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临近4月24日,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总要选一个晴朗的夜晚,避开城市的灯光,架上相机,寻找天上一颗特殊的「星星」。

在他相机中记录的那个移动的小亮点就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从此中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46年后,观星者依然能在地球上通过望远镜看到它,堪称奇迹。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脱掉一半外衣的「东方红一号」(图片来自网络)

「东方红一号」发射时,恰好是朱进的5岁生日。这让他觉得自己与这颗卫星很有感情,拍摄和观测它便成了这位天文学家每年生日的保留节目。


今年起,中国将这一天设立为航天日,它也成为了中国所有为开拓并和平利用太空边疆做出贡献的航天人的节日。


 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高精尖航天技术如何在贫穷、动荡的岁月中诞生?很多故事至今鲜为人知。


1957-1958年,苏联、美国相继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这年秋,赵九章等科学家访问苏联,希望学习航天技术,却受到冷遇。赵九章感慨地说: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研制卫星需要强大的科技工业基础作后盾,而中国当时不具备条件。但是,中国科学家的「飞天梦」并未熄灭。1961年至1964年间,科学家们坐在中科院的条凳上,召开了12次星际航行座谈会。


1964年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弹道式导弹和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为发展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赵九章上书中央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获得批准。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间被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乐音装置 (图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虽然中国卫星工程起步较晚,但科学家们提出起点要高。苏联第一颗卫星的呼叫信号是「嘀嘀哒哒」的电报码。中国卫星信号应是什么样?卫星总体组组长何正华建议将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研制人员在技术上探索,解决了乐音变调等一系列问题,最后采用电子音乐,模拟铝板琴声奏出。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科研人员在装配东方红乐音装置。(图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如何让上天的卫星「看得见」呢?


由于火箭运载能力有限,卫星直径只能做成一米。在地面上,肉眼不易看见。研制人员根据当时很时髦的折叠伞原理,在运载火箭的末级安了涂有反光材料的装置,到太空后它会像伞一样旋转打开。


这个奇思妙想在常规条件下的试验令人满意,可是进入真空状态时这个装置却打不开了。卫星发射的时间越来越近,研制人员几乎绝望。最终,他们设计出一个球形的气套,火箭升空后,气套充气成为直径3米的气球,地面便很容易观测到。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工作人员正在组装「东方红一号」。(图片来自网络)


曾为保证「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作出贡献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说,文革中许多参与卫星研制的科研人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头天还在干活,第二天就被迫「靠边站」了,自己是稀里糊涂被选成技术负责人。


他回忆说,卫星上有4根3米长的天线,发射的时候收起来,到天上伸出来。到底能否伸出来要做很多试验。当时没有厂房,就找了一间大仓库。「试验很危险,我们就躲在仓库里的包装箱中,透过箱子缝观察。」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操作者当年在端面车床前工作。(图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航天科工二院老科技工作者宋庆元参与了卫星和火箭轨道计算。她说,当时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算一条弹道要两三个小时。「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航天科工六院老专家陈克明参加了「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82岁高龄的他至今对火箭与卫星的很多参数仍能脱口而出。


他还记得如何在冬天生着炉子,手工画图纸。「中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研制出的。」


加入「太空俱乐部」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携带「东方红一号」卫星蓄势待发。(图片来自网络)


1970年4月24日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携带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升空。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从此中国正式加入「太空俱乐部」。


宋庆元回忆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的五一劳动节,数十万军民云集在红旗招展的天安门广场。人们瞪着眼睛注视着夜空,突然有人喊道:「快看,卫星在那儿!」人们欢呼跳跃,欣喜若狂。还有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听到《东方红》乐曲的。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上图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下图,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通过北京上空(资料照片)


一年后,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能否在太空有所作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


46年来,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助理陈学钏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进行了226次飞行。前100次发射用时37年,而后100次仅用了7年的时间。十二五期间,年均宇航发射次数超过17次,而十三五将达到30次左右。过去五年,发射成功率达97.7%,为世界最高。


目前,中国在轨卫星近150颗,仅次于美、俄,位于世界第三位,到2020年,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位居世界第二。


今日「东方红」


现在,「东方红一号」仍在围绕地球飞行。据推测它能在太空飞行数百年。为这颗卫星奉献的人却已多半不在。


「东方红一号」发射那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才7岁。「我从广播中听到了《东方红》乐曲。当卫星过境时,大人们都非常激动。」


他那时不知道自己后来会从事航天工作,并且参与研制了沿用「东方红」系列号的通信卫星。


周志成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经历了艰难的时期,社会上有句流行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时工作条件很艰苦,我们从北京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要坐6天6夜的火车。」


他是研制「东方红三号」的业务骨干,2000年成为了「东方红四号」的总设计师。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正在总装。(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周志成说:「‘东方红’系列卫星为众多国内外用户提供了服务。在‘东方红四号’平台基础上,已经发射了14颗卫星,今年还会发射5颗,明年可能更多,发射数量在国际上位于前列,还会有更多新技术投入市场。中国已为老挝、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白俄罗斯等国家研发了7颗通信卫星。」


他说,正研发的「东方红五号」大容量通信卫星预计2018年首飞,整星功率提高到3万瓦,有效载荷质量增长近2倍,超过2000公斤。这些指标可与当前国际一流水平比肩。


他坦承,目前的研制中也有很多技术难题。「但相比中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条件好多了。‘两弹一星’时期那种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刻苦攻关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们,我们相信任何困难都能解决。」

航天日 我们一起来追这颗「星」


天宫二号和搭乘2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今年下半年发射。(新华社记者崔莹 编制)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启说:「‘两弹一星’的研制人员吃了多少苦,谁也没想过当官、发财,就想着把事业做好。」


他说,「两弹一星」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推动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走向强国,航天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国航空新闻网 的精彩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

这颗彗星天文学家花了一个世纪确认,如今再度回归
八十年来无人知晓这颗星球,美宇航局飞船飞了九年看到真相竟这般
天文学家捕获天蝎座A星的未知能量,这颗星球在生命终结前释放!
三体人母星被发现?这颗行星上真有三个太阳,不过
因为这颗神秘的星球,朱诺号也终将撞向木星自毁
水星可能是可能是热木行星,却被这颗星球夺走大气
这颗富含钙元素的中子星,天文学家也搞不清它的来历
若这颗超新星爆发 人类离灭亡不远了
七夕福利小活动|留下你的告白,就有机会带走这颗熊!
身上长有这颗“福痣”的人,必定好命一生,早晚能发财致富!
科学揭秘:这颗行星上没有阳光,为何却存在生命迹象?
她因为孩子送的这颗「好闻的高级香皂」而开心不已,但几天后…她却发现了差点想把房子烧掉的崩溃事实!
吴磊黑白条纹大走慵懒系 你这颗跳动的“姨母心”有没有被捕获
唐艺昕偶遇薛之谦,这颗“彩虹糖”也太可爱了吧
来来来,吃下这颗网红射频仪器安利
长有这颗“进财痣”的人,男女都是龙凤命,注定一生贵不可言
把这颗多肉剪掉繁殖后变成了“光杆”,没想到长出了很多小芽
专访插画界的Papi酱——保罗先生!生活太无聊的话,吃下这颗怪味豆吧!
这颗牙真的不要拔掉,拔了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