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難道《三國志》就能代表正史嗎?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難道《三國志》就能代表正史嗎?

最近小編在寫關於三國方面的歷史,發現評論中有很多的朋友都在說《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能當做正史來看,要想真正了解三國的歷史,應該去看陳壽的《三國志》,言辭之間多有些鄙視看演義小說的朋友。

其實在小編看來,《三國志》也未必就能夠代表正史,也存在著黑蜀國的事情。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難道《三國志》就能代表正史嗎?

首先《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晉國的大臣,晉國又是因為取代了魏國而得的天下,所以《三國志》一書是尊魏國為正統的。如此一來就不免美化曹魏,而醜化蜀漢以及東吳兩國,將他們同列為造反派。

《三國志》分別為曹操、曹丕、曹睿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只記載了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後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看到沒有,只有傳,沒有紀,另外從全書的篇幅來看:《魏書》30卷,約佔了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20卷,佔據了三分之一;《蜀書》15卷,大概只佔了五分之一。

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難道《三國志》就能代表正史嗎?

到了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了話本、戲曲以及民間傳說,另外再結合陳壽的《三國志》以及裴松之註解的史料,根據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創作了《三國演義》的前身《三國志通俗演義》。這當中是尊蜀漢為正統的,所以美化了蜀國,尤其是美化了諸葛亮、關羽等人,如此一來就必須醜化曹操,這和《三國志》中突出曹操,就必須醜化劉備、關羽、諸葛亮是一樣一樣的。

接著我們再來看作者陳壽本人,他和諸葛亮是世仇,而且他的老師還是投降派。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難道《三國志》就能代表正史嗎?

據《晉書·陳壽傳》的記載,陳壽原本是蜀國人,師從同郡的譙周,就是那個勸劉禪投降的人。譙周后來因為勸劉禪投降有功,被封為了陽城亭侯,遷騎都尉,散騎常侍。而我們的陳壽卻在宦官黃皓的打壓下,官職越來越小,試問能不記恨嗎?

再者他的父親原是馬謖手下一參軍,後來馬謖被諸葛亮所斬,其父也受到牽連被處以髡刑(將頭髮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罰,是一種恥辱刑),另外諸葛瞻(諸葛亮的兒子)又輕視他。所以陳壽在為諸葛亮立傳時,寫道:「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在帶兵和謀略方面並不擅長,沒有對敵的才幹,至於諸葛瞻只是擅長書法,他的名聲要遠勝其才能,議論的人因此輕視他。

都說《三國演義》是小說,難道《三國志》就能代表正史嗎?

這明擺著就是私人的泄憤嘛。所以說我們在讀《三國志》的同時,一定要把裴松之的註解給帶上。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現如今能看到的歷史都是人寫的,都不是客觀的,所以說不管正史也好,野史也罷,只要是對自己有用的,就不要太過糾結。

編後:公眾號古歷小軍(gulixiaojun)同步開通啦,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歷小軍 的精彩文章:

劉備為何要娶劉璋的寡嫂為妻,還立其為皇后,原來是為了這個
孫權手下的五大將,雖沒有「五虎將」知名度高,但戰功也不小
揭秘:當年北方尚未穩定,曹操為何急於南征的根本原因
三國最睿智的女人,西晉開國元勛羊祜是她侄子,曾勸弟盡忠職守
西晉十大開國名將,沒有最強,只有更強,第一當之無愧

TAG:古歷小軍 |

您可能感興趣

有人說《斗羅大陸》和《魔道祖師》代表著國漫崛起,你覺得呢?
《陸貞傳奇》《花千骨》《女兒國》趙麗穎的這些代表作一定要看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國旗的意義嗎?五星究竟代表著什麼呢?
看完《國家代表》,我都替韓國平昌冬奧羞愧
在聯合國中國代表可講漢語,為何日本卻講英語?原因令國人驕傲!
世界各國的國旗都代表什麼意思,你知道幾個呢
為何在聯合國中國代表可講漢語,而日本講英語?原因讓國人驕傲
筆記小說的代表作——《世說新語》
為什麼在聯合國會議上中國代表說漢語,而日本代表著說英語呢?
如果說邁克傑克遜代表美國,權志龍代表韓國,他可以代表中國
聯合國大會罕見一幕,多國代表拍桌子怒斥美國:你別說話!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家庭諺語俗話》「句句經典」
如果你沒看過《斗羅大陸》,你一定不知道這些東西代表的含義!
敘事詩《秋思》,一首絕句為什麼能成為張籍的代表作?
文徵明最有名的小楷代表作,你知道是哪三篇嗎?
韓國學者聲稱孔子是韓國人,確實有一定道理,但不代表結論正確!
憨豆代表英國,邁克爾傑克遜代表美國,那哪位明星可以代表中國呢?
WEY和領克誰才是國產豪華品牌的代表?看完你就知道
亞運會想排獎牌榜第二?看完你就知道韓國代表團目標並不小!
趙孟頫小楷代表作《無逸》,章草《急就章》,行書《歸去來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