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GDP世界第一的清朝為何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暴打?

GDP世界第一的清朝為何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暴打?

GDP世界第一的清朝為何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暴打?


中國最近的一次沉淪,不過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的事情——在1800年的世界工業生產中,中國佔全球1/3的份額;在1820年的世界GDP總量中,中國佔28.7%的份額,比排名第二至四位的國家的總和26.6%還要多。


在有確切史料可查的4000多年裡,中國人在歐亞大陸最東端發展起一個自給自足的龐大文明——以農業而非工商業為基礎,由地主和官僚而非商人和資本家統治。也正是這一自足和龐大,讓中國確立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心觀念。直到1840年,英國在鴉片戰爭中打破了「天朝」的威嚴。

就英國方面而言,這場戰爭沒有什麼了不得之處,只是其發動的無數殖民戰爭中的一次。1840年6月末,英國第一批遠征軍7000人(海軍3000人,陸軍4000人,包括善戰的蘇格蘭團和愛爾蘭團)抵華,英軍裝備和組織均遠勝於清軍,未過一旬便佔領定海,並封鎖了長江及珠江入海口。清英雙方代表隨即達成和解默契,又同為雙方政府否決:北京認為讓步過度,視談判官員為賣國;倫敦則認為未達開戰目的,視談判官員為無能。


於是1841年1月,英國又增兵至萬餘人,戰事再起。中國軍隊的抵抗雖英勇(計有兩江總督裕謙、關天培、陳化成二提督、張朝發、葛雲飛等五總兵殉國),但也無法對抗英軍的刺刀衝鋒;所持火器或按200年前的書本臨時抱佛腳製成,或直接襲用清初乃至前明遺物;參照古法縱火船燒英艦,卻以在遠距離中炮覆沒了局。1842年7月,英軍佔領了上海、鎮江,控制了關係清朝經濟和政治命脈的南北漕運。一月之後,《中英南京條約》簽字。


儘管人們對戰爭有各種角度的認識,但戰爭的實質仍是軍事力量之間的對抗。英軍當時之所以能橫行無忌,就是因為「英中兩國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茲特克人之間的力量差距還要大得多。」(《全球通史·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斯塔夫里阿諾斯著)


中國也曾完勝西方霸主

明末清初,中西軍事天平並沒有如此不平衡。1633年,鄭芝龍指揮的中國艦隊第一次與西方殖民者艦隊成建制地在海上遭遇,與當時的海上霸主荷蘭人激戰半年有餘。同年10月22日,鄭氏艦隊用火攻戰術在金門料羅灣全殲了荷蘭艦隊。時任福建巡撫鄒維璉奏捷:「此一舉也,生擒夷酋一偽王、夷黨數頭目,燒沉夷眾數千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戫斬夷級二十顆,燒夷甲板巨艦五隻,奪夷甲板巨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只……閩粵自有紅夷以來,數十年間,此舉創聞。」


1639年,第二波荷蘭艦隊再度騷擾中國沿海,又一次被鄭氏艦隊擊敗,五艘荷蘭戰艦被焚毀。荷蘭人就此認輸,不得不向鄭芝龍進貢,才獲得了在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海域航行的許可。西班牙人帕拉福在《韃靼征服中國史》中記載:「這個海盜(指鄭芝龍)燒毀了八艘他們(指荷蘭人)最好的海船,一次三艘,另一次五艘。他們最後被迫向鄭芝龍納稅,每年三萬埃庫斯(相當於十至十二法郎)。」李約瑟甚至認為,「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但在200年後的1832年,東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號闖入吳淞口,隨船的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CharlesGutzlaff)「巡視了(吳淞)炮台的左側,考察了這個國家的防務內部組織」,他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我們是以敵人的身份來到這裡,整個軍隊的抵抗不會超過半小時。」參照8年後鴉片戰爭的進程來看,這番話絲毫沒有誇張。


為何過了200年,中國同樣處於封建王朝暮年、同樣面對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者,不但沒打得洋人俯首納貢,反被打得灰頭土臉?一言概之,「歐洲的軍艦和大炮已得到巨大發展,而中國人的軍事技術仍停留在比阿茲特克人的技術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全球通史·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斯塔夫里阿諾斯著)所以當清軍將領效200年前鄭芝龍乃至1600年前周瑜之故智,用火船退敵時,就被大炮轟得「檣櫓灰飛煙滅」了。


中國軍事水平為何不進反退?

如前文所言,明清之際,中國的軍事水平並不落後,既有當時大膽引進西方先進火器的成效,也因為西方近代科學方才起步,製造方面也都處於工場手工業水平。但到康熙朝之後,中西軍事水平差距急劇擴大,除了科學和工業兩大因素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進入了刀槍入庫的和平時期。


明清之際,交戰牽繫國運,雙方都不遺餘力地提高軍事水平,除明清交戰外,平三藩、收台灣、戰俄羅斯、討噶爾丹,幾乎無年不戰,清軍也幾是無往不勝。到了康熙中年以後,中國雖偶有叛亂,但不管是面對邊疆民族還是內地叛軍,清軍在技術上都能保持優勢,這就使得清王朝不再熱衷於學習新技術,而是要對現有技術保密了。保來保去,卻連老祖宗的玩意也快失傳了。


以「開花炮彈」(榴彈)為例,明末引進西洋大炮的同時,就配套引進了「開花炮彈」,並被明清兩方普遍用於戰爭之中。現存於北京故宮的清初炮彈,幾乎全是「開花炮彈」。但在康熙朝天下大定之後,按照中國王朝的不變傳統,就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開花炮彈」自然也用不上了,成了御林軍才配備的秘密武器。到了後來,就連封疆大吏林則徐也不知道「開花炮彈」為何物,魏源還在《海國圖志》中對其艷羨不已,稱其為「夷之長技」。直到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西征新疆,才在陝西鳳翔發現了三百多年前的明末「開花炮彈」實物,不禁感慨萬千:「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左文襄公書牘》卷十三,「復總理衙門書」)


GDP世界第一的清朝為何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暴打?


軍事技術並非清軍最短的那塊木板

話說回來,鴉片戰爭時,清軍掌握的軍事技術雖然有所退步,但與清軍的組織和訓練相比,尚能自傲。與人們印象中威嚴肅殺的軍營不同,清朝軍隊猶如普通機關單位,官兵一樣按時上下班,一樣回家吃飯睡覺,即使來不及回家,妻兒還能送飯到單位相聚。這樣溫馨和熙的生活,不僅在承平日久的鴉片戰爭時期如此,在國難當頭的八國聯軍時期也大多如此。


著名作家老舍(舒慶春)是滿族人,屬正紅旗,其父舒永壽就是守衛紫禁城的正紅旗精銳護軍。老舍在自傳《正紅旗下》中描述了其父悠遊自在的生活:「到上班的時候,他便去上班。下了班,他照直回家。回到家中,他識字不多,所以不去讀書……他只是出來進去,劈劈柴,看看五色梅,或刷刷水缸……一輩子,他沒有和任何人打過架,吵過嘴。他比誰都更老實。可是,誰也不大欺負他,他是帶著腰牌的旗兵啊。」而這位比誰都老實的正紅旗精兵,也和曾經善戰的滿蒙八旗一樣,在八國聯軍之役陣亡了。馬放南山近兩百年,從沒打過架的清軍對陣能征慣戰的英國虎狼之兵,又焉能不敗?


另一方面,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西方作家根據中英軍事差距的表象,對清朝君臣乃至整個皇權制度極盡口誅筆伐之能事——自大、顓蒙、貪污、腐化……雖說無人能替這些惡名辯解,但事後看來,在「工業革命」的歷史大背景下,國際力量對比不可避免地變得不利於舊有的一流強國(中國),而有利於那些善於組織利用新技術的國家(英國)。這場以農業國對抗工業國的不對稱戰爭中,任何人、任何制度處在當時當地,都不見得能扭轉乾坤。


決定性的競賽

儘管大多數經濟史學者都竭力強調,「工業革命」並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它是一個緩慢進行的過程;它隻影響某些製造業和某些生產資料;它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地發生,而不席捲全世界。可是,這一切都不能迴避一個問題——人類一個極為重要的轉變在1780年前後開始出現。有權威人士認為,其重要性不亞於舊石器時代獵人向農民的轉變。


但是在工業革命尚未發揮效力之前,中國並非處在一個死氣沉沉的時期。與人們在教科書中所看到的不同,同樣是在清朝的統治下,即使是在18世紀後半葉,中國仍是成功的,這一點可以從經濟數據上得到印證——儘管西方工業革命已經發軔,經濟開始高速發展,但是中國同樣也保持著上升勢頭,所佔的全世界製造業份額仍奇蹟般地從1750年的32.8%,增加到了1800年的33.3%。


不過隨著工業革命的影響愈加深遠,機械與人力的差距越拉越大,作為舊時代霸主的中國,在新時代霸主英國的挑戰下開始力不從心了。19世紀20年代,也就是鴉片戰爭前夕,一位操縱動力織機的英國工人,其產量20倍於一位進行手工操作的中國同行,而一台英制蒸汽動力的「騾」式紡紗機,其產量相當於200台東方手紡車。從貝羅克的「世界製造業產量相對份額」統計中可以看到這一技術改變造成了如何劇烈的影響——在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所佔的全世界製造業份額從1800年的33.3%,下滑到1830年的29.8%,再下滑到1860年的19.7%;而英國則從1800年的4.3%,激增至1830年的9.5%,並於1860年以19.9%的份額首次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


鴉片戰爭的失利,不能歸結於中國上千年不變的皇權政體與英國數百年不變的君主立憲政體之間的區別;也不能歸結為同為明君的康熙、雍正、乾隆與克倫威爾、維多利亞的執政能力差距。這一轉變的根本原因,在於工業革命迸發出的生產力的驚人提高,而非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單在18世紀5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英國紡紗業的機械化,使生產力提高了300至400倍,長期統治世界的中國棉布,就被更價廉物美的英國布淘汰了。換句話說,由於在「工業革命」中落後,當西方工業化時,中國卻被市場淘汰,不可避免地非工業化了。


GDP世界第一的清朝為何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暴打?


中國究竟弱在何處?


退一步講,在1840年,上億中國農民的物資總產量仍能讓500萬英國工人相形見絀,但他們產出的大部分都作為生活必需品消費掉了,難以用於大規模軍事行動(這類行動,不管是在漢代全盛時北伐匈奴,還是在明代全盛時鄭和下西洋,都被證明是難以為繼)。英國經濟史學家阿什頓,刻薄地點評了這一千年困境:「這種亞細亞的標準,這種無機械裝備的恐懼,就是那些只增加其人數而沒有經歷一場產業革命的人的命運」。


英國究竟強在哪裡?


在這一點上,與處於舊時代的中國相比,已步入新時代的英國是強大的,它強就強在擁有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經濟、軍事等方面的一切優勢。如果用數據來說明,英國在1870年消耗了1億噸煤,相當於800萬億大卡能量,足以供養8.5億成年男子整整一年。而英國只有3100萬人,另外這8億多人份的能量,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用于軍事用途,又能在世界上其它國家掀起怎樣的風暴?[詳細]


無力回天的「天朝上國」


所以,在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眼中,「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瘋狂的戰船」,之所以能維持「天朝上國」的體面,不過是因為統治者手腕高超,「僥倖出了幾位能幹的船長」,但最終「將分崩離析,朝不保夕。即使不會馬上沉沒,也是像殘骸一樣隨流東西,最終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遠不可能在舊船體上修復」。他的預言,在鴉片戰爭乃至整部中國近代史中,一一應驗。


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覲見清朝乾隆皇帝馬戛爾尼所進自來火鳥槍冒犯馬戛爾尼使團的中國人被處刑


在耆英、伊里布與璞鼎查簽署《中英南京條約》的南京東北方向約1000公里,是東亞另一個重要國家日本。鴉片戰爭之後,日本也遇到了與清朝一樣的麻煩:1853年,美國軍艦駛入東京灣,日本被迫和平開國,之後就是日本史上的重大轉折——明治維新。


但是清朝與習慣於低頭的日本不同,它是一個自信滿滿的「天朝上國」,儘管垂垂老矣,也不相信會不敵區區「英夷」。在見識過英軍「船堅炮利」的廣東,一張民間布告表達了近代大多數中國人的感情:「除你們的船是堅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強大的以外,你們還有什麼其他本領嗎?」「如果不徹底消滅你們這些豬狗的話,我們就不是頂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國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軼聞密檔 的精彩文章:

國軍中將黃維曾向這人道歉:對不起,沒有打好仗,讓你們吃苦了!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人眼中的中國第一美女竟是她?
虛擬的世界,英國三分之一年輕人拒絕OOXX
鴉片戰爭:一個小花招,清朝皇帝和英國女王全被耍了
鴉片戰爭爆發前,英國人繪畫的清代十大刑罰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英國漢學家眼裡的鴉片戰爭
兵乓球起源於英國,卻被中國在世界上稱霸
英國在澳洲犯下的屠殺暴行 人類唯一的一次人種滅絕
二戰中,英國為何突襲冰島
二戰時,法國和英國曾有一場奇怪的戰鬥,雙方零傷亡
爆笑GIF:英國達人秀碉堡的一幕
世界最好宮廷鐘錶在中國 英國藏品最誘人
龍獅之爭:中國為何打不過英國了?
世界第二種航空母艦:這技術英國人首創 美國也沒研究出來
英國「冰航母」曾震驚世界:見證了一代人的智慧
中美核大戰在英國首映 美軍官一語驚人
此地原屬中國領地,獨立後與英國作戰,英損失比鴉片戰爭慘的多
晚清政府真正被打痛:英國畫師筆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時,清朝大吏打算用猴子讓英國人全軍覆沒
驚!英國人眼中的中國人原來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