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朝史上楊貴妃吃的荔枝是怎樣運到長安的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留下的名句將荔枝美名傳遍古今。但很少有人知道極易變質的荔枝是如何從南國運到長安的。荔枝鮮果極易變質。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講「若離本枝,—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色香味盡去矣」。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古代北方達官貴人吃到的都是鮮果。杜牧在其《新唐書·楊貴妃傳》中說「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不變,已至京師」。其實,不僅楊貴妃愛吃荔枝,唐朝許多皇帝都喜食。據說,當年政府開闢了從南到北專運荔枝的「荔枝道」。
世人傳統對「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解釋是,當年沒有飛機空運,為讓楊貴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鮮荔枝,只得派人將剛摘下的荔枝,一個驛站一個驛站地換快馬於當日送到京城。因此,楊貴妃看到快馬盪起的塵埃,知道是有人送她愛吃的荔枝來了,故喜形於色。
但從常理看,嶺南距長安千里之遙,再快的馬也不可能一日抵達。後人考證認為,楊貴妃所食的鮮荔是採取將帶果大樹移植的辦法送到長安的。史載:「以連根之荔,栽於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陽丹河,運至商州、秦嶺不通舟揖之處,而果正熟,乃摘取過嶺,飛騎至華清官,則一日可達也」。此外還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荔枝是我國最早採用低溫和氣調貯藏的果品。《廣東新語》記載了一種辦法:「藏荔枝法,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剪去蒂,復以蠟封剪口,蜜水滿浸,經數月,味色不變」。
徐勃在其《荔枝譜》介紹了另一種辦法:「鄉人常選鮮紅者,於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穴,置荔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至冬春,色香不變」。
另外,最近的考古認為,楊貴妃喜食荔枝緣起高力士。唐代大宦官高力士是今廣東茂名(我國當前最大的荔枝產地)一帶人。考古學家研究其墓志銘時發現,當年驛馬傳送進宮的荔枝是一種產自高力士家鄉、名為「白玉罌」的優質早熟荔枝。有專家認為,如果沒有高力士的推薦,久居北方深宮的楊貴妃也許不知南方竟有如此美味的佳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 是如何將新鮮的荔枝運到長安的?
※古都西安:玄宗為搏貴妃一笑 是如何將新鮮的荔枝運到長安的?
※長安和洛陽,到底誰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古都?
※陰兵借道和青面鬼:唐朝長安靈異事件大揭秘
※長安為何再回不到漢唐時的輝煌?
※古都洛陽:它何以超越勁敵長安 成為了劉秀定都的「新寵」?
※唐朝長安是你心目中最偉大的都城嗎?
※杜陵是西漢後期宣帝劉詢的陵墓,是長安的遊覽聖地!
※我在楊貴妃洗澡的地方,夢見一個叫長安的貴公子
※古都西安:古代的長安就是如今的西安嗎?
※長安,千古帝王之都
※有洛陽和長安多個選擇,朱棣為何一定要把首都遷到北京?
※長安詩會:夜風幽雅誰家送,一襲寒霜染桂花
※為什麼唐朝以後再沒有王朝在長安定都了?
※唐朝國都長安,為啥大唐的國語是卻南京的金陵雅言?
※唐朝國都長安,為啥大唐的國語是卻南京的金陵雅言?
※葉永青:古都長安,一座令人難安之地
※一代女皇搬家紀:武則天為什麼要把首都從長安遷到洛陽?
※歷史上的今天:玄奘回到了長安