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快遞 | 完成測量銀河系內行星狀星雲的運動學距離
國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員最近完成了一批行星狀星雲(PNs)的運動學距離測量工作,將一批行星狀星雲的距離測量精度比提高了兩到三倍,為更加準確地研究這些行星狀星雲的更多物理性質奠定了基礎。該工作於今年3月23號發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上(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0067-0049/223/1/6/meta,作者:楊嬡媛、田文武、朱輝,Denis Leahy,吳丹)。
行星狀星雲是研究恆星演化、星際介質與星系化學形成歷史與演化等問題的重要探針。而距離則是行星狀星雲的基本物理參數,對研究其大小、光度、電離質量、形成率、空間密度和在銀河系內的分布等性質至關重要。對河內行星狀星雲距離的研究已有幾十年歷史,但其測距結果的準確性普遍偏低。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大約3500個行星狀星雲,雖然約三分之一行星狀星雲的距離得到估算,但僅有約三十個行星狀星雲的距離有較好的測定(即不確定度在20%以內),絕大多數的距離測量可靠性都很低。
距離測量的準確度嚴重束縛了對行星狀星雲其它物理性質的準確研究。為了提高測距結果的可靠性,天體物理綜合團組的博士研究生楊嬡媛同導師及同組的同事一起,對此課題作了一年多的研究, 將田文武研究員和Leahy教授於2007年改進的中性氫吸收譜測距法運用到一些射電較亮的行星狀星雲上,分析了位於國際銀道面射電巡天(IGPS)中流量大於80mJy的行星狀星雲的中性氫吸收發射譜,並結合相應的CO分子觀測譜線,最終得到13個行星狀星雲的運動學距離,這些距離的不確定度在10%至50%之間。 因為我們新的距離測量,天體G030.2-00.1也不在認為是行星狀星雲了。新的更準確的距離參數為更深入研究這些行星狀星雲奠定了基礎。
該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國家科技部973基金的支持。
行星狀星雲PN G020.9-01.1在1420 NHz的圖像及其中性氫吸收譜
中國國家天文
歡迎搜索「中國國家天文」,關注雜誌官方微信,歡迎點擊右上分享至朋友圈。
(微信號:chineseastronomy)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為國家天文台主辦,特邀顧問李政道。本刊著力於天文人文結合,涉及天文學、空間科學及航天、地理、歷史、哲學等。為美國著名天文雜誌 《Sky&Telescope》中國獨家版權合作者,內容權威,圖片精美。訂閱電話:18763306228,或移步「閱讀原文」有驚喜。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彗星與渦狀星系
※天文台快遞| 「老虎」吃掉球狀星團
※狐狸座行星狀星雲——啞鈴星雲
※鷹狀星雲與天鵝星雲
※宇宙浩瀚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紅蜘蛛行星狀星雲
※【科技】宇宙浩瀚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狩獵巨型行星狀星雲
※宇宙最寒冷區域:回力棒星雲,是垂死紅巨星產生的前行星狀星雲
※美麗而詭異的行星狀星雲,恆星最華麗的謝幕
※行星狀星雲,恆星一生中最美的瞬間
※環狀星雲深空影像
※[圖+視頻]天文學家用多個波段觀測蟹狀星雲
※新生巨恆星的力量!演化出柱狀星雲
※奇美的殼狀星雲
※天文學家合成完美的蟹狀星雲圖像,展現前所未有的細節
※蟹狀星雲的旋渦核心
※赫歇爾太空天文台拍攝的鷹狀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