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錚:他是兩院院士,也是科幻作家
潘家錚(1927—2012)是國內外知名的水利水電專家和壩工權威、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同時,潘家錚還是一位科幻作家,他的科幻作品數量豐富,質量上乘,深受讀者歡迎。
科學家與科幻文學
潘家錚從事科幻創作完全出於偶然。按照《科技潮》時任社長兼主編李慰飴的回憶:1992年3月,李慰飴就三峽工程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採訪潘家錚,隨後向潘家錚約稿,沒想到潘家錚當即拿出幾篇自稱「練筆」的科幻小說。很快,《康柯小姐的悲劇》刊發於《科技發展與改革》(即《科技潮》前身)1992年第7期,隨後《一千年前的謀殺案》又連載於《科技潮》1993年第1、2期。1993年8月,潘家錚將其科幻作品結集,命名為《一千年前的謀殺案》,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97年恰逢國際科幻大會在北京召開。是年7月,科學普及出版社又出版了潘家錚的科幻作品集《偷腦的賊》。2006年9月,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將潘家錚此前發表及未發表過的科幻作品30篇以「潘家錚院士科幻作品集」的名義分4冊出版,分別是《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記》《UFO的辯護律師》。2006年12月14日,《潘家錚院士科幻作品集》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潘家錚《偷腦的賊》
科學家一向以思維嚴謹著稱,似乎與以感性為特徵的文學創作大相徑庭。然而,潘家錚偏偏對文學創作情有獨鍾,創作出大量的散文隨筆以及科普作品。然而潘家錚仍不滿足,大概他覺得一般的文學作品還不足以表達他飽含激情的思維與心境,一定要創作「真正的」、更佔主流地位的小說作品。理工出身的潘家錚迷上了科幻小說這一形式。
科幻作品注重幻想的特徵,更需要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而當此時,潘家錚就表現出了科學家的另一個特徵:豐富的想像力。
構思、題材與科技內核
科幻小說的獨到之處就是構思的重要。一篇科幻小說的構思是否精巧奇妙,有時直接決定作品的成功與否。
就構思而言,潘家錚實可謂獨闢蹊徑,他總是尋找最容易吸引人的「點子」。比如作為一名以量化為標準的科學家,潘家錚關注「人的生活能否量化」:《人才天平》肯定了量化標準卻指出了它的難以實施,《關於PMP程序的故事》描寫了有人試圖對人際交往量化處理卻弄巧成拙,而《康柯小姐的悲劇》則揭示了感情難以量化的殘酷事實。
潘家錚科幻小說中的題材可謂五花八門。作為一名水利水電工程師,潘家錚雖然對有關水利的題材也有涉獵,但更多的卻是關注其他領域的進展,諸如電腦、網路、人工智慧等。而且潘家錚深入探討了各種技術進步:《高科技殺手》探討了高科技犯罪,《神眼》探討了超常器官使人具有超常能力,《偷腦的賊》探討了獲取知識的新途徑,《還魂奇案》探討了將智慧數據化的可能,而《洞中幽靈》則探討了通過技術在某種意義上使人獲得永生的可能,《地球末日記》描述了彗星撞地球的災難及人類的自救計劃,《綠色瘟疫》描述了生態災難及其解決方案。
潘家錚《吸毒犯》
當然,潘家錚所熱衷探討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更多的是科技發展下人的思想與行為。比如《夢裡乾坤》《雀巢夢》《吸毒犯》幾篇作品,都展示出技術進步對人慾望的刺激與提升,提醒人們予以警惕。作為科幻文學的一種形式和思考,潘家錚在其科幻小說中也探討了不同生命形態及相互間交流的可能。《南柯之戰》探討了螞蟻的社會秩序,而《晶晶的抗議》則探討了宇宙中的生命與能源。
有些科幻作品與潘家錚的工作直接相關或十分接近。《子虛峽大壩興亡記》是與潘家錚工作最為接近的一篇科幻小說,描寫了有關水壩工程的建設;而《地下忠魂》在描述科技工作者自我犧牲精神的同時,也作出諸多與工程技術相關的專業表達。
文學與人文
潘家錚自幼便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刻影響,而這些思想以及語言形式都被融入他的科幻作品。歷史題材科幻小說是科幻文學中的重要一支,潘家錚對此情有獨鍾,在作品中盡情展現他豐富的歷史知識與深厚的文化學養。如《一千年前的謀殺案》《宋徽宗之死》《古墓沉冤》等都是這類重新解讀歷史的科幻小說。潘家錚同樣也受到新文學的影響,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潘家錚始終在關注與閱讀當代文學作品,並主動學習和借鑒。
在潘家錚的科幻小說中有眾多的人物形象,他們都有著各自的鮮明風格。在《UFO的辯護律師》《沉默的橡膠樹》《夢裡乾坤》幾篇作品當中,潘家錚刻意模仿了福爾摩斯及其助手華生的故事,以嶄新的中國人物以及高科技犯罪的故事予以替代。潘家錚也十分關注人的情感,這裡「情感」的內涵十分豐富——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有晚輩對長輩的崇敬,有朋友之間的友情,自然也有男女之間的愛情。
對於科幻小說,潘家錚有其獨到見解。他認為科幻文學至少有三個問題特別值得探討和商榷:一是科幻小說不宜簡單仿效外國,應有本土風味,他希望自己能走出一條創作「中國本土科幻作品」之路;二是科幻小說不應過於脫離現實,單純描寫星際戰爭式的科幻作品對青少年無益且有副作用,他希望自己能在科幻小說中寫出人情味;三是科幻小說不應只展現物質文明,還應對人的精神世界予以描摹和揭示。有人認為潘家錚的科幻小說屬於「社會科幻小說」或「科幻教育小說」,對此潘家錚本人十分認可。
科幻作品與現實的關係問題是潘家錚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他極力推崇並身體力行的重要創作原則。潘家錚喜歡描述貼近現實的科幻題材,當然這些現實又因科技的發展而變得與真正的現實有所不同。比如潘家錚非常喜歡在科幻小說中涉及倫理問題:《鏡中人》探討了複製人的倫理問題,《思想探測儀》探討了人的思想被探知後的倫理問題,《勾魂使者》則探討了用極端方式解決社會衝突的倫理問題,《天道》探討了人在進餐中的倫理問題但難以給出正確答案,而《死亡方案》探討了生命的倫理問題卻最終獲得了圓滿解決,《蛇人》則涉及有關生物倫理的問題。
儘管科幻創作只是他的業餘愛好,但從目前所能讀到的作品來看,無論就科幻小說的一般表現形式,還是對科幻小說中科學與文學分寸的把握,甚至對科幻概念的基本認知,潘家錚都是當之無愧的科幻作家。以職業科學家的身份從事科幻創作的,在歐美等國家其實不少,但在中國這類作者卻相當罕見,而以兩院院士的身份寫科幻者,則惟潘家錚一人。假如要書寫中國科幻文學史,潘家錚及其作品就不可迴避。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6年12月7日3版,
圖片來自網路
《文藝報》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主辦,每周一、三、五出版。創辦於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風采,縱覽文學藝術新潮,讓世界了解中國文藝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TAG:文藝報1949 |
※作為法蘭西藝術院首位華裔院士的兒子,他和法國夫人對家有著這樣的定義……
※國士無雙:丈夫是兩彈元勛中唯一的烈士,妻子是中科院最美院士
※中科院院士問懵柴靜:中國人是不是人?
※美國家科學院院士:定量研究最重要的是什麼?
※陳洪鐸院士:我的享受就是我的事業
※中科院院士對話柴靜:中國人是不是人?什麼是公平?
※張金哲院士:醫生該有幾本「看家書」
※這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曾是一名自閉兒童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書法作品,曾說:漢字是文化載體,師範生要寫好
※憋氣12小時不是夢 中科院院士:我這是在修鍊真氣
※原來你是這樣的科學家 王存玉院士朋友圈爆料大會趣聞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我知道科學很偉大,但科學不會教人行善
※中科院院士眼中的數學與國家實力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因「國家需要」,成就科研之路
※袁世凱的後代,曾是紐約科學院院士,無奈丈夫早逝!
※有機化學泰斗,中科院院士蔣錫夔先生病逝
※誰能為國家解決這個問題,就有資格參評兩院院士
※這位科學家、院士離世,其實他做老師的故事,更值得我們思考!|特別關注
※這位科學家、院士離世,其實他做老師的故事,更值得我們思考! |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