddler-sleep-problem-or-toddler-behavior/


Burnham, M. M., Goodlin‐Jones, B. L., Gaylor, E. E., & Anders, T. F. (2002). Nighttime sleep‐wake patterns and self‐soothing from birth to one year of age: A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stud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3(6), 713-725.


通過公眾號的留言諮詢,我們也發現,有很多四五歲的孩子還是在頻繁吃手,家長特別焦慮,一問情況,大都在三歲以前曾粗暴地干涉了孩子的吃手的行為。有些時候,我們不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粗暴去試圖糾正他們所謂的「毛病」,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您家孩子有過很嚴重的吃手的情況嗎?您是如何解決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交流。


關注公眾號後,在公眾號輸入相關關鍵詞,看優質原創文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青藤爸爸 的精彩文章:

別把過度付出當作偉大—你是一個「菩薩」式的媽媽嗎?
請讀懂孩子「嫉妒」背後的秘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破?專註力可以訓練嗎?-心理學家告訴你「專註力」的秘密!
孩子開始罵髒話,怎麼破?
啟發數學思維、培養空間認知能力,一步到位+性價比最高的兩款高品質磁力片推薦

TAG:常青藤爸爸 |

您可能感興趣

自毀形象也無妨!妹子只在不喜歡的男性面前暴露哪些行為?
媽媽這兩種行為,自己覺得是洒脫,卻帶給孩子深深的自卑
他有這些行為,其實還愛你!
孩子這些看似煩人的行為 其實是愛你的表現
女人如果有這三種行為,其實是在暗示你,趕快睡了她!
懷孕之後,女人會不自覺的做出這些行為,你也是嗎?
據說懷孕之後,女性會不自覺做出這4種行為,你也是如此嗎?
這3種行為要不得,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在溺殺他
這些行為,可能正在摧毀你的孩子
產後婆婆有這3種不討喜的行為,其實是你撿著了,偷著樂吧
女人的這三種行為,完全是把男人當傻子!哪怕她再性感也不能要!
大家一直都誤會了的狗狗怪異行為,其實t它們是有原因的
寶寶的臭脾氣其實是你懷孕時的這些行為給慣的!
她麻醉自己後讓別人隨意對她,大家的行為實在太瘋狂
讓孩子擁有這樣的行為,就會讓人販子無從下手,加強孩子安全
這些行為會讓你舒服無比,但它們卻讓你的身體在慢慢崩潰!
這兩個行為看似孩子聰明和寬容的表現,其實會害了他們一輩子!
9種蠢哭自己的行為,真懷疑他們腦袋是不是注水了
孩子的這些行為很令人討厭,可是很多家長卻從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