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必輸,攻必敗,首鼠兩端的降將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戰必輸,攻必敗,首鼠兩端的降將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文/朱權


公元1402年,經過四年的「靖難」苦戰,朱棣終於獲得了勝利,進駐京師。朱允炆消失在一場大火里,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日,朱棣登基,改元永樂。


戰必輸,攻必敗,首鼠兩端的降將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打下了江山,坐上了龍椅,下一件事就是要封賞眾位功臣了。眾將士追隨朱棣浴血奮戰數載,如今天下已定,當然要好好犒賞。


經過一番斟酌,最終的封賞結果是,兩位將領受封公爵,一是成國公朱能,一是淇國公邱福,(還有一位在東昌之戰里戰死的將領張玉被追封榮國公)另有封侯爵與伯爵者各十餘人。


然而受封賞最多,待遇最優厚的卻是,李景隆。


「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加歲祿一千石,子孫世襲。」相比於的李景隆的封賜,朱能和邱福兩人則要略遜一籌了,都是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也沒有太子太師的頭銜。

這樣看來,李景隆好像才是靖難的第一功臣啊。那麼他在靖難之役里到底立了什麼「大功」呢?


戰必輸,攻必敗,首鼠兩端的降將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李景隆畫像)


靖難之役初起時,建文帝命耿炳文為將,出師討伐。聽聞耿炳文戰敗的消息之後,又啟用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長相很不錯,「眉目疏秀,顧盼偉然」,但是「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沒什麼本事還挺驕傲。可建文帝就是信任他,將其引為心腹,給了他五十萬大軍,可以說是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李景隆出師之後,先是進駐德州,整理了耿炳文的舊部。聽說朱棣率親兵出襲永平的消息之後,帶領兵馬直撲北平,想要一舉拿下朱棣的大本營。當時的北平由世子,也就是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居守。城中守軍很少,且大多老弱,「時將士精銳者皆從征(永平),城中所余老弱不及十一」,雙方的實力差距相當懸殊。李景隆將北平圍住,發起猛攻,卻數次進攻未能得手。之後又苦於夜間總被北軍的小股部隊侵擾,乾脆撤到十里之外去紮營,戰爭就此陷入膠著狀態。


其實在此期間,是有一次絕好機會的。南軍將領瞿能率部曾攻破彰義門,如果李景隆能乘勝追擊,或許可以攻陷北平。然而李景隆卻命瞿能停止進攻,北軍趁此機會提水來澆濕城牆,寒冬季節,滴水成冰,「冰凝不可登」,原本勝券在握的南軍最終只能大敗而歸。

對於李景隆的反常舉動,《明史》的解釋是「景隆忌能功,止之」,也就是說怕被瞿能搶了功勞。這個說法仔細想想是有點站不住腳的,如果當時李景隆揮師趕上,拿下北平,那麼這功勞當然應該算在主帥的頭上。報功請賞的話瞿能的名字也只能附在李景隆後面,他有什麼資本和李景隆搶功,李景隆何至於忌憚他?「忌功」恐怕只是表面原因,那麼李景隆究竟在打什麼主意,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呢?


李景隆這裡是久攻不下,而反觀朱棣卻是連戰告捷,馳援永平擊敗吳高,轉道入大寧,取得了寧王朱權所屬的軍隊以及朵顏三衛的支持,同時將陳亨、徐理、陳文等降將一併收入麾下。北軍頓時實力大增,鳥槍換炮,可以回師大開殺戒了。


之後的劇情就沒什麼懸念了,我們用一段流水賬就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鄭村壩之戰,北軍連破李景隆七營,李景隆敗退德州。


白溝河之戰,起初南軍小勝,而後戰場局勢轉變,妖風四起,北軍趁勢縱火,南軍大敗,李景隆敗逃濟南,北軍進駐德州。

濟南之戰,李景隆再次潰敗,單騎逃走,之後被建文帝召回京師。


縱觀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幾乎無一勝績。五十萬大軍越打越少,最後到了「南軍遂不支」的地步,葬送了朝廷的主力部隊。佔據絕對優勢的南軍能打出這樣的戰績,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如果不是朱棣開了外掛,那麼說李景隆私下裡沒有什麼貓膩的話還真是不太令人信服啊。在南軍決定撤往濟南的時候,當時德州還有充足的糧草輜重,「糧儲百萬石」,這些糧草李景隆既沒有帶走,也沒有燒毀,而是全數留給了朱棣。這是他倉皇逃竄的時候思慮不及,還是有意為之的呢?


戰場上打的稀里嘩啦,戰場下李景隆可是一點也沒閑著。把槍口對準自己的隊友,那是一打一個準。部將楊本,「從景隆討燕有功,景隆忌之,不以聞」。任你天大功勞,不給你往上報,你也只能幹瞪眼。最後逼的楊本沒辦法,「孤軍獨出」,自己單飛,結果被北軍擒獲,殺。還有王度,東昌大捷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的謀劃。「度有智計。盛庸之代景隆,度密陳便宜,是以有東昌之捷。」然而李景隆憎恨盛庸取代了他,不斷在建文帝面前說他的壞話,順便捎帶著王度一併潑髒水。「忌庸等功,讒間之,度亦見疏。」


李景隆自己的表現一塌糊塗,麾下有表現出眾的將官也都無一例外的被他「忌功」,五十萬大軍打的只剩殘兵敗將。然而回到朝廷之後,建文帝居然還力排眾議,堅持不殺他。後面的故事大家也就都知道了,朱棣揮軍進逼京師,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靖難之役到此終於結束。

戰必輸,攻必敗,首鼠兩端的降將何以位居第一功臣


(李景隆開城迎降蠟像)


回到最初我們討論的封賞問題上來,李景隆一個降將得這樣多的封賞實在有違常理,很多將官也都不服氣。《明史紀事本末》解釋為「有默相事機功」,也就是說有暗地裡幫忙的功勞。回顧整個靖難之役的過程,李景隆可謂是一個關鍵的人物,即便他沒有暗中故意幫助朱棣,他那糟糕的軍事素養也讓他坐實了禍首的罪名。可惜李文忠一生戎馬,戰功赫赫,卻生出這樣的不肖子孫,若他真的在天有靈,不知會作何感想。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勤儉節約的好皇帝,怎麼就讓政局一片衰敗?
皇太極為何將國號改為大清?是迷信、是正名還是自卑?
皇帝也是冤大頭:他打敗了日本的傾國進攻卻被評價為又懶又貪
您可能感興趣

攤上一個最愛的首輔首鼠兩端,本可不上吊的崇禎帝不免一死
熊廷弼不是死於首鼠兩端,而是禍起蕭牆,是強明不敵弱清的致命穴
一國總統居然稱自己言論五分之二「是真的」,首鼠兩端不值得信任
該國的「小動作」其實一直都沒有停止,首鼠兩端實在不值得信任
被李鴻章溺死的美國人——首鼠兩端,投靠太平軍失敗後被處死!
首鼠兩端的英國人脫歐不算什麼,當年日本人玩得更絕
明末軍閥,三姓家奴,從義士到鷹犬的西北王,首鼠兩端終被誅
中國想與這個國家結盟,但是該國不僅首鼠兩端,還打中國領土主意
吳用真心叛宋降遼 宋江首鼠兩端問前程 被公孫勝的師父一言拍滅
240億美元也無法買到這個國家的「忠誠」,首鼠兩端不值得信任
夷性狡獪——對大清朝首鼠兩端的阿睦爾撒納
首鼠兩端,割據皖北——誘捕英王陳玉成的清末軍閥苗沛霖
首鼠兩端,割據皖北---誘捕英王陳玉成的清末軍閥苗沛霖
君子報仇12年不晚,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抨擊默克爾對美國首鼠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