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大明天子建文帝的悲涼人生及其失蹤之謎






易道禪






【一】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中國的歷史有一句振聾發聵的話,叫做「崖山之後無中國,煤山之後無華夏。」意思是宋朝的崖山之役血染海疆,有骨氣的中國人不是戰死就是投海自盡,此後的元朝不能算作正宗的中國;明朝崇禎帝雖然生性懦弱無力回天,但他絕不投降滿清軍隊和流寇匪軍,選擇在煤山上自縊,這也是一種做人的骨氣,且是滿清入關前中國人最後的骨氣,此後的清朝也不能算作傳統的中國。那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且歷史觀似乎也存在問題,但終究說明一個實質:氣節與骨氣是中國人最後的底線。崖山的君臣們做到了,煤山的末代天子也做到了。





其實,大明王朝不必等到末代天子,實際上早就潛伏著丟失華夏精神的危險。兩百四十二年前,一場「靖難之變」(也叫「金川門之變」)就將中國人的骨頭和氣節橫掃一空,方孝孺之後,剩下的多是諂媚、猥瑣的臣子和文人,自此帝王專制禁錮下的空氣竟然渾渾噩噩延續了兩百多年,不過也終究滅亡於自掘墳墓的明朝體制。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我這篇文章涉及到的中心人物是「靖難之變」的主角明朝天子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因為開國皇帝明太祖的去世而被架上了皇帝寶座,說是架上乃是因為不合皇帝繼位的常規而鴨子似地被推上了烤火架。朱允炆登基時才二十來歲,很年輕很稚嫩。他的周圍還有幾個皇叔虎視眈眈地窺覷著帝王寶座。按常理,太祖的幾個兒子都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可偏偏太祖就立了皇太孫為皇位繼承人。老實說這不是一個明智之舉,皇位理應由有能力又能掌控大局的人來接管,你將他交給一個娃娃,那些個自視雄傑的皇二代豈能容得下沒有功勞的皇三代?因此,朱允炆這個年輕的皇帝業已潛伏著巨大的政權危機和生命危機。






可是朱允炆並未洞悉這個未來趨勢,還雄心勃勃的搞起改革來。雖說建文帝很年輕很稚嫩,但他是有思想的,也是有智慧的。爺爺朱元璋真是老糊塗了,人家秦始皇的最大功勞就是廢除分封制,削掉各地諸侯的實權。可朱元璋卻偏偏要推行分封制,將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全部分封為藩王——這時的藩王已相當於先秦時代的諸侯。建文帝還在做皇太孫的時候就已經清晰地觀察到各地被封的藩王擁兵自重野心勃勃,中央政權似已四面楚歌面對著重重疊疊的巨大威脅。






年輕的建文帝血氣方剛,立馬施行政製革新,讓陳腐僵化的朝政出現一片生機,給官民營造了一個比較自由的環境。新政期間,建文帝實行惠民政策,重視農業生產,減免稅賦,興辦學校,鼓勵學術自由。並對各級官員進行考核,時時「約談」,發現問題就「雙規」。並成立了相當於「中紀委」的「採訪史」,專門組成了二十四個「紀檢組」分別巡視二十四個分封藩地,表面上是體察民情民意,暗中則是在搜集各地藩王的動向。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在建文帝看來,對中央皇權的威脅不是外邦的騷擾,而是那二十四個皇叔蓄意謀反的可能性。於是開始著手削藩。削藩從現實和長遠看都是對的,但是方法卻很有問題。這主要是建文帝 的那幾個智囊水平太差,出的計策太低級。建文帝的老師黃子澄建議先削掉幾個勢力弱的藩王,再逐漸收拾強大的藩王。這實際上等於給了其他實力雄厚的藩王一個警醒,並有充裕時間來作抵抗準備。等到建文帝下決心對燕王朱棣實行削藩時,時機已經錯過。窺伺著皇帝大位的燕王朱棣早已羽翼豐滿,趁機揭竿而起,對建文帝宣戰。燕王則以「清君側」的名義號令天下,發起了史上著名的「靖難之變」。






今天看來,朱允炆還是太年輕了,革新時大刀闊斧,博弈時優柔寡斷,沒有把握好最有利時機。而那些老傢伙智囊們多是儒家文人,智謀太柔弱。若換上一個道家文人作智囊,結局斷不會如此悲涼。譬如,若要下得狠角色的決策,隨便安排一個歡誕的大慶日子,邀集二十四藩王赴京,搞一個「鴻門宴」,在一場布局中就可藉機解除兵權或除掉隱患。結果是偏要在戰場上兵戎相見,以一帝對眾藩王,結局可想而知。歷經四年血雨腥風的內戰,叔叔燕王朱棣獲得最終勝利,從北京打到南京,年輕的侄兒皇帝朱允炆卻不知去向。






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就此失敗,而建文帝的下落從此成為一個歷史懸案。






【二】






建文帝是生是死,成了一個謎。雖說有記載朱棣為他舉行葬禮,但後人多不相信,因為那是朱棣自己的說法,不是史官的說法。朱棣為了盡快稱帝,當然要迫不及待地宣布建文帝已自盡於大火中,如此可以合理合法地迅速登上皇位。後人不相信的是,既然朱棣禮葬了皇帝,那麼建文帝的陵墓在哪裡?再不濟也有個墳墓吧?而今既無陵墓遺址也無墳墓蹤跡,怪不得後人難以相信火焚之說。






史書語焉未詳,倒是民間野史卻熱鬧得很。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裡了?從史料上看,燕王朱棣並沒有抓到侄兒朱允炆,只說他自焚燒死於宮中。而民間的說法,建文帝的去向就有十多種。大致不外三大說法:


一是說他逃到海外去了,後來朱棣還曾派鄭和七下南洋或西洋,據說就是為了搜尋建文帝。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二是說他化妝潛逃到深山老林去當了一個苦行僧,從此浪跡天涯。三是說他化名隱蹤在一處洞天福地做了一名住持道士,自此潛心習法,道法天成。






逃到海外的說法幾乎不可信。朱棣大軍與各藩王大軍四處鐵壁合圍,早斷了中央軍出海的通道,更別說皇室一家人,幾令插翅難飛。那麼不論是說他出家當了和尚還是當了道士,總之是出家了,或者是隱匿民間為平民了,這一點幾乎是公認。但是,僅僅說他當了僧人道士這個事情,就有無數種「傳說」。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建文帝在燕王朱棣圍城之後,逃不能,死不能簡直一籌莫展此時忽然跑來一個太監告訴,太祖朱元璋臨終前曾經交給他一個密匣,叮囑他如果皇太孫朱允炆今後遇到危難,可以打開這個匣子。建文帝聽後急忙老太監取來密匣,打開一看,裡面裝有三套袈裟,三張度牒,一把剃刀三張度牒上分別寫著應賢、應能、應文三個名字。應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應賢、應能分別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葉希賢楊應能。匣中還有一封信,告知他們怎樣從密道中出逃。建文帝一行果真按照密匣指引逃出了被朱棣軍隊佔領的皇宮。這是各地傳說中的第一要素,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逃出宮門後去的方向,各地就有各地的傳說故事。






我們來梳理一下各地傳說中關於建文帝當了哪些地方的和尚及道士——






江蘇普洛寺說。這個說法是因為《明史·姚廣孝傳》和《胡傳》里均記載得有建文帝離開紫禁城後被一僧司所救,並將其藏身於江蘇吳縣的普洛寺內。此時的建文帝心如死灰,索性削髮為僧。此後圓寂於吳縣的穹窿山,終年46歲。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湖南龍池寺說。這個說法是因為永州新田縣龍池寺遺址大觀堡遺址發現了記載有建文帝削髮為僧的碑刻,疑為建文帝避難之地。云云。






浙江東明寺說。這個說法是因為《錢塘縣誌》記載有建文帝親歷東明寺的文字,並有建文帝的塑像和他曾親手栽的牡丹和桂花為證。






浙江蘭溪東山古寺說。這個說法是因為寺內有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塑像,塑像旁還分別立有伴帝出家的楊應能、葉希賢兩人。寺內還記載有建文帝寫的幾首詩,其中一首這樣寫道:「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不知何。唯有群鳥早晚朝。






貴州高峰寺說。這個說法是據《平壩縣誌》記載:安順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山寺內齋堂地下有一個藏身洞,洞中有建文字樣,疑為落難的建文帝藏身之地。云云。






福建福州雪峰寺說。這個說法是根據明朝學者查繼佐的《罪惟錄》,說建文帝出逃到福州的雪峰寺為僧,後來還與鄭和巧遇。建文帝勸鄭和利用手中的軍隊造反,鄭和猶豫並含淚告別,建文帝不敢在雪峰寺繼續呆下去,便離寺它去。






福建寧德支提寺說。這個說法似乎印證了上面雪峰寺的說法。寧德蕉城區金涵鄉的考古發現,稱支提寺內的袈裟是建文帝的,同時也聲稱有鄭和的資料。並信誓旦旦地說建文帝最後出亡的是寧德支提寺,宣告明朝第一謎案破解。






雲南梨花村說。這個說法是因為在昆明東郊宜良縣有一梨花村首發《梨花村志》,內容涉及建沐護送建文帝亡滇的悲壯歷程及建立梨花村的來龍去脈。






有說建文帝到過泉州開元寺,有說建文帝到過武昌羅漢寺,等等不一。和尚說膩了,乾脆說起當道士了——






江西三清山說。這個說法是說建文帝化名詹碧雲在道教名山三清山隱匿,最後做了三清山三清宮的住持道士,號稱全真道人。「詹道士」不僅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修築身後陵墓、大量修建石雕、大量石刻楹聯等留下一系列可供後世解密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有學者揭秘出建文帝的蹤跡和歸宿與三清宮緊密相連。






湖南九嶷山說。這個說法是說建文帝在金川門之變後被神樂觀道士李聞舉救走,到達湖南九嶷山。《致身錄》記載建文帝「享道士夜餐」,且九嶷山又是道教傳統文化名山,建文帝自然只能以道士身份隱匿在該地區。據說在當地的下灌村、鴨婆洞村、塘下洞村等村落都有關於「廢帝」的傳說,甚至說這個「廢帝」還做了不少好事。






【三】






這麼多傳說,總是不那麼令人信服的,而且還總是自相矛盾。這麼多地方都時不時的冒出新發現,甚至宣稱明朝第一謎案業已破解。結果仔細一看不僅沒破解,反而還更加撲朔迷離。這就跟全國眾多地方爭某某歷史名人的故里故居,其動機和理由簡直是一模一樣。結果爭來爭去,某某歷史名人反倒無家可歸了。






我發現在建文帝逃亡或藏身之地中涉及到眾多的省份,唯獨沒人提及的地方恰恰是被歷史學家們遺漏的重慶市。實際上,重慶市是建文帝真正逃亡、隱居及最終的歸宿之地。重慶有那麼多建文帝遺迹和遺址,卻不被史學家們所關注,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事實上,建文帝逃出皇宮後即輾轉反側流亡到巴蜀。今天的重慶,就是當年的巴國渝州也即四川省的一部分。建文帝逃亡巴蜀的渝州地區,不是孤證,起碼周邊有十多個地方,存在著民間有口碑流傳,地方志上有記載的建文帝遺址。至少我本人親自考察到的建文帝落難的遺址遺迹就有三處——






一是在重慶北邊的龍興古鎮的龍藏寺;





二是在重慶西郊的磁器口古鎮的寶輪寺;



三是在重慶南邊的南溫泉景區的建文峰。






這三個地方於建文帝的逃難是有緊密聯繫的。






在重慶渝北區的龍興古鎮,關於建文帝的故事是這樣的——燕王朱隸以「清君側」為名,率兵從燕京揮師南下,歷經四年烽火攻破皇都金陵。皇宮起火,建文帝乘機出逃,喬裝僧侶,避難入川。永樂帝朱棣疑建文帝逃匿,連年派兵四處偵緝,以防後患。建文帝取道太洪江,察覺後有追兵將近,便躲進一寺廟,藏於神龕下的石洞中。入洞衝破的蛛網,後經蜘蛛補結,陣風吹過,又將足跡掩蓋,使蛛網粘灰。追兵到隆興場搜索至此,見廟貌殘破,滿地塵封,洞結蛛網,便以為是人跡未到之地,隨即向蜀地和貴州方向追殺而去,建文帝因而得以脫險。後世將建文帝脫險的寺廟加以培修,命名為「龍藏寺」,隆興場更名為「龍興場」,而太洪江也因而更名為「御臨河」。龍興古鎮上的「第一樓」手跡傳為建文帝親筆書寫。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還有一些故事繪聲繪色。比如有一天,建文帝逃難到隆興場附近的統景溫塘峽,在渡口的船上偶然遇到告老還鄉的杜景賢,君臣邂逅悲喜交集,建文帝向老臣訴說了自己的遭遇,老臣萬分悲慟,便在峽口深山老林中為前帝建廟棲身,是為「龍藏寺」。建文隱居廟中,常駕一葉輕舟沿著景色如畫的溫塘河看山觀景。此溫塘河即重慶後來大名鼎鼎的統景溫泉風景區,也即後來的「御臨河」上游。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此後,有說建文帝為躲避追兵往北逃向鄰水縣,有說往西逃向重慶磁器口古鎮。這裡我取西逃之說,因為如果建文帝往北走了,磁器口古鎮就不會有眾多關於他的傳說故事。






重慶沙坪壩區的磁器口古鎮,一直流傳有建文帝削髮為僧逃亡寶輪寺的故事。至今,在通往嘉陵江邊的巨大牌坊上還書寫著龍隱門三個大字。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使磁器口增添了一份皇室的傳奇色彩 相傳為躲避永樂帝的追兵,建文帝從隆興場只身前往白岩鎮,即現在的磁器口。到了磁器口,建文帝隱蔽於寶輪寺,終日伴以暮鼓晨鐘參禪誦經民間認為龍隱於寺,故而寶輪寺後來易名龍隱寺白岩鎮也被後人稱作龍隱鎮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奇妙的是,千年古鎮磁器口一共有九宮十八廟,其中香火最旺的是佛教寺廟寶輪寺,人氣最旺的是道教宮觀文昌宮。如果說建文帝隱避寶輪寺是做和尚,但在文昌宮也有建文帝的足跡,那麼他到底是僧人還是道士?或者建文帝正如全國各地傳說中的那樣時僧時道,那麼在磁器口這個地方更是一種見證,一種縮影。






不久,為了避人耳目,建文帝又從磁器口蒸發,悄悄來到重慶巴縣的南泉古鎮。這是重慶一處美麗的風景名勝地。建文帝及其隨從一行來到南泉的一座叫做禹山的結廬隱居。按《巴縣誌》的史料記載,明成化初年,建文帝偕隨從逃亡至南泉禹山結廬隱居,山頂有一座寺廟廟中有一小井,名為玉泉,傳說建文帝曾用此泉水煮茶,故而後人又稱此為建文井。禹山也因此被後人命名為建文峰。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最有傳奇意味的是建文帝的故事在這裡頗具神話色彩。建文峰頂的建文殿俯視群山,山腳下的花溪河與溫泉瀑布盡收眼底。在主殿旁邊有兩偏殿,一為村姑殿,一為仙女殿。據傳建文帝上山容易,吃飯卻很艱難。山下美麗的村姑每日為建文帝送桃為食,後人其善行建村姑殿。村姑因送桃有功,得道成仙,於是又仙女殿。村姑——仙女——建文帝,傳說已經帶有艷遇的味道。現還有「建文遺迹石碑立於建文峰頂。郭沫若曾登臨建文峰,留下一首詩,詩中有「建文隱處埋荒草,仙女洞頭有碧苔」句子,說明他是認可建文帝隱藏在南泉禹山這一說法的。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重慶這三處地方構成了建文帝逃難、流亡、隱避的悲愴歷程。一個天子隱匿人間,竟不如平民百姓那樣自由自在的生活,真是莫大的悲哀。這三處地方能否破解明朝這一歷史懸案?我認為完全可能。建文帝的流亡線路絕對是以重慶為中心原點,這是最核心的線索,如果深入挖掘發現更多的實證,那麼破解這一千古之謎將指日可待。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易道禪/文


易道禪,作家、詩人。出版有長篇小說《秘境》等作品。曾任人民畫報社記者、《中國西部》雜誌社總經理等職


建文帝去哪兒了?眾多說法中最新的是重慶,靠譜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狼文史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清末四大奇案:謎一樣的刺馬案,誰是背後的真正主謀?
岳飛傳奇1:一代名將周同緣何安家湯陰,他鄉遇故知
秦人花數代心血建立起的偉大帝國,一位太監只用幾年就毀掉了
毛主席為何對許世友上將說,孟姜女哭倒的不是秦長城而是齊長城
他文武雙全卻荒淫無度,曾創紀錄的擁立了17個皇后
您可能感興趣

王文華 紅樓夢裡的一僧一道之謎 借瘸腿道士之口回答了哲學的終極三問: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
英拉逃哪兒了?怎麼去的?巴育嘲諷?為何三方皆大歡喜?她究竟有多少錢……
獨家!新一季《爸爸去哪兒》遭停播?這背後的事你又知道多少?
都說中文難學,中文到底難在哪兒了?
國慶去哪兒?這裡到了最美的時候
《爸爸去哪兒》中被噴的最慘的人,為啥是吳尊呢?
今天的畫,是哪兒出了問題呢?
你能猜出這是漢中哪兒嗎?
那些年寫武俠小說的金庸新,如今去哪兒了?
梁朝偉拿過這麼多影帝,獎盃都放哪兒呢?
我錯在哪兒了呢?
杜甫去哪兒了?
良知去哪兒了?!
加拿大首都是哪兒?溫哥華?多倫多?錯錯錯!
我們的信仰,哪兒去了?
新一季《爸爸去哪兒》重磅來襲!最令網友意外的該是這對父女吧!
格非最新長篇小說《望春風》:那麼多人到哪兒去了?
「你到哪兒去,德文郡姑娘?」
這麼多的錢它們最後都去了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