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熱文推薦:歷史上哪位皇帝沒有謚號,卻寧戰死而不苟活?


文/孫樹恆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作者簡介】孫樹恆,筆名恆心永在,通遼市奈曼旗人。生於1962年10月,男,漢族,中共黨員,大學學歷,保險經濟師,供職於陽光財險內蒙古分公司。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散文在線簽約作家。出版個人詩歌集《長夜當歌》、散文集《父親的草原》等書2部,《跑街的女人》榮獲第二屆金融文學二等獎。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我姓孫,祖籍是山東。是清朝移民闖的關東。雖然姓孫,卻是對為什麼姓孫,孫的起源一點也不清楚。從小人們就調侃我,姓孫,是見人小三輩。當時也一笑了之。常常以位居《百家姓》第三位自嘲。最近,無論從網路上引擎搜索,還是孫姓網動態,孫姓起源頗為複雜,但是也從未衰落,在泱泱華夏民族裡,人數眾多。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姓圖騰)


一、《說文解字》中的「孫」

會意:「子之子曰孫。從子從系。系,續也。」孫的繁體字是子加系,及是會意字,大概意思是,孫姓人的子孫將會像繩子一樣綿延不絕。同本義


本意:《說文》:孫,子之子曰孫。《禮記·雜記》註:孫謂祖後者。《爾雅》:子子孫孫引無極也。《列子·湯問》: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唐·杜甫《石壕吏》:有孫母未出,出入無完裙。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二、孫在《百家姓》里為什麼排第三


《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錢塘(現浙江杭州)的一個老先生所編撰的,他將常見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與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當時皇帝姓趙,是國姓,趙姓第一。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錢俶統治浙江一帶,宋太祖平定江南,有功入朝,仍為吳越國王。故首趙次錢。第三位就是孫,因吳越國王錢俶的妃子姓孫,李是南唐後主的姓。當時就有單因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與秦始皇高祖母羋月的姓有關,在三國時代,是吳國的國姓。可見姓開始排列是按照位高尊卑來的。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三、孫姓起源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乙紀念館)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武的祖父就是孫書)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


根據《姓纂》的記載,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文王姬昌的第8個兒子初封康國,其地在今河南禹縣西北,稱康叔,在平定「三監」、武庚叛亂之後,把殷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衛國,都邑在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朝歌鎮),因統治有方,成了衛國的始祖。衛康叔的兒子衛和,在周平王攻滅西戎時有大功,被賜為公爵,稱衛武公。武公有子名惠孫,做了衛國的上卿,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以其祖父的字惠孫為氏,是為孫氏。《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世居汲郡」。汲郡,就是今河南衛輝市。


孫姓的祖先可以遠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周文王)


2、出自羋姓,楚國令尹孫叔敖的後裔。


《唐宰相世系表》寫道:「又出羋姓,孫叔敖後,又齊陳無宇之子書,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食采於樂安,子孫因亂奔吳,孫武為吳將,其後也。」相傳顓頊帝孫子吳回,繼承他哥哥為嚳帝掌管民事,賜姓氏為祝融氏。吳回兒子陸終,陸終生有六個兒子,第二子名季連,季連為「祝融八姓」之羋姓氏族部落首領。周康王時,季連的遠代子孫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封於荊國(今湖北南漳一帶)。公元前689年,荊國遷都邑於郢(今湖北江陵),改號為楚,春秋時為戰國七雄之一。楚王蚡冒的遠代子孫名蒍艾獵,他就是有名的楚國令尹孫叔敖。孫叔敖居於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氏的始祖。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3、出自媯姓,是帝舜的後代。


帝舜之族曾居住媯汭水濱,其後人才有媯姓。春秋時,媯姓陳國的國君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曾任陳國大夫,公元前672年,因好朋友太子禦寇內亂被殺,恐受牽連,逃往齊國,改為田氏。齊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時,田完的五世孫田書,為齊大夫,征伐筥國時有功,齊景公將其封於樂安(今山東博興),賜為孫氏。後齊國內亂,孫書後人逃到吳國(今江浙一帶),孫武是吳國的大將,就是他的後人,孫姓世居在此,至漢末有孫權,為吳國大帝。這支媯姓孫氏也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權)


4、出自複姓侯氏,避難隱姓。


據《漢書》載:「夏侯嬰為滕令奉軍,號滕公,其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又有孫氏。」夏侯嬰是沛人(江蘇沛縣)。夏侯嬰自從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長期擔任太僕一職,謚號為文侯。夏侯嬰的曾孫夏侯頗娶的是平陽公主,因為和他父親的御婢通姦,畏罪自殺,封國也被撤消。為了避禍,有一支改性孫。這支子姓孫氏也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夏侯嬰)


5、出自荀姓,是戰國時著名學者荀子後裔。


《漢書》:「荀卿避漢宣帝諱改孫氏。」荀子名荀況,時人尊為荀卿,後世子孫遂為荀氏。西漢宣帝名劉詢,以同音之故諱荀字,詔令天下荀姓改為孫姓。後來,部分孫姓未恢復祖姓,遂成孫姓一支。這支子姓孫氏也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荀子)


6、出自子姓,是商湯王后裔比干之後。


《漢孫根碑》說:「先出自殷比干。」商朝末,朝綱混亂,紂王昏淫,紂王的叔叔比干,商朝的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這支子姓孫氏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比干)


7、出自他族改姓。


據史書記載,在古今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孫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一支鮮卑族複姓拔拔氏改單姓孫氏,是為河南洛陽孫氏。唐朝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就是契丹族人。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現在的達斡爾人就是契丹族的後裔)


元代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後世子孫改姓孫,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東白水村。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為複姓,象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的複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複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這些家族於是成為孫氏族的又一龐大來源。除以上帶孫的複姓改為孫氏外,另外還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朝初期省文改姓的過程中,亦大都改為單字「孫」姓。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蒙古族)


清朝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後,把八旗統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來的八旗中,有部分漢人淪為滿人奴隸,後多與滿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孫氏,孫天保,鑲黃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撫順地方,任護軍參領。又台尼堪姓:孫氏,猷;尚,正黃旗人,世居蓋州地方,國初來歸,其:孫夢柯,任三等侍衛。清朝,滿族仿漢姓已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朝鮮族人的一百多個姓氏中有孫氏。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滿族)


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四、遷徙分布和人口數量


1、孫氏在國內分布很廣泛,海外不少國家也都有孫姓華人。


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發源在山東的媯姓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秦漢以後,媯姓孫氏成了全國孫姓的主力,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時期,孫姓已遍佈於大江南北、五湖四海。


據資料記載,有一支孫氏世居河南陳留。唐僖宗時,這支孫氏出任中書舍人、兩浙節度使。他有個兒子名叫孫俐,文韜武略,很有才能。當時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孫俐被朝廷選為佰將,帶兵征戰在閩、越、江右一帶,立了軍功,被封為東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縣(今天江西寧都)。唐朝末年,孫氏族人從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遷入福建泉州。


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可見孫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早在春秋戰國開始陸續東渡日本,北上朝鮮,移居東南亞,移居歐洲,開發美洲。明末清初,孫姓也進入了台灣。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江西寧都水口塔)


2、人口數量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孫姓大約有一百零五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35%,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孫姓大約有一百一十九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28%,為明朝第十四大姓。當代孫姓的人口兩千二百一十五萬人,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在台灣省名列第四十九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5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孫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22000萬人,增長了近20倍。孫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分布於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42%。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16.9%,占省總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龍江省的3.5%和吉林省的3.4%。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黑龍江風光)


以長江為分水嶺,孫姓顯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的孫姓分布帶。在最近的600年期間,孫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其特點是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強勁地回遷,同時,出現了黃河下游的孫姓人群向東北地區的大量移民。


孫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山東、京津、河北大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蘇皖北部、河南東端,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達4.3%,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6%,居住了大約56%的孫姓人群。在陝西、山西、河北西部、寧夏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蘇皖南部、浙江北部,這一區域的孫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24%的孫姓人群。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乙紀念館)


五、郡望和堂號


1、郡望


汲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衛輝縣祭奠比干)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博興市高青縣、桓台縣、廣饒縣、壽光縣等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改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博興)。南北朝時期移治到千乘(今山東廣饒),隋朝初期廢郡改東安縣(今浙江富春)。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浙江富春風光)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吳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區)。


富春郡:秦朝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五代吳越為富舂。宋復為富陽。轄區在今浙江省富陽市。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浙江富陽)


2、堂號


東莞堂、太原堂、江東堂、安慶堂:以望立堂。


樂安堂:因為田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


賓士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


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他帶兵西破強楚,北威齊,魯,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氏富春堂宗祠)


映雪堂:晉朝時候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著雪光讀書,終於成了一代大儒。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映雪堂


六、歷史名人


孫姓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姓氏,歷代的偉人名士輩出。《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孫姓歷代名人521名,占名人總數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孫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孫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26%,排在第十七位。孫姓主要的傑出與卓越人物:


孫書:字子占,齊國大夫(率兵打仗即為將軍),因他在公元前523年率師伐莒立有大功,名顯齊邦,被齊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即今廣饒縣草橋村),成為樂安孫氏的始祖。


孫陽:即伯樂,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善相馬。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雜說》四:「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等等。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輔佐庄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相當作用。


孫武:春秋末期偉大軍事家,春秋戰國時代的山東廣饒人,是孫書的嫡孫。應用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編撰成《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武)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春秋戰國時代的山東廣饒人,孫武的後裔。著有《孫臏兵法》。


孫權:字仲謀,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驍勇無比,後人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說。


孫炎:樂安(今山東省廣饒)人,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著有《爾雅音義》。


孫綽: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遙西北)人,東晉文學家,玄言詩的代表作家。


孫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稱將軍。


孫思邈: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陝西耀縣人。著有《千金藥方》、《千金翼方》,後人尊為藥王。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過庭:吳郡(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傑出的書法家和書法評論家。今存其所撰《書譜》卷上,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雲球:江蘇省吳江人,明清時眼鏡製造專家。著有《鏡史》,另外,孫雲球還創製了七十餘種光學儀器。


孫承宗:北直隸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明末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


孫毓汶: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曾任總理各國事務,刑部、兵部尚書等職。


孫奇逢:清初儒學名士,河北省人。與李喁、黃宗羲齊名,並稱「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詒讓: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著有《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周禮政要》、《光緒瑞安縣誌》等書。


孫星衍: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學家、校勘學家,被袁枚稱為「天下奇才」。


孫中山: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行者、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廣東香山人。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祿堂: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賽活猴」。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一代宗師,被公認為「天下第一手」!


孫麥新,原名孫培元,曾用名孫默心、鐵克,1914年12月出生於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開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麥新創作的《九一八紀念歌》經冼星海譜曲,很快傳遍全國。此後,他還創作了《犧牲已到最後關頭》、《保衛馬德里》、《只怕不抵抗》等著名作品。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孫武祭祀大典)


七、孫姓宗族在世界的影響


2010年農曆八月初三,孫姓宗族在樂安舉辦了孫武祭祀大典暨中華孫氏聯誼大會,會議確定了各地區孫姓成立《地方孫氏志》。


2011年在廈門成立了世界孫氏宗親聯誼總會。總會利用參加各種宗親活動機會,分赴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泰國和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大陸20多個省市,拜訪各地宗親,參觀各地孫氏宗祠,交流和探討譜牒編撰、孫氏文化研究的經驗,拉近了總會與宗親的距離,增進了宗親的親情,夯實了宗親聯誼基礎。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2016年10月14日,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濮陽市孫氏文化研究會承辦,濮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協辦的「中國濮陽·中華孫氏源流研討會。



姓氏探源:從未衰落的孫姓



歡迎光臨企鵝號《閱讀悅讀》,你的足跡和聲音就是《閱讀悅讀》。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十大姓氏:王姓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十大姓氏:陳姓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張姓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十大姓氏:黃姓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嗎?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五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嗎?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十大姓氏:周姓
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嗎?|權威版本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吗?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 有你的姓氏嗎?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嗎?
中國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嗎?
知識 |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姓氏嗎?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大姓——郭姓的來源和文化遺存
历史上从未衰落的八大姓氏 有你的姓氏吗?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十大姓氏,瞧瞧有你的姓氏嗎?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 有你的姓嗎?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五大姓氏,看看有你的姓氏嗎?
歷史上從未衰落的八大姓氏,有你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