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王建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王建紅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沒有領袖的團體——就近原則


我們生活在團體社會,尤其中國人,從幼兒園、小學開始,「集體主義精神」就貫穿在玩耍、讀書、做操、甚至吃飯之中。


集體主義並不只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很多動物都有極強的集體主義精神。陸地上的螞蟻、蜜蜂、非洲大草原遷徙的角馬,天空中的大雁、椋鳥,海洋中的鯨魚和每年在海水和淡水之間洄遊的大馬哈魚……它們都是團體行為的動物楷模。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圖 1 羅馬上空的歐洲椋鳥(王建紅拍攝於義大利羅馬)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圖 2 羅馬上空的歐洲椋鳥(王建紅拍攝於義大利羅馬)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圖 3英國格雷特納小鎮上空,每年冬季,傍晚,歐洲椋鳥在小鎮上空盤旋(52qixiang.com/news/2014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圖 5哥倫比亞河內陸河流盡頭的大馬哈魚,疲憊而安寧,它們產下卵之後,便在這裡終息。(王建紅拍攝於美國波特蘭)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這些動物的集體主義精神絕不遜於我們的國慶閱兵方陣,最神奇的是它們的群體沒有領袖,「人人」平等,卻高度統一。而我們人類的群體倘若沒有領袖,將是一團散亂的烏合之眾。為什麼動物的群體能夠如此協調,彷彿是一隻動物在行動,而不是成千上萬隻動物在行動?

義大利科學家站在羅馬博物館樓頂,對入冬之後,每天傍晚在羅馬上空肆意狂舞的歐洲椋鳥(European starlings, Sturnus vulgaris)進行錄像分析,重現 3D 模型,最終得以揭秘。謎底可能令你大吃一驚,群鳥們履行著一條非常簡單的原則:彼此只看周圍大約 6 只同伴的行為,只要和它們保持一致就行。於是,我們看到,羅馬上空的歐洲椋鳥,像巨大的禮花爆炸,在空中綻放,卻彼此牢固地粘在一起。隨即又像一朵遊動的雲,飄到其他地方,繼續綻放……


仔細想一下,這個規律和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隔理論」有雷同之處。1967 年,米爾格蘭姆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證明,世界上所有互不認識的人,最多只要通過 6 個中間人,就可以互相知曉。到了 2000 年後,依然有學者通過互聯網證實地球上兩個完全陌生的人,建立社交網路的最短路徑平均只需要 6 個人。Jon Kleinberg 在數學模型上也證明了這個理論,稱之為「小世界現象」。


當我們把自己看作是一隻一隻鳥兒,最多通過另外 6 只鳥,便可以任意和其他人構建聯繫,這樣的網路使我們不禁感嘆「世界真小」!這個小世界也存在於我們大腦神經元的微觀網路中。


魔鬼的瞬間變身——逃避原則


電視上報道的蝗災很可怕,模樣醜陋的飛蝗組成浩浩蕩蕩的大軍,所向披靡,它們停留之處,一片狼藉……這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災害」。然而,蝗蟲並非總是露猙獰,它們平時是草叢裡可愛而害羞的螞蚱,頗受小朋友的喜愛。是什麼原因使它們搖身變成蝗蟲「敢死隊」呢?

好奇的科學家對會遷飛的蝗蟲(Locusta migratoria)進行了研究,這種蝗蟲獨處時是綠油油的大家閨秀,遷飛時是土黃色的敢死隊。早先它們被認為是兩個物種,直到 1921 年,才被俄國科學家證明是一個物種,但是有兩個形態。


揭示蝗蟲魔鬼變身的實驗很有趣:在一個有限的場地中,當蝗蟲數量是 20 只時,蝗蟲各自往不同的方向自由走動或跳躍,此為無序狀態。當蝗蟲數量增加,達到 60 只時,有序的群體行為出現,蝗蟲開始朝著一個方向移動,在場地里打圈。實驗中,一位博士後意外發現錄像結束時,少了一隻蝗蟲。他十分驚訝,在蝗蟲群變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他把錄像帶倒回去放,結果發現,蝗蟲在互相碰撞中,情緒變得惡劣,繼而相互撕咬,從素食者一下變成了兇猛的肉食者,最後一隻同類斃命,被吃掉了。


如果是碰撞促使蝗蟲發怒,那麼,它們身體哪一部分負責感受擁擠,從而誘發憤怒呢?用畫筆或鋸齒刷輕輕刮刷蝗蟲身體的各個部位,一分鐘刷一次,持續四個小時。最後人們發現,當刷子持續刷蝗蟲的後腿,它們變得異常焦躁。而刷其他部位時,它們一般會後退,躲到一邊。說明,蝗蟲的後腿是它們魔鬼變身的開關之一。


後來,科學家又發現 5- 羥色胺這種在牛奶中含量很高,可以安神,與人類焦慮、抑鬱相關的神經遞質,調控著蝗蟲的魔鬼驟變。最後,人們恍然大悟,原來蝗災的發生很可能是因為蝗蟲彼此害怕被吃掉,所以拚命向前飛。當後面的蝗蟲追趕前面的蝗蟲,前面蝗蟲的後腿受到劇烈「刮刷」,它們便情緒高昂地向前狂奔。於是乎,浩浩蕩蕩的蝗蟲大軍形成。此時,它們的體色從柔美的綠色變成日本軍服的土黃色,殺氣騰騰,急不可耐。而罪魁禍首就是——因為恐懼。


大雨過後,植物萌動,大批蝗蟲同時達到成年期,此時,過分的擁擠造成彼此咬食現象,為了逃生,大批蝗蟲開始烏雲般結集,起飛,你追我趕,像瘋了一樣。可見,蝗災並不是蝗蟲有意為之,而是為了生存的不得已之舉。

這可謂團體擁擠的陰暗面。就像人群,密度稀疏時,大家彼此離得很遠,像氣流一樣閑散,每個人都很可愛。但是一旦異常擁擠,密度加大,氣流變成水流,繼而變成固體,流動阻滯,踩踏事件發生。每個人都可能迫不得已變成可怕的兇手,其唯一的動機是逃離恐懼。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圖 7 蝗蟲的體色,左側是單獨餵養的蝗蟲,體為綠色,性情溫順。右側是在擁擠狀況下飼養的蝗蟲,體色發生了變化,性情開始暴躁(引自文獻圖片)。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圖 8 用畫筆刷蝗蟲的後腿,將使獨居而溫順的蝗蟲性情變得暴躁。綠色、黃綠、黃色、紅色依次表示畫筆刷該部位導致暴躁的程度,從弱到強,刷綠色部位不導致暴躁(引自文獻圖片)。(Stephen J. Simpson and Gregory A. Sword. Locusts, Current Biology, 2008,Vol 18 No 9, R364-366.)

螞蟻的最佳路徑——節省原則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螞蟻行走的路線,它們從巢穴外出覓食,總是走一條捷徑,而不是四面八方到處尋食。它們怎麼知道哪一條路最短最有效?它們看得見遠方嗎?——顯然不可能,丁點大的螞蟻即便站起來,也只能看到前方一點點距離。那麼,你會說,它們是靠信息素來導航。的確,信息素是重要的標記,就像小狗走到路邊要翹起後腳,撒尿標記一樣。但是,這麼多螞蟻,它們如何準確辨別信息素呢?原理也很簡單!


三個極簡規則,看懂動物,也看懂人類
圖 9 從左至右,依次是 A,B,C 路線,可見中間的 B 路線最短,信息素塗抹得最濃,最終,螞蟻只選擇 B 路徑

起初,螞蟻外出時,並無明確目標,所以,它們分兵出發,我們假設它們有三個小分隊,A 隊走了不歸之路——那條路上什麼也沒有。幾小時之內,回來的螞蟻很少;B 隊走了不久就發現一塊餅乾,可能是小朋友吃餅乾時不小心掉了一塊。B 隊螞蟻 5 分鐘到達餅乾處,迅速把餅乾渣搬運回來,撂在巢內,馬上又出發,2 小時內可以往返 12 次,也就是說,信息素在這條路上來回塗抹 24 次;C 隊繞了幾個彎,最後也發現了餅乾,但速度比 B 隊慢一些,單程需要 15 分鐘,2 小時來回 4 次,信息素塗抹 8 次。一段時間之後,螞蟻邊走邊留下的信息素在三個隊伍中明顯不同,彷彿一隻蠟筆,在三條路線中反覆塗抹,B 路線因為螞蟻高效,蠟筆來回塗抹得最粗,也就是說,這一條路線的信息素最濃。

接下來,擁有小小腦袋的螞蟻,開始往中間 B 路線集中,原因非常簡單:被濃厚的信息素所吸引。於是,B 大道信息素更濃,更多的螞蟻奔赴 B 大道,螞蟻大軍逐漸集中,最後就只有一條隊伍了。


這也是我們在爬山的時候,經常會看見橫空出現的一條捷徑,「因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條路」。和螞蟻的信息素類似,不過我們人類是靠眼睛,小螞蟻靠的是辨別化學物質——信息素的濃度。


人類的物資運輸,快遞發放,以及汽車導航等其實也是履行這個簡單原則,首選近距離。這也是最為節省能量的辦法。


可見,動物氣勢磅礴的團體行為,雖然參與者眾多,卻井然有序,只要履行一些簡單的原則就能做到。種種發生在動物的團體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均能覓見蹤跡。了解動物的行為,便能洞察我們人類行為的進化軌跡。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好玩!下載App接著看 (????) ?


再逛逛吧 ˊ_>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真正的視覺創意,看看你能看懂幾個?
此文,一般人看不懂,看懂的人不一般!
此文,一般人看不懂,看懂的人不一般
此文一般人看不懂,看懂的人不一般
一張圖看懂人性的不同,看看你是哪一種人!
三個經典「逆襲」故事,讓你看懂創意的力量
乍一看,有些看不明白的照片,你是否都看懂了?
看懂熟人的五條潛規則!
超隱晦的創意廣告你能看懂幾個?看懂的都拍手叫絕!
只有過來人才能看懂的十一句話,你看懂幾個?
一組只有成人才能看懂的插畫,你看懂了幾幅?
經典廣告案例,你能看懂幾個
你能看懂這些圖片嗎?看得懂的就表示你看懂了社會,懂了規則
一些有深意的心理圖,你能看懂幾個?
很難看懂的動漫盤點,你看懂了嗎?
這些電影至少得看兩次!重看一遍才能看懂所有細節
五張詭異的心理測試圖,很多人認真看都沒有看懂,你來挑戰嗎?
金毛特喜歡看電視,如果不給它看就鄙視你!你一個狗真能看懂?
十張極具諷刺意味的圖片,你都看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