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神舟一號發射時戚發軔(左二)在指揮現場


1992年,已59歲的戚發軔接受了一項新任命:中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總設計師。他從擔任總設計師開始,一刻也未停止對飛船研製工作的高標準、嚴要求。從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到被稱為「最後一次綵排」的神舟四號飛船,凡是能被預想出的、在航天飛行時萬一會出現的問題,他都要求設計人員千方百計去發現和尋找。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爭八保九」的時間表,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需要在1999年里進入太空,如果能在1998年試飛則更好。當時間進入1999年,「神舟」首飛又被列入當年中央提名的澳門回歸、新中國成立50周年閱兵慶典這三件大事之一。面對緊迫的時間和當時薄弱的技術儲備,戚發軔與飛船研發團隊選擇了既穩妥又「冒險」的方案,保留了確保飛船返回中國境內的分系統,去掉了與此無關的分系統,一個簡化的方案。



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飛船發射前戚發軔(左一)為宇航員準備座椅


但就在神舟一號試飛前夕,飛船上一個關鍵的定向陀螺被卡住了,要修復這個組件唯一的方法就是拆開飛船的「大底」,也就是返回艙的「底盤」。那裡有上萬根線路盤根錯節,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讓飛船徹底報廢,延誤整個試飛進度。經過複雜的討論和磋商,時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指揮決定拆開飛船檢修。


為了做好這個宇宙飛船的「開胸手術」,戚發軔從頭至尾守候在工程現場,關注著每一個細節。飛船的「大底」被小心翼翼地拆開,「五臟六腑」都呈現在維修團隊面前。經過檢查發現,陀螺的電源部分出現了故障,連接航天員系統儀器的一根信號線的絕緣層也被壓壞了。經過檢修後「大底」又被完整地安裝回去,飛船再也沒有發生大的故障。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順利「起飛」。第二天凌晨飛船順利降落到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落點與理論值僅相距約11千米,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系列飛船的研發過程中像這種緊急技術攻關發生過不止一次。在神舟二號飛船發射後,有專家又發現一個不安全因素:如果發射後需進行大氣層外救生,由於運載火箭燃料未用盡,而火箭與飛船的分離速度又不夠,有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萬一爆炸,可能直接危及飛船與航天員的安全。為了避免這種事故發生就要增加火箭與飛船的分離速度。戚發軔立即組織科技人員對飛行程序、飛行軟體等進行修改,竭力阻止火箭與飛船在空中「接吻」。



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後戚發軔(左一)在航天城與楊利偉會面



幾年來,戚發軔和同事們為增強飛船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絞盡了腦汁,只要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半點不敢懈怠。這種致力於排除所有疑問的嚴謹態度,使航天員出征有了更平安的保證。令戚發軔深感欣慰的是四艘飛船都順利經受了太空的洗禮,而每一次發射都是一次新跨越。航天員「一步登天」的天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


作者:哈立德(資料來源:《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社)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頭條推送項目 的精彩文章:

天宮二號上有哪些「不明覺厲」的太空實驗
您可能感興趣

王氏外戚發達 軟弱無力到掌權的漢成帝 趙飛燕趙合德的心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