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王思潮:享受仰望星空的快樂

王思潮:享受仰望星空的快樂

王思潮:享受仰望星空的快樂

王思潮在紫金山天文台雙筒望遠鏡控制台前。蔡小川拍攝


■本報記者 袁一雪


他不僅是隕石研究領域「狂熱分子」,也是國內UFO研究中有專業背景的第一人。他從四十多年前就開始了UFO的研究,並在退休後也從未停止。

2014年,美國NASA發射的探測器菲萊成功登陸彗星67P,這一壯舉牽動了全球天文學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心,紫金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也是其中之一。他最期待的就是菲萊能夠對彗星67P上的樣品實地深入分析。因為這小小的樣本可能幫助解開地球起源之謎。而這也是王思潮在紫金天文台從事天外隕石研究的初衷。


熟悉王思潮的人都知道,他不僅是隕石研究領域「狂熱分子」,也是國內UFO研究中有專業背景的第一人。已經77歲的王思潮,從四十多年前就開始了UFO的研究,並在退休後也從未停止。


與星星結下不解之緣


王思潮是廣東省廣州人。新中國成立後,王思潮參加了1957年舉行的全國高考,並憑著優異的成績成為當年廣東省高考狀元,走進了北京大學。

「我在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對歷史感興趣;到了初三,我遇到了一個很好的數學老師,就覺得數學很有意思,邏輯性很強;高一的時候,研究生畢業的校長教物理,我又覺得物理很有意思。漸漸,我的數學、物理成績越來越突出,所以高考的時候我就在物理系、數學系裡選。後來選了物理系,因為物理系的課程里還包含數學,這樣就把我的兩個特長都包括進去了。」作出選擇的王思潮,開始了在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習。


沒過多久,系裡新開了天體物理專業,老師將系裡的一個班的學生全部轉到天體物理專業,王思潮在那裡正式開始了與星星的不解之緣。


1963年,畢業後的王思潮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天文台,從觀測工作做起。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王思潮開始關注國外對於太陽系及地球起源的研究,「我發現,當時不論是英國、美國還是前蘇聯的專家都將目光放在太陽系現狀特徵的研究,缺乏46億年之前太陽系及地球誕生時期的資料,他們的學說有隨意性。」王思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時我調查發現隕石是46億年前太陽系及地球誕生時期最原始的天文『考古』樣品。」所以,時年31歲的王思潮首先在我國天文界開始了隕石的研究。


巧合的是,當年在江蘇省東台縣下了一場隕石雨。這是王思潮第一次與隕石親密接觸。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對隕石越來越著迷,並在其後的幾十年間,與同事一起開始了10次對隕石的科學考察,共收集到幾十種隕石樣品。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在我國發現的、唯一的碳質球粒隕石。雖然這塊寧強碳質球粒隕石從外表看起來與一塊石頭並沒有明顯不同,但王思潮說,通過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出其中的區別。


「這些隕石早在太陽系剛形成時就存在了,它們比地球更古老,從他們身上可以找到太陽系形成的依據。」王思潮解釋道。

迷上UFO


王思潮對於不明飛行物(UFO)的接觸要稍晚於與隕石的結識。1971年9月的一個傍晚,揚州北部與揚州南部的兩位天文愛好者,分別在兩地同時驚異地觀測到了一次奇異的天象——一個滿月大小的螺旋狀發光物出現在西北夜空。同一時間,身處北京大興縣黃村的另一位天文愛好者也觀測到了同樣的奇觀。


當這些目擊報告彙集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時,剛巧送到王思潮手中。通過對幾份目擊報告的科學分析,王思潮發現它們可以相互驗證,那麼就說明這個不明發光物是真實的,並不是什麼光學幻覺。但是,依據多年對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觀測經驗,他得出結論,這不是已知的天文現象。但一時間他也難以作出科學的解釋。而這個無從解釋卻客觀存在的物體,激發了他堅守幾十年的另一項研究——UFO。「我對富有挑戰性的、未知的都感興趣。」王思潮告訴記者。


自創定量分析方法


從那一年開始,王思潮開始關注各地出現的UFO現象。在進行持續深入的調查研究後,王思潮試圖將UFO研究這個遊走在科學邊緣的研究,通過科學的方式來解釋。

「人類應該去探索一些奇異現象。國際上針對UFO從上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雖然晚了二十多年,但是我們並沒有落後,反而有突破,比如螺旋狀飛行物,我推斷肯定有飛行器一邊旋轉一邊噴出物質來,後來證實了。」王思潮表示。經過他深入調查研究後,認定有約十起螺旋狀UFO與奇異飛行器有關。


而這結果與王思潮首創的使用系統定量分析方法密不可分。比如,通過不同地點觀測的報告可以分析出被觀測到的是天文現象還是奇異飛行器產生的現象。比如,在1995年7月26日晚22時0分至25分出現的光團狀UFO,我國十多個省市都有人目擊。


王思潮從天文台收到的50多份觀測報告中挑選出26份較高質量報告作進一步調查和定量分析,並使用球面天文方法分析計算了這次UFO的飛行高度為(1460±60)公里,其速度很低,僅為0.29±0.05公里/秒,遠遠低於第一宇宙速度,向西飛行距離為430公里,且平行於地面。這反映這種飛行器可能有反引力的奇異特性,這種能力是人類現在尚未掌握的,所以它有可能是外星飛行器引起的現象。


不過,一直以來,關於UFO的研究尚未被納入國家層面,所以王思潮一直是業餘進行相關調查研究。王思潮的專註,讓「業餘」研究也有所收穫。他對我國UFO的五篇論文已先後在2005年世界UFO大會和2007年上海UFO科學論壇會上發表,並應邀作邀請報告和特邀報告。2009年5月他在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發表《開普勒望遠鏡升空隨想錄》,闡述了探索UFO對探索地外文明的意義。

「我認為從事UFO這種研究需要研究人員持用開放的態度和科學的態度做,而不是總使用現有的認知對它進行分析。」王思潮表示。2011年,8月20日晚,天空中出現了巨大的光團狀的物體,雖然當時有的學者提出可能是火箭發射的現象,但通過王思潮的調查數據得出結論,這也可能是一起外星飛行器引起的現象,而且數據和綜合分析的強力支撐讓提出異議的學者也不再發聲。「因為我還親身遠赴山西呂梁市侯台鎮目擊地,向兩位目擊者詳細調查,我的調查和數據綜合分析做出來更細緻,不僅可以計算出它在什麼高度在哪裡出現,還能分析整個事件產生的機制。」王思潮解釋道。


希望國內的UFO研究走向世界


如今,王思潮依然活躍在UFO研究第一線,雖然已經77歲,但他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對於他來說,UFO讓他獲得了開放性思維。「開放性探索UFO,認識事物一定要重視事實依據和科學依據,另外就是不能局限於人類已知的知識解釋。」


而且,雖然愛好者眾多,但國內承認UFO的業內人士並不多,從事研究的業內人士就更是鳳毛麟角。為了更方便交流,王思潮利用微信創建了UFO交流群,並和朋友一起建立了中國UFO研究網網站。


對於未來,王思潮準備將他的研究內容翻譯成英文,並且在英文網站上公布,與國外的學者進行交流。「另外,就是在考慮接班者的人選,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投入到UFO的研究中。」王思潮告訴記者。


今年,杭州圖書館科技分館準備辦UFO展覽,其中有UFO研究成果,將展示給大眾。「我還打算寫一本書,專門闡述外星文明和UFO。」王思潮表示。


他,一直享受著仰望星空的快樂。


《中國科學報》 (2016-04-01 第2版 人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雲層阻礙地外生命探索工作
宇宙射線或賦予木星大紅斑顏色
科學家研發出自我清潔紡織品
盲眼魚像蠑螈一樣在岩石上行走
霧裡看花「新粒子」
您可能感興趣

導演張肖:躺在溝渠里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 思索未來
仰望浩渺星空,思世間之萬物
為什麼帶魚喜歡「仰望星空」?
萌王EX迷宴之暗:仰望星空使魔圖鑑
仰望蒼穹六張最佳的星空攝影圖
陪孩子仰望星空,但合適的觀星望遠鏡你會挑嗎?
遙望星空,尋找最亮的你
從火星到智慧家庭 一個「星空仰望者」的傳奇旅程
《三體》劉慈欣:敬畏頭頂星空,並時常仰望
仰望星空 放飛幻想
星空親子樂園歡迎你!
和孩子一起「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感悟宇宙浩瀚,體會自然之美!
朴燦烈近照曝光,網友:喜歡你的星空藍!
燃情夏日,旅遊人齊聚——禾木星空營地圓一場追逐星空的快樂之旅
滿懷敬畏點亮靈魂,讓清澈的眼神投向深邃星空
哈勃望遠鏡眼中看到的宇宙星空!太震撼!
動漫星空圖 你是否和我一樣 喜歡在黑夜裡仰望星空 回憶讓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