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英國漢學家眼裡的鴉片戰爭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英國漢學家眼裡的鴉片戰爭

>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英國漢學家眼裡的鴉片戰爭


清末鴉片館裡吸食鴉片的婦女。在英國漢學家藍詩玲看來,英國人也對鴉片戰爭懷有深深的內疚,內疚有時讓人道歉,有時讓人自辯,英國人選擇了後者。(CFP/圖)


創造「鴉片戰爭」這個名字的,是一個英國記者,目的是諷刺英國政府的不道德行為。

「對英國人來講,這是國恥,是我們最不應做的事。」撰寫《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漢學家藍詩玲(Julia Lovell)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常因這場戰爭而愧疚,同時又努力保持冷靜。2016年3、4月間,在《鴉片戰爭》中文版推出半年多後,藍詩玲來到中國,這不是她第一次來華。


中國歷史學家茅海建在2007年曾邀請藍詩玲到北京大學做了三四個月訪問學者。她與很多中國近代史學者進行學術交流,一邊閱讀茅海建的名作《天朝的崩潰》,一邊去圖書館、檔案館搜集資料。


《天朝的崩潰》中的幾處細節,令藍詩玲印象深刻。書中寫到的三元里抗英,使她發覺,清朝並不是統一的整體。這本書總結道,奮起反抗的民眾意在保衛家園,「而不是投身於一場保衛祖國的戰爭」。


在另一個故事中,伯麥、義律等英國將領遭遇颱風,流落小島,花了一大筆錢請村民送他們回澳門。村民們並不關心戰爭,倘使他們把這些外貌特徵明顯的「番鬼」送交官府,鴉片戰爭可能結局大變。

回國後,藍詩玲開始搜集英文資料。經過兩三年撰寫,《鴉片戰爭》於2011年1月定稿,當年夏天出版。很多英國讀者反饋,自己原來不了解鴉片戰爭。藍詩玲發現,英國人更關心大英帝國在印度、中東、非洲的行為,他們的遺忘與中國人的牢記對比鮮明。因鴉片戰爭,西方產生「黃禍論」,中國人則開始反省自身的「民族病」——鴉片戰爭從清政府眼中不起眼的「邊釁」,逐漸轉變為「中國近代歷史的悲慘開端」。


藍詩玲起初在劍橋大學學習歷史。其間,因為短暫學習自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的中國歷史,她對中國的文化歷史產生興趣,決定轉系。


大學三年級,藍詩玲如願轉去中文系。從那時算起,她對中國的興趣已經超過20年。她的普通話發音標準,用詞不確定,隨時查問訂正。談起中國,她口中不時蹦出「國內」這個詞,似乎在用中國人的方式思考。1997年,藍詩玲第一次來中國,到南京大學的中美中心學習一年。那時她剛從劍橋大學本科畢業,歷史、中文各讀兩年。


在中美中心,藍詩玲遇見了歷史學家高華。高華跟藍詩玲談中國在1949年前後的變化,1980年代的「文化熱」等話題,是第一個向她介紹中國現當代文化的中國老師。藍詩玲用中文撰寫畢業論文,題目是198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對諾貝爾文學獎的看法。高華擔任導師,為她介紹了很多一手、二手資料,以及研究途徑。回英國讀研究生,藍詩玲選擇的題目相近,但研究範圍擴大到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


經過劍橋大學的碩士、博士、博士後階段,藍詩玲赴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任教,仍定居於劍橋。藍詩玲覺得守著劍橋大學圖書館很幸福。這家圖書館是英國的「版本圖書館」之一,英國出版每種新書,都送去備份。那裡中文書很多,可以登錄中國的論文期刊資料庫。研究有需要,她還可以提出購書申請。

藍詩玲已經做了十五六年的翻譯工作,英譯過韓少功、朱文、張愛玲、閻連科、魯迅等中國作家的小說。英國讀者看翻譯作品比較少,但她發現,從中文翻譯成英文的書,數量慢慢在增加。藍詩玲去年開始研究中國作家張承志。她覺得張承志是個獨特的人物:認同「文革」時期的信仰和理想,有伊斯蘭教背景,在1980年代出名,寫小說強調個人主義和浪漫主義。「這三種因素可以存在於同一個人,非常有意思,我主要想了解他的複雜性和多元性。」藍詩玲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研究鴉片戰爭研究對藍詩玲影響深遠。「撰寫一部關於鴉片戰爭的著作,幾乎改變了我對於中國的每一個先入之見。」她在中文版序言中寫道。



必須用鴉片掙錢戰爭就必須打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查理·義律在藍詩玲的書中多次出現。藍詩玲看過中國電影《鴉片戰爭》和《林則徐》,覺得有助於了解義律這個「黑暗」的角色。在片中,「義律是個淫蕩的惡棍,妄圖用鴉片奴役中國人民」。


當時,義律在英國國內其實並不受歡迎。《泰晤士報》的評論曾詛咒:「義律的腦袋、身軀和四肢也應該被分割為一千個圓柱體,以警告他所有的家人。」藍詩玲寫道,戰後幾年,義律的對手琦善都認為他真被砍了頭,哀嘆:「命真苦啊,可憐的義律。他是個好人。」

義律是廢奴主義者,也反感鴉片貿易及鴉片商,藍詩玲寫到了他的複雜:「既有帝國主義者的野心,也慣於投機取巧;既有責任心,又於心不安;既偽善,又自欺。」義律自辯在為「一場正義的、必需的戰爭」而戰鬥,又強調:「不要忘記,導致這場戰爭的中國當局的行為……是由英國臣民方面的嚴重錯誤造成的。」因為觀念、職位、訴求的衝突,義律的言行舉止相當矛盾,與中國人對他的一貫印象相去甚遠。類似的認知差異,在兩國交往過程中源遠流長。


南方周末:啟蒙運動時期,歐洲人對中國抱有仰慕之情,但英國在鴉片戰爭前出現了普遍的反華情緒,主要原因是什麼?


藍詩玲:很重要的原因是經濟。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失敗以後,參加這個使團的人對中國的判斷,形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他們中很多人寫過對中國不大寬容的遊記或者報告、彙報。巴羅的例子很典型。他對中國的文化、政治,包括中國的外交政策非常輕視,甚至可以說蔑視。這些作品出版後,對英國有比較大的影響。美國歷史學家何偉亞(James L.Hevia)寫過一句話,意思是:英國人是用文字、用筆把中國消滅了。


說中英矛盾的根源是經濟、貿易,是因為清朝不願意答應英國對兩國貿易的那些要求,導致馬戛爾尼等人說了那麼多對中國不滿意的話。

何偉亞有些觀點值得注意。簡單說,英國人沒有資格譴責清政府不願意答應他們的要求。那時候的英國人覺得,他們所謂自由貿易或經濟有普遍性。說實在話,這只是他們自己的一個系統。清朝有什麼理由要服從這個系統,跟著英國人做事?


我很認同,每個國家都有主權,要控制自己的經濟、貿易。如果清朝人跑到英國,向他們提一些要求,英國政府可能也不會答應。


南方周末:這些變化,其實反映了英國或歐洲自己的變化?


藍詩玲:是的。下學期我要開一門課,講中西關係或中西交流的歷史,大約從1600年講到當代。這門課的一個基本角度,是西方怎麼看中國。西方人對中國的觀點,常常不說明中國內部的什麼問題,而更能說明西方人有什麼樣的心情、心理狀態。


南方周末:英國講貿易,清朝維持自己的朝貢體系,是否可以說,這種兩國的不同理解,是戰爭爆發的原因?


藍詩玲:當然。英國主張的國際系統和清朝所主張的對外系統,都覺得自己有普遍性。那時候的英國人看待中國有局限性,有非常強大的自我中心主義,不願意從清朝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比如,清朝不願意讓外國人學中文,進入廣州城,或者在更多地方居住。英國人把這看做地地道道的排外,看做清朝非常驕傲的反應。但清朝不一定這麼看,這是出於一些安全的考慮。


清朝並不排外。為了保護、增強自己的權力,他們吸收了歐洲很多不同國家的因素和影響,可以說比較務實。他們不是漢族人,但吸收了孔孟之道,還有蒙古、西藏的因素。康熙皇帝讓傳教士做製造武器、繪製地圖等非常有用的事情。


南方周末:你在書中講到,當時英國在印度、阿富汗面臨很多外部問題要處理,那這場戰爭是不是存在一些偶然性,本來可以避免呢?


藍詩玲:戰爭里有很多複雜、曖昧的因素,不過我一再強調,基本根源一清二楚,就是貿易、經濟、鴉片。英國政府不願意放棄從鴉片里得到的利潤和金錢,一定要趁機把鴉片合法化。這是他們比較重要的目標。


英國人讓印度人種鴉片,鴉片處理後可以送到中國去,在中國用賣鴉片的錢買茶葉。茶葉送到倫敦,在私人購買之前,英國政府要收取關稅。用關稅做什麼呢?很大部分用來發展英國的海軍,沒有海軍當然就沒有大英帝國。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鴉片貿易與大英帝國的權力和存在,有太密切的關係。


到1839、1840年,英國議會、政治家還在考慮要不要調兵去中國。有人提出:算了吧,不做鴉片貿易,我們應該另找收入控制印度——賣鴉片的錢,有一部分用來保護英國在印度的政府。但是他失敗了,大多數聲音還是覺得,沒法放棄用鴉片掙錢。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是有必然性的,裡面有太多國家利益。


對英國人來講,這是國恥,是我們最不應該做的一件事情。


南方周末:誰起了「鴉片戰爭」這個名字?


藍詩玲:第一次創造和使用這個名字的,是一個英國記者,應該是1840年或1841年。這個名字,是為了諷刺英國政府的不道德行為。


南方周末:為什麼《南京條約》沒涉及鴉片,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天津條約》有所涉及?


藍詩玲:根據英文資料,《南京條約》未涉及鴉片,主要因為當時中國官員不願意討論這個問題。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英國人已經下決心,一定要把鴉片合法化。主要是這個原因。


南方周末:為什麼兩國在1909年達成禁止鴉片的協議?


藍詩玲:一方面是清末的反鴉片運動;此外,大概在1870年代開始,英國有個非常活躍的反對鴉片的運動,差不多在同一時代,英國國內的鴉片也被禁止了。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英國漢學家眼裡的鴉片戰爭


藍詩玲認為鴉片戰爭是英國的「國恥」。(南方周末記者 宋宇/圖)


原來英國人不了解鴉片戰爭 英國漢學家眼裡的鴉片戰爭


義律(Charles Elliot)在當時的英國並不受歡迎,媒體詛咒他應該被分割成一千個圓柱體。實際上他是一個複雜體的結合,他本人也反感鴉片貿易。(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漸忘鴉片戰爭 要麼是故意要麼是懶惰


語言一直給鴉片戰爭的研究帶來麻煩。或接觸有限,或囿於英語水平,中國學者對鴉片戰爭的英文資料掌握不多。而1960年代以來,英語世界中能兼顧中英文資料,以分析鴉片戰爭脈絡和細節的學者也不多。


近四十多年,英語世界的學者研究鴉片戰爭,主要依靠議會和英國外交部的文件、出征中國者的回憶錄,以及傳教士的書信等。「如果沒人把中文資料翻譯成英文,他們自己很少去中國搜集資料。」參加講座時,藍詩玲對讀者們說,「在這方面,我也許可以做點工作,讓更多英國人關心當時到現在這一百七十多年,中國人怎麼看這場戰爭。」


南方周末:討論鴉片戰爭,英國人有沒有更多地論及道德問題?


藍詩玲:有。打不打仗,在英國國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不少人覺得,英國不該打鴉片戰爭。很多英國人對於這件事非常反感,不願接受。也許可以說,從1840年一直到現在,很多英國人心中對鴉片戰爭深感內疚。內疚有時讓一個人想道歉,有時也讓人自我辯護。當時,他們不說這是「鴉片戰爭」,而說是「中英戰爭」。很多生意人或政府官員為這場戰爭辯護,是想讓中國人開眼界……


他們把這種貿易看做一種極端的自由,自由、文明等很多東西就混在一起,當然很虛偽。


南方周末:這場戰爭最根本的特徵是鴉片,但英國人討論時用的是文明、自由貿易等字眼,這其實是一種話語策略?


藍詩玲:完全是。書里一個比較基本的觀點是:從鴉片戰爭開始,以後的西方觀察者看中國的時候,陸陸續續地吸收了這樣的策略,內心非常矛盾。一些英國觀察者提出,是中國使他們去打仗。我覺得,他們創造出了一個「中國」。何偉亞較早的一本書,《懷柔遠人:馬戛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提到,這個過程從18世紀末就已經開始了,不僅僅是鴉片戰爭才開始。


南方周末:1845年,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為什麼會展出林則徐的蠟像?


藍詩玲:我覺得一個重要原因是表達因打敗中國而產生的驕傲和自豪。在英國人原來的想像中,林則徐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很有威權的人。他們覺得,1842年把中國打敗了,把林則徐的蠟像放到倫敦,可以表現出林則徐並沒那麼可怕。


南方周末:為什麼後來英國人對鴉片戰爭的記憶那麼模糊?


藍詩玲:要麼是故意地要把它忘掉,要麼是一種懶惰。這不是最近幾十年的一種遺忘。為了了解英國人怎麼看待這場戰爭,我調研過英國的歷史教科書,最早是19世紀末的。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有很多老教科書,直到19世紀末,這些英文教科書都會承認鴉片戰爭,有時候放在引號裡面,或者會說「中英戰爭」。一般來講是在談香港的時候,因為教科書要介紹英國為什麼有這塊殖民地。教科書向學生介紹,英國通過鴉片戰爭佔據了香港。


但是,20世紀初,我看過的教科書突然開始說,英國「得到」了香港,莫名其妙。當然,最近幾十年出版的英文教科書會很坦率地談鴉片戰爭。不過我想請讀者注意,20世紀初,英國國內有一種「把鴉片戰爭忘掉」的趨向。


我也在中國研究了一些從晚清到民國,甚至1949年以後的教科書。我去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檔案館以及北師大的圖書館,它們有很多很老的教科書。我同時從中國的角度去了解,中國人對鴉片戰爭的了解有什麼樣的演變。


南方周末:英國教科書的說法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藍詩玲:寫這些教科書的人已經不在了,我不了解。但是,我覺得可以把這看做遺忘的開端。20世紀初,很多英國人對中國的態度,是非常蔑視中國,或懷疑中國要侵略全世界。我覺得裡面有一些來自鴉片戰爭的內疚感。他們非常害怕中國要侵略西方,出現了「黃禍論」。很多西方觀察者知道英國在中國做過壞事,擔心中國以後向英國報仇。


由於「黃禍論」,中國人移民到英國、美國和法國,要面對太過殘酷的種族主義。想了解這種氣氛,可以看老舍在1920年代寫的《二馬》。老舍還可以寫得更極端一些。對於在英國的中國人,那個時候確實很殘酷、很困難。


南方周末:華裔學者黃宇和認為你「若隱若晦地高呼中國該打」,你注意到這種批評了嗎?


藍詩玲:沒有注意到。我絕對沒有這樣的意思。這應該是黃教授對我個人觀點的一種誤會。我在書里和這次採訪多次提到,英國之所以打鴉片戰爭,是因為要追求和保護自己的政治、經濟方面的利益、權利。我做歷史學家,沒法為這種不道德的行為辯護。面對這種威脅,清朝要自我保護,要反抗大英帝國的擴張野心是完全合理的。


鴉片戰爭是很可能引起爭議的主題。我每次出書,沒法做到權威,但要按個人能力盡量去了解。寫作一本書,你才真正開始處理對某一歷史事件的理解。雖然不可能完美,但還是稍微有一點點進步。我想盡量做到的,是不要把這場戰爭寫得太情緒化。雖然冷靜很困難,但歷史學家應該盡量客觀。關鍵在於,歷史學家能不能看大量第一手資料,然後把意思反饋或表達給讀者們,讓讀者自己去處理內部的矛盾。中國人在鴉片戰爭中是受害者。這場戰爭的後果太嚴重了,必須盡量了解戰爭的意義或脈絡。

您可能感興趣

鴉片戰爭,英國人最後最無奈的選項
英國侵藏戰爭經過
此地原屬中國領地,獨立後與英國作戰,英損失比鴉片戰爭慘的多
英國留學生活之英國人的讓座方式
英國歷史學家後院建戰壕還原一戰前線生活
關於英國的未解之謎,法國人幫你問了,英國人羞辱了
中國學生留學英國可以飛哪些英國機場?
英國廚師挑戰「世界最辣泡麵」結果匪意所思了
GDP世界第一的清朝為何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暴打?
中國留學生搶了英國人的飯碗嗎?
鴉片戰爭時,清朝大吏打算用猴子讓英國人全軍覆沒
教科書上說沒有投降派中國就能戰勝英國,中國真能打贏鴉片戰爭嗎
美國海軍陸戰隊要女權,遊戲玩家正在把「英國脫歐」當做致命病毒
銀川英皇留學:話說英國留學 地鐵你要了解
世界最好宮廷鐘錶在中國 英國藏品最誘人
英國脫歐不好留?這些英國大學專業和城市拯救你
英國留學:那些不愛發拒信的英國大學,不了解影響留學!
英國:電影《戰馬》木偶作品亮相倫敦國家劇院 骨架逼真帥氣
英國人也蝸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