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寶寶頭上的痂皮,身上的疹子,真的是「胎毒」嗎?
寶寶洗澡誤區(十三):新生寶寶頭上臭哄哄的厚痂和臉上、身上的疹子,真的是媽媽體內帶出來的胎毒嗎?囟門能碰嗎?
原創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寶寶剛出生不久,經常洗澡,身上的胎脂漸漸去除了,臉上卻逐漸長出細小的疹子,看上去略微有些油膩,有些頂部還有細小的白頭,很像年輕人臉上的「青春痘」。頭頂上本來就有些灰黃色痂皮,本以為會像身上脫皮一樣慢慢自己脫落,這會兒竟然越來越厚,頭上稀稀拉拉的幾根頭髮,杵在這厚厚的痂皮上,看上去挺臟,拿鼻子一聞,也有些難聞的氣味。這會兒正是盛夏,寶寶吃吃奶,稍微活動下,經常滿頭大汗,頭上的氣味更是明顯了。
老人家聞一聞寶寶的腦袋,作出一個嫌棄的表情,「嗯~臭死了,臭寶寶。咱還是給寶寶洗個澡,洗個頭吧?我給他洗,保證洗得乾乾淨淨。」
新媽媽不知如何回答……領教過一次老人家給寶寶洗澡的過程,這會兒說什麼也不肯了。總是想辦法打圓場,又不希望讓老人不高興,可是能用的理由基本上都用完了。
老人家頗有些不快。「好臭的哩!這是媽媽體內帶來的胎毒,有晦氣的,要趕緊洗掉,要不找個人來剃頭,把這些髒東西拿刀子刮掉,你又不肯。是不是吃你的奶不好,有的奶有毒哩,剛生幾天怎麼長這麼些疹子,頭上的痂殼越來越厚?」
新媽媽仍然不知怎麼搭話,索性沉默不語。老人家伸出小拇指,上面有長長尖尖的指甲,開始摳寶寶頭上的痂皮!痂皮緊緊地黏在頭皮上,摳下來一點兒,露出底下發紅的頭皮,還會帶著摳下一些頭髮來。「我小小心的哩,這兒是天窗,碰不得的。」
「媽媽這個不好摳的,摳破了感染就麻煩了。」新媽媽看著頗為擔憂,小心地問,以吃奶為由抱回寶寶。寶寶顯然不是很餓,心不在焉吸了兩口,很快就把奶頭吐了出來。
「怎麼會哩,我最講乾淨了,手都乾乾淨淨的,有什麼要緊。」老人家嘴上仍挺倔強,不過摳頭皮的動作稍微慢下來,有些遲疑。「我覺得奶不好哩,吃得不好還要吃?是不是沒有奶,他都不吃。頭好臭,臭寶寶,一頭汗都不洗澡。頭這麼臭,長這個痂長細菌才感染哩!來,奶奶/外婆抱抱,媽媽身上火氣大,搞得寶寶太熱了哩,總冒汗。奶奶/外婆身上清涼得很,寶寶最不熱了。」
之後幾日,新媽媽上班去了。回家看到寶寶頭上的痂皮果然不見了,露出了底下微微發紅的頭皮,上面還有撲過爽身粉的痕迹。疑惑地望向老人家,老人家訕訕一笑,沉默不語。
咱寫這個故事,真不是為了挑起家庭矛盾——然而這類小故事在許多家庭里出現,甚至天天發生。我們還是了解個中曲折,才知道如何應對處理,對嗎?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1)這個頭上的痂皮是怎麼回事?真的是「胎毒」、媽媽奶不好、奶里的「毒」引起的嗎?不去掉會感染嗎?如果實在想去掉,拿指甲摳掉可不可取?
許多寶寶頭皮上有成塊狀蠟樣分泌物,輕一些的會呈斑片狀,比較薄,容易像頭皮屑那樣脫屑;重一些的可能會有厚厚的結塊牢牢實實的粘在寶寶頭頂,尤其囟門處又多又厚,有時看上去寶寶戴了一頂挺難看、挺髒的帽子。聞著也有股很特別的臭味。一開始經常被認為是頭上沒清洗乾淨的胎脂,而細心的爸爸媽媽會發現這一現象也是越來越明顯,通常在寶寶3~4周時最重,不做任何處理,往往也需要1~3個月自行脫落,甚至更久。這些結塊的分泌物很難用清水洗乾淨,甚至用指甲刮也得費一點兒力氣,用手摳的時候還經常會連帶一些頭髮一起摳下來,摳過這些分泌物的手指會感覺很油膩。這種塊狀分泌物事實上也是油脂,發生機制與「嬰兒痤瘡」類似,也是脂溢性皮炎的一種,俗稱「搖籃帽」,一些地方方言稱為「痂皮」,因其有些像表皮破損後組織液滲出凝結成的痂殼。在過去,它時常被視為從母親體內帶來的污穢物,也是不吉利的象徵,需要「剃胎頭」這一風俗,將這些污穢物一併去除,也就是去除了「晦氣」。如今,它也經常被視為「胎毒」、「奶水不好」的標杆證據之一,尤其是特別頑固、難於清除的「搖籃帽」。
這些蠟樣的脂質塊塊,實在是太難看了,還挺難聞。這些油垢長時間黏附在頭皮上,還怕滋生一些細菌。照料者多想早早地將它去除掉。用濕布用力搓,難搓掉;用梳子來回用力梳,難梳掉;剃胎頭的時候怕挖深了傷及皮膚,也不敢用刀刮……許多照料者仍然發現用指甲一點點地摳除是最便捷、高效的辦法。
然而摳這些痂皮,很容易傷及寶寶幼嫩的頭皮,繼發感染。摳過痂皮的人多會觀察到,去除這層痂皮後露出底下的皮膚,往往比較紅,也微微有些腫脹脆弱,因此易受傷害,細菌入侵。而頭皮血供非常豐富,細菌也有可能迅速流遍全身爆發感染。曾經也見過摳痂皮感染導致寶寶敗血症死亡的案例。
另一方面,因小嬰兒毛囊發育尚不完善,毛髮與毛囊連接並不緊密,摳痂皮的動作也非常容易將粘在痂皮上毛髮一起連根拔出,因此極易損傷幼嫩的毛囊。因此,直接用指甲摳痂皮的行為是非常不可取的。
那麼,這些惱人的、難看的、髒兮兮的痂皮需要處理嗎?理論上頭皮上扣著一頂油膩膩的、不透氣的「帽子」,容易滋生細菌,實際觀察擁有比較嚴重的搖籃帽的嬰兒,卻很少出現頭皮皮膚感染徵象,可能是多數嬰兒毛髮稀疏,痂皮比較乾燥的緣故,另外一定程度的油性分泌物對皮膚有滋潤、保護的作用,其分解產物常為酸性,低PH值還有一定抑菌功能,因此,不必著急大張旗鼓地處理。完全不處理幾個月之後也會自行脫落。
如果搖籃帽程度比較輕微,就像頭皮屑一般乾燥細小的小薄片,輕輕沖洗、增加濕度就能逐漸去除。如果搖籃帽較為嚴重,影響美觀又挺臭,實在想弄掉,可以用冷榨的蔬菜油如橄欖油、麻油,或嬰兒潤膚油等按摩硬皮的部位,使其漸漸軟化溶解,大約15分鐘後這些油能被痂皮充分吸收,可以用細軟的梳子輕輕地梳理頭皮,然後拿棉簽擦去軟化的痂皮,或用流水沖洗,也可選用溫和的嬰兒洗髮精清洗。筆者本人不是很喜歡給嬰兒用洗髮精。嬰兒皮膚產生的脂質分泌物對其自身有保護作用,不必清洗太乾淨,另外這些化工產品用於小嬰兒,總是有那麼點兒不放心。本來,多數情況下這也不是必須馬上處理的事情。另外,別老想著一蹴而就,清理「搖籃帽」也絕對是個考驗耐心的技術加力氣活,一天沒能完全清除並不要緊,多試幾次也行。
如果嬰兒的搖籃帽十分嚴重,看起來有些發紅髮癢,一直沒有改善,最好去看看醫生。醫生會開溫和的處方藥膏及溫和的焦油洗髮精加以治療,但這種情形很少見。
(2)這麼小的寶寶,怎麼會長「青春痘」?難不成也是「胎毒」、「奶不好」惹的禍?
有的老人認為這些難看的小疹子,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胎毒」,隨瀝青樣的胎便排出。如果胎便較少或排出較慢,「胎毒」就會部分留存在寶寶體內,長疹子、頭頂上長痂皮,甚至還會影響智力。老人們往往很恐懼,希望更快地解胎便,常常會使用各種排「胎毒」的藥水給寶寶喝。這些內容,將在如下詳細闡述。此外,更多情況下,老人們會質疑新媽媽的奶水。剛出生那麼粉嫩的小孩,怎麼會長這些難看的疹子呢?那一定是媽媽「有毒」的奶水害的了。
那麼事實真相如何呢?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挨個道來:①粟粒疹:寶寶剛出生前幾周,寶寶臉上會分布一些細小的白頭粉刺,尤其是在鼻子上。疹子大概針尖大小,很少突起皮面或發紅,不仔細看也許很難發現,剛出生時寶寶皮膚總體看上去較為光滑。這是皮膚毛孔被分泌物阻塞所造成的。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不需處理,幾周後會自然消失;②毒性紅斑:這個名字很嚇人,不過一點兒危害性也沒有。這是一顆顆小紅點,中間還有顆黃白色的痘痘,看起來像蟲咬的一樣,最常見於腹部,原因不明,總體而言並不多見。這種現象大多在新生兒出生1周內出現,無需治療,2周內會自然消退;③新生兒痤瘡:帶寶寶照滿月照的細心媽媽會發現,在那前後寶寶臉上會有許多影響上鏡效果的小痘痘,就像少男少女的青春痘一樣,很讓人苦惱。好在現在有PhotoShop可以處理照片,不過這些惱人的小痘痘會增加很多後期師德工作量。這種痘痘的形成機制確實類似青春痘,有人稱之「嬰兒痤瘡」,醫學專有名詞為「脂溢性皮炎」。這是因為嬰兒出生時激素增多,類似青春期的激素變化階段,可使皮膚內的皮脂腺里產生過多地像臘一樣的油膩膩的皮脂,在頭皮、額部、面頰部較為明顯,有時也會出現在耳後等部位。皮脂腺若受到阻塞,會導致發炎,形成油膩的、突起於皮面的、粟米粒大小的小紅疹。約在第3周或第4周時出現,常在第3周達到高峰,4~6周後自行完全消退。一般清水清洗面部即可,也不需要過於頻繁,除此之外通常不需要處理。新爸媽需要把寶寶指甲剪短,以免寶寶自己抓臉劃破皮膚;如果痤瘡周圍皮膚髮紅腫脹,或流出蜜狀液體,則考慮受到感染,可以少量使用抗菌藥膏。這類疹子最為常見,幾乎每個寶寶都會出現,相對較為明顯,因為類似「痤瘡」,最容易被當成「奶有毒」的證據,事實上是沒有事實依據的;④如果粟粒樣紅色皮疹出現較早,在出生第2周前後,通常急劇惡化,從頭皮、頸部、肩膀逐漸向下蔓延,且持續時間長,多伴有其他過敏表現如肛周濕疹、煩躁、哭鬧不安、腹部不適甚至生長受限,那麼就可能是寶寶對配方奶或媽媽奶水中的物質過敏了,媽媽需要仔細尋找原因,最先考慮是否食用高蛋白物質如鮮奶等,藥物或刺激性的食物等,停用這類物質會很快好轉。在這一意義上,「奶有毒」一說貌似有道理,跟媽媽進食的特殊食物或藥物有關,跟情緒等因素依然是沒有關聯的;⑤各類胎記、血管瘤和痣等。均由過度生長的血管造成,多餘血管從薄薄的皮膚中透出來,呈現淡藍色片狀印記,成為「胎記」,事實上也是痣的一種。屁股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叫「蒙古斑」,淡紅色不光滑突起叫做「草莓樣血管瘤」,其他還有「咖啡牛奶斑」、「著色痣」等。這些出生就有。
因此,幾乎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樣式的小疹子,多數會自行消退或變小,不需任何處理,也大可不必緊張。
不過如果寶寶添加了配方奶,或者哺乳媽媽吃了寶寶不舒服的食物(常見鮮奶、通乳中藥、米酒、高蛋白食物等等),有些寶寶可能會更早長疹子,也會好幾個月都很難消退。這是寶寶胃腸道黏膜免疫尚未發育完善,腸道通透性較高,易於對食物過敏的緣故。這些寶寶還很可能會伴有頑固的肛周潰瘍以及不同程度的腸絞痛,還可能影響睡眠。遇到這些情況,需要找找原因,媽媽停止吃可疑的食物,寶寶可能需要謹慎地更換水解蛋白奶粉,當然最好還是媽媽追奶成功,全母乳餵養對寶寶身體最有助益。
另外一些乾燥細小的小疹子,出在顏面部、胸背部,有點癢,寶寶滿頭大汗,有些鬧騰,很可能是痱子。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季,或寶寶被層層包裹,這種疹子就會很常見。它跟普通濕疹很難區別,不過有個特點,熱起來就長,溫度降一些很快消退。我們給寶寶少穿點衣服試試,如果消退了,便證實了這個原因。
過敏導致的濕疹和痱子,如果未能保持清潔乾燥,寶寶被包裹得過熱,有可能會繼發感染。見過一些出生僅十幾天的新生兒,全身長滿明顯的「青春痘」,與生理性脂溢性皮炎不同的是,這種痘痘較大,底部發紅,頂部白頭更為明顯。更極端地情況,還會導致皮下蜂窩織炎,皮膚紅紅腫腫一大片!這種情況最好諮詢醫生,在少穿些衣服,保持皮膚清潔乾燥的前提下,外用些藥物,蜂窩織炎一定要早期診治,否則可能導致敗血症(新生兒各種生理性屏障功能較弱,很容易引發敗血症)。可疑過敏的寶寶,一定要仔細找找原因,否則濕疹很難好。
(3)寶寶的囟門能碰嗎?
囟門就是嬰兒頭頂偏前方的一塊菱形的、沒有頭骨覆蓋的地方,民間也有稱之為「天窗」的。嚴格來說這叫「前囟」,大概1.5歲前後閉合,枕骨部位還有個「後囟」,大約在寶寶出生3個月之內閉合。早產兒囟門閉合的時間會相應延遲。造物主真的非常神奇,在寶寶腦袋上精心設計了這麼個玩意,在寶寶經由陰道從媽媽肚子里出來時,巨大的、頭骨覆蓋的堅硬頭部可以微微變形,讓寶寶出世變得更容易些。
老人們有關嬰兒囟門的神秘說法層出不窮,「囟門絕對摸不得,摸了寶寶就不會說話了。」「囟門就一層皮,底下就是腦子,稍微按一按寶寶就『沒』了,千萬碰不得。」「寶寶身子裡面的熱氣都從這兒跑走了,一定得戴上帽子。」……新媽媽疑惑地盯著頭頂上那塊肉仔細觀看,寶寶豎起了就凹下去一些,寶寶躺著就鼓起來一些,還很清楚地看到頭皮連帶頭頂的頭髮,隨著血管搏動而上下跳動,看上去真像是很脆弱。於是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護著這塊小肉肉,也不敢給嬰兒清洗頭皮,我國古代還會給寶寶剃個阿福頭,留一撮頭髮保護囟門。很多家長也會給寶寶戴上帽子,保護頭皮並保溫。即使大夏天也會給寶寶綁上個頭巾護住囟門。
儘管囟門底下的確是腦子,也缺乏頭骨保護,但那層頭皮遠比我們想像的厚實和結實。即使很用力向里按,頭皮的厚度和張力(比其他部位的皮膚緊實許多,不像小胳膊小腿上的肥肉一按一個坑)也足以保護嬰兒的腦子不會受到外力傷害——況且,我們基本上都不會這麼干。頭皮豐富的血供和脂肪層的遮擋,也有非常好的保溫性能。因此,按囟門傷腦、「天窗散熱」等等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純粹是臆想。
看了上面的敘述,我想食物過敏,可能跟「奶有毒」沾點邊,至於「胎毒」什麼的,絕大多數情況是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得到的雌激素,產生的「脂溢性皮炎」,機制和形態都與「青春痘」類似,還有專業名詞叫「嬰兒痤瘡」、「搖籃帽」。這些說法,完全是古人看到這些現象以後的臆想,並不了解真正的原因,而帶著迷信的色彩一代代流傳下來。大家大可不必緊張。
上面這位老人家,往寶寶頭上撲爽身粉的做法可取嗎?爽身粉對寶寶身體有沒有害處?明兒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現為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師從孫時進教授,主攻兒童心理學。讀書期間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寶寶出現濕疹、哭鬧,老人說是胎毒,真的有胎毒嗎?
※寶寶身上的「胎毒」你了解嗎?
※剛出生的寶寶有「胎毒」?教你辨別新生兒身上的這些正常表現
※寶寶頭上長出的「鍋巴」是什麼來的?能摳嗎?
※順產生孩子,產道能讓寶寶頭部變形這是真的嗎?
※你的寶寶頭上幾個旋兒?孩子的頭旋,竟隱藏著這麼多秘密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不看悔掉腸子,原來小朋友的好性格、好身體是這樣養成的!
※寶寶頭上紅紅的一片,究竟是紅斑還是血管瘤?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不看悔掉腸子,原來小朋友的好性格,好身體是這樣養成的!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原來小朋友的好性格,好身體是這樣養成的!!!
※它是胎毒的死對頭,孕媽每天吃一吃,生下來的寶寶漂亮白皙
※發現寶寶臉上起雞皮疙瘩,別擔心!這可能是你的「胎毒」在作怪!
※寶寶頭上就像帶上「緊箍咒」,頭上一圈沒頭髮!
※孕婦多吃的4樣食物,去胎毒又補腦,生的寶寶又聰明又健康
※寶寶頭上的頭垢是什麼?怎麼才能去除
※寶寶頭三年影響終身,不看腸子悔青,原來小朋友的好性格,好身體是這樣養成的!
※寶寶頭屑多,可能是小兒脂溢性皮炎在作怪!
※寶寶頭上有幾個旋,可以決定孩子的性格?看看你的寶寶準不準!
※胎毒黃疸的「死對頭」,孕媽每天吃幾口,寶寶出生健康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