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環球時報》記者獨家調查:在熊本看日式抗災神話真與假

《環球時報》記者獨家調查:在熊本看日式抗災神話真與假

>

在熊本看日式抗災神話真與假


一個已成廢墟的院子里,白髮人照顧白髮人的一幕讓人感慨


【環球時報赴日本特派記者 邢曉婧】25日,日本政府宣布將熊本發生的一系列強烈地震定性為「極其嚴重災害」。最新數據顯示,熊本「前震」和「本震」共造成49人死亡,1300多人受傷。日本有「抗震強國」之稱,地震對它來說是家常便飯,而每次災難後日本社會和民眾的表現,都讓外界印象深刻。這次熊本地震亦如此。日本的抗震救災真的那麼完美?日本人對自己的「成績」滿意嗎?《環球時報》記者震後第一時間趕往熊本災區,得以管窺「抗震強國」表象背後的秘密。

飯糰引發的「下崗」,朋友圈沒有的「真相」


熊本14日夜發生里氏6.5級的地震,16日凌晨再度發生7.3級地震。由於熊本機場關閉,17日凌晨《環球時報》記者經由首爾抵達福岡。福岡緊鄰熊本,歷經多次餘震,但給記者的感受是一片平和,民眾的生活似乎並未受到影響。但當記者走進一家百貨公司時,發現平靜之下焦慮暗涌——主要的防災用品已被搶購一空。


馬不停蹄,記者費盡周折坐上前往災區的汽車,但抵達目的地卻花費了幾倍於平時的時間。原因是,除了運送救災物資的自衛隊車輛和消防車輛,還有警車、公路巡邏車等,它們的一個共同點是奇慢無比。「這些公共車輛生怕發生事故擔不起責任,故意把速度壓得這麼慢」,一名計程車司機抱怨道。這讓記者不禁感嘆,在危難時刻,日本人謹小慎微的性格絲毫沒有變通的意思。


震災下的熊本道路斷裂、交通堵塞,市內多數餐廳、便利店停業,只有少數開放洗手間,貨架上幾乎全空。由於物資極度匱乏,一粒米一個飯糰都極其寶貴。讓人意外的是,日本內閣府副大臣、熊本地震前線總指揮松本文明竟因「想吃飯糰」而被解職。原來,松本在與防災擔當大臣河野太郎進行視頻會議時,提出這一要求,結果引發爭議。

通常,日本人會在米飯里夾鮭魚、金槍魚、梅子等食材,捏成一團,裹上海苔,做成便於攜帶的飯糰。這是很普通的食品,在災區,飯糰更是做得簡單。記者在現場看到,自衛隊隊員圍著一鍋米飯,揉成飯糰,什麼餡兒都沒有,實在說不上美味。


說起飯糰,不得不提在朋友圈引發熱議的「含稅10日元超低價飯糰」,說是為給災區人民提供物資援助,永旺熊本超市把原價108日元的飯糰狂打1折出售,原本429日元至537日元的便當只賣100日元……在中國的網路上,很多人感動得連聲說「看看別人家的超市」。不過,永旺熊本店店長很快站出來澄清說:「店裡這些食品快過期了,為免大量扔掉,只好推出特價銷售。」


《環球時報》記者曾在日本生活多年,對日本有不少觀察,這個鄰居確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地震後朋友圈裡似乎自帶美化日本的氣質,洋溢著一種過度追捧的氣氛,比如「治安好得要死,家裡不鎖門都沒人偷」的說法等。其實,熊本地震後,盜竊團伙之猖獗令當地警方和居民頭痛不已。


當然,必須承認,遵守秩序、有條不紊是日本人民的強項。《環球時報》記者在災區幾乎沒看到什麼亂象,人們排隊領取物資,依序在校園裡開火做飯,結伴在操場上踢球、聊天,好像劫難從未發生。


廢墟中,62歲的女兒和92歲的父親

益城町是熊本兩次強震的震源地。《環球時報》記者抵達那裡時發現,街道兩側的房屋幾乎全被震塌,道路斷裂,慘不忍睹。


在一個被地震摧毀的院子里,62歲的木下辰美正蹲坐著收拾垃圾廢墟。她身旁,一個更老的男子脖子上掛條毛巾,貓著腰在幫忙。那是辰美的老父親,已經92歲。記者在同他們攀談時得知,她父親已經耳背到根本聽不見別人的話。木下辰美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和父親還有90歲的母親一起,生活在這座房齡25歲的老房子里,母親腿不好去別處養傷了,留下她和老父親看家。「這個年紀收拾這些殘磚爛瓦很吃力,可現在又沒有志願者幫忙。」


這是益城町乃至整個日本人口問題的縮影。據2010年日本總務省統計局國勢調查報告顯示,該地區70歲至100歲的高齡人口數量高於日本平均水平,並呈上升趨勢。益城町所屬的上益城郡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9人,熊本市為1900人,東京為6170人。


人口過於稀疏,這似乎可以成為熊本大地震遇難人數少的一種解釋。福岡居民草場先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別說是東京了,同等級別的地震就算髮生在福岡,後果都不堪設想。1995年阪神大地震共造成6434人死亡,神戶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760人,福岡為4490人。正因為此,沒有必要對此次所謂日式抗災神話過度追捧。


不過,人口少同樣是帶來傷亡的重要因素。此次遇難的49名死者中2/3以上是年逾60歲的老人。老人身體虛弱,行動不便,反應遲緩,最終釀成悲劇。而老人過多,也使得他們不具備在第一時間自救和救人的能力,只能被動等待救援隊伍的到來。

下一個熊本會在哪兒?


日本關於地震最有名的預言是「東海大地震」,號稱以名古屋為中心的東海地區將發生巨大地震,甚至可能引發海嘯。該預言自上世紀70年代起流行至今。《環球時報》記者在名古屋留學期間對此憂心忡忡。萬幸預言沒有成真。但托這個預言的福,名古屋地區成為日本地震防災對策強化區域。


預測中的地震沒有發生,沒預測到的來勢洶洶。日本國內過去鮮有九州島地區發生地震的提法和預測,某保金計算機構曾按地震易發程度把日本都道府縣分為一至四等,最不易發生地震的一等地,九州的「熊本」赫然在列。由於這個原因,比起東海地區,九州的防震措施沒能跟上時代。記者深入熊本採訪時發現,該地區兩三層的木製房屋居多,而且受損最為嚴重,廢墟中散發著腐朽的木頭味道,遠遠就能聞到。


據《產經新聞》報道,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受影響最大的多為1981年前建造的房屋。之後,日本政府要求必須對1981年以前的房屋進行加固維修。然而,僅接受檢查一項,每棟就可能花費10萬至20萬日元,如果修繕,費用可能躥升至200萬日元。對多數家庭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自1995年至今,日本政府推出的住宅抗震升級政策收效甚微。

日本國土交通省的數據顯示,目前日本約有900萬戶住宅有遇強震倒塌的危險。神戶大學地震學名譽教授石橋克彥分析稱,日本還有很多未知活斷層,未來無論在哪裡發生類似地震都不奇怪。而熊本地區已發生800多次餘震,阿蘇火山依然處在活躍期,安全隱患仍然不小。


與不可捉摸的地震預測相比,少子高齡化是更令日本政府苦惱的一塊心病。自阪神大地震以來,日本政府和學者針對老年人應該如何在防災抗災中發揮作用的研究層出不窮,日本國土交通省的一項調查顯示,日本65歲以上老人中,超3成不知道居住地區內遭受自然災害時危險場所的位置;超兩成不掌握逃難路線和避難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熊本災區的志願者中不乏老年人的身影。年近七旬的西島專程從佐賀縣趕來,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趁著還能動彈,多做點事情。記者不禁想起讀書時一位老師說過的趣聞:20年前她在新潟留學時遭遇雪災,大雪堵住一個80歲老人的家門,幾經求救,政府派來一位77歲老人把他救了出來。當時覺得有些誇張,但這次在現場親眼目睹白髮人照顧白髮人的一幕時,心中還是有些惆悵。

您可能感興趣

抗日神劇太逆天 獨家照片帶你回顧真實殘酷的抗戰一線場景
【獨家】周琦為記者做番茄炒蛋 與火箭名記聊天調侃姚明
你是我的獨家記憶(三)
獨家報道:蘇門答臘象棲息地何以持續消亡
《廢柴王爺2》開機 明年初獨家登騰訊視頻
北京人那些事兒 電影《局氣》今日優酷獨家上映!
你是我情竇初開的獨家記憶
【獨家】如何取消女記者的標籤:從我做起
每天為你喚醒一份獨家記憶
曹德旺獨家長文回應:國內媒體跟隨紐約時報不實報道的表現讓我驚訝 來源:環球時報
獨家調查:《中國詩詞大會》成為網紅,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真來了?
獨家記憶里,回首再遇見
晚報小記者對話機長,獨家體驗空中職場
獨家揭秘:這些圖片告訴你戰時日本是如何進行精神動員的?
《懲罰者》《捍衛者聯盟》放出聖迭戈漫展獨家宣傳海報
上海時裝周首日「密扇」開場,誰來看秀?她們說了什麼?《華麗志》帶來獨家現場報道
鐵骨錚錚:昔日台灣原住民如何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獨家組圖
周筆暢新歌《強迫症》獨家首發酷狗 網友:完美
獨家原創:致小時候記憶中的春節「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