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真的丟了荊州了嗎?為什麼關羽一定會失敗
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中平元年(184年),漢室宗親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拜關羽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此時襄陽實為曹操勢力範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
不久關羽令南郡太守糜芳守衛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他自己率軍向樊城的曹仁進攻。到了八月,天降大雨十餘日,漢水因此暴漲,關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于禁軍,于禁軍雖在平地,卻被水淹五六丈,于禁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只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關羽乘大船進攻于禁,于禁投降。關羽乘船進攻龐德軍,龐德的軍隊大多投降關羽,龐德寡不敵眾,最後被關羽所擒,龐德的兄長在蜀漢漢中為官,關羽因此想要勸降龐德,但是龐德大罵不肯降,關羽於是將其斬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為漢獻帝在許,與關羽軍相近,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派遣徐晃、趙儼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關羽在圍頭派有軍隊駐守,在四冢還有駐軍。徐晃於是揚言將進攻圍頭,卻秘密攻打四冢。關羽見四冢危急,便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出戰,徐晃迎擊,關羽退走。關羽在塹壕前圍有十重鹿角,徐晃追擊關羽,二人都進入關羽對樊城的包圍圈,包圍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殺死,關羽於是撤圍退走,然而關羽的船隻仍據守沔水,去襄陽的路隔絕不通。
起先,孫權曾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孫權十分惱恨。 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 當關羽領兵出征時,由糜芳、士仁兩處負責供應糧草軍需,兩人不願全力救援關羽。關羽放出話說:「回去後就懲處他們。」糜、士二人都恐懼不安。於是孫權暗中派人去誘降糜、士二人。
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回師途中,關羽多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繫,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允許在城中各種遊覽,向關羽部下親屬各家表示慰問,有人親手寫信託他帶走,作為平安的證明。使者返回,關羽部屬私下向他詢問家中情況,盡知家中平安,所受對待超過以前,因此關羽的將士都無心再戰了,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同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
赤壁之戰後荊州成為三分割據的局面: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南陽、襄陽、南鄉歸曹操。所以嚴格來講荊州並不是完全在劉備的掌控之內,關羽丟荊州的說法未免也有點欠妥。
所以這樣看是關羽以三分之一的荊州對抗佔據中原和北方的曹操和東吳的孫權(荊州爭奪戰開始後西川劉備沒有派一兵一將增援補充關羽),這樣的形勢對比,關羽之敗似乎已經是註定的了。沒有足夠的兵力物質補充其一不能擴大戰果,其二不能防禦東吳。再加上關羽性格孤傲,和下面的將領不能很好的相處,和東吳沒有採取適當的外交斡旋,其戰敗而亡,難道真是天意嗎?
※魏延死後,蜀國還有哪些可以獨當一方的將軍
※讀過便終生難忘的名著開場白!
※來欣賞古代最美的情詩詞!
※斯大林的一條殘酷命令,扭轉戰爭局勢,推動二戰結束
TAG:歷史戰爭 |
※關羽丟荊州一事真的是因為大意?看了這文你就全懂了!
※關羽為什麼會死的那麼慘?都想殺他?
※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是否有錯?關羽為什麼會失敗?
※關羽什麼都不怕,唯獨過不了這一關!
※徐晃武藝不如關羽,靠什麼打敗了關羽?
※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是否有錯、關羽為什麼會失敗?
※歷史上關羽中的是什麼毒箭?為啥能一颳了之?
※關羽敗走麥城後是誰斬了他的頭?一代英雄關羽怎麼死的?
※關羽不姓關?那關公姓什麼?
※關勝是關羽的後人?關羽全家不是都被殺了嗎
※關羽真的有後代?關羽的子孫不是被龐會殺光了嗎?
※是什麼人謀殺了關羽?
※關羽為何就是不服諸葛亮?關羽真的是大意才失的荊州嗎
※關羽究幹什麼的?關羽投降曹操是真的嗎
※三國里的劉封是誰?關羽為什麼會不喜歡他呢?
※關羽關二爺的背景故事是什麼呢!
※關羽到底有幾個兒子?關索、大刀關勝真是關羽的後人嗎?
※關羽死亡真相:敗走麥城是誰斬了關羽的頭?劉備竟故意不救關羽?
※關羽在荊州犯了很多錯,唯獨這件事,一點都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