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雖已不再風光無限,但一些國家還是沒有放棄坦克殲擊車的發展,雖然大多遠不如同時期的主戰坦克那樣有名,但也絕非等閑之輩。


二戰期間,坦克裝甲車輛的發展突飛猛進,坦克的重量從二戰前的10噸左右迅速提高到了30噸,一些重型坦克還達到40噸、50噸甚至是60噸以上;火炮口徑也從二戰前主流的37毫米迅速升格為75毫米、76毫米、85毫米、88毫米、122毫米……坦克的防護和火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這樣一來,一個尖銳的問題就產生了:要對付越來越難以穿透的敵坦克裝甲,就需要更大威力的火炮,敵坦克的裝甲厚度也會水漲船高變得更厚,又對火炮的威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坦克的全重迅速上升,幾乎超過了動力系統能承受的極限,從而影響到了坦克的機動性能。許多國家的裝甲部隊都在試圖解決這樣一個難題: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對手,如何使裝甲車輛在火力上儘快壓倒對手,而又不因為火力的提升造成裝甲車輛超重。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T-34底盤的SU-85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當時各國的坦克裝甲車輛設計人員都絞盡腦汁。有一些設計者雖然知道這是個技術瓶頸,但是仍然試圖硬闖蠻幹,一味提高裝甲厚度和火炮威力,結果設計出了類似「虎王」這樣火力、防護超群但機動能力極其薄弱的重型坦克,這條蠻幹道路的極端便是瘋狂的「鼠」式超重型坦克,這個180噸的大傢伙如何送上前線都是個頭痛的難題(不過也不必太擔心,因為前線會自動朝它靠攏的)。實踐證明,在技術水平沒有大的突破之前,硬闖蠻幹決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另一些設計者就比較靈活,他們的思路是盡一切可能(包括降低防護性能、採用無炮塔設計等)把大口徑火炮安裝在可移動的底盤上,在己方更強大坦克問世之前先擔負起摧毀敵方先進坦克的任務。於是,一種新的戰車問世了,這就是坦克殲擊車。


在二戰中,各國的坦克殲擊車大多利用現成坦克底盤改裝,多採用無炮塔設計以安裝更強大的火炮,專門用於獵殺敵方坦克。這種劍走偏鋒的「奇兵」思路一度非常流行。但是隨著戰後主戰坦克的出現和發展,裝甲戰鬥車輛設計的主流又重新回到了追求火力、機動性和裝甲防護平衡發展的路子上,坦克殲擊車的發展與如火如荼發展中的主戰坦克相比,就好像是個被晾在一邊的醜小鴨,以至於長期被人們淡忘和忽視。


可是,雖然已不像二戰時那樣風光無限,一些國家還是沒有完全放棄坦克殲擊車的發展思路,也開發出了一些比較有特點的型號。這些型號雖然大多遠不如同時期的主戰坦克那樣有名,但也絕非等閑之輩。筆者通過本文,就是想向讀者介紹幾款二戰後的坦克殲擊車,讓大家對這種另類的裝甲戰鬥車輛有個更全面的了解。

從天而降


前蘇聯軍隊是冷戰時期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夢魔,在建軍思想上一直崇尚進攻,認為發起進攻規模越大、速度越快、一次突擊的縱深越深,對敵人的打擊也就越重。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蘇軍對空降兵的發展總是傾注了相當大的精力。其實早在二戰爆發前,當西方國家主流軍事思想仍迷戀著塹壕防禦戰的時候,前蘇聯的軍事家們就敏銳地意識到了大規模運動戰的價值,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獨立建制的空降部隊,並在蘇芬戰爭中實現了世界上首次大規模空降作戰。但由於準備不足、缺乏足夠的運輸機,再加上技術手段落後,二戰中前蘇聯空降部隊除了進行過少數幾次不成功的空降作戰外,大部分時間一直是被作為精銳步兵部隊使用,並沒有突現出空降部隊的價值。


戰後的1946年6月,前蘇聯空降兵部隊從一般建制中獨立出來,成為一支戰略進攻力量。由於空降兵在蘇軍中特殊的地位,加上對大縱深進攻理論的推崇,蘇軍認為空降兵不應該只是一支僅裝備少量重武器的輕步兵部隊,而應該和其他部隊一樣有自己的裝甲戰鬥力量,以便在空降投入戰鬥後能和敵方地面部隊交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前蘇聯專門開發了一些裝備給空降兵的裝甲戰鬥車輛,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型號之一就是ASU-85空降坦克殲擊車。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在前蘇聯軍隊舉行的大型軍事演習中,人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當安-12「幼狐」式運輸機降落後,尾部艙門大開,一輛車身低矮、採用傾斜裝甲的坦克殲擊車從裡面駛出,這就是ASU-85式坦克殲擊車。除了機降,這種坦克殲擊車還可以直接空投。在空投前,需要把ASU-85坦克殲擊車牢固地固定在一個專用平台上,這個平台又與幾頂大型降落傘連接。從運輸機的尾艙門滑出後,幾頂降落傘自動打開,讓整個平台緩緩落地;在落地前的一瞬間,平台下面的幾個減速火箭按照預定要求同時點燃,進一步強制平台減速,確保ASU-85坦克殲擊車能平穩著陸。

其實ASU-85並不是蘇軍空降部隊裝備的第一種坦克殲擊車。在ASU-85之前,蘇軍曾經裝備過ASU-57小型坦克殲擊車。這種車輛車體小巧,廣泛採用鋁合金,敞開式戰鬥室設計,正面裝甲厚6毫米,側後裝甲厚4毫米,裝備一門CH-51型57毫米反坦克炮(二戰時ZIS-2反坦克炮的發展型號),動力裝置為一台M-20E型4缸水冷汽油發動機。雖然該車可以說是小巧玲瓏,但是缺點也很多,首先裝甲太薄,僅能抵擋步槍彈和破片,其次敞開式戰鬥室易受攻擊,且不具有三防能力,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ASU-85坦克殲擊車由前蘇聯OKB-40設計局研製,項目工程代號「573工程」。1958年7月經過測試定型, 得到ASU-85這個正式編號,於1959年開始投入批量生產。該車採用前蘇聯PT-76水陸兩棲坦克的底盤改造而成,許多部件與後者通用,性能參數也比較接近。比起過去裝備的ASU-57,ASU-85有多項重大提高:首先,它採用了全封閉戰鬥室,這樣一來乘員能夠得到全面保護;其次,ASU-85的裝甲厚度更大,前裝甲板厚度45毫米,側裝甲厚度13毫米,車後、車頂和車底裝甲厚6毫米,基本達到了二戰時期中型坦克的裝甲防護水平,乘員安全性有了提高:而且車體前部和側面裝甲採用了大傾角設計,防護能力大幅度提高,具備與敵方裝甲部隊交戰的能力。該車戰鬥全重15.5噸,全長8.435米,車體長6.24米,車寬2.97米,車高1.935米,車底距地面高420毫米。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博物館裡養老的SU-85(背景為SU-152)


ASU-85有4名乘員,駕駛員坐在車體右前方,車長在戰鬥室內的火炮右側,炮手和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各個乘員都有自己獨立艙門出入。在車的底板上還有一個應急逃生艙門,供緊急情況下棄車逃離時用。ASU-85的動力為一台YAMZ-206V型V形6缸柴油機,功率155千瓦,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車體兩側各有6個掛膠負重輪,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沒有托帶輪。懸掛裝置為扭桿式懸掛,最前面和最後面的兩對負重輪有液壓減震器。履帶對地面的壓強為42千帕。該車最大公路速度45公里/時,公路行程360公里,過垂直牆高1.1米,越壕寬2.8米。該車底盤不具有水上浮渡能力,僅能涉水通過淺水地帶,涉水深1.1米,為了便於涉水,車體前部裝有防浪板。

ASU-85坦克殲擊車的武器為一門D-70型85毫米反坦克炮,後坐行程520毫米,火炮射界左右各30°,俯仰角-4.5°~+15°。火炮瞄準裝置:白天中遠距離瞄準用TSHK-2-79-11型白光瞄準鏡,近距離直接瞄準用S-71-79型全景瞄準鏡,夜間瞄準則採用TPK-1-79-H紅外夜視瞄準鏡,該瞄準鏡為主動紅外式,需要用車上安裝的2盞紅外探照燈照射目標。車內共攜帶40發85毫米炮彈,射速6~7發/分,彈種有高速曳光穿甲彈、曳光穿甲彈、破片榴彈和煙幕彈等。其中,RP-367P次口徑高速曳光穿甲彈初速1150米/秒,在500米距離、60°著角時可以擊穿150毫米裝甲鋼板。此外,車上還配備了R-120或R-113車載無線電台,供聯絡通訊用。


1962年ASU-85開始裝備前蘇聯空降師反坦克營,每營配備31輛,成為主要的機動反坦克力量。除了裝備前蘇聯空降部隊外,ASU-85還出口到其他華約國家,以及阿富汗、芬蘭、印度、越南、埃及、南斯拉夫等國家。在1967年的中東「六日戰爭」中,埃及軍隊用ASU-85坦克殲擊車與以色列裝甲部隊交戰。不過在前蘇聯以外的國家,ASU-85更多地被當作單純的輕型坦克殲擊車來使用,而很少象前蘇聯那樣用於空降部隊。


從戰略戰術方面來看,前蘇聯之所以選擇在空降部隊內裝備坦克殲擊車這種有復古味道的裝甲車輛,主要原因是因為空降部隊落地後幾乎毫不例外地將陷入敵人包圍,空降部隊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阻擋敵軍的進攻。空降部隊對裝備重量有非常苛刻的要求,象主戰坦克等笨重的裝備顯然不可能隨同空降,而為了對付敵人的坦克部隊,空降裝甲戰車就只能向火力方面傾斜,防護上的不足只能通過增強機動性來彌補。於是,在二戰戰場上活躍的坦克殲擊車被重新重視,從而誕生了象ASU-85坦克殲擊車這樣非常有個性的裝甲戰車。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章魚」正在空投


最近,俄羅斯空降部隊再次列裝了一種新型的坦克殲擊車―「章魚」坦克殲擊車。這種坦克殲擊車與傳統意義上無炮塔設計的同型車輛不同,採用了炮塔式設計。根據俄通社-塔斯社的報道,2007年6月12日.俄軍用伊爾-76運輸機進行空投「章魚」坦克殲擊車的試驗扶得了成功,並且根據可靠消息,早在2006年「章魚」就裝備了俄羅斯空降兵部隊。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章魚」配備與BMD-3空降兵戰車相同的底盤,其使用反坦克炮則由T-80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改進而成。該炮既能發射反坦克炮彈,又能發射激光制導導彈。據悉,其配備的高速穿甲彈威力十分強大,可輕鬆擊穿美國M1A1、以色列「梅卡瓦」3型和德國「豹」式坦克的裝甲。除此之外,「章魚」還可用來摧毀掩體工事和堅固的建築物。據介紹,「章魚」125毫米自行反坦克火炮由伏爾加格勒拖拉機製造廠耗時7年研製而成,能夠進行兩棲作戰,即使在3級風浪中也能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除裝備空降兵外,「章魚」還將逐步取代俄陸軍已裝備多年的T-12A式100毫米反坦克炮。該車公路最大速度達80公里/時,可以伴隨BMD-4型戰車執行攻擊任務。在空降行動中,兩種戰車車內成員可與戰車一起空投,這將大大縮短著陸後投入戰鬥的準備時間。


「追獵者」後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裝甲部隊所向披靡,橫掃了幾乎整個歐洲。而在坦克殲擊車領域,德國的成就也被世人所矚目,其「獵豹」、「追獵者」等堪稱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殲擊車之一。二戰中的德國大力發展坦克殲擊車,主要是因為在東線德軍面臨蘇軍裝甲部隊的巨大威脅。為了對付蘇軍如潮水般湧來的坦克集群,德軍需要更多威力強大的機動反坦克平台,而此時由於盟軍連續不斷的戰略轟炸,德國軍事工業已經不能為軍隊生產足夠數量的坦克。為了應對這種困境,大量製造結構簡單、生產簡便且火炮威力高於同噸位坦克的坦克殲擊車成為幾乎唯一可行的方案。但是,二戰終究以納粹德國的戰敗而告終。戰敗的德國不但損失了相當數量的工業設備和技術人員,連國土都被一分為二,分別成為歸屬於不同陣營的兩個國家,成了冷戰對峙的前沿。


戰後初期,屬於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元氣大傷,一時無力重振當年坦克大國的雄風,只能委曲求全購買美國M47「巴頓」中型坦克作為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但是性能平庸的M47並不令德國人滿意,於是在1965年,其自行研製的「豹」1式主戰坦克開始裝備聯邦


德國坦克部隊。不過,面對鐵幕對面強大的坦克裝甲集群,光靠當時生產數量有限的坦克不可能支撐多久,於是,二戰時應對蘇軍的老經驗―發展坦克殲擊車又被重新得到重視。1967年,聯邦德國研製出一款新的坦克殲擊車——JPZ4-5式90毫米坦克殲擊車。


JPZ4-5坦克殲擊車戰鬥全重為27.5噸,乘員4人。車體為鋼裝甲全焊接結構,裝甲厚度為50~12毫米不等。車內布置戰鬥室在前,動力傳動裝置在後,火炮裝在車體正面首上甲板的中央偏右位置。從外觀上來看,JPZ4-5坦克殲擊車非常像二戰時德國陸軍著名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可以看成是追獵者設計思想的延續。在車體頂部上方右側裝有一套紅外/白光探照燈,供夜間作戰用,右側還有1套8聯裝煙幕彈發射器。


JPZ4-5坦克殲擊車的主要武器為一門M1966式90毫米反坦克炮,身管長度為3635毫米,有雙氣室炮口制退器和炮膛抽煙裝置;高低射界為-8°~+15°方向射界15°,均為手動操作,最大射速為12發/分,彈藥基數51發。除了這些彈種,該炮也可以發射M47或者M48坦克使用的炮彈。其中,破甲彈在1000米距離上的垂直靜破甲厚度為330毫米,用來對付五六十年代的主戰坦克裝甲還是夠用的。該車火控系統比較簡單,有測角儀、周視瞄準鏡和主動式紅外觀察儀組成。輔助武器為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以及1挺同口徑高射機槍,攜彈4000發。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該車動力裝置為1台戴姆勒-賓士公司的8缸水冷柴油機,最大功率367千瓦。傳動裝置為倫克公司的液立機械式變速箱,有3個前進檔和3個倒檔。行動裝置每側有5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最大速度為70公里/時,最大行程400公里。發動機艙內裝有1套滅火抑爆系統,車內安裝有三防設備和通風設備。該車在無準備的情況下可以涉水通過1.4米深的河流,採用通氣管後涉水深度為2.1米。


JPZ4-5坦克殲擊車外型低矮、結構緊湊、隱蔽性好,其機動能力也相當不錯,可以突然高速前進或後退,加速性和最大速度都很出色,能迅速從行軍狀態轉換為戰鬥狀態,僅30秒就可以完成射擊準備。但是,隨著坦克技術的發展,該車安裝的90毫米炮顯得威力不足,無法對付T-72等新型主戰坦克,因此其發展受到限制。為了對該車做到充分利用,德國陸軍在JPZ4-5的基礎上拆除90毫米火炮,車頂安裝「霍特」2反坦克導彈,變成了「美洲豹」2反坦克導彈發射車。「霍特」2反坦克導彈可以擊穿13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最大射程也提高到4000米左右,有效提升了戰鬥力。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北歐鐵騎


冷戰時期.位於歐洲北部的瑞典採取中立的國防政策,即沒有加入北約集團,也沒有加入華約集團。但是,不論從政治制度上還是地緣政治上,瑞典完全是一個西方國家,如果說軍事防禦,那麼其防禦方向和那些北約國家一樣,主要是針對東方的前蘇聯。瑞典人非常清楚,一旦北約和華約真的爆發大規模地面戰爭,前蘇聯必將出動龐大的坦克集群,迅速奪取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地區,否則其波羅的海艦隊將被封鎖在瑞典和丹麥以東,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瑞典人認為,要抵禦前蘇聯裝甲集群的進攻就必須大力發展自己的裝甲部隊作為防禦力量的骨幹。在20世紀50年代,由於親西方的中立政策,瑞典從英國購買了「遜邱倫」中型坦克作為其裝甲防禦力量的核心。但是到了50年代末期,前蘇聯裝甲部隊全面換裝了T-54、T-55等現代化坦克,而且由於裝備了大量工程保障車輛,蘇軍可以在8個小時內突破瑞典東部的森林沼澤地帶,留給其調動部隊的時間相當短。面對這種更加嚴峻的形勢,原來的「遜邱倫」中型坦克顯得力不從心,而英國新研製的裝備105毫米線膛炮的「遜邱倫」MK10中型坦克由於太重,無法在瑞典東部森林沼澤地帶使用。於是,瑞典軍方提出利用自己的國防工業力量,研製安裝105毫米線膛炮的新型主戰坦克,瑞典著名軍火公司博福斯公司接受了這個任務,成為新型坦克的研製承包商。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蘇軍的鋼鐵洪流一直是令西方國家恐懼


面對蘇軍規模龐大的北線進攻兵團,瑞典人認為只有依靠質量來戰勝數量優勢,對坦克的生存能力尤其看重。為了追求良好的裝甲防護、低矮的外型和較輕的重量以適應森林沼澤地帶,瑞典人破天荒地採用了無炮塔、火炮固定的坦克設計方案。這樣設計出來的「坦克」與其說是坦克,不如說是一種新型坦克殲擊車。只是在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環境下,瑞典陸軍把坦克殲擊車當成了裝甲部隊的主力,起到了其他國家主戰坦克的作用。這種設計思路的產物就是S型主戰坦克雖然瑞典將其定為主戰坦克,但按照正常的思路,這畢竟是一種坦克殲擊車。


瑞典S型主戰坦克的全稱是Stry 1031系列坦克,其研製工作始於1957年,1961年福博斯公司完成了兩輛樣車,1966年正式定型裝備部隊,被正式命名為Stridsvagn103,縮寫即為Strv103。因為其車體略呈S型,這種坦克才更多地被稱為S型坦克。


S型坦克總體布置獨特,因為沒有炮塔,整車特別低矮,火炮被固定安裝在車體前部中央,象一個觸角一樣朝前伸出。車內布置採用發動機前置方案,發動機艙在前,戰鬥室在後,這一點也與眾不同。選擇這樣的布置是因為設計者覺得發動機前置設計可以有效地增加乘員前方的防護效果,一旦被命中,炮彈必須穿透前裝甲和發動機艙才能擊中戰鬥室,這樣將大大提高乘員的安全性。加上該坦克最前端將近半米厚、夾角為30°的楔型實心鋼裝甲,敵坦克發射的穿甲彈絕大多數會發生跳彈,防護能力自然超群。如果在戰鬥中S型坦克能利用反斜面陣地或者事先挖好的掩體,那麼暴露在敵坦克視野內的只有面積非常小、角度傾斜的車體首上裝甲,一般情況下很難將其摧毀。發動機艙後方是戰鬥室,戰鬥艙內3名乘員基本上位於同一高度,車長在戰鬥艙的右側,居坦克最高點,駕駛員兼炮長在左側,其後面是機電員,兩人背靠背就坐。戰鬥艙內車底板上開有安全門。該車主要尺寸重量:戰鬥全重39.7噸/42.5噸(B型/C型)、全車長8.99米、車身長7.04米、車寬3.63米、車高2.14米、火線高1.7米。


S型坦克的主炮是福博斯公司的62倍口徑L74式105毫米線膛炮。該炮是英國著名的L7系列線膛炮的派生型,但身管長度為62倍口徑,比L7A1等52倍口徑型號的身管長1.2米,因而威力更強、射程更遠。與其他坦克、甚至絕大多數坦克殲擊斗不同,L74的炮管和車體是剛性連接的,沒有高低機和方向機。炮管中央有圓筒型抽煙裝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也可以發射碎甲彈。它使用的脫殼穿甲彈初速1463米/秒,有效射程2000米:榴彈初速730米/秒,有效射程5000米。


前面說過,S型坦克的主炮和車體採用了獨特的剛性連接的方式,那麼這樣一來要瞄準射擊就只能依靠車體的轉動,靠整車瞄準射擊了。可是讀者也許會問,那麼如何調整火炮的高低射角呢?在這一點上瑞典人的設計也很獨到。S型坦克採用了油氣懸掛系統,這種懸掛系統越野性能出色,能適應瑞典道路稀少、森林沼澤密布的環境,並且與眾不同的是油氣懸掛系統還用來調整火炮高低仰角。S型坦克採取中央控制油氣懸掛系統的附加壓力油箱和油泵來改變車輛的負重輪高低,從而實現火炮俯仰。也就是說,要讓火炮上仰,就用泵給車體前部的負重輪液壓千斤頂內注油,給車體後部的負重輪液壓千斤頂抽油,抬高前部放低後部讓整個車體仰起;要讓火炮下俯,反過來做即可。這種獨特的設計可以說「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雖然用油氣懸掛裝置控制火炮俯仰有簡化火炮結構、降低車體高度的優點,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不能進行行進間射擊、急停射擊也難以進行。這是因為油氣懸掛系統在急停時會產生縱向抖動,對傳統有炮塔坦克而言,可以利用高低穩定來保持火炮瞄準線,而S型坦克由於沒有火炮高低機,就無法消除這種影響。這也是採用這種獨特的設計所付出的代價。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S型坦克是最早採用自動裝彈機的坦克之一。因為它的坦克炮是固定剛性安裝的,所以給安排自動裝彈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我們知道,自動裝彈機最大的技術障礙是如何保證裝彈機構能夠隨著火炮炮尾俯仰轉動。通常自動裝彈機必須到固定的彈藥艙抓彈後,再塞進隨機俯仰的炮膛。一系列的技術難題,使得有炮塔坦克的自動裝彈機直到20世紀90年代都不能說絕對可靠。而S型坦克的炮管對於車體來說是固定的,自動裝彈機只要從彈藥艙內抓彈後將彈藥送進相對位置固定的炮膛,這使得裝彈機的設計非常簡單。S型坦克的尾部彈藥艙分左右兩部分,各有5×5個彈架。通常右側裝有25發脫殼穿甲彈,左側最上一排裝5發煙幕彈,下面四排是20發榴彈。裝彈時箱底機構按選擇開關動作,使被選中的炮彈掉進底部的輸彈槽,然後由彈架上的抓彈橫杆將炮彈推進火炮托彈架,液壓托彈架將彈上舉到炮尾,由頂桿將炮彈頂進彈膛。這套裝置可以使S型坦克的火炮射速達到15發/分,在今天這也是個不錯的水平。


除了主炮,S型坦克還有3挺7.62毫米口徑機槍作為輔助武器,其中2挺並列機槍固定安裝在車體左側平台上,與主炮交替使用,並可搖控,另l挺高射機槍裝在車長指揮塔左側,由車長操縱,也能在車內瞄準射擊。


S型坦克的動力系統也非常有特色。眾所周知,世界各國的主戰坦克發動機無非就是汽油機、柴油機和燃氣輪機三種,其中汽油機因為容易起火安全性能差已經被淘汰,燃氣輪機使用的國家非常少,絕大多數國家的坦克都是使用柴油機的。但是瑞典的S型坦克非常特別地使用了柴-燃組合動力方案,既裝柴油機又裝燃氣輪機,這種設計即使到今天來看也屬於非常超前的。瑞典人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北歐的天氣非常寒冷,採用柴-燃聯合動力可以迅速從冷車狀態啟動,在正常行駛時則使用柴油機作為動力。早期的B型採用490馬力波音533燃氣輪機和K60型柴油機,後期的C型則把柴油機換成了底特律柴油機公司的D6V-53T型柴油機,輸出功率275匹馬力。


在火控方面,早期的S型坦克採用光學瞄準鏡,用密位分劃測距瞄準,這一點比起當時西方其他國家的主戰坦克來說顯得落後。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激光測距儀的出現,S型坦克在車體內安裝了激光測距裝置,與觀瞄裝置同光路。為了防止激光泄漏損傷乘員眼睛,博福斯公司將雙目瞄準鏡封掉一個,以騰出其光路給激光測距儀用。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型的S型坦克換上了新型指揮儀式火控系統,火力準確性和反應速度都有了很大改進。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各國新型主戰坦克的性能有了飛速發展,為了跟上形勢,瑞典軍方對S型坦克進行了技術升級,從STRV103B升級到STRV103C,一共改進了200輛。改進內容除了上文提到的安裝指揮儀式火控系統、換裝新型發動機外,還更換了傳動系統:車體正面加裝了附加裝甲,側面安裝了側裙板,提高了防破甲彈的能力;車體兩側上方安裝了9個容積22升的附加油箱,增加了戰鬥行程。本來瑞典軍隊還想把S型坦克的火炮換成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120毫米滑膛炮,但是該計劃被取消了。因為隨著冷戰的結束,瑞典的國防政策出現了變化,從過去單純防禦前蘇聯轉變為應對各種危機,奇特的S型坦克失去了過去依賴的政治環境,加上車體的老化.漸漸開始淘汰。瑞典陸軍正用新購置的「豹」2型主戰坦克逐漸代替這種奇特的S型無炮塔坦克。北歐風雪之夜黑漆漆的森林中,S型坦克低矮的身影也將隨著冷戰的結束而漸漸消失。


思考與展望


從戰後幾十年坦克裝甲車輛的發展軌跡來看,主戰坦克當然是發展的主流,而且可以預見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重裝悍炮的主戰坦克仍然將在地面戰戰場上發揮主導作用。但是,由於各個國家有各自獨特的地理、政治環境和國防政策,所以坦克殲擊車這種「劍走偏鋒」的思路還是有一定市場的。縱觀上文介紹的一些國家所研製的坦克殲擊車,我們不難總結出如下特點來:


一、發展坦克殲擊車的國家,除了前蘇聯外戰略上往往處於守勢,都面臨著對手巨大的軍事壓力(巧的是這些國家的對手都是前蘇聯)。為了應對這種壓力,發展坦克殲擊車這種機動防禦武器成為了他們共同的選擇。


二、發展坦克殲擊車的國家,除了前蘇聯外都比對手弱。不論是聯邦德國、瑞典,在總體實力和軍事力量上都弱於對手,如果要對等地發展一支數量上和技術上都壓倒對手的主戰坦克部隊,無論如何都超出了這些國家的能力。為了戰勝對手,相對廉價且比較實用的坦克殲擊車往往能得到這些國家的青睞。


三、發展坦克殲擊車的國家,軍事力量建設的主要方向都是陸軍,而且作戰的對手和方向都相對單一。冷戰中的聯邦德國是北約在中歐平原的前哨,將承擔來自東方華約集團的第一輪衝擊;北歐瑞典主要的敵人也是來自東方的前蘇聯北線集團。


唯一例外的前蘇聯雖然在戰略上處於攻勢,但不要忘記ASU-85坦克殲擊車是裝備給空降兵的。空投到敵軍後方的空降兵面對敵軍更強大的地面部隊,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守勢和弱勢,也是單純的地面部隊,這一點跟上述幾個國家的陸軍有相似之處。再加上空降兵對裝甲車輛的重量有苛刻的要求,所以偏重火力和機動性,將裝甲防護稍稍放棄的坦克殲擊車也是權衡利弊之下最為可行的方案。


隨著冷戰的結束,爆發大規模地面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坦克殲擊車這種為了應對大規模地面戰而準備的武器似乎該正式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時代在變,新的軍事思想也層出不窮。冷戰結束後地區性衝突的數量大大上升,而且有分散化的傾向。為了應對這種新的威脅,各國紛紛提出新時期的軍隊要能夠應付各種突發事件、加強軍隊的快速反應能力。這就要求部隊有很強的戰略機動能力,比如能用大型運輸機進行遠程快速部署。這樣一來,對部隊裝甲戰鬥車輛的重量又有了比較苛刻的要求,坦克殲擊車「小車扛大炮」的優點又一次得到重視。特別是隨著低後坐大口徑火炮技術的發展,比原先更小的「車」能抗上比過去更大口徑的「炮」,甚至輪式底盤等設計都成為可能。坦克殲擊車又煥發出了新的青春。這種在快速反應背景下脫翼胎換骨的坦克殲擊車往往有如下特徵:


一、為了靈活應對各種威脅,採用炮塔式設計。傳統的坦克殲擊車為了要安裝火力過人的火炮,再加上為了減重,絕大多數採用無炮塔設計。這樣的設計雖然有車體低矮的優點,但反應靈活性就大打折扣,一般只適用於防禦作戰。而新的坦克殲擊車採用了新技術,可以在火炮威力不減的前提下採用輕底盤和炮塔式設計,既保留了輕便的優點,又有足夠的反應能力。有的坦克殲擊車還使用輪式底盤,更加強化了輕便靈活的特點。


二、採用低後坐力大口徑火炮。傳統的輕型裝甲車輛由於無法承受大口徑火炮發射時巨大的後坐力,所以只能安裝中小口徑火炮作為武器,無法與敵方坦克交戰。新型低後坐力主炮可以大大提升輕型裝甲車輛的火力,使原本只能安裝20?40毫米口徑火炮的車輛一躍而上裝備105毫米、甚至是120毫米口徑的火炮,具備了與敵方坦克交戰的能力。


三、採用先進的火控設備。要有戰鬥力,除了要威力大打得遠,更重要的是要打得准。新的坦克殲擊車往往採用類似同時代主戰坦克的指揮儀式火控系統,具有與主戰坦克類似的全天候作戰能力。


幾起幾落:戰後各國的坦克殲擊車


以「半人馬座」為代表的新生代輪式坦克殲擊車


當今世界上,按照這種新標準設計的坦克殲擊車已經有不少,例如義大利「半人馬座」輪式坦克殲擊車、法國AMX-10RC輪式自行反坦克炮、瑞典CV90120-T輕型坦克等。這些新時代的坦克殲擊車不但能有效地支援主戰坦克作戰,甚至能代替一部分坦克,成為快速反應部隊的裝甲骨幹。我們可以預想,坦克殲擊車這種富有個性的武器在未來的戰場上一定會有它出色的表現。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器知識 的精彩文章:

最早的飛機彈射座椅由這個國家發明!
高速飛行的戰機是如何識別敵我雙方的?
俄首次公開5代機T-50與蘇-35體積對比圖
炮彈出膛的那一刻,絕對震撼!
二戰各國重武器3D效果圖大全(多圖慎入)
您可能感興趣

二戰最有名的裝甲戰鬥車,是德國研製的最後一種坦克殲擊車
二次世界大戰戰場上坦克的剋星,獵豹坦克殲擊車
美軍在二戰時行走速度最快的一款戰車:M18地獄貓式坦克殲擊車
M10坦克殲擊車:二戰美軍最著名坦克殲擊車
瑞典軍工的神來之筆:一輛坦克殲擊車竟有兩個車體?
臨時趕製出的戰車卻令戰車手愛不釋手德國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
德軍的重型的坦克殲擊車 那是相當好
厲害了我的國,中國第六代「火龍」殲擊機有彎道超車的勢頭
這不是坦克,而是坦克的「老對頭」:「章魚」反坦克殲擊車
德意志的狂想曲,納粹德國最後的瘋狂:獵豹式重型坦克殲擊車
1983年蘇聯殲擊機擊落韓國客機事件真相披露,竟是這國的一場陰謀?
二戰德軍坦克殲擊車排名TOP5,榮登第一的不是虎豹,和你設想的TOP5一樣嗎
世界唯一的純導彈坦克:蘇聯IT-1坦克殲擊車
鋼鐵巨獸的末日哀嚎!柏林保衛戰最後的王牌,二戰最強坦克殲擊車!
中國陸軍的,輪式坦克殺手:PTL02坦克殲擊車
黑蜀黍們的經濟實用型戰車:國造新型ST2坦克殲擊車
當年為了抵禦蘇聯的鋼鐵洪流 該國絞盡腦汁做出一款奇特的殲擊車
中國第六代戰機「火龍」殲擊機或將出世,俄干著急
野馬P51戰鬥機,美軍二戰的殲擊機之王!二戰最優秀的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