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建文帝逃亡到莆田九華山頂「為帝為仙」


建文帝在莆陽大地上把建文四年推延到「建文八年」,演繹了中國最早的「一國兩制」的歷史


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究竟是「自焚」?還是「出亡」(逃亡)?甚至「出亡」到海外去?600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近,一位農民工憑鄉愁研究、破譯、發現了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建文帝逃亡到莆田九華山頂「為帝為仙」!


莆田九華山,俗稱「仙公山」。是北干山脈主峰,海拔741米。是莆田城邊的名山、大山。四周山勢高峻,易守難攻,是理想的用兵之地。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圖1)莆田九華山,俗稱「仙公山」,是莆田民眾心目中的仙山。

(農民工/文 莆陽老山/圖 本圖片轉自「莆陽老山」新浪博客)


九華山頂有一座石構的「仙公廟」。周圍層巒疊嶂,素有「九華疊翠」的美譽,是莆田傳統的「二十四景」之一。


九華山上分布著下垞、林山、象峰三個行政村幾十個村民小組。1926年創建中共莆田第一個黨團混合支部的陳國柱先生及其胞弟——馬共先驅之一的陳國楨烈士就來自下垞村。


九華山下是廣闊的興化平原,瀕臨東海。莆田這座「海絲」沿線城市,就坐落在山海之間。


據《莆田縣誌》記載,莆田九華山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叫「陳岩、陳岩山」。在什麼時候?為什麼被更名為「九華山」?當地史料沒有說明。

鮮為人知的是,莆田九華山還有「寧山」、「覆舟山」、「象峰」的隱稱。


「寧」是南京的別稱。隱稱寧山,暗示莆田九華山也是「南京九華山」;


「覆舟山」是南京九華山春秋時期的稱謂。在六朝時,覆舟山就是皇家花園,被稱為「樂游苑」。隱稱覆舟山,暗示莆田九華山也是「皇家花園、樂游苑」;


「象峰」,源自佛教歷史上的一個著名典故。據記載,在古代印度,乘坐象輿(騎坐在象背上)是最尊貴的出行方式。唐玄藏在古印度那爛陀寺學習時,因刻苦學習,深刻領悟佛教教義真諦而享受到了極其崇高的待遇,旅行可以乘坐象輿。在當時那爛陀寺一萬多名僧眾中,連玄藏在內,只有十個人享受到這種殊榮。隱稱「象峰」,是暗示有一位像唐玄奘一樣的高僧大德,乘坐在「象峰」(莆田九華山主峰)這頭「象輿」上。


此外,當地還有「南京頭」、「南京寶殿」、「四方城」、「青蛙山」、「鐘山」等與南京及明孝陵的一些建築名稱相同的地名、山名。

莆田九華山頂「仙公廟」山門、廟門、雲端殿石(圓)柱、圓覺院(現被改為「紫竹院」)院門等早期遺留下來的對聯,其實是悼念「仙公」的輓聯。


「德誡(今「誡」字被改成「被」字)蒼生千古遠,仁施下界萬家安。」山門(「天門」)的輓聯頌揚廟裡「仙公」高尚的品德和實施的仁政;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圖2)莆田九華山頂「仙公廟」原山門(門額為「天門」)。

(農民工/文 莆陽老山/圖 本圖片轉自「莆陽老山」新浪博客)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圖3)莆田九華山頂「仙公廟」新山門。對聯「德誡蒼生千古遠」中的「誡」字被改成「被」字。 (農民工/文 偉凡/圖)


「為帝為仙惟此至高無上,有山有谷如何欲去還留。」廟門(「天衙雲路」)的輓聯指出,這位「仙公」是一位皇帝。他曾在九華山頂流連忘返。因為他在九華山頂當皇帝、做神仙,所以,莆田九華山頂就是天下最高的地方;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圖4)莆田九華山頂「仙公廟」原廟門(門額為「天衙雲路」)


(農民工/文 莆陽老山/圖 本圖片轉自「莆陽老山」新浪博客)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圖5)莆田九華山頂「仙公廟」的新廟門。


(農民工/文 偉凡/圖)


「峯疊九華朝帝闕,岩垂千載夢仙人。」雲端殿石(圓)柱上的輓聯指明,雲端殿是「帝闕」,是這位皇帝、「仙人」居住的地方;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圖6)莆田九華山頂「仙公廟」中的雲端殿。雲端殿前些年被拆掉、重建。殿門兩側「祇亭、迴避,免進、素服」八個字類似於「入寺須知」。


(農民工/文 偉凡/圖)


「南海頭陀尋舊海,西天尾處見新天。」圓覺院(今被移到別處,並改成「紫竹院」)的輓聯暗示,這位皇帝還有「頭陀」(和尚)的身份。而且是從「南海」(普陀山)到莆田來的。目的是為了「尋舊海」(找回過去擁有的很多東西,即東山再起重新當皇帝的意思)。最後,這位皇帝、頭陀、仙公在莆田「西天尾處(泛指九華山頂,特指圓覺院)見新天(「覺悟」的意思)。」


建文帝失蹤之謎的謎底被揭開!


(圖7)今莆田九華山頂「仙公廟」中的「紫竹院」。歷史遺留下來的名稱叫「圓覺院」。圓覺院前些年被拆掉,在別處重建成今天這個樣子。門額雖然被篡改,但對聯(含筆跡)還是原來的。


(農民工/文 偉凡/圖)


中國歷史上有哪位皇帝到過莆田?還居住在九華山頂的「帝闕」里「為帝為仙」?最後在莆田「西天尾處見新天」了呢?


當地一戶村民曾經在深山裡一處關隘遺址上開荒時,挖到一塊刻有唐代著名詩人(僧)寒山(寒山子)五言詩「又見出家兒,有力及無力。上上高節者,鬼神欽道德」的石碑。碑上銘文還說,引用該詩比喻建文帝是上上高節者,形容建文帝高尚的道德情操。這塊石碑當時被埋回原地。


據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


在翰林院編修程濟等人的勸說下,建文帝遵照爺爺朱元璋臨終前為防建文帝有朝一日「臨大難」而準備的「逃亡預案」,以「應文和尚」的身份,在九個近臣、隨從(經研究,其中一個為建文帝的女兒)的追隨下,從皇宮經「鬼門」逃亡。


在鬼門外的河岸邊,建文帝等人被秘密守候在河上的神樂觀道士王升接應到了神樂觀。這時,天快黑了。


隨後,吳王(建文帝的三弟朱允熥)教授楊應能(應能和尚)、監察御史葉希賢(應賢和尚)等另十三個「從水關御溝而行」的近臣、隨從也趕到了神樂觀。


建文帝等人「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後失蹤……


經研究,建文帝等人「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後,秘密逃往南海普陀山。建文帝這個「應文和尚」因此多了個「南海頭陀」的雅號。


這就是朱元璋生前為防建文帝有朝一日「臨大難」而為建文帝安排的後路,到遠離大陸的南海普陀山當一輩子的和尚。


但年輕的建文帝要「尋舊海」。帶著公主及一幫近臣、隨從從南海普陀山逃到今莆田九華山區。在當時莆田政府、民眾的支持下,建文帝等人在九華山區及周邊白沙、新縣、庄邊、大洋等鎮的山區里,建造了一大批生活、生產、軍事防禦等設施。有些遺址上至今還鑲嵌著「建文四年……」的奠基石。


建文帝等人還利用「海上絲綢之路」從九華山下經過的便利,在今西天尾鎮碗洋村創辦了「碗窯」(瓷器廠),在林山村開墾了六、七千畝茶山等「外貿出口」企業、基地,籌集反朱棣、反永樂朝廷的經費。


西天尾鎮碗窯、茶山遺址等,見證了莆田作為「海絲」沿線城市重要物資集散地的歷史。是莆田參與「海絲」申遺的活見證。


當地還有多方「建文八年……」的摩崖石刻。「建文八年」,是史學新發現。見證了中國最早「一國兩制」的歷史。


莆田九華山,儼然是建文帝的一部「秘密史書」。


建文帝逃亡時已成為和尚,崩(涅槃)後為什麼卻被莆田民眾當做「仙公」(道士)呢?


建文帝失蹤後,朱棣派出大批人馬在海內外(包括鄭和前六次下西洋)遍行搜索建文帝的下落。追隨建文帝逃亡到當地的一幫近臣、隨從,為了自己和莆田建文先民們的安全,很智慧地沿襲莆田陳岩、陳岩山自漢代流傳下來的「仙公」傳說,把建文帝當做「仙公」,把建文帝的「帝闕」當做「仙公廟」,借殼上市。


眾所周知,朱棣上台後,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三十五年。下令銷毀建文朝廷的所有檔案記錄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旅遊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建文帝失蹤千古之謎終於解開了,一本「家譜」曝光建文帝藏身之所
建文帝朱允炆失蹤之謎
建文帝的削藩之路為何失敗的那麼徹底?
建文帝失蹤之謎:扮和尚逃出,年老時曾回宮?
探秘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最終下落之謎
建文帝失蹤之謎終於被解 朱允炆後人述說流亡皇帝的真相
建文帝下落之謎:建文帝是誰?建文帝朱允炆藏身處曝光
揭秘: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終下落之迷
歷史探尋:揭靖難之役與建文帝生死之謎
歷史懸案之謎—建文帝是怎麼死的?
歷史謎案:揭秘建文帝朱允炆真的被燒死了嗎?
建文帝的百年失蹤之謎終於被解 朱允炆後人述說流亡皇帝的真相
歷史上至今為謎的失蹤案:明建文帝被皇叔朱棣奪權後究竟去哪了?
建文帝失蹤之謎今天得以揭曉。真想出人意料
建文帝下落之謎困擾了人們六百年,現在,謎底揭曉,真相水落石出
明建文帝朱允炆生死下落之謎
建文帝的兒子 朱允炆之子的下場如何?建文帝生死之謎
建文帝下落之謎,專家從一古墓中找到答案,給出四個理由證明
兩部古籍比靖難之役早八百年,卻解開建文帝下落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