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大約公元3世紀到公元6世紀之間,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小冰河期,亞歐大陸北部變得異常寒冷。從蒙古高原到俄南草原這一條長長的游牧帶遭受惡劣天氣的殘酷打擊,牛羊大批死亡,牧民生活難以為繼,於是各游牧部族紛紛南下農耕文明區,或移居南方農耕帝國境內,或者直接劫掠。中國歷史著名的「五胡亂華」也正是發生在這一時期。與羅馬的情況類似,經過長期戰亂的中原王朝為了彌補人力的不足,不斷的招徠北方部族附塞而居,甚至在內戰中直接武裝胡人為自己作戰(八王之亂)。游牧部族於是漸漸羽翼豐滿,等中原王朝出現危機時,他們蜂擁而起推翻中原王朝,在中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民族政權。而歐亞大陸西端的西羅馬帝國,此時也由勝轉衰,在游牧民族對農耕文明的這波規模空前的大襲擊前無力招架搖搖欲墜,竟而最終亡國。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公元4世紀,一個名字叫做匈奴(英文名稱Hun,很多文獻中把這個詞翻譯成匈人,以示區別於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文一律採用匈奴人的稱呼,特此說明)的游牧民族突然出現在裏海北岸的頓河草原上,正如歷史學家阿米亞努斯(Ammianus)所言:「一個至今為止不為人知的種族從遙遠世界的角落裡冒出來,像一陣從高山中降下的旋風,將一切擋在他們前進道路中的物體連根拔起、毀滅殆盡。」他們像魔鬼一樣兇殘但又戰無不勝,他們擊敗了在這裡游牧的阿拉人,阿蘭人不得不向西遷移,擠壓東哥特人的生存空間,東哥特人被迫向西遷移,壓迫西哥特人,引發了日耳曼部落大遷徙浪潮。在遙遠的北方,多瑙河北岸的沼澤地中,成千上萬的難民在那裡聚集,這些人寧願逃離他們的田地和村莊,忍受貧窮與飢餓,也不願意麵對那些可怕的敵人。這些日耳曼部族像潮水一樣進入羅馬境內,阿米亞努斯引用了維吉爾的詩句形容他們:「要計算他們的人數簡直是空思妄想,如同要細數狂風怒號的利比亞的沙子一樣。」羅馬帝國原有的社會結構受到劇烈衝擊,緊接著帝國的安全也受到了致命威脅,這一事件在歷史上被稱作「蠻族入侵」。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入侵歐洲的匈奴騎兵

第一個入侵羅馬疆土的是西哥特人(日耳曼部落之一),他們為躲避匈奴人的鐵蹄進入帝國東部避難,但後來因不堪羅馬官員的欺壓憤而發動叛亂。他們在阿德里安堡戰役中戰勝了西羅馬軍隊,西羅馬皇帝瓦倫斯也於是役陣亡。繼位的提奧多西被迫與西哥特人訂立和約,將色雷斯和馬其頓的土地劃分他們居住,並且答應供給糧食,西哥特叛亂才平息下來。5世紀初,西哥特人再度發動叛亂,他們在首領阿拉里克率領下,先是蹂躪了巴爾幹半島,然後進軍義大利半島,沿途得到大量奴隸、隸農和農民的加入,聲勢浩大。這時羅馬已經分為東西兩半,西羅馬軍隊主力從萊茵河前線回軍救援,卻導致其他日耳曼部落的更大規模的入侵。另外一個日耳曼部落汪達爾人乘機越過萊茵河侵入高盧,然後又南下西班牙建立國家。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日耳曼人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包圍羅馬城,勒索了大量錢財後才暫時退兵。兩年之後,阿拉里克再次圍困羅馬,城內奴隸打開了城門將西哥特人放入。在內外夾攻之下,這座號稱「永恆之城」的羅馬終於淪陷了,隨後遭到了西哥特人的大肆燒殺劫掠。西哥特人並沒有佔領羅馬,而是向西進入高盧南部,將此前領西班牙的汪達爾人逐走,於419年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則渡海進入北非,於439年攻克古城迦太基,建立了汪達爾王國,切斷了西羅馬帝國的一個重要的糧食來源,導致西羅馬經濟進一步走向崩潰。同時汪達爾人在地中海上四處搶劫商船,西羅馬帝國本已十分脆弱的商業網再次遭到嚴重破壞。公元455年,汪達爾國王該薩里克率領大批艦隊渡海北上攻陷羅馬,又把羅馬洗劫一空,劫後羅馬居民僅存七千人。與此同時,其他日耳曼部落紛紛進入各羅馬行省: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佔領了高盧地區;盎格魯人、薩克森人和朱特人佔領了的不列顛島南部;蘇維匯人佔據了伊比利亞半島西北一角。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汪達爾人洗劫羅馬的場景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油畫中西哥特人洗劫羅馬的場景

在分裂後的頭幾十年里,西羅馬帝國的疆土已經千瘡百孔,無數日耳曼小部落在其間建立了獨立王國。西羅馬人僅剩的領地除了義大利半島和西西里海東岸地區外,只有高盧北部地區和北非的一小塊狹長的土地,就是這些地區也防守極其薄弱,連首都羅馬都很容易被蠻族攻破。同時西羅馬皇帝也成了蠻族僱傭軍的傀儡,昔日享有赫赫威名的羅馬軍團已不堪再戰,要想維持西羅馬帝國名義上的存在,羅馬皇帝離不開這些蠻族軍人的保護。與西部的同胞相反,東羅馬帝國(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舊稱拜占庭故而也被稱作拜占庭帝國)雖然未能解除蠻族的威脅,但一直保持了社會和經濟上的穩定。各蠻族入侵的主要目標是西羅馬,因此拜占庭只需向他們交納巨額贖金就可以倖免。與此同時,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斯二世在君士坦丁堡修築了極其堅固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

第一波蠻族入侵帶來的動蕩漸漸歸於平靜,各個蠻族雖然建立了許多國家,但彼此征戰不休,並無統一昔日羅馬疆域的志向。因此西羅馬受到的威脅已經暫時降低,只要利用他們之間矛盾巧妙的周旋其間,同時慢慢積蓄自己的實力,等待合適的時機一戰而定,收復羅馬舊疆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然而災難才剛剛開始,正當羅馬人漸漸恢復正常秩序時,那個帶來這一切可怕災難的敵人——匈奴人也正在逼近。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公元6世紀蠻族大遷徙形勢圖

關於匈奴人的來源,史學界並無定論。因為匈奴人本身沒有文字和歷史記載,所以關於他們和文明民族打交道之前的歷史都無法得知。至於攪亂歐洲的匈奴人和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是否為一個民族,迄今也沒有直接證據。

《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匈奴人「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無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而羅馬史學家馬塞林對匈奴人有這樣的描述:「匈奴人比歐洲所有的蠻族還要野蠻很多。他們天生丑怪,四肢粗短,軀幹壯碩,大腦袋,羅圈腿,整個身體的線條就好象是上帝用斧頭在一塊老樹根上隨便砍出來的一樣。他們吃半生不熟的獸肉,或者是地里挖出來的草根,從來不用調料;穿粗糙的亞麻布衣服,或者是鼠皮袍子,一件衣服上身以後就再也不洗不換,直到破爛不堪。他們在馬背上生長,可以幾天幾夜不下馬。打仗的時候,他們很少排成整齊的隊形,時而分散,時而聚集,來去如風,往往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就已經衝到眼前,而殺戮劫掠一番後又迅速離去。他們是非常可怕的敵人,在遠處他們飛快地射箭,來到近前他們用劍與敵格鬥,捨身忘死驍勇無比,當敵人拚命招架時他們會突然甩出繩套,將敵人縛倒在地,動彈不得。」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匈奴騎兵畫像

也許難以確定此匈奴人與彼匈奴人是否為同一個民族,但兩者之間有很多共同點:以游牧為生,精於騎射、來去如風,具有極強的侵略性並且對農耕定居文明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匈奴人一進入歐洲,便體現出遠超其他蠻族的強大戰鬥能力,以至於引發了聲勢浩大的民族遷移潮,這與他們的作戰特點是密不可分的。匈奴戰術最大的特點是驚人的閃電式攻擊,具有極強的戰略機動性。他們的軍隊主要由輕騎兵組成,一天之中可以幾次更換坐騎以保持高速行軍,往往能在敵軍兵力還未集結前便已殺到,正是這點令對手深為畏懼。與此同時,匈奴軍隊在戰場上的戰術機動性也很強,他們延續了帕提亞等東方游牧民族的弓騎兵戰術,作戰時利用機動性和敵軍保持距離,同時用手中的弓箭遠程射殺敵人,這種戰術對崇尚重步兵近戰的羅馬世界軍隊來說,始終是個無法克服的難題。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除此之外,匈奴軍隊戰鬥力之所以如此強還有個關鍵性原因,那就是他們裝備著更為先進的馬具。後世歷史學家這樣描述匈奴人入侵歐洲時的馬上裝具:「馬鞍是人與馬完全結合在一起的關鍵。匈奴人獨特的馬鞍引起了羅馬人的驚奇,他們的馬鞍不像羅馬人的那樣由裹住馬肚子的皮革製成,匈奴人的馬鞍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兩頭高的木製托架(高橋馬鞍)。這樣不論馬怎麼跑,騎士們都能穩穩地坐在馬背上。……相反,羅馬人笨拙的騎術使不少騎手經常在戰鬥中失去平衡,而從馬上掉下來,這通常很危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除了馬鞍,匈奴人還從亞洲帶來了一項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創新:歐洲人從未見過的馬鐙。為了防止腿在長距離的騎馬後會疲勞,人們在馬鞍上繫上了繃帶、皮帶或者用一種亞麻織成的腿帶。這樣,腳就有了可踏的地方。……儘管當時這種馬鐙還不完善,但它給騎手們一種安全感,同時也能讓他們在馬上站起來向各個方向轉身。由於有了木馬鞍和馬鐙,匈奴騎手們能在騎馬的過程中朝每個方向射箭。」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馬鐙示意圖

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高橋馬鞍和馬鐙堪稱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兩者未發明之前,騎兵戰鬥力發揮受到很大限制,因為戰馬還不是一個穩定的平台。那時的很多軍隊甚至把只是把馬當成行軍時的坐騎,到了戰場還需要下馬作戰。只有騎術高明的游牧民族才能在無馬鐙的情況下拉弓射箭。而一旦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馬鐙,騎手在馬上就有了穩固的支點,他們的兩隻手被解放出來,可以更加輕鬆的完成射箭、劈砍等戰術動作。同時馬鐙的發明也完善騎兵挺矛衝鋒的戰術,讓重裝騎兵的衝擊變得更加有力和可怕,這對後來歐洲中世紀的軍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從以上這些角度來看,率先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馬鐙的匈奴人能夠橫掃歐洲也就不足為奇了。

歐洲人遭遇的第一次「黃禍」:騎射如風的匈奴騎兵

公元375年,到達黑海北岸的匈奴人開始大規模擴張。他們先向西攻滅阿蘭人和東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國家,然後向南攻克亞美尼亞,一直打到波斯和敘利亞。匈奴人以兇殘聞名於世,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燒殺擄掠的機會,而走後往往留下一片廢墟,一地白骨。多瑙河南岸富庶的耐蘇城(Naissus)後來被匈奴人攻陷,因為他們將城市燒得如此徹底,以至於幾年後羅馬的使者經過這裡時不得不在城外宿營,而這時河邊仍然能見到累累白骨。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對刀劍有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章師傅微信:Lqbj689

獲取更多知識兵器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bqyjs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一不小心就「鏢盡人亡」:中國古代手擲類暗器大觀
日俄海戰讓日本勝利的關鍵裝備竟然是偷來的?
媲美亞歷山大大帝的皮洛士大王之死
衷甲制:背後隱藏著重文輕武歧視的兩宋武將穿衣著甲之道
古代牛肉的飲食文化:勇猛戰士的首選

TAG:冷兵器研究所 |

您可能感興趣

天行九歌千乘刺殺太子遭遇白鳳阻撓,四凶將最後一人潮女妖登場!
野外遭遇追蹤伏擊,特種兵一槍殺三人!
天行九歌千乘刺殺太子遭遇白鳳阻撓,四凶將最後一人潮女妖登場
當戰神遭遇王者——一隻蜜獾與四隻獅子的遭遇戰
遭遇三次兵火之前的南翔古猗園,只在這張清末老照片里
越南戰場:美軍「飛虎連」遭遇「人蛇大戰」,令人毛骨悚然
印度男子遭遇奇葩車禍:一匹馬「從天而降」砸進駕駛室
西風帶與人類的遭遇戰
南越第一夫人陳麗春,典型的蛇蠍美人,晚年遭遇悲慘
蒙古鐵騎失敗最慘烈的四次戰鬥,他們是如何遭遇失敗的?
男子騎摩托車,遭遇這驚險的一幕
陳誠回憶日軍獸行:一個女人的悲慘遭遇
死神降臨:慘烈!男子騎車正在笑時遭遇飛來橫禍,當場被壓扁了
滴血的戰爭車臣之戰如此慘烈,曾經全世界懼怕的軍隊在這遭遇滑鐵盧!
人類歷史上最後一位騎兵戰神,結果遭遇了敵軍坦克
二戰德國第四名將,被譽為東線的救星,讓朱可夫遭遇唯一失敗
毛主席一生遭遇的三次背叛,這四個字國人震驚
泰國一猴子遭遇魚叉射殺後奇蹟般倖存
當戰神遭遇王者——蜜獾與獅子的遭遇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