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鴻門宴之前,劉邦是怎麼崛起的?

鴻門宴之前,劉邦是怎麼崛起的?

文/孫秀玲


劉邦(公元前256~前195)本名叫劉季,出生在秦朝泗水郡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沛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劉邦的祖父是被魏國俘虜而淪為奴隸的一名秦兵,後來逃亡到齊國改名劉清,因為臉上留有俘虜的刺青,所以一輩子都躲在當時很荒涼偏遠的沛縣一帶生活。劉邦的父親叫劉煓(劉太公),生有4個兒子,劉伯、劉仲(又名劉喜)、劉季(稱帝後改名劉邦)、劉交。劉邦排行第三,因此叫劉季,也就是劉老三的意思。



鴻門宴之前,劉邦是怎麼崛起的?


劉邦從小就不喜歡讀書,遊手好閒,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他「不事農人生產作業」。但是,劉邦性格豪爽,為人豁達大度、能說會道,是一個社交高手。透過朋友的介紹,他巴結上當地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蕭何,蕭何是沛縣的主吏掾,相當於現在的縣長助理或者縣政府秘書長。藉助蕭何的推薦,劉邦當上了泗水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村鎮派出所所長,主管本村的治安和兵役、徭役等。憑藉這個小官職,劉邦又在縣衙里和社會上結交了更多的朋友,在當地編織了一張頗有勢力的關係網,其中的主要人物蕭何、夏侯嬰、任敖、曹參、周勃、樊噲等,後來都成了劉邦打天下的重要班底。


年輕的劉邦貪酒好色,常到王家、武家老婦人的酒鋪賒酒喝,年終也不還賬,兩個老婦人也不跟他計較,往往主動銷了賬目,免他的酒債。據說是因為她們看見劉邦的頭頂「常有龍形」,不似凡人。《史記?高祖本紀》記述劉邦的長相說:「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可見這位農民的兒子生就一副「龍顏」。因為這副奇特的長相,劉邦還搭上了一門有錢有勢的親戚,白撿了一個媳婦。


這門親戚就是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公。呂公是沛縣縣令的故交,為了躲避仇家,搬到沛縣來居住。因為是縣令的朋友,沛縣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送禮道賀、拉關係套近乎。蕭何主持喬遷酒宴,負責代收禮錢,宣布「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劉邦也來捧場巴結,口袋裡沒錢又不願坐到堂下,便隨口謊稱「賀錢萬」。呂公聽說有人出手如此大方,趕忙親自出來迎接。蕭何知其為人,當即提醒呂公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不料,呂公好相面,看見劉邦器宇軒昂,氣度不凡,非常喜歡,不僅請他上坐,筵席後還把女兒呂雉(公元前241~前180)斷然許配給38歲的劉邦為妻。時年23歲的呂雉嫁給劉邦以後,兩個人的生活非常艱辛,過去衣食無憂的呂雉不但要洗衣燒飯、織布耕田,還承擔著孝順公婆和養育兒女的責任。

多年後,劉邦出公差,押送沛縣的一批民夫去驪山修築秦始皇陵。這百餘名民夫都是被強征來的,被繩子拴著押往遠方,誰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做苦工,總是尋找機會逃跑。劉邦生性粗狂,對民夫管束不嚴,還沒走出縣境,已經有不少民夫逃走了。按照秦朝的法律,只要少了一個押送的民夫,押送官就要被斬首。劉邦估計,走不到驪山,民夫就跑光了,自己橫豎都是個死。因此,行至豐西的澤中時,劉邦索性把押送的民夫都釋放了,自己也決定就此逃生。民夫中有10多個壯士願意跟隨劉邦同生共死、闖蕩天下,於是,劉邦就帶著這些人一塊逃命。在途中,他們遇到一條大白蛇攔了道,劉邦揮劍一剁為二。後來,據說有個人經過斬蛇的地方時瞧見一個老婦人在那哭訴:「我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變成一條蛇,攔住道兒,給赤帝的兒子殺了。」那人想再問她,她卻忽然不見了。劉邦斬了白蛇之後,就帶著這些人逃進了人跡罕至的芒碭山(今河南省永城縣東北),落草為寇,當了山大王。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首發秦末農民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公開對抗秦朝。各地紛紛響應,殺死縣令起兵反秦;臨近大澤鄉的泗水郡一帶也為之動蕩。九月,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起義,主動自保,以便繼續掌握沛縣的政權。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蕭何、曹參建議召集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防止這些流亡者造反。縣令覺得有理,便讓樊噲把劉邦找回來,劉邦帶著百餘名流寇趕回沛縣。兵臨城下,縣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引狼入室,局面失控,急令關閉城門,還準備捉拿蕭何、曹參。蕭何和曹參聞訊逃到了城外,劉邦將策反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縣令,一起保衛家鄉。百姓本來就對縣令不滿,加之呂公等劉邦親朋的鼓動,趁亂殺了縣令,開城迎接劉邦等人。蕭何、曹參等都是精明的官員,擔心萬一起義失敗,遭到滅族大禍,所以都不願出頭,於是眾人推舉劉邦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收羅沛縣子弟三千人,設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舉起了反秦大旗。這一年,劉邦已經48歲了。


起義不久,劉邦攻佔泗川(今屬江蘇沛縣),留屬下雍齒把守豐邑(今江蘇豐縣)。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燕、趙、齊、魏皆自立為王。當年農曆十二月,雍齒叛歸魏。劉邦帶兵進攻叛將雍齒,久攻不下,轉而率眾投靠秦嘉。


此時,秦將章邯已經率秦軍主力兵至碭東,秦嘉率劉邦等與秦軍戰於蕭西,失利。農曆二月,秦嘉攻取碭,得兵六千,進而攻佔下邑。四月,項梁攻殺秦嘉,駐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劉邦率百餘騎前去投奔,項梁撥給劉邦5千兵馬、10員虎將。劉邦回軍攻豐邑,雍齒敗走魏地。農曆七月,章邯圍攻東阿的田榮,劉邦跟隨項梁救援田榮,大破章邯軍。農曆八月,劉邦與項羽西進雍丘,大敗秦軍,殺死三川守將李由。


農曆九月,章邯發動突然襲擊,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項羽、劉邦聽說項梁死訊,與呂臣軍從陳留向東撤退。呂臣軍駐彭城東,項羽軍駐彭城西,劉邦軍駐碭。當月,楚懷王任命劉邦為碭郡長,封武安侯。

項梁敗死後,秦軍主將章邯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在此形勢下,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楚懷王召開軍事會議,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一方面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主力軍5萬人北上救援趙;同時,派遣劉邦率軍進攻秦朝首都關中地區,並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反秦戰爭就此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劉邦從碭出發揮師北上,一路收羅陳勝、項梁的散兵,連破城陽、杠里的秦軍,又在東郡(今河南濮陽西南)打了幾個勝仗,隊伍迅速增加到2萬多人。爾後,圍攻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不下,轉道西進,路過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在此收了一個重要的謀臣酈食其。


酈食其是高陽的一個監門吏、60多歲的老儒生,家貧落魄,嗜酒如命,但是博古通今,很有謀略。酈食其獻策,建議劉邦首先攻取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陳留是秦朝的囤糧之地,城中積糧眾多。劉邦採納其言,酈食其與陳留縣令有交情,自告奮勇去勸降,勸降不成轉而騙開城門,幫助劉邦輕取陳留,繳獲大批糧草。隨後西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曲遇(今河南牟中縣東),大破秦將楊熊。楊熊率殘部敗走滎陽,秦二世遣使斬之。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農曆四月,劉邦進兵潁川郡府陽翟(今河南禹縣),陽翟城高糧足,久攻不下。這時,張良(約公元前251~前186)突然到來,獻計火攻,破城而入。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連任戰國時韓國的三朝宰相。父親張平繼任韓國的兩朝宰相。到張良時代,秦滅了韓國,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祖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的貴族地位,因此心存亡國亡家之恨。青年時代,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東南)刺殺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秦末農民起義中,張良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自任韓司徒。



鴻門宴之前,劉邦是怎麼崛起的?


隨後,劉邦與張良密計,一路搶關奪隘,佔領十餘座城池,基本掃平原韓國故地,留韓王成鎮守,向韓王借了張良,繼續西進。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農曆四月,劉邦採納張良的妙計,威逼利誘招降了南陽郡守,輕取郡府宛城,經丹水,過胡陽(今河南唐縣)、酈(今河南內鄉縣東北)、析(今河南內鄉縣西北),沿途城鎮無不聞風而降,大軍直撲武關(今陝西商洛縣西南丹江北岸),劍指秦朝都城咸陽。


摘自《一口氣讀完大漢史》



鴻門宴之前,劉邦是怎麼崛起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史 的精彩文章:

衛青的原名其實叫鄭青,是個私生子
中國以往雖然孤芳自賞,但並未抹滅其吸收力
其實保定大可不必因狗腿子一詞氣餒,因為還有趙匡胤
從《三國志》來考察,周瑜的人品其實特別好
項梁決定殺殷通,不是一個簡單的衝動行為

TAG:講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鴻門宴項羽殺了劉邦,那才是真傻!
鴻門宴上若是項羽殺了劉邦,那麼皇帝寶座就一定是他的嗎?
大將軍樊噲鴻門宴救劉邦,劉邦卻在死前下旨除掉樊噲,原因何在?
趣講野史:為什麼項羽在鴻門宴,沒殺掉劉邦是明智之舉呢?
劉邦如果在鴻門宴被害,那麼歷史又將會是怎樣?
歷史上的《鴻門宴》項羽放走劉邦真是婦人之仁嗎,未必!
明知鴻門宴危險,為何劉邦還要去赴宴?
《鴻門宴》中項羽宴請劉邦時,為何說「東向坐」是託大之舉?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是因為他的「婦人之仁」嗎?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之謎,這史記怕是假的
鴻門宴:真正的贏家竟然不是劉邦?
在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絕非項羽的婦人之仁!
鴻門宴上項羽為何放走劉邦?真相竟然是這樣的
鴻門宴上項羽沒殺劉邦是明智的,但後來沒幹掉劉邦又是最大的失誤
項羽最大遺憾:不是鴻門宴而是垓下兵敗之前,若抓住這幾張王牌不放,自刎的可能是劉邦
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爽快乾掉劉邦?
劉邦沒有死於鴻門宴,是項羽的最大敗筆嗎?
劉邦明知鴻門宴危險還去赴宴的原因是什麼呢
為什麼說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這是他最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