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演義》講的到底是啥?

《三國演義》講的到底是啥?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三國演義》被很多人當成權謀教材看,提到三國就是權術、厚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之類的術語,好像《三國演義》就是權謀的代名詞。


《三國演義》講的是權謀嗎?如果不是,它講的又是什麼呢?


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是皆大歡喜的喜劇。然而,四大名著,無一例外,全是悲劇。《水滸傳》,死的死,傷的傷;《紅樓夢》,樹倒猢猻散,家破人亡;《西遊記》,全被精神閹割,被招安;至於《三國演義》——四大名著當中,論悲劇性,以它為最。

水滸一百單八將,本是天罡地煞,人間大鬧一場,算是下放歷練,合該有此一劫;紅樓男女主人公本來也是天上的,下凡親歷花花世界,類似於上山下鄉搞鍛煉;西遊師徒四人,各個都有通天背景,誰也不是凡人;而三國群英,基本上都是肉眼凡胎,正因為他們離人間更近一些,煙火氣更濃一些,悲劇色彩也更多一些。


《三國演義》猶如一幅場面恢弘的歷史畫卷,氣勢雄偉,開篇就點明了主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裡說得很清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三國群英活動的時代背景。


時代是何其動蕩,何其宏大,即使是英雄豪傑,在滄海橫流的宏大背景中,也渺小得如同萬壑一滴,太虛一羽。在這一「分」一「合」中輪迴的必然趨勢,已然渲染了悲劇性的故事基調——你再英雄,再厲害,也無法逆轉時代啊!換句話說,《三國演義》描寫的,就是渺小的人在蒼涼動蕩的時代里的掙扎。


提到三國,三大巨頭不能不提。這三個人,一個比一個悲劇。

《三國演義》講的到底是啥?


劉備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概括——坎坷。三大巨頭,他是唯一一個白手起家的人。黃巾起義之後,他投身軍旅,直到將近60歲有奠定霸業。在這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他東奔西跑,疲於奔命,先後投靠毌丘毅、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雖然失敗是家常便飯,但憑藉堅定的理想和百折不撓的意志,他邁過了所有的坎坷,殫精竭慮地打下了自己的基業。然而,好景不長,關羽兵敗被斬,張飛也被內奸所害,劉備一怒之下與孫吳開戰,招致慘敗,最終凄凄惶惶地病逝白帝城。奮鬥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家底,短短兩三年就打了水漂,兒子劉阿斗又扶不上牆,偉業歷兩代而亡。你說劉備是不是悲劇得很?


《三國演義》講的到底是啥?


如果說劉備的悲劇是因為決策失誤而造成的突如其來的悲劇,那麼曹操的悲劇就是走投無路式的悲劇。在小說里,剛出場的時候,曹操雖然狡黠,但是並不壞,出任洛陽北部尉,他棒打權貴;董卓亂政,他獻刀行刺,事敗逃亡;諸侯討伐董卓,他又奮起響應......關於曹操,小說里有一句宿命意味深重的話說得好:「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從「合」到「分」的時代趨勢已經註定了他的命運,他的「奸」是「亂世」註定的。他是想做一個能臣的,但是越變越壞的時代已經註定了他必然會成為「奸雄」。


隨著小說情節的推進,經歷了越來越多的爾虞我詐之後,曹操果然如預言所說的那樣,一步步踏上了奸雄之路。一方面,他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早年匡扶漢室的理想,步步為營地力挽舊時代的危局;一方面,他用盡心機,把持著已經扶不上牆的漢帝,精明狡詐地與各路諸侯王周旋。所以,他在小說里的形象是矛盾的,與孫權和劉備相比,他的形象也是最為有血有肉的——他有改朝換代的機會,但是難以割捨的「能臣」情結,又阻止他捅破這層窗戶紙,他躍躍欲試,又猶猶豫豫,他的一隻腳踏進了新時代的大門,另一隻腳卻永遠陷在舊時代的泥潭。他的一生,就是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掙扎彷徨的一生,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搖擺不定的一生。他一輩子機關算盡,到頭來卻栽到了更善於算計的司馬懿手裡,一生辛辛苦苦創立的基業被子孫毀於一旦。你說悲不悲劇?

《三國演義》講的到底是啥?


劉備的悲劇是一失足,曹操的悲劇是逼上梁山,他們的悲劇,基本上都在劇情的中後期。而孫權,從一開場就註定是悲劇。


孫吳的第一代領導人孫堅和第二代領導人孫策,都有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雄心壯志,而孫權不同。孫策遇刺之後,臨終對孫權說,開疆拓土你不如我,看家守成我不如你。這可以視為對孫權的褒獎,也可以視為孫策的無奈——實在是沒人了,只能將就著用。對於孫權,這未嘗不是一個悲劇。在孫堅與孫策手裡,孫吳的國策是爭鋒,到了孫權手裡,國策就變成了抗衡。之所以說孫權的悲劇是註定的,是因為一方面他是趕鴨子上架,另一方面,儘管他並沒有問鼎中原的雄心,也沒有逐鹿天下的實力,更想偏安一隅,但是大環境沒有給他提供偏安一隅的條件。弱肉強食的亂世,江東註定是碗里的肉,區別只在於這塊肉最後落到誰肚子里。從這個角度來說,孫策的遺言可以換一種說法,或許是:孫吳遲早藥丸,你盡量拖著,多活一天算一天。也或許是:老弟,你出門打架不行,就好好看家,等將來我們家出一個能出門掐架的,你再交班。


孫權出任孫吳第三任領導人的時候不到20歲,一開始他做得還是不錯的,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千軍萬馬之中遙望孫權麾蓋,由衷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就是對他最大的褒獎。執政中期,孫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在曹劉之間搞平衡外交,遊刃有餘。然而,到晚年,他狂性大發,昏聵亂政,倒行逆施,尤其是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顛三倒四,搞得離心離德。孫吳雖然不是在他手裡滅亡,但是離滅亡也差不多了,更糟糕的是,孫權的子孫不成器,家門都看不住,談何出門掐架!如果九泉之下相見、孫權見到父兄,第一句話應該是「老爹,老哥,我給你們丟臉了」。受父兄託付,而毀父兄基業,禍國殃民,你說悲不悲劇?


表面上看,三國最大的獲益者是司馬懿(嚴格地說,他只有一半屬於三國,並不是真正的「三國人」)。他就像一隻機警狡詐的狐狸,聞風而動,見獵而出,隱忍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才在晚年剷除曹氏宗族。然而,小說里對他各種矮化,各種嘲弄,各種戲謔,以至於許多人一想到司馬懿,第一印象就是一個臉皮厚、壽命長的老烏龜。好歹也是一個政治家,卻被小說家如此嘲弄,受千夫所指,在後世留下惡名。

當然,可以說這只是小說家之言。但是即使在正史里,司馬懿也很悲劇,甚至可以說比曹、劉、孫更悲劇。雖然晉國在短時間內一統九州,結束戰亂,但是不到30年就發生了八王內鬥,其兇殘乖戾之亂象,是前所未有的,更為悲劇的是,趁著司馬家不成器的子孫內鬥,胡人南下亂華,在中原燒殺搶掠,釀成了一場彌天大禍,成為歷史上最為血腥黑暗的一幕。


曹、劉、孫的政權雖然滅亡了,但是那是時代從「分」到「合」的趨勢中難免出現的結果,而司馬家的短命政權呢?一大家人表面上其樂融融,背地裡卻不遺餘力地想把自己人搞死,不是亡於大勢,而是因為勾心鬥角而自取滅亡。司馬懿苦心孤詣地給一個帝國打基礎,他的子孫卻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就把他的心血糟踐精光,連他本人也受到牽連,被後世百般嘲弄,你說司馬懿悲不悲劇?羅貫中黑他,豈非無因?


曹、劉、孫、司馬是悲劇,其他人也是各種悲劇,僅以蜀漢為例:關羽光明磊落,一生忠義,卻死於陰謀詭計;張飛力敵萬人,卻在睡夢中毫無反抗地死於宵小之手;趙雲忠心耿耿,智勇雙全,卻終生不得大用;馬超雄姿英發,卻家族慘遭屠戮,寄人籬下,英年早逝;黃忠勇猛絕倫,遇明主卻已遲暮;龐統巧計百出,卻死於粗暴的亂箭攢身;馬謖本為丞相接班人,卻因街亭之敗而一夜間落入人生低谷;姜維有心報國,卻無奈大勢已去,狂瀾難挽……還有諸葛亮,一生以智謀而名,最後卻在秋風蕭瑟的五丈原,發出催人淚下的愴然悲嘆——天命難違。對於一個自負才智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是何等絕望。


《三國演義》講的到底是啥?

表面上看,這都是個體的悲劇,再深究,則是時代的悲劇,是個體在時代和命運的洪流中被吞噬的悲劇,而這種悲劇是無法避免的。所以說,《三國演義》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悲劇,是一個英雄豪傑在抗爭中走向滅亡的大悲劇。這裡沒有成功者,基本上全都是失敗者,不管你用的是陽謀、陰謀,還是其他雜七雜八的權謀,全都是以悲劇收場。它告訴我們的並不是權謀,而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時代不像話,再怎麼抗爭也是悲劇。


那些口口聲聲說《三國演義》是權謀教科書的,跟著這些失敗者學的是哪門子權謀?跟著失敗者學,有啥好學的?如果非得學權謀,那得跟著成功者學,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你看,喜羊羊各個都有一手,智勇雙全,總是能打敗灰太狼,這才是成功者的權謀呀!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過邊界 的精彩文章:

呂布的死,可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關羽關二爺有多能打?
您可能感興趣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難道《三國志》就真的是正史嗎?
當年《三國演義》的角色都是誰演的?看到關羽那個笑成姑婆
出來混的,為什麼一定要讀《三國演義》?
《西遊記》里的這些人,到了《三國演義》,你能認出幾個?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難道《三國志》就能代表正史嗎?
《三國演義》中關羽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麼?
徐庶真的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你被騙了!
三國眾人如果看到《三國演義》會有什麼反應?
《水滸》寫了那麼多人物,卻排在《三國演義》《紅樓夢》的後面!
三國秘聞:《三國演義》最痛心的地方在哪?看完你就知道了
三國最聰明的人其實是劉禪?我們都被《三國演義》給騙了!
《三國演義》里有哪三不明?
中國歷史上的五個三國演義,你都知道嗎
為何說《三國演義》不是史詩而只是演義
為什麼央視《三國演義》是神作,看這些表情和眼神就知道了
《三國演義》也就這十個故事!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到底被過譽到什麼程度?
拋開《三國演義》,歷史上的趙雲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的真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