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智慧的結晶——三三制戰術
三三制戰術發掘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在抗美援朝中廣泛使用,是我軍在長期戰爭中總結出來的實用性戰術。
這個戰術大致為,將一個班劃分為三個戰鬥小組,每個小組包括三個人,並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進攻-掩護-支援。行動時所有的行動小組呈"散兵線"隊形展開。戰鬥群展開後每個戰鬥小組用:"口語"、"手語"、"軍號"、或"無線電"來傳達戰術指令,一個戰鬥群的正面寬度最高能展開到八百米左右。
那麼三三制或者說我們的戰術跟「人海」有什麼必然聯繫么?或者說為啥這麼稀稀拉拉幾個人,到了敵人那裡就成了人海戰術了呢?你得理解敵人,並且從敵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戰鬥隊形。跟我們不一樣的是,我們的敵人多採用的是散兵線——說白了只是排槍槍斃時代的戰術的進化,本質上就是一個稀疏的多的排槍槍斃隊形。
如果你是我們的敵人,你就會根據你的常識來從我們的隊形縱深來判斷我方投入了多少兵力。比如你們連的陣地300米寬,你透過戰場的硝煙看到的戰鬥隊形有「7-8條」散兵線,你說不定就嚇壞了,以為對面來了一個營——其實就來了兩個排。
首先,攻擊發起的時候,敵人會感受到陣地全線都在承受我軍的壓力;其次,敵人陣地上的士兵遠遠的看到我們的攻擊隊形時,無論哪個方向上看過去,都是黑壓壓的人;而直接承受我們攻擊的那個點上,那裡的敵人會感到,無論打倒多少人,都會有後續部隊立刻補上,他們將承受持續不斷的打擊,直至崩潰——這也可以解釋為啥有些敵人認為我們靠人海戰術打贏的仗。因此從敵人的視角看,這確實是人海戰術無疑——但是這又講的有點片面:我們雖然在整體上可能不如敵人,但是在局部上,我們要以人海去淹沒敵人——這樣不但不會有更大的傷亡,反而傷亡更小。
那為何我們到了越南傷亡會很大呢?越南叢林地帶,植被對進攻的影響非常大,有些地方的草叢都一人多高。很多時候一打起來,小組與小組、班與班之間就不能保持聯繫,互相照應不上了。原本計劃要集中打一點,打著打著就成了各班排各自為戰,成了一個巴掌而不是一個拳頭,在平原和丘陵上無敵的戰法,到了叢林就不太好用了。
戰術向來是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交戰雙方都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唯武器論,唯精神論,唯戰術論都是片面的。






※瀕臨失傳的民間秘術,先人智慧的結晶 之一
※翱翔的戰鷹 科技的結晶
※手工編織 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
※盆景是藝術和技術的結晶
※人類智慧與技術的結晶 大型電子對撞機
※中國古代十大建築 古人智慧結晶的體現
※飛機,人類智慧的結晶
※全世界年代最久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太極拳運動是中國傳統武術、醫學、文化的結晶
※計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各國翱翔在天空的戰鬥之鷹,高科技的結晶
※中外大家的人生智慧結晶
※榫卯|古代木匠的智慧結晶
※中華文化洗鍊的結晶,中國人鬼神觀的歷史演變藤枝投稿
※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榫卯
※這樣奇特的別墅設計,智慧的結晶
※那些偉大的建築藝術結晶展示
※盤點:中國用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凝結成的五大國粹
※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戶撒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